葡萄糖醛酸酶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6
葡萄糖醛酸酶葡萄糖苷酸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葡萄糖醛酸酶和葡萄糖苷酸酶是两种在生物体内起重要作用的酶类。
它们在代谢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参与多个生化反应,并对机体的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这两种酶进行综合概述,强调它们的功能、作用以及结构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引言、葡萄糖醛酸酶、葡萄糖苷酸酶、比较与区别以及结论。
每个部分都将对其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和解释葡萄糖醛酸酶和葡萄糖苷酸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它们的功能、作用以及结构特点,并对二者进行比较与区别。
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并展望未来对这两种酶的研究方向。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概述。
2. 葡萄糖醛酸酶2.1 概述葡萄糖醛酸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在生物体内起着关键的生化作用。
它属于氧化还原酶家族,可以催化葡萄糖与氧进行反应,生成葡萄糖苷酸。
2.2 功能和作用葡萄糖醛酸酶在许多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它是维持能量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催化葡萄糖与氧进行反应,产生能量并支持细胞代谢活动。
其次,葡萄糖醛酸酶在身体内参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调节,并保护细胞免受有害自由基损伤。
此外,它还在某些药物代谢中起到促进作用。
2.3 结构和特点葡萄糖醛酸酶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征。
该酶通常由单个多聚体组成,具有复杂的立体结构。
其催化活性位点包含着关键的氨基酸残基,可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
另外,葡萄糖醛酸酶在不同物种和组织中可能存在多个亚型,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以上是关于葡萄糖醛酸酶的概述、功能和作用,以及结构和特点的详细介绍。
葡萄糖苷酸酶部分将在接下来进行阐述。
3. 葡萄糖苷酸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它在生物体内起着关键的作用。
葡萄糖苷酸酶(glucosyltransferase)是一类能够将葡萄糖与另一种物质结合形成葡萄糖苷酸(glucoside)的酶。
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条件
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是一种水解酶,可以将葡
萄糖醛酸(GlcUA)从化合物中水解出来。
水解条件可以根据
具体的实验目的来确定,但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pH:β-葡萄糖醛酸酶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最活跃,pH范
围一般在6.5-8.5之间。
在不同的实验设置中,选择最适宜的
pH值进行反应,可以提高酶的活性和反应速率。
2. 温度:β-葡萄糖醛酸酶的最适温度一般在37°C左右。
根据
实验需要,可以在较低或较高温度下进行反应。
较低温度可以减缓反应速率,利于分析和观察结果;较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
3. 存活因子: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受到一些辅助因子的影响,例如金属离子(如镁离子)、辅酶(如辅酶A)等。
根据实验所需,可以添加这些活性辅助因子来提高酶的活性。
4. 反应时间:β-葡萄糖醛酸酶的反应时间可以根据实验目的来
确定。
一般情况下,需要将样品与酶在适宜的pH和温度条件
下反应一段时间,以确保酶能够充分地水解目标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β-葡萄糖醛酸酶的水解条件可能因不同的实验
目的、反应物和实验设置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具体实验中需根据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
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进展摘要:α-葡萄糖醛酸酶是木聚糖类半纤维素完全降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酶,它在构建彻底降解半纤维素的基因工程菌和半纤维素酶制品的应用开发方面的生物技术潜力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木聚糖的结构着重介绍α-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机理、酶活分析、酶纯化和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木聚糖;α-葡萄糖醛酸酶;作用机制;基因重组技术木聚糖类半纤维素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个重要的异源多糖,它以其数量大,组分易提取成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资源[1]。
因此,各国政府都不断投入对木聚糖类半纤维素酶的研究。
尤其是石油危机引起的价格战更促使了人们对半纤维素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半纤维素酶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食品加工、饲料、纸浆溶解及纸浆漂白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主要是集中在内切木聚糖酶的研究上[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秸杆成为环保负担,而秸杆中约94%的半纤维素是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木聚糖[1]。
如果将其生物降解为木糖和少量其它单糖,可以用作基本碳源生产各种发酵产品,如有机酸、氨基酸、单细胞蛋白、糖醇、工业酶类、溶剂或燃料。
但是,彻底降解木聚糖需要由多种水解酶组成的酶系统的协同作用。
这个木聚糖降解酶系是由内切木聚糖酶、β-木糖苷酶、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α-葡萄糖醛酸酶和乙酰木聚糖酯酶组成的。
α-葡萄糖醛酸酶在开发木聚糖类半纤维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生物技术潜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有关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将从木聚糖类半纤维素的结构、酶作用机制介绍有关α-葡萄糖醛酸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 木聚糖的结构木聚糖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最丰富的半纤维素,它是一个以β-1.4-糖苷键相连的木聚糖主链上带着一些不同的取代基像乙酰基、阿拉伯糖基、4-O-甲基葡萄糖醛酸和阿魏酸残基等而构成的[2]。
为了保证植物细胞壁的刚性,木聚糖则与细胞壁聚合物果胶质和木质素相连接,其中阿魏酸与果胶质和木质素中的酚酸残基形成共价键,并通过阿拉伯糖基连到木聚糖主链上。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为一种重要的酶类,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它参与了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全面介绍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为一种催化酶,具有将葡萄糖与醛酸结合的能力。
通过将葡萄糖与醛酸反应,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能够将醛酸转移到葡萄糖分子上,形成葡萄糖醛酸酯。
这一反应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葡萄糖的代谢和利用。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在植物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多种代谢途径,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物质转运等。
在动物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参与了糖代谢过程,调节血糖水平,维持能量供应。
在微生物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参与了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催化作用来实现的。
它能够将葡萄糖与醛酸结合,形成葡萄糖醛酸酯。
这一反应需要一定的催化剂和适宜的反应条件。
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使反应在生物体内能够迅速进行。
适宜的反应条件包括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等因素,这些因素能够影响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不仅限于代谢过程中,还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在糖尿病等疾病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和表达水平发生改变,导致糖代谢紊乱。
因此,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力。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为一种重要的酶类,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参与了多种生物化学反应,调节了生物体的代谢过程。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催化作用来实现的,需要适宜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不仅限于代谢过程,还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对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其作用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β-葡萄醣醛酸酶 linker
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是一种酶,它能够水解β-葡萄糖醛酸。
这种酶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作标记物,用于检测和测定β-葡萄糖醛酸的存在,也可以用于药物输送系统和治疗方面的研究。
Linker(连接物)是指在生物技术和药物开发中用于连接两个分子的化合物。
在这种情况下,β-葡萄糖醛酸酶linker可能指的是将β-葡萄糖醛酸酶与其他分子(如药物或标记物)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
在研究和应用中,β-葡萄糖醛酸酶linker可以用于制备药物输送系统,其中药物与酶连接,以实现靶向释放。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生物标记和检测方法中,通过连接到其他分子来实现对β-葡萄糖醛酸的特异性检测。
总的来说,β-葡萄糖醛酸酶linker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用于药物输送系统、生物标记和检测等领域。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于治疗和诊断疾病都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主要负责将各种外来物质(如药物、染料、毒素等)转化为葡萄糖醛酸代谢物。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将各种外来分子中的葡萄糖醛酸基团转移到其他分子或大分子上,从而影响外来物质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UGTs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能与多种物质形成非共价结合,并与其他药物发生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速度快,催化效率高。
UGTs 在药物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将亲脂性药物转化为脂溶性药物,利于转运和排泄;可将水溶性药物聚合形成大分子,减少溶解度,有利于消除。
同时,UGTs还参与了人体内许多内源性物质的生物转化,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和药理学意义。
然而,当UGTs功能缺陷或被抑制时,可能导致药物蓄积、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临床用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UGTs活性检测,了解其药物代谢特点,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等问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 诱导羧酸药物代谢激活的研究进展谢彤, 梁艳, 郝海平, 谢林, 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09)摘要: 含羧酸基团的药物可以通过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代谢转化, 形成亲电子活性的酰基葡萄糖醛酸苷活性中间代谢产物,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非酶或酶反应形成蛋白加合物或DNA加合物。
加合物的形成是含羧酸基团药物形成特异质反应和基因毒性的主要因素。
本文以该类药物的代谢激活为例, 阐述了酰基葡萄糖醛酸苷的化学活性、致毒机制、分布特征以及产生的毒性反应, 并探讨了研究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 羧酸药物;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酰基葡萄糖醛酸苷; 代谢激活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09) 11-1193-07Advances in study of metabolic activation of carboxyl-acidcontaining drugs by UGTsXIE Tong, LIANG Y an, HAO Hai-ping, XIE Lin, WANG Guang-ji* (Key Lab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Abstract: The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drugs containing carboxylic acid groups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acyl glucuronide metabolites through catalysis by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and produce pro-acyl glucuronide intermediate metabolites with electronic activity. Then, protein or DNA adducts appeared after a series of non-enzyme or enzyme reactions. These adducts would change the protein activity and potentially lead to idiosyncratic and genotoxicity.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chemical activity, drug-induced mechanisms, distribution and toxicity resulting from this metabolic activation for these drugs, and stated the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Key words: carboxyl-acid containing drug; 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acyl glucuronide; metabolic activation肝脏是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 许多药物经肝脏代谢酶生物转化后, 水溶性增加、毒性降低, 从而易于排出体外, 但一些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产生了活性的中间代谢物, 这些活性代谢物会激活原癌基因、改变体内的信号转导通路或与相应的组织蛋白、DNA结合形成加合物从而诱发癌症、造成肝肾损伤等。
β-葡萄糖醛酸酶(GUS)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李果,叶海军,徐至开,李文涛,徐承雷,李江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昆明 650032通信作者:李江,138****************(ORCID:0000-0002-6872-9434)摘要: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S)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发和难治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胆道系统慢性感染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等代谢产物,在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除细菌产生的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肝内胆管细胞产生的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结石的形成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就PIS发病机制中β-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研究进展予以分析,以期为PIS的防治提供可能的方式。
关键词:胆石;葡萄糖醛酸酶;病理过程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高校联合基金项目(202101AY070001-129)Role of β-glucuronidase in the formation of 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LI Guo, YE Haijun, XU Zhikai, LI Wentao, XU Chenglei, LI Jiang.(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 Jiang,138****************(ORCID: 0000-0002-6872-9434)Abstract: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 (PIS) is a refractory disease with a high incidence rate in Southwest China, which greatly affects the life of patients. Metabolites, such as β-glucuronidase produced by chronic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igmented stones. In addition to exogenous β-glucuronidase produced by bacteria, endogenous β-glucuronidase produced by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ells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ton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role of β-glucuronidas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IS, in order to provide a possible metho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IS.Key words:Gallstones; Glucuronidase; Pathologic ProcessesResearch funding:Yunnan Province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 Joint Fund Project (202101AY070001-129)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PIS),区别于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特指原发于胆总管分叉以上,肝内胆管近端的结石,占胆石症患者的10%~20%[1]。
β-葡萄糖醛酸酶底物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
酸苷
β-葡萄糖醛酸酶是一种酶,它催化底物的转化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底物是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4-methylumbelliferyl-β-D-glucuronide)。
β-葡萄糖醛酸酶将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转化为4-甲基伞形酮(4-methylumbelliferone)和β-D-葡萄糖醛酸(β-D-glucuronic acid)。
这个反应可以通过水解作用或者酶促反应来实现。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 H2O →4-甲基伞形酮+ β-D-葡萄糖醛酸
这个反应通常被用作测定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
由于4-甲基伞形酮是一种荧光分子,它会发出可见光,因此可以通过测量产生的荧光信号来确定酶的活性水平。
1。
葡萄糖醛酸酶分子量
葡萄糖醛酸酶是一种酶类蛋白质,能够催化葡萄糖和醛酸之间的反应,将它们结合成葡萄糖醛酸(GlcA)。
该酶对于动物的能量代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医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葡萄糖醛酸酶的分子量与其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分子量在60-100kDa之间,而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此外,在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中,葡萄糖醛酸酶的分子量也会有所不同。
为了研究葡萄糖醛酸酶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科学家们需要通过生化方法对其分子量进行精确测定。
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为葡萄糖醛酸酶分子量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准确的方法,如SDS-PAGE、质谱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对葡萄糖醛酸酶进行精确分子量的测量,还能够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探究。
- 1 -。
β-葡萄糖醛酸酶 d-葡萄糖醛酸
葡萄糖醛酸是一种重要的单糖,是葡萄糖在水溶液中氧化形成的
产物。
β-葡萄糖醛酸酶和d-葡萄糖醛酸酶是两种与葡萄糖醛酸有关的酶。
β-葡萄糖醛酸酶是一种可以催化β-葡萄糖醛酸分子水解的酶。
它是由肠杆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合成的,主要存在于这些微生物的
细胞膜中,提供了一种生物转化葡萄糖醛酸的途径。
β-葡萄糖醛酸
酶可以将葡萄糖醛酸分解成葡萄糖和甘醛酸两种分子,这是一种很重
要的代谢途径,对于生物细胞的代谢和能量供应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d-葡萄糖醛酸是一种胆固醇代谢产物,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d-葡萄糖醛酸酶是一种可以催化d-葡萄糖醛酸分子水解的酶,存在于
多种生物体中。
d-葡萄糖醛酸酶可以将d-葡萄糖醛酸分解成葡萄糖和
甲烷磺酸,这样一来,就可以保持胆固醇的平衡,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总之,β-葡萄糖醛酸酶和d-葡萄糖醛酸酶都是与葡萄糖醛酸有
关的酶,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转化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维持生命体系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
的贡献。
β-葡萄糖醛酸苷酶葡糖苷酸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揭秘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葡糖苷酸酶:生物化学中的关键角色在生物化学的广阔领域中,两种特殊的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葡糖苷酸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进展摘要:α-葡萄糖醛酸酶是木聚糖类半纤维素完全降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酶,它在构建彻底降解半纤维素的基因工程菌和半纤维素酶制品的应用开发方面的生物技术潜力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木聚糖的结构着重介绍α-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机理、酶活分析、酶纯化和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木聚糖;α-葡萄糖醛酸酶;作用机制;基因重组技术木聚糖类半纤维素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个重要的异源多糖,它以其数量大,组分易提取成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资源[1]。
因此,各国政府都不断投入对木聚糖类半纤维素酶的研究。
尤其是石油危机引起的价格战更促使了人们对半纤维素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半纤维素酶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食品加工、饲料、纸浆溶解及纸浆漂白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主要是集中在内切木聚糖酶的研究上[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秸杆成为环保负担,而秸杆中约94%的半纤维素是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木聚糖[1]。
如果将其生物降解为木糖和少量其它单糖,可以用作基本碳源生产各种发酵产品,如有机酸、氨基酸、单细胞蛋白、糖醇、工业酶类、溶剂或燃料。
但是,彻底降解木聚糖需要由多种水解酶组成的酶系统的协同作用。
这个木聚糖降解酶系是由内切木聚糖酶、β-木糖苷酶、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α-葡萄糖醛酸酶和乙酰木聚糖酯酶组成的。
α-葡萄糖醛酸酶在开发木聚糖类半纤维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生物技术潜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有关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将从木聚糖类半纤维素的结构、酶作用机制介绍有关α-葡萄糖醛酸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 木聚糖的结构木聚糖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最丰富的半纤维素,它是一个以β-1.4-糖苷键相连的木聚糖主链上带着一些不同的取代基像乙酰基、阿拉伯糖基、4-O-甲基葡萄糖醛酸和阿魏酸残基等而构成的[2]。
为了保证植物细胞壁的刚性,木聚糖则与细胞壁聚合物果胶质和木质素相连接,其中阿魏酸与果胶质和木质素中的酚酸残基形成共价键,并通过阿拉伯糖基连到木聚糖主链上。
细胞壁的木质素与4-O-甲基葡萄糖醛酸之间则通过4-O-甲基葡萄糖醛酸以酯键连接到木聚糖主链上[3]。
大多数硬木半纤维素是O-乙酰基-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聚糖,它是一条约70个β-木糖吡喃型残基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的木聚糖主链(平均聚合度在150~200之间),平均每10个木糖残基就由α-1,2键连上一个4-O-甲基葡萄糖醛酸取代基。
硬木木聚糖被高度乙酰化,每十个木糖单位的C-3和C-2位置上带有7 个O-乙酰。
用碱抽提木聚糖时,这些乙酰基很容易去除[4]。
软木和禾本科植物半纤维素中的木聚糖主要是阿拉伯糖-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聚糖(平均聚合度在70~80之间),平均每6个木糖单位带有一个4-O-甲基葡萄糖醛酸取代基,每8~9个木糖残基带一个α-L-阿拉伯呋喃糖单元,与硬木半纤维素相比,是未乙酰化的[2,4]。
秸杆半纤维素就属于此类。
2 α-葡萄糖醛酸酶在木聚糖水解中的作用机理由于异源木聚糖是高度分支的多糖,其主链和侧链含有不同的侧枝,主要有乙酰基、阿拉伯糖基和葡萄糖醛酸基等;当内切木聚糖酶随机作用木聚糖时便受到这些基团的空间阻碍,而不能到达所作用的木糖苷键,所形成的产物只能是带侧枝的低聚糖。
因此,木聚糖的完全降解需要多种水解酶的协同作用。
它包括主链水解酶β-1.4内切木聚糖酶、β-木糖苷酶和侧链水解酶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α-葡萄糖醛酸酶和乙酰木聚糖酯酶(如图1)[4]。
这些酶的协同作用,将木Endoxylanase:内切木聚糖酶;β-Xylosidase:β-木糖苷酶;α-Glucuronidase:α-葡萄糖醛酸酶;α-Arabinofuranosidase: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Acethy Xylan Esterase:乙酰木聚糖酯酶。
图3 木聚糖降解酶系的木聚糖降解作用Fig 1. xylan degradation of xylanolytic system聚糖转化为它的组成分糖。
α-葡萄糖醛酸酶(EC3.2.1-)水解甲基葡萄糖醛酸(4-O-MeGlcA)与葡萄糖醛酸木聚糖主干上木糖残基间的α-1.2键,该键对酸水解很稳定。
木聚糖中的葡萄糖醛酸通常被甲基化为4-O-MeGlcA。
自然界中的硬木、软木和禾本科植物木聚糖中都存在着这种α-1.2糖苷键连接的4-O-MeGlcA取代基。
当主链水解酶与木聚糖底物结合时,4-O-MeGlcA侧枝阻碍酶到达所作用的糖苷键,从而降低木聚糖的水解效率。
Shao W 等报道,如果α-葡萄糖醛酸酶与内切木聚糖酶同时存在时,它们相互促进,加速低聚糖的产生,同时低聚糖也需要经α-葡萄糖醛酸酶去除4-O-甲基葡萄糖醛酸侧枝后才能被β-木糖苷酶彻底降解作用[5]。
因此,α-葡萄糖醛酸酶是木聚糖降解酶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α-葡萄糖醛酸酶的底物专一性依据酶源而不同,该酶的水解作用需要低分子质量的葡萄糖醛酸木聚糖为底物,它们能够从木聚糖内切酶水解产生的低聚木糖释放4-O-甲基葡萄糖醛酸。
α-葡萄糖醛酸酶只对聚合度DP大于2的取代低聚木糖有效[4]。
3α-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分析方法用于α-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分析的底物主要有4-D-甲基葡糖醛酸基木二糖、木三糖(4-O-MeGlcAX2、4-O-MeGlcAX3)、4-D-甲基葡糖醛酸基木糖醇(4-O-MeGlcA-xylitol)、糖醛二酸糖醛三酸混合物和4-O-MeGlcA取代的低聚糖混合物[6]。
人工合成p-硝基苯-α-葡萄糖醛酸被用于检测酶活性,但是,由于有些微生物的α-葡萄糖醛酸酶只对天然底物显示活性,而对人工生色底物不能分解,因此,到目前为止,该酶活性的测定还不能用人工生色底物替代。
α-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测定是利用带有糖醛酸的低聚木糖(4-O-MeGlcAX2~4)与α-葡萄糖醛酸酶反应,结果产生的4-O-MeGlcA使得还原糖增加而显示出其活性。
最早采用的方法有气液色谱、薄层层析和硼酸盐复合物离子交换色谱对酶降解产物的分离。
其中,离子交换色谱是在NaOH-培养基检测α-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有效工具。
但是,该法操作比较繁琐。
现在α-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测定是利用酶降解下产生的4-O-MeGlcA与砷钼酸钠的进行显色反应,最后在600~660 nm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其吸收峰值[3]。
此法虽然较早期的测定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此,目前所报道的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其酶活测定所用底物各不相同,结果不同生物之间的该酶活性很难进行比较[6,7]。
目前,人们正在利用一种新型合成底物或通过检测转化产物的结构研究α-葡萄糖醛酸酶的底物专一性[8]。
4α-葡萄糖醛酸酶的纯化和基因克隆由于α-葡萄糖醛酸酶在自然界出现不多,而且活性不高,因此直到1986年该酶才有报道。
迄今为止,α-葡萄糖醛酸酶是木聚糖侧枝分解酶中报道最少的。
目前,只有少数几个酶被纯化和定性,经过基因克隆和分析的就更少了(见表1)。
纯化的α-葡萄糖醛酸酶是分子质量为100 kDa左右的大分子蛋白质,采用的纯化技术主要为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疏水作用层析和凝胶过滤。
第一个α-葡萄糖醛酸酶是从嗜热真菌Thermoascus aurantiaus中利用DEAE-Sephadex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凝胶过滤纯化的[9],该酶能以相同的速度从聚合木聚糖和低聚糖释放4-O-MeGlcA。
目前所研究的α-葡萄糖醛酸酶大多数只能作用4-O-MeGlcA取代的低聚糖或小型底物。
因此,大部分α-葡萄糖醛酸酶需要同水解主链的木聚糖酶一起协同作用以便从木聚糖释放出相当量的4-O-MeGlcA。
但是Thermoanaerobacterium sp ,Aspergillus tubingenis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中的α-葡萄糖醛酸酶对聚合木聚糖也有少量活性,来自T.aurantiaus中的是这些纯化酶中对聚合木聚糖作用活性最高的[16]。
第一个从细菌中纯化的α-葡萄糖醛酸酶是来自嗜热厌氧细菌Thermoanaerobacterium sp.JW/SY485,它是通过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疏水作用层析纯化得到的。
该酶存在于细胞内,对于低聚木糖上的葡萄糖醛酸侧枝有较高的活性[5]。
有关α-葡萄糖醛酸酶的基因是木聚糖降解酶系中报道最少的,目前,在真菌和细菌中只有四个α-葡萄糖醛酸酶及其基因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研究。
T. Reesei 中编码α-葡萄糖醛酸酶的基因glr1是第一个被克隆和定性的[18]。
它是EmlilioMargolles-clarky从以λ-ZAP为载体构建的T. Reesei Rut-30的cDNA表达文库中,通过α-葡萄糖醛酸酶的多克隆抗体筛选到的。
核酸序列分析表明,含有一个2541 bp的可读框架(ORF),编码一个84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一个假定信号肽序列的切割位点被确定在距离起始密码子的19个氨基酸处。
成熟蛋白有828个氨基酸,与Siika-aho等人报道的纯酶分子质量91 kDa相同。
氨基酸序列上有8个糖基化位点。
Ruile P等从Thermotogo maritimn MSB8基因文库中,通过α-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筛选法得到6.5kb的基因组DNA,并对其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缺失实验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最后分离到一个编码674个氨基酸的α-葡萄糖醛酸酶基因,重组酶的凝胶过滤纯分子量大于630 kDa, 最适pH6.3,最大活性温度为85℃[3]。
接着,De Vries R P等从A. tubigensis 2菌中纯化到一个胞外α-葡萄糖醛酸酶[14],经内切蛋白酶处理和反相HPLC分离后,得到7个末端和中间肽并对其进行N-端测序;根据测得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九条简并引物,分别以A. tubigensis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获得一个1,142 bp的α-葡萄糖醛酸酶基因的部分片段,然后以该片段作探针从A. tubigensis的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α-葡萄糖醛酸酶的完整基因。
该基因含有一个2523bp的阅读框,编码着84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并含有一个20个氨基酸的真核信号肽。
最近,Choi I D 等又从B. sterothermophilus中克隆到α-葡萄糖醛酸酶基因并测序[17]。
他们是根据B. sterothermophilus、T. Maritima和 A. tubingensis 3个菌中的α-葡萄糖醛酸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两个简并引物,经PCR扩增到一个638 bp的PCR 产物用作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筛选到一个带有α-葡萄糖醛酸酶基因的克隆子。
该基因含有一个207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91个氨基酸多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