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 格式:ppt
- 大小:712.00 KB
- 文档页数:12
备课资料一、河床地貌的形成河流的水流,在河槽中受到河岸摩擦阻力,从而形成中间流速大、两岸流速小的结构。
同时它一般又以螺旋流的形式实行,这样造成一岸冲刷一岸淤积,河流持续向冲刷岸迁移。
此外水流又有蜿蜒流动的特征,这样又造成了河流的基本形态是蜿蜒的。
关于河流蜿蜒的原因有多种学说,其中之一认为,如果最初河道是平直的,因为偶然的原因,局部河岸产生凹面,这是因为离心力的作用,水流流向并冲刷河岸使凹曲面发展,凹曲面又反射了前进的水流使它以螺旋流的形式冲向前方对岸,使前方河道也发生冲刷。
这样河曲波持续生成,河流即发生蜿蜒。
当蜿蜒过度发育时,水流流路过长,发洪期高水位就可能漫过凹岸发生切滩裁弯事件,发展成顺直的河道。
蜿蜒和裁弯,使河流在地表摆荡起来,摆荡的结果形成了河流特有的沉积地貌结构。
(摘自《地理科学导论者按》王铮)二、河流及其相关名词沿地表线形槽状凹地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
在中国,河流的名称多种多样,如江、河、水、川、溪、涧、藏布、格勒等。
河流的水源多来自大气降水。
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蒸发返回大气层,剩下的沿地表流动,通过河流进入海洋。
还有一些水源来自地下水的补给,高山、高纬地区冰雪融水的补给。
每条河流从河源到河口能够分为上、中、下游。
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河源以上可能是冰川、湖泊、泉水。
河口能够是入海河口、入湖河口、入主流河口。
流水是地球表面陆地上最经常、最普遍活跃的地貌营力。
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贯穿于上、中、下游,使地表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一般大河流的上游位于山地或高原,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大多位于山地、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平原区,经常堆积与侵蚀作用兼而有之;下游多位于平原区,河谷宽阔平坦,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口地区是受海、湖影响的交互作用地带。
在地球表面的总水量中,河流水量的比重很小,但循环速度快,是水的重要输送环节,也是促使自然环境中各类物质相互转换、代谢的动力之一。
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无一不与河流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