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专题四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一种社会制度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是(A)。
A、能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能否建立和发展民主C、能否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D、能否提高综合国力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
A、生产力综合国力的增强B、综合国力的增强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整个社会的发展3、改革的重点是(A)。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科技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4、中国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放在(A)。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上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5、我国经济特区的“特”在实行特殊的(D)。
A、政治制度B社会制度C、文化制度D、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6、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A)。
A、对外贸易B、对外资金交流C、对外技术交流D、对外劳务合作7、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B、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学说C、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我们要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D)。
A、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结合B、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相结合C、国内技术和国外技术相结合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9.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C)。
A.与时俱进B.开拓创新C.改革开放D.快速发展10.要坚持把(D)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
A.全面提高开放水平B.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大力发展生产力D.改善人民生活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辩证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DE)。
A、稳定是发展的基础,改革是发展的目的B、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的前提C、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改革是发展的动力D、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的基础E、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2、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ABC)。
河北省专接本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5. 论述题7. 判断题单项选择题1.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C.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
A.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上说的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上说的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
A.改革开放B.与时俱进C.科学发展D.快速发展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6.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 )。
A.改革B.开放C.现代化D.改革开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7.改革的性质是( )。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C.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8.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 )。
A.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的诞生C.城市企业承包制D.设立经济特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9.新时期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B.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D.实现中国和平崛起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0.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伟大的“基本制度选择”的话,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一次伟大的( )。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答案一、填空题:1. 答:社会主义制度2. 答:又相适应又相矛盾3. 答:改革4. 答: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5. 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单项选择题1.A 2.C 3.D 4.D 5.B 6.C 7.B 8.A三、多项选择题1.ABC 2.ADE 3.BC 4.ABD 5.ABCDE 6.ABCD 7.ACD8.BDE四、辨析题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命题正确。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新”是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之所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因为:首先,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其次,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再次,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第一次革命”有重大区别:第一,改革的条件不同;第二,改革的内容和对象不同;第三,改革的形势和手段不同。
(3)不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这个深刻的转变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民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
2.实行对外开放就无法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命题错误。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3)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C)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A)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
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B)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B 内外互补、互惠互利C 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D 与国际市场接轨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C)A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B 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D 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C)A 改革、开放、党的领导B 政府、市场、社会C 改革、发展、稳定D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B)A 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B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 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D 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二、多选题1.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D)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2.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C)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A)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
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B)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B 内外互补、互惠互利C 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D 与国际市场接轨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C)A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B 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D 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C)A 改革、开放、党的领导B 政府、市场、社会C 改革、发展、稳定D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B)A 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B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 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D 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二、多选题1.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D)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坚持共同富裕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2.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
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首歌谣反映的是1978年以来在我国农村逐步实行的()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
2、“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A.xxB.xxC.xxD.xx
3、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A.1978年B.1985年
C.1992年D.2000年
4、阅读下列材料:
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这一年,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年,一次跨越太平洋的行程构建了中美两国新的合作基础。
——摘编自《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改革”是我党在哪次会议中提出的?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哪一时期?
(2)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请写出它的重要举措。
(3)与材料中“开放”的城市同时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还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2D 3B
4、(1)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xx、xx、xx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玉枕纱厨,帘卷xx,半夜凉初透。
人比黄花瘦。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D2 A3 D4 B5 D6 A7 D8 A9 D 10 C 11 C 12 C 13 D 14 A二、多项选择题1 ABC2 ABC3 ACD4 ABC5 AB6 ABC7 ABD8 BCD三、辨析题1.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这个说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
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2.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纲领,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而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之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四、简答题1.答:第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第三,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四,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2.答:(1)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五、论述题答: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练习题一、单选题1. 实行对外开放是()A. 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C. 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D. 发达社会主义的政策2.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改革C. 阶级斗争D. 无产阶级专政3.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根本上说是()A. 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B.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C.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D. 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4. 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 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 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5. 我国改革()A. 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B. 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C. 中心是发展生产力D. 前提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6. 我们要把()作为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重要结合点。
A. 改善人民生活B. 政策的稳定C. 改革的力度D. 对外开放的政策7. 我们的对外开放是()A. 只对发达国家开放B. 只对发展中国家开放C. 只对欧美开放D. 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8.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A.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 依靠外援C. 开放我国市场D.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9. 邓小平在()作出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表述A. 党的十二大B. 党的十三大C. 党的十四大D. 1992年南方讲话10.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B. 实用主义的标准C. 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D. 判断经济工作的标准二、多选题1.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A. 改革是动力B. 发展是目的C. 稳定是前提D. 发展是手段E. 稳定是目的2. 我国的改革是()A. 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B.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改变原有的社会形态E. 对原有经济制度的改良3. 我们的改革()A. 对象是具体体制B. 目的是解放生产力C. 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D. 方法是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E. 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 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A. 公有制为主体B. 共同富裕C. 发展非公有制D. 一部分人富起来E.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5. 改革的作用在于()A. 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B. 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C. 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D. 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E. 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6. 1994年江泽民提出()A. 抓住机遇B. 深化改革C. 扩大开放D. 促进发展E. 保持稳定7. 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A. “引进来”B. “走出去”C. 生产加工D. 转口贸易E. 劳务输出8. 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明确()A. 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就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的东西加以拒绝B. 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无所谓姓“社”姓“资”,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的东西加以排斥C. 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限度内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适度发展D. 一概不问姓“社”姓“资”E. 姓“社”姓“资”可以截然分开9. 从()看,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C)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A)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2020/3/27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
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B)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B 内外互补、互惠互利C 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D 与国际市场接轨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C)A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B 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D 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C)A 改革、开放、党的领导B 政府、市场、社会C 改革、发展、稳定D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B)A 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B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 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D 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二、多选题1.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D)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坚持共同富裕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2.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
改革开放试题及答案### 改革开放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 A.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答案:A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 - A. 计划经济- B. 市场经济- C. 混合经济- D. 国有经济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步走”战略: - A. 1980年代解决温饱问题- B. 1990年代达到小康水平- C. 2000年实现现代化- D.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答案:C二、填空题1.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________,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 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其全称是“________”。
- 答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________的召开。
- 答案:党的十九大三、简答题1.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这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打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2012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 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2.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答案: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社会结构方面,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 文化方面,开放促进了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初三改革开放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请问,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在哪一年?A. 1976年B. 1978年C. 1982年D. 1992年答案:B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以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A.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B. 上海、天津、大连、青岛C. 广州、深圳、珠海、汕头D.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答案:A3.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以促进农业发展?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集体经济C. 国有企业改革D. 农业税改革答案:A4. 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A. 载人航天B. 核能发电C. 高速铁路D. 所有选项答案:D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A.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C. 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D.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_________。
答案:必由之路2.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_________。
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_________的发展。
答案:农村经济4.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_________,也是中国对世界的_________。
答案:第二次革命;重要贡献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引进来;走出去;互利共赢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阶级斗争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A、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革命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经济建设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发展生产力6、在全面改革中,( )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文化体制7、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大家是否赞成B、“三个有利于”C、生活富裕8、党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B、对抗性C、不可调和10、( )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A、2000B、2001C、20021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的决议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12、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教育体制1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1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物质利益原则C、改革1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对外开放C、改革开放D、发展高科技16、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1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A、合理、互惠互利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发展对外贸易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二、多项选择题1、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E、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平等互利原则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动力D、稳定是前提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会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 E、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是相互对立的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有()A、发展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D、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E、发展国际旅游业7、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设置经济特区的城市是()A、珠海B、深圳C、海南D、厦门E、汕头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改革开放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
A. 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 胡锦涛答案:B2.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A. 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 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C.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D.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A3.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人民公社制度C. 土地国有化D. 农业集体化答案:A4. 1980年,中国设立了()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
A. 上海B. 深圳C. 广州D. 天津答案:B5.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A. 发展是硬道理B. 共同富裕C. 计划经济D. 市场经济答案:B6.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时间是()。
A. 1999年B. 2001年C. 2003年D. 2005年答案:B7.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
A. 香港问题B. 澳门问题C. 台湾问题D. 西藏问题答案:C8.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了()。
A. 亚运会B. 奥运会C. 世博会D. G20峰会答案:A9.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
A.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B. 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 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答案:C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需要同不完善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要同不健全的法治体系之间的矛盾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实行国有企业改革C.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D. 保持计划经济体制不变答案:ABC12. 下列哪些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A. 设立经济特区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ABC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A. 推进依法治国B.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C.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答案:ABC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A. 发展文化产业B. 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 推动文化走出去D. 限制文化产业发展答案:ABC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A.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B.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 推进教育现代化D. 忽视环境保护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试题及答案改革开放试题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请详细描述。
改革开放试题答案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原因如下:1.经济发展滞后:1949年以后,由于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跃进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
2.国际形势变化:197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受限,不能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先进技术。
3.苏联模式的问题:苏联模式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方式在中国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
4.社会主义建设的困境:社会主义建设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乏力、物质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方面,迫切需要新的改革举措。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领导层决定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吸收外资技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试题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请列举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试题答案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增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外资流入国。
3.农村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农村改革使得农村地区生产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实施了工业化、城镇化战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型。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以下关键因素的作用: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通过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赋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活动更加自主、有序和高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5:CBCDD 6—10:DCACC 11—15:BCAAB 16—20:ACDAD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下列各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符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的,该题不给分。
1、AD2、ABCD3、BD4、AC5、ABCD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描述请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打“√”,错误的请打“×”。
1—5:√√×√× 6—10:√√√√√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1、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是互相贯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答案】(1)这种说法正确(1分)。
(2)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
(1分)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也不能离开改革开放抽象地谈论四项基本原则。
(1分)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是互相贯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的伟大实践。
(2分)2、改革、发展必然破坏稳定,稳定必然阻碍改革、发展。
【答案】(1)这种说法错误(1分)。
(2)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贯彻这一方针,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①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1分)②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1分)③稳定是前提。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宣告历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会议是( C )A.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B.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C.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D.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 D )A.华国锋B.胡耀邦C.叶剑英D.邓小平3.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是( C )A.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B. “文化大革命”结束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4.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的讲话是( C )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 D )A.粉碎“四人帮”B.“文化大革命”结束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6.1980年5月,中央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 B )A.广州、深圳、珠海、汕头B.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C.深圳、珠海、汕头、上海D. 深圳、珠海、汕头、海南岛7.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D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统一战线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8.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标志是( A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B. “文化大革命”结束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9.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C )A.中共十一大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 中共十三大10.正式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在( B )A.党的十二大B. 党的十三大C. 党的十四大D. 党的十五大11.邓小平认为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其中第二个飞跃是( D )A.包产到户B. 包干到户C.发展个体经济D. 发展集体经济12.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 C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13.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C )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1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C )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15.我国正式废除农业税是从( B )A.2005年1月1日起B.2006年1月1日起C.2007年1月1日起D.2008年1月1日起16.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 B )A.快速发展B.改革开放C.与时俱进D.社会和谐二、多项选择题: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BCD )A.全会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C.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D.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B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ACD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文化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 CD )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BCD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6.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是(ABC )A.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l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B.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D.第四步,到21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1990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这两个飞跃是( BD )A.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 B.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发展集体经济8.198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 ABCD )设立经济特区。
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艺术学校教学点毕业考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2014.12.) 考试科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 试 成 绩
考试形式
闭 卷 考试对象
2013级高职学生 考生姓名
考生学号
一、单选题 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 )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
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 )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
B 内外互补、互惠互利
C 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
D 与国际市场接轨
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
A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B 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D 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
A 改革、开放、党的领导
B 政府、市场、社会
C 改革、发展、稳定
D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
A 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
B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
D 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二、多选题
1.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 )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
A.条件不同
B.形式和手段不同
C.目的不同
D.内容和对象不同
3.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段话表明:( )
A.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B.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指()
A.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B.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体制进行的根本性改革
D.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
5.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依据的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正
确认识,这些认识包括 (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立性的,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适应的特点
D.通过改革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6.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原则是 ( )
A.主动性原则
B.独立性原则
C.可控性原则
D.渐进性原则
7、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哪些重要经验()
A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B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C 坚持以人为本。
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E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
8、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是()
A 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C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本原则
D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
A 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
B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 更好地发挥社会的作用
D 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E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0、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于()
A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B 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C 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 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简答题
1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简述当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目标。
五、论述题
1、怎样理解“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材料分析题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对外开放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成功经验;
(2)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