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
- 格式:pdf
- 大小:254.57 KB
- 文档页数:16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发掘、研究和利用各种植物种质资源选育、创造优良品种保持和提高优良品种的种性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是由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进化。
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自然变异自然选择变异选择人工变异人工选择自然进化自然变异+自然选择进化人工进化人工变异+人工选择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
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育种目标要求不断提高。
2.种质资源工作得到广泛的重视3.测试手段逐步完善。
4.大力开拓育种新途径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创造的某种作物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定的遗传性,该群体个体间主要性状相对一致性;其特征特性可以和其它群体相区别;并能够保持稳定遗传的某种作物的一个类群。
作物品种的特性优良性E 适应性A 特异性D 一致性U稳定性S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工选择进化来的。
品种是经济上的类别,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名称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改进作物品质。
3.增强作物抗性。
4.扩大作物种植区域。
5.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
6.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劳动效率。
7.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第一章育种目标就是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在一定地区的自然、耕作栽培和经济条件下,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性状的指标。
植物育种的总目标:高产、优质、稳产(多抗)、熟期适宜、适应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对各种作物品种的共同要求,是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制订育种目标的意义(1)有目的的搜集种质资源。
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点总结一、植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1. 植物育种学的定义植物育种学是研究植物遗传育种,利用遗传的原理和方法,对植物进行改良和培育的学科。
2. 植物育种的目的植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出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虫害和逆境条件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3. 植物育种的基本原则(1)选择原则:选择适合育种对象的种质资源,选择优良的亲本材料。
(2)遗传变异原则:利用植物自然的遗传变异和人工的诱变来创造新的优良品种。
(3)杂交原则:利用不同基因型的亲本进行人工杂交,产生优良的后代。
(4)连续选择原则:利用连续选择和交配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二、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知识1. 植物的遗传基础植物的遗传基础是染色体和基因,染色体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决定着植物的性状。
植物的遗传方式有自交和杂交两种,自交容易固定性状,而杂交能够产生优良的后代。
2. 植物的遗传变异植物的遗传变异是植物育种的基础,它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或人工干预下,植物个体之间产生的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的来源有自然变异、诱变、转基因等途径,这些变异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
3. 植物的种质资源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植物育种的基础,它是植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资源,包括有性系和无性系的种质资源。
有性系种质资源主要是指植物的自然种质和育种材料,无性系种质资源主要是指植物的无性系繁殖材料和细胞工程材料。
三、植物育种方法1. 选种植物育种的基础是选种,它是根据植物基因型和表型的性状,选择优良的亲本材料。
选种的目的是遴选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
2. 人工杂交人工杂交是植物育种的重要方法,它是利用不同基因型的植物进行人工交配,产生优良的杂交后代。
通过人工杂交,可以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相互补充,获得优秀的后代。
3. 同源杂交同源杂交是利用相同基因型的植物进行人工杂交,目的是提高表现型的稳定性和遗传纯度,促进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3、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4、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与技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人工进化的科学2、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3、应用科学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是由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进化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
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2、工作量大,定向改良有一定随机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技术。
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1、育种目标要求提高;2、种质资源受到重视;3、新品种的选育效率提高;4、育种途径多样化。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一定的地区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品种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农作物的品种的3个基本特征: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善产品品质3、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4、扩大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6、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及提高劳动生产率7、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育种新途径有:(1)杂种优势利用(2)远缘杂交(3)理化诱变(4)组织培养(5)细胞融合(6)基因工程有性繁殖:指通过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绪论一、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1、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是研究改良现有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科学,即改良植物的遗传性,使之更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而可将之为人工进化的科学。
1.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育种规律,创造优良品种,当良种育成后,繁殖和推广应防止混杂、退化。
良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是作物育种地方2个阶段。
现代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在理论指导和具体工作中要涉及许多有关学科,育种工作者要掌握有关基础理论,关心有关学科的新进展,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就和现代技术手段,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
二、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1 优良品种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的产物查理士。
达尔文(1809—1882)在《物种起源》(1859)提出生物进化的三个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2.2品种的概念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植物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在生物学上,经济上和形态学上相对的一致性,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在产量、品质、生育期、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并能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证其恒久性。
[1]品种是经济上的类别,野生植物中,只有类型之分,没有品种之分,作物品种生产即是商品生产。
[2]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3]品种的推广有地区性,并要求一定的栽培方法[4]品种利用有时间性, 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耕作栽培条件的变化,要求不断培育新品种[5]品种性状具有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指群体具有不妨碍使用的整齐程度,如棉花纤维长度的整齐性要高,这对纺织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品种的株高,熟期,品质,抗逆性的一致性对机械收获,商品质量等有很大影响。
[6]品种可以使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原有状态和使用价值。
2.3 优质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产量[2]提高品质,以棉花纤维长度为例[3]新植物的引种[4]提高复种指数方面,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5]抗逆稳产三、我国育种工作的成就第一章育种目标育种目标:是选育新品种的设计蓝图,也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要选育的品种应该具有哪些优良的特征特性。
名词解释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人工培育的某种作物的群体,这种群体如果经过一系列试验表现优良,通过品种审定就成为品种。
育种目标:农业生产对品种优良性的要求株型育种:改良品种、株型态势的育种,例如植株的高度,茎叶在空间的分布高光效育种:以提高光合效率为主的遗传改良,作物产量=(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光合效率-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种质资源:可以被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和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地方品种:在历史上局部地区栽培,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技术修饰种植保存:种质资源材料每隔一段时间播种一次。
贮藏保存:主要是控制贮藏时的温湿条件的方法来保持种质资源种子的生活力。
离体保存:用试管保存组织或细胞培养物的方法来有效地保存种质资源材料,此方法繁殖速度快,还可避免病虫的危害核心种质:指最少量的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种内不同个体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有性繁殖:通过有性过程产生两性细胞的结合,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自花授粉:雌蕊接受同一朵花或同一植株花朵的花粉自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依靠自花授粉繁殖后代的作物。
异花授粉:雌蕊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的称为异花授粉。
异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异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则为异花授粉作物无性繁殖: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繁殖后代的的反之方式。
无性系:植物的一部分营养体通过无性繁殖得到后代。
自交系品种:个体基因型纯和,群体同质,这样的一群个体组成的群体杂交种品种:个体基因型杂合,群体同质,具有杂种优势,这样的F1代群体及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内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植株群体生态因素: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或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因素,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因素,如温度,日照,雨量生态环境: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体生态区:指对某种作物来说具有大致相似的环境地区生态型:指在一定的环境内莆成具有相似生态特性的品种类型称作物品种的生态型驯化:指人类为了让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而对其适应能力的利用和改造引种:①狭义:指从外国或外地引进作物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推广种植;②广义: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选择:从群体中根据个体的表现型挑取符合育种目标的基因型(群体分为自然变异的群体和人工培育的群体,此指前者)品系:来自不同祖先,基因型相对一致,表现型相对整齐一致这样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鉴定: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育种材料作出客观的评介选择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通过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的方法选育新品种系统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通过单株选择的方法选育新品种称为系统育种剩余变异:指自交后代群体中残留的杂合基因所引起的变异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并且对后代进行选择的育种方法远缘杂交:种或种以上不同作物的杂交组合育种:利用基因的重组和互作,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通过杂交重组后可以把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超亲育种:利用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控制同一性状的微小基因,通过基因重组后再通过累加和互作使产生的新性状超过任何同一亲本叫超亲育种杂交方式:在一个杂交组合中用几个亲本以及各个亲本的先后顺序叫杂交方式复交: 3个或3个以上的亲本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杂交叫复交单交: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叫单交双交:三个或四个亲本,指两个单交的F1再杂交系统群:来自同一系统的不同单株所形成的系统叫系统群姊妹系:同一系统群内的不同系统之间互称姊妹系回交育种:通过回交,选择改良品种的方法。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绪论1.作物育种:是利用或者创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将有利的变异固定下来,培育成作物新品种的过程2.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求,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相对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3.品种的特点:(1)必须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2)是经济上的类别(3)品种群体的遗传性相对稳定,主要性状相对一致(4)品种在利用上有地区性和时间性或品种三特点: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简称DUS)4.生物进化的三要素为遗传、变异、选择5.常规育种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性状,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2)盲目性较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6.育种的任务:(1)选育优良品种(2)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7.优良品种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第一章作物育种的方式及品种类型1.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有性繁殖2.有性繁殖植物的主要授粉方式及代表作物:自花授粉(小麦、大麦、水稻、大豆)、异化授粉(玉米、黑麦、甘蔗、甜菜)常异花授粉(棉花、高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3.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4.自交不亲和: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5.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雄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6.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7.杂交系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群体品种:遗传基础较复杂,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和/或异质性的群体。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作物育种的目标和方法;3.了解作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作物育种的目标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作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2.作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2.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发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3.实践操作: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或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作物育种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0分钟)a.作物育种学的定义和内涵;b.作物育种学的研究内容:遗传学、育种方法、育种目标等。
2.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30分钟)a.人工选择时代:人们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b.遗传学时代:遗传学的发展促进了作物育种学的进展;c.分子育种时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应用促进了作物育种的发展。
第二节作物育种的目标和方法1.作物育种的目标(20分钟)a.改良性育种目标: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抗逆性等;b.优良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作物育种的方法(30分钟)a.选择法:包括单株选择、家系选择、指示性选择等;b.杂交法:包括自交系、纯合系和杂种等;第三节作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1.作物育种在提高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0分钟)a.提高作物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b.提高作物品质和适应性。
2.作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30分钟)a.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b.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的有机结合;c.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新。
六、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方法进行回答,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掌握能力;3.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论文,探讨作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评价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
1.作物育种学的定义: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利用多种学科知识与技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育种学的任务:①选育适于生产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杂种及新作物。
②在其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足够量的、高质低成本的生产用种。
3品种的定义:品种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某种作物的一种群体,4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了单产。
(2)改进了品质。
(3)保持了稳产和产品品质。
(4)扩大了种植面积。
(5)改善了耕作制度,提高了复种指数及劳动生产率。
5品种的类型:地方品种、改良品种、纯系品种、无性繁殖系品种、杂种品种。
6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的花器特点及开花习性,遗传特点:①自花:雌雄同花,花瓣一般无鲜艳色彩,雌雄同期成熟,花开放时间短,花器保护严密,柱头多不外露,外来花粉不易侵入。
特点:1.表现型和基因型一致。
群体内个体间差异小(依地方品种、纯系品种而异) 个体内表现纯合。
2.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其遗传行为表现相对稳定。
3.自交不退化或退化缓慢,杂交有优势。
②异花:雌蕊比雄蕊长,伸出花器,雌雄蕊不同期成熟;花瓣多有鲜艳色彩,分泌蜜汁,有香味,花器保护不严密,花粉多,容易飞扬,开花时间长特点:1.基因型与表现型不一致2.后代总是出现性状分离,遗传行为不稳定3.自交导致生活力显著衰退,杂交产生优势③常异花:雌雄同花,花瓣多有鲜艳色彩,能分泌蜜汁,雌雄蕊不等长或不同期成熟,雌雄蕊外露率高,花开放时间长,易接受外来花粉。
特点:1.主要性状处在同质结合的性态,即基因型表现型大体一致2.自交退化现象不显著。
3.自交后代有分离性状但不明显,遗传行为基本稳定7自交、异交的遗传效应:①自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使杂合的基因型逐渐趋向纯合2.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后代发生性状分离3.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下降②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8作物的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类别个体间基因型个体内基因型繁殖方式遗传情况育种方法同质纯合(纯系品种)相同纯合自交为主稳定系统,诱变,杂交系谱法同质杂合(杂交种品种)相同杂合自交系或纯系间杂交,无性繁殖无性稳定,有性不稳,杂种优势利用杂交系谱法培育自交系,利用ms,群体改良异质纯合(群体品种)相同和相异并存纯合自交稳定系统,杂交,群体改良异质杂合(群体品种)相异杂合异交自交衰退,异交(自由交配)群体表现稳定多种9判断作物繁殖方式的方法:1、研究花器构造、开花习性、传粉方式、花粉活力2、隔离单株繁殖、强制自交3、测定其自然异交率4自然异交率测定常用标志性状法测定。
作物育种学四、选择与鉴定选择的创造性作用:1、选择可以增大某种性状的变异程度2、选择可以使多个性状得到综合改良3、选择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后代产生变异的性质和范围选择的遗传原理:1、遗传、变异是选择的基础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三大因素。
作物育种的基本程序就是创造变异、稳定变异和选出具有优良变异的类型培育成新品种。
2、选择改变了群体的遗传组成群体的遗传组成(也成为遗传结构):指群体内的各种基因、基因型种类及其比率,是生物群体的重要遗传特征。
群体内某种基因型个体占该基因位点全部基因型个体总数的比率称为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特定位点上一个等位基因数目占该位点上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等同于该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
基因频率是决定群体遗传结构的基本因素。
连续定向选择可使得有力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其实质是有利基因积累即群体中的某些有力基因频率得到提高的结果。
首先,选择改变了群体内等位基因的频率;其次,选择改变了群体内各种基因型的频率。
选择中常用的遗传参数: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相关遗传进度选择指数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子:1、群体的遗传组成2、群体的大小3、性状的遗传特点4、选择的标准与鉴定的准确性选择的基本方法:个体选择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绪论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一)作物育种学的定义作物育种学是研究改良作物的遗传性状,特别是改良经济性状,使之更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门科学。
(二)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作物的遗传改良,改造作物的基因型,进而改进作物的表型。
2.作物育种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
(1)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遗传--进化的保证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2)作物育种学一一人工进化变异:除利用自然变异外,主要依靠人工变异。
选择:除自然选择在起作用外,主要依靠人工选择。
方向:选择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变异。
结果:在增强生物学适应性的同时,核心是增强作物的经济适应性,培育出发展生产所需要的新品种。
作物品种的概念:作物品种是指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征。
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进化的三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
2、盲目性比较大。
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和常规育种相比,基因工程有三大显著的优点:1、源于生物的有利基因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四大系统内可进行随意交换。
2、基因工程可以获得生物的定向变异。
3、基因工程是使个别目的基因转移的技术。
不同作物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作物(<4%):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上。
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异花授粉作物(>50%): 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
玉米、黑麦、甘薯、白菜型油菜常异花授粉作物(5-50%): 同一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
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蚕豆等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雄性不育:1、细胞核雄性不育性(GMS)2、细胞质雄性不育性(CMS)常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群体中至少包含三种基因型:品种基本群体的纯合同质基因型;杂合基因型;非基本群体的纯合基因型。
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基因型同质纯合群体。
杂交系品种(杂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群体。
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
但基本符合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
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的一个群体。
育种特点:固定杂种优势和优良性状(有性杂交和无性繁殖结合)选择芽变培育优良无性系杂交种品种育种特点:(1)杂交种育种的两个基本程序自交系育种,杂交组合的育种(配合力测定)(2)对影响亲本繁殖和配制杂种产量的性状必须加强选择亲本性状:母本产量花期相遇,异交手段及其可靠性稳定性(3)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供销体系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物种变异多样性与分布不平衡。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A、自花授粉是指痛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的呢过,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C、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代表作物有棉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常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在5%——50%之间。
(3)无性繁殖的营养繁殖,即是利用营养体繁殖后代的方式,代表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甘蔗等。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1)类型:A、自交系品种;B、杂交系品种;C、群体品种;D、无性系品种。
(2)育种特点:A、自交系品种:a、自花授粉加单株选择的育种方法;b、拓展遗传变异范围,在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
B、杂交系品种:a、包括自交系育种和杂交组合育种两个育种程序,贯穿于两个程序之间的关键问题是自交系间的配合力测定;b、对影响亲本繁殖和配制杂种产量的性状必须加强选择;c、需要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供销体系。
C、群体品种:a、使群体品种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和基因型的多样性;b、使用群体品种能够保持广泛的遗传基础和基因型的多样性D、无性系品种:a、利用无性系迅速固定优良性状和杂种优势;b、选择优良芽变,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3、如何确定作物的繁殖繁殖方式?第二章种质资源1、论述种质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概念广义:种质资源是指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也称为遗传资源、基因资源。
狭义:种质资源是指用于选育新品种的原材料,也称育种的原始材料。
重要性(1)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2)是突破性育种的关键;(3)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4)为避免品种的遗传基础贫乏,必须利用更多的基因资源,维持和提高作物品种的生产力;(5)是有关键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6)是有生命的财富,有待保护。
2、按不同来源可将种质资源分为哪几个主要类型:(1)自然种质资源,其中又可以分为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2)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是通过诱发而产生的突变体。
3、各种种质资源的特点和育种利用价值:(1)本地种质资源:是原产本地的地方品种和推广的改良品种。
特点:品种类型多,变异大,对当地自然灾害、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和耐性,适应性强。
利用价值:a、通过筛选或简便的选育方法直接应用于生产;b、做杂交亲本,以增强新品种的适应性。
(2)外地种质资源:指有国外其他地区引入的类型和品种。
特点: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和经济上的遗传基础,具有遗传的多样性,具有某些本地资源没有的优良性状,如抗病性。
利用价值:a、作为杂交亲本,将有利基因导入改良品种或创造遗传丰富的类型;b、经过试验鉴定,选出适应本地栽培的品种,直接在生产商的利用;c、能选育在与本地资源杂交,运用杂交种优势。
(3)野生种质资源:包括各种作物的野生种和有利用价值的近缘野生植物。
特点:由于其在长期和自然选择条件下形成,所以其具有很强的抗逆性,有些具有优良的品种利用价值:a、作物杂交亲本,将有益基因转育到作物品种中;b、利用野生种或近缘植物杂交,还可以合成医院的多倍体,创造新品种;c、通过栽培驯化,形成新的栽培品种。
4、简述种质资源工作的二十字方针。
二十字方针是:“广泛收集、妥善保管、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
”第三章育种目标1、育种目标:是指根据一定地区,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2、现代农业对农作物品种有何要求:共同要求: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适宜、适应机械化。
3、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1)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2)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3)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4)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4、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要素:(1)谷类作物一般是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2)棉花是单位面积株数、株铃数、玲重和衣分;(3)大豆,油菜是单位面积株数、株荚数、荚粒和粒重;(4)烟草是单位面积株数、每株叶面积、每片叶重。
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1、引种:广义上是指从外地、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的新品种有关理论研究所需的各种种质资源;狭义上是指作物育种途径之一,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的品种(品系),经过本地试种鉴定试验,从中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品种,直接应用于生产或利用它们的某些优良性状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间接地加以利用。
2、气候相似论:原产地与引进地区之间,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相似,以保证品种互相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3、生态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因素。
4、生态环境:生态因素有气候的、土壤的、生物的,这些起综合性作用的一些生态因素的复合体。
5、生态类型:一种作物对一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遗传适应性,具有相似遗传适应性的一个品种类群。
6、选择育种:根据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群体中直接利用自然变异,选择出优良的变异单株,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一系列试验,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8、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是:影响因素:(1)温度;(2)光度;(3)纬度;(4)海拔(主要影响日照长度和温度);(5)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
9、高温短日照作物和低温长日照作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如何变化?引什么品种好?(1)高温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时,若是春播品种,则生育期变晚,植株增高,营养器官变大,在适宜条件下,穗粒多,和可能增产;若是引夏、秋播品种,则生育期变晚,甚至抽穗结实,所以应引进早熟品种好。
(2)低温长日照作物南种北引时,若引的是春性、弱冬性品种,则可能发生冻害,不结实;若引冬性、强冬性品种,则会因温度降低,日照变长,因此变现为早熟,所以应引进晚熟品种好。
10、高温短日照作物和低温长日照作物北种南引,生育期如何变化?引什么品种好?(1)高温短日照作物北种南引时,生育期变短,植株变矮,抽穗早,穗粒小,粒重降低,经济性状不好,应引晚熟品种好。
(2)低温长日照作物北种南引时,生育期延迟,若是半冬性品种,即使通过春化,也会延迟拔节,甚至不能抽穗,应引进春性、弱冬性品种较好。
11、引种的工作环节(程序)(1)根据生产需要确定引种目标;(2)收集引种材料;(3)加强检疫工作;(4)引种必须经过试验。
12、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作物品种群体的自然变异和纯系学说。
★纯系是自花授粉作物一个纯合体自交生产的后代,即同一基因型组成的群体。
★纯系学说是自花授粉作物纯系育种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把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在育种工作中,通过后代坚定选择可遗传的变异。
★作物群体自然变异的原因:(1)自然变异引起基因重组;(2)自然变异;(3)新育成品种群体中的变异。
13、选择的基本方法及特点;单株选择与混合选择在方法和效果上有什么不同?(1)单株选择:即品种群体中选择优良的个体,分别脱粒保存,翌年分别种一小区(行),根据个小区植株的变现来鉴定上年当选的个体优劣,并根据此淘汰不良个体的后代。
特点:选择效果好,得到纯和的系统,但工作量大,适合于自花授粉作物。
(2)混合选择:即从品种群体种选择目标性状基本相似的个体,混合加以繁殖,与愿品种进行比较,从而培育新的品种。
特点:选择特点不如单株选择,但可保持群体异质性和遗传多样性,避免繁殖引起生活力衰退,因此,混合育种选择更适合于常异花授粉作物和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群体的改良,增加群体内优良基因或基因型的频率。
19、系统(纯系)育种和混合选择育种的程序:系统育种程序:(1)优良变异个体的选择;(2)株行比较试验;(3)品系比较试验;(4)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5)品种审定与推广。
混合选择育种的程序:(1)从原始品种群体中进行混合选择、混合脱粒、混合选择;(2)比较试验;(3)繁殖和推广。
第五章杂交育种1、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基因型的品种或类型杂交,创造变异,并从中进行鉴定选择,培育成符合生产的新品种。
2、组合育种:是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时结合后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其遗传机理主要是基因重组和互作。
3、超亲育种:是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一个杂种个体中,形成在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其遗传机理主要在于基因累加和互作。
4、常用的杂交方式:(1)单交:两亲本进行一次杂交,以A*B 或A/B 表示;(2)复交: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 a、三交:三个品种间的杂交,以(A*B)*B 表示;b、双交:两个单交杂种再杂交(三个品种双交用(A*C)*(B*C)表示,四种品种双交用(A*B)*(C*D)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