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发祥《海陵竹枝词》中的泰州佛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文天祥《泰州》古诗词赏析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泰州①文天祥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释: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
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来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
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
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1.颔联中“心在坤维外”中的“坤维”有什么象征意义?2.尾联中一个“传”字用得非常传神,请作赏析。
【答案】1.“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2.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晚鹊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或把晚鹊人格化),诗人因能顺利由通州出海南归,借傍晚时喜鹊边飞边叫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自己的欣喜心情,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能南归抗元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解析】1.本题属于“理解诗句”题,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理解“手法技巧“,二是理解“内容意境”,三是理解“思想感情”,四是理解“语言风格”,这样对一句诗的理解才能算全面。
“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
写出自己虽然被元军追捕,藏身于船,但自己未曾放弃对家人和朝廷的牵挂,“护国抗元”的决心没有改变。
表现了他的爱国思家之情。
语言含蓄,情真意切。
2.本题属于“欣赏语言”题,也同样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手法技巧二是“内容意境”,三是“思想感情”,四是“语言风格”(可省略),这样赏析才能算全面。
“晚鹊传佳耗,通州路已通”,傍晚时分,鸟鹊入林的叫声中传来好消息,去通州的路已通,道出了文天祥欣喜若狂的心情和期待胜利的乐观精神。
泰州佛教历史⽂化江苏佛教,始于东汉,先在苏北,后在苏南传播,并先后在⼴陵(今扬州)、下邳⾄徐州⼀带建佛寺,造鎏⾦铜佛像,信佛之风极盛。
汉以后,佛教逐渐遍布江苏各地。
三国时建业(今南京)建有瑞相院和建初寺,长州(今苏州)建通⽞寺。
东晋时,江苏寺庙⼤有发展,建康(今南京)有著名的⽡官寺、长⼲寺等。
南北朝时,江苏寺庙林⽴,有“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之说。
隋唐年间,“从林”四布,⾼僧辈出,扬州鉴真和尚不畏艰险,东渡⽇本,传播佛教律宗和中国⽂化。
元、明、清期间,江苏佛教仍⼗分盛⾏。
民国年间,江苏各地⼏乎村村有庙庵。
到了现在,江苏已经成为我国的佛教⼤省,⽽泰州则成为江苏佛教中的⼀⽀最中坚的⼒量。
本⽂主要论述与泰州有关的佛教,为有关⽅⾯提供这⽅⾯的历史⽂化情况,供作参考。
⼀、缘起在佛教传⼊江苏的过程中,南京、扬州、徐州、苏州等曾是主要佛学研究中⼼,先后有涅槃、三论、俱舍、摄论、毗昙、密、律、禅、净⼠诸学派。
南京栖霞寺⾃梁代僧朗来此弘扬三论,该寺遂成为三论宗的祖庭。
天台宗实际创始⼈智者⼤师居建康⽡官寺讲经说法,此为天台宗的开端。
天台宗、三论宗开启了中国佛教宗派之先河。
唐贞观年间,法融禅师在⾦陵⽜⾸⼭创⽜⾸宗。
五代时,⽂益禅师在⾦陵清凉院创法眼宗。
另,鉴真⼤师东渡⽇本,开创⽇本佛教律宗,也为中⽇⽂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代时,⽂益禅师居⾦陵清凉⼭,开创了中国禅宗中的法眼宗。
宋代以后,以江苏佛教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重⼼,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佛教宗派祖庭和⾼僧。
明万历年间,古⼼和尚在南京古林庵中兴南⼭律宗,并派弟⼦分赴全国各地弘律。
明代的四⼤⾼僧皆与江苏佛教有着密切的因缘。
明清时期,中国佛教流传最⼴的是禅宗和净⼟,明末天隐圆修于宜兴磬⼭寺,创⽴临济宗磬⼭系,成为与密云圆悟创⽴的浙江天童系并⾏⼀时,临济宗以宜兴龙池⼭幻有正传⼀系为盛。
宜兴磬⼭⽟林通秀进封加号,被称国师。
明末以后中国律宗传承在江苏,南京古林寺、镇江宝华⼭为其祖庭,特别是见⽉律师住持宝华⼭,成为中国律宗最为重要的寺院。
281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7月下半月刊空竹,是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又称之为是空钟、风葫芦、地玲等,抖空竹,又称之为是抖地铃、抖嗡、扯铃,是我国一项古老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一、抖空竹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抖空竹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
我国许多历史文献记载中,都对抖空竹有所提及。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中就对当时的抖空竹运动发展进行了描述,“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
”文中的“倕”即现在所提到的抖空竹,也就是说参加抖空竹运动的人手指随着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但是仍然遵循着规矩,主要是由于抖空竹人的思想十分专一,并没有思想上的束缚。
到了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专门写过《空竹赋》,虽然辞赋内容已失传,但证明了抖空竹在当时十分流行。
到了宋元时期,抖空竹快速发展,现代抖空竹运动在此期间开始出现。
周密在其《武林旧事》和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都提到了“弄斗”,也就是当时的抖空竹。
明容兴堂刻的《水浒传》在宋江在征讨方腊章节中提到,宋江看到有人在抖空竹,有感而发,一时兴起,赋诗一首:“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谩徒劳。
”抖空竹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盛行。
在我国明代,抖空竹运动,无论是运动方法,还是运动规则,都已经十分成熟了,不仅有地上抖的空竹,也有可以在空中抖的单盘空竹。
清代,空中抖的空竹已经突破单盘空竹,出现双盘空竹,抖空竹深受人们喜爱,玩法与现代已无二样。
民国时期,抖空竹这项运动开始走向海外,出现许多外国人集体抖空竹的运动盛况。
二、空竹制作工艺发展我国古代抖空竹分为两类,有两种运动方式。
第一种是在地上旋转的。
这种空竹主要是用木板封住竹筒一段,并在周围开一个口子,从中间位置穿入一个细轴,另外一块就是带有小孔的竹板子,把细线缠绕在轴上,另外一端就是从竹板上穿孔,用力拉线,空竹高速旋转起来并发出嗡嗡声响落地,这种玩法也被称之为是“鸣声陀螺”。
明代学者于奕正和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对地上旋转空竹的运动规则、尺寸、制法、形状都进行了详细说明。
海陵八景为:泰堂明月、驼岭清风、凤池笔颖、贡院奎光、西湖春雨、范堤烟柳、董井寒泉、天目晴岚。
一、泰堂明月:泰堂,在旧州治内(遗址在今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大院内),宋宝庆中州守陈垓建,以州名为名。
“泰堂”匾额悬于大堂之上,堂前天井广阔,地势高峻,州人常来此赏月,倍觉月明如洗。
诗云:高匾巍然牧爱悬,汤铭重示自何年。
相看夜夜来明月,不愧时时对昊天。
草满松庭长浥露,花深卧阁不笼烟。
清光堕地寒如水,偏照淮南郡守贤。
二、驼岭清风:驼岭,以地面隆起若驼峰得名。
遗址在今海陵北路泰州市人民医院内。
明代前,驼岭一带苍松翠柏,展干伸枝;异草奇花,喷香斗艳;登临游赏,两胁生风。
明邑人丘容《驼岭清风》诗云:“蜀冈多秀灵,驼岭产奇树。
长至清风生,炎蒸不知处”。
说明这里有“奇树”,多“清风”,是炎夏纳凉的好地方。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千户谢成在岭前建守御千户所。
所署主体建筑有:头门、仪门、大堂、二堂、后堂等。
“驼岭清风”匾额即悬于二堂上。
此四字,相传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书。
后千户王之屏又在大堂上悬“经武”二字匾额。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87年),裁撤千户所改设卫所,因大堂毁于火,以二堂为大堂,后堂为二堂。
增建花厅、书房、后宅及厢房于所署左右。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卫所千总曹相,重摹更新“驼岭清风”匾额,悬大堂上。
自千户所及卫所先后设此后,驼岭地区渐小,日趋荒芜,仅剩古银杏、柞榛等树数株,稀疏竹林一片,风光大为减色,无复旧观。
三、凤池笔颖:凤池即学宫泮池,遗址在今国泰宾馆东侧。
明正德间按蒋诚凿于仪门之南改作亭其上。
又于棂星门外开三池,筑基其中谓之凤凰墩。
久后内池废,亭亦毁惟存外三池。
近旁有南山寺塔(文峰塔),高插云间,每当夕阳西驶,塔影落泮池内,宛如大笔,成一美景。
文峰塔俗称南山寺塔,为宋时泰州知州周孟阳所建,何时倾圮无确切记载。
据传仪征郑节妇借宿其中焚香遗火,出门而去,火作塔毁。
嘉靖初遗址尚存。
末年,僧官盛芳掘地取砖,于方孔中得金佛,当没入官,后湮为平地,遂失其所。
泰州南山寺--庑殿重檐是中国古代所有殿顶建筑中的最高等级被尊为皇家规制大雄宝殿屋顶为庑殿重檐,极为罕见,类似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山东岱庙古寺依南郭,禅房苔藓封寒云萋白石,灵籁动青松。
客思惊秋笛,梵音下瞑钟。
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
明人龚大器一首《秋日南山寺访客》,让人们真切地感受着泰州南山古寺的千年风雨沧桑。
南山寺位于泰州老城东南,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距今已有1130年的历史。
沧海桑田,南山寺现仅存大雄宝殿及其东面的几间附属房屋。
虽经千年风霜,南山寺大雄宝殿至今仍翘角飞檐,巍然屹立,它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也是泰州历史发展的见证。
曾为皇家寺院据文献记载,南山寺始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唐僖宗赐寺额名“护国寺”。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资福禅院”;政和七年改为道观,名“神霄玉清万寿宫”。
南宋建炎元年复为僧庙,改名“资福禅寺”;淳熙十年寺毁;绍熙年间由僧绍信、觉妙重建;嘉定年间立戒坛。
明代又改为“祝圣道场”,并且设僧正司(管理佛教的机构);永乐十八年(1420年)铸铁钟;崇祯五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图。
在南山寺的兴衰演变过程中,由寺庙到道观,再由道观转为佛寺,其名称也随建筑群的使用功能转换而变更多次。
清道光时称南山教寺。
所谓“教寺”,是佛教“律宗”派寺庙的专用名称,创始人是唐代僧人道宣,住终南山故名“南山律宗”,简称“南山宗”。
他创设“戒台”,订佛教受戒仪式,简称“律宗”。
从此,凡归从此教义的僧人寺庙皆冠“教寺”之名。
宋嘉定年间,此寺曾设“戒台”,故南山教寺应出于此典,而名称的起始也应由此时开始,后人简称其为“南山寺”。
不过,南山寺的寺名另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因为寺址位于泰州城南,靠近南山,群众习惯称此寺为南山寺。
据史料记载,南山寺曾为古代“祝圣道场”。
所谓“祝圣道场”,就是特殊的纪念日里“为皇帝祈求千秋万岁的地方”,这表明了南山寺的地位很高。
重檐庑殿极为罕见庑殿重檐,是中国古代所有殿顶建筑中的最高等级,被尊为皇家规制,目前全国现存的古建筑中,也只有故宫太和殿、武当山金顶、太庙等采用此种殿顶。
闲话泰州古桥“周围二千三丈二尺,计一十二里四十七步,高二丈七尺,趾阔四丈,面二丈。
”这是《道光泰州志》中对泰州城池的记载。
明初沿宋代城基重建泰州城,在四门修建月城与城门楼,并对城濠进行疏浚加宽,奠定了今日泰州城河内古城的基本形制。
明万历十四年(1586),罕见的江淮大水导致泰州城垣大面积坍塌,知州谭默主持重修包砖城墙,重设南北水关连通城内市河,并在城内市河上整修和新建十数座桥梁。
俯瞰泰州,城外护城河水环城旖旎,城内市河纵横交错,“双水绕城”堪称风水佳地,而横跨城内水上的一座座桥更是拈名问故事,到日登临一惘然,各有一段动人的传奇。
天下唯一税务桥明崇祯六年(1633),《崇祯泰州志》刊刻完成,主持纂修的州人刘万春功德圆满。
刘万春,字延之,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等,官至浙江布政司参政,晚年归乡辟秋实园,历时近十年主修志书,著《守官漫录》以自娱。
秋实园为泰州名园,其地位于税务桥东街,街因税务桥而名,《崇祯泰州志》载之为“太平桥,淳熙十一年守万钟建,嘉定十一年李骏重建,又圯,洪武三年守张遇林建,南水门入第四桥也,以近税务俗谓之税务桥”。
对于宅旁这座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的古桥,刘万春再熟悉不过,他不仅在其主修的志书上对其详加记叙,亦有《税务桥次韵》咏曰:中市虹飞处,当炉酒易赊。
棠郊邻此地,杏馆属吾家。
小割西湖水,遥分东岳霞。
一从蠲税后,不复榷舟车。
诗中与志书都交代了税务桥所处的位置,即城内中市河上。
桥东旧有盐运司署,桥因此而得名。
泰州之地自古以来“咸鹾赡溢,职赋殷繁”,早在唐开之元年即始置盐税官,到大历年间一跃而登全国十大盐监榜首,北宋一批名臣先后来泰监盐,南宋在此设淮南东路提举盐事司,明初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也曾设在泰州,曾创下多项全国最高纪录,达到“两淮盐赋过天下之半,泰州盐赋过两淮之半”的巅峰。
明洪武朝后期,两淮盐运司迁往扬州,泰州税务桥一带也随之冷清,也就有了刘诗中的“蠲税”后连雇佣舟车也难的景况了。
泰州天台山:与佛教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泰州天台山位于中国江苏省泰州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自古以来,天台山就承载着丰富的佛教传统文化,吸引着无数信仰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观光。
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古老的寺庙、壮丽的自然风光,人们可以在此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自然融为一体。
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五宗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派。
在天台山上,有许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台寺,这也是天台宗的主要道场。
天台寺的建筑宏伟壮观,傍山而建,气势磅礴。
寺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塔院里的大雷音寺塔,被誉为“天台国宝”。
天台山自然风光优美,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感觉。
山上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清幽宜人。
除了天台寺,天台山上还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寺庙,例如观音寺、天平寺等,它们各具特色,都能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客可以沿着山径漫步,感受山间的宁静与祥和,可以聆听钟鼓声起、经咒声传,可以观赏佛教壁画、瞻仰佛像,感受佛教传统文化的沉淀与庄严。
除了佛教寺庙,天台山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提的是天台山石窟。
天台山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南北朝石窟之一,它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博物馆”。
石窟中雕塑精美,内容丰富,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瑰丽和博大精深。
在这些雕塑中,可以看到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种佛教形象,它们栩栩如生,栩栩如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在天台山参观游览时,游客还可以与当地的佛教信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佛教信众通常居住在山脚下的村落中,他们遵循着佛教的教义,生活简朴而有规律,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与他们交谈可以了解到更多佛教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哲理,增强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泰州天台山周边还有一些其他景点值得一游。
例如,位于天台山北麓的荷花园,是中国最大的荷花观赏园之一,每年夏季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花海。
四、佛教文化——泰州高僧遍四海,佛音悠悠飘五洲佛教文化是泰州历史文化的显著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
泰州佛教以历史悠久,名刹林立、高僧辈出等特点在我国佛教界乃至世界佛教界都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字演示)泰州佛教历史悠久,名刹林立。
早在东汉初年,佛教就传入了徐州彭城。
东汉中平元年(184),笮融被任命为下邳(今宿迁)相,笮融本人笃信佛教,在徐州、广陵间大造浮屠,这是我国民间最早有佛塔的记录。
由此可以确定,佛教传入泰州地区也就在这段时间。
(网上有笮融像)东晋大兴年间(318—321),流播广陵一带的北方人中,有“将舍利者,建立小寺,立刹”的记载(唐道宣《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
东晋义熙年间(411),僧人觉禅在泰州首建道场古光孝寺,这是泰州佛教开始兴盛的一个标志。
(图片与文字演示)到了唐代,泰州佛教逐渐盛行起来。
唐宝历元年(825)王屋禅师在泰州城内创建古开化院,又称独佛寺,后来改为北山开化禅寺。
唐乾符三年(876)铁心坚建护国寺,后来改为南山教寺。
泰州属地兴化在唐代始建广福寺、木塔寺、宝严寺等。
泰兴在唐光化二年(899)也建了一所律宗寺院即广福寺。
(图片与文字演示)泰州在汉代就是重要的盐产地,到了宋代,盐业更为繁荣。
据《宋史》记载,绍兴年间,泰州产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Mín)”,“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
(文字演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佛教的兴盛。
宋徽宗赵佶(Jí)曾赐名道场古光孝寺为“崇宁万寿寺”,并赐田5000亩。
宋高宗八年(1138),赵构南渡,定都临安。
为给徽、钦二宗祝福,又命名“崇宁万寿寺”为“报恩光孝寺”。
用国家年号敕封寺名,可见泰州光孝寺声誉之高。
泰州所属的泰兴,也在此时建立了庆云寺。
现属泰州的高港区在宋淳熙十年(1183)建立了口岸地区最大的古寺寿胜寺。
(图片与文字演示)泰州佛教在元朝间有所没落,明清后又开始复兴。
清末,光孝寺由律宗第一山南京宝华山性慧法师分灯而来,由禅宗改为律宗。
泰州的水文化水是生命之源,水文化是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
同样,水也是孕育泰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源泉,水文化是泰州城市文化之源。
中华民族是创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民族之一,当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发展史时,可以发现水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十分密切,人们总是爱把伟大的黄河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和摇篮。
考古的新发现以及运用高新技术研究的结果证明: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一切凡在远古时代中国有水的地方,都在共同地孕育着我国的文明。
古泰州就是受水的滋哺,受江、淮、海三水的作用形成的一颗具有璀璨历史文化的明珠城市。
泰州古称海陵,处于长江尾闾、淮河下游、大海之滨。
长江上游泥沙的下泄、淤涨,淮水汛期的漫溢带来浮土、有机质的沉淀、冲积,大海的潮汐相拥、推托,使泰州大地逐渐增高,如玉一般地浮出于三水之间,或橙黄、或碧绿,密如蛛网的河,纵横飘逸是其纹饰;薄如蝉翼的雾,晶莹剔透,遮其清晨,罩彼薄暮。
泰州没有山,只有水,泰州是一个江、淮、海三水汇聚,清、浑、咸三味交融的特色城市。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古时又别称泰州为“三水”。
泰州现在的内河水系格局是大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结合而形成的,她给我们留下了水城一体、双河绕城的独特风韵。
泰州的城原是城墙内外各有一条环河,水映城影、城夹水中、城与河互为增色;泰州的市原是因河成市,东、西、南、北、中各有一条市河,加上一条横缠在城中的玉带河,乾隆三十三年以前是盐船如织、商贾夹岸。
我们的先人,或者说泰州历史上著名的官员,十分重视泰地的水利建设,如中国著名廉吏泰州西溪盐监范仲淹曾率通、楚、泰、海4万民夫所筑的捍海堰,可使泰民,波澜不惊”,被民众称,范公堤”遗存至今。
宋奸相秦桧之妻弟州守王涣,却在泰州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开市河、造桥梁、筑城墙、主持刻印建筑学术专著《营造法式》。
宋知州陈垓浚“小西湖”,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开济川河,御史蒋诚挖跃鳞河……历史为泰州留下了高密度的如网如织的水系,留下了中国其他城市没有的美不胜收的复式城河,留下了众多的水利工程。
泰州对联- 经典对联-凤以桐为宅鹤将松比年泰州:海春堂,原为清画家顾坚别墅之牡丹湖光穿户入山色渡江来伊秉绶题泰州岳墩如松竹之茂无江海而闲泰州:绠汲堂山高流水远寺古白云深江苏泰州白云寺十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泰州:后宫宫门天留宋朝土人说岳家军泰州:伊秉绶题岳武穆庙央泰山公园内泰山悟空诸相寂对佛一灯明江苏泰州南山寺(禅房)此树独推千古秀名花常占四时春泰州:王笠农题紫藤花架树神祠东南间气钟天目邹鲁宗传属海陵泰州:黄遵周题崇儒祠寒山万里寻梅鉴古渡千秋见板桥郑板桥赠海陵长老,海陵位于江苏泰州市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反笑野云忙泰州:后宫宫门看看世事摇摇手想想人情点点头江苏泰州某寺莲台近刘道人南朝半壁遗抔土正气千秋压海潮泰州:行坛龛手执钢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泰州:灵官殿水因善下能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泰州:朱辉题行坛龛。
此联为泰州玉皇宫道天水河山今再造涨陵星日此增光泰州:柳诒徵题大殿崇德报功宏兹建设授时戒火警我邦人泰州:中山纪念塔,在府前路26号魂为鬼雄敢为玄牝心似铁石杀身成仁泰州:柳诒徵题大殿空色圆融何有来去之路我人顿息本无生灭之门山西五台山/ 江苏泰州光孝寺鸟语花香尽是经声佛号水流风动无非暮鼓晨钟泰州:泰州行宫正殿,在五一路86号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友龙师泰州:正殿修身好养性好学好便好悟道难成果难知难不难江苏泰州光孝寺(玉佛殿)当代冯栋周昭王甲寅年佛生西域汉明帝乙丑岁法传东土泰州:吴清芗题西山白云寺大雄宝殿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梦迷人江苏泰州光孝寺(最吉祥殿)大德实生成跻斯民于仁寿慈心通造化拯下土之灾祲泰州:都天行宫正殿,礼唐开元末安禄山叛大梦闻钟香雨迷蒙当醒眼浮生若絮碧云飞坠应回头江苏泰州光孝寺(玉佛殿)国士无双护南国关河之戒英雄第一增东山俎豆之馨泰州:朱光斗题东山寺张王殿,始建于唐大世界黄金扫尽尘氛方见道发肤碧玉削除烦恼乃看经江苏泰州光孝寺(藏经楼)清朱丙炎雪逞风威白尽田园能几日云乘雨势黑满天地没多时泰州:城隍庙正殿,在邑庙街22号卫圣先真传道弥高而祀弥久广后人学派身愈远而教愈尊泰州:顾梦骐题崇儒祠将心来与汝安汝若求心了不得无法可对人说人知舍法反从非江苏泰州南山寺(达摩像)且偷半日清闲荒寺眠云寻鹤梦欲问六朝兴废怒涛卷雨作龙吟泰州:沈本渊题松林庵六朝松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王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泰州:正殿。
泰州天宁寺:远离尘嚣的心灵净土泰州天宁寺位于江苏省泰州市的天宁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
它不仅是泰州市内规模最大的寺庙,也是江苏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佛教圣地之一。
天宁寺以其安静祥和的氛围、优美的庭院和悠久的历史,成为许多信仰者和游客前来寻求内心宁静与净化的圣地。
天宁寺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寺庙占地面积广阔,内部规模庞大。
寺内建筑以古朴典雅的风格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佛教艺术的精华。
在寺庙的门前,高耸的山门迎接着游客的到来,门楼上有精雕细刻的佛像和金字大匾,彰显着佛法的博大精深。
进入天宁寺的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庄严的大佛像。
大佛庄严庄重,佛像面容慈祥,散发出安宁与慈悲的光芒。
信徒们虔诚合掌,向佛像祈愿,希望能得到佛的加持与庇佑。
大殿内还有许多绘有佛像、佛教之道和佛经故事的壁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法界壁画,它以千手观音菩萨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佛教的智慧和普度众生的教义。
这些壁画充满细腻的画风和寓意深远的佛教故事,带给信徒们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除了大殿,天宁寺内还有数十座建筑,如塔楼、钟楼、经堂、禅房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九华殿”,这座宏伟的建筑是元代著名浮雕艺术家杨善洲亲自设计并工艺精湛地雕刻完成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的瑰宝。
九华殿外观精美绝伦,内部壁画精细绚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佛教教义的智慧。
除了寺庙建筑,天宁寺周围的庭园景观也格外迷人。
寺庙的院内种满了参天古树和各类花草,并以山水园林的手法布置。
这里的环境雅致,清新宜人,令人心旷神怡。
游客们可以漫步在花草丛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此外,天宁寺还设有禅堂和禅修院供信徒和参禅者修行和冥想。
禅堂内静谧宁静,透过窗户可以望见葱郁的树木。
禅修院提供了完备的设施,为修行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帮助其沉浸于内心的宁静之中。
这里的禅修氛围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吸引着许多修行者前来体验冥想的力量。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泰州师专地方文化研究所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市。
目前,管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
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泰州是江苏省1995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泰州有3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上百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制史。
5000年前,泰州先民开创了源远流长的泰州文明史。
古海陵境内的青墩遗址、单塘河遗址、南荡遗址,是泰州先民的生活遗迹。
青墩遗址有“江苏河姆渡”的美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00年前,泰州人在姜堰天目山建造了闪耀着文明和智慧的商周古城。
这座古城现存城墙、河道、排水沟、房址、台基、墓葬等丰富文化遗迹。
天目山遗址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泰州始建海陵县。
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寓意“国泰民安”。
因此,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盛赞泰州是“汉唐古郡,淮海名区”。
泰州还有“凤凰城”的美名,据清道光《泰州志》记载,宋时泰州“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故称“凤凰城”。
元明清近千年来,泰州风调雨顺,安定祥和,人称泰州为“福地”。
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说:“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千年风雨在这里激荡,历史文化在这里演绎。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三水文化、盐税文化、教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泰州文化。
一、三水文化——三水激荡润海陵,水韵绵长泽子孙古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江、淮、海三水在这里激荡和汇聚。
明万历《泰州志》形胜篇中写道:“泰州介乎维扬崇川之间,平原爽垲,众水萦回,东濒海,北距淮,大江映乎前,巨湖环于后,有鼓角门戟之雄实,江海门户之要至。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泰州师专地方文化研究所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市。
目前,管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
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泰州是江苏省1995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泰州有3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上百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制史。
5000年前,泰州先民开创了源远流长的泰州文明史。
古海陵境内的青墩遗址、单塘河遗址、南荡遗址,是泰州先民的生活遗迹。
青墩遗址有“江苏河姆渡”的美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00年前,泰州人在姜堰天目山建造了闪耀着文明和智慧的商周古城。
这座古城现存城墙、河道、排水沟、房址、台基、墓葬等丰富文化遗迹。
天目山遗址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泰州始建海陵县。
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寓意“国泰民安”。
因此,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盛赞泰州是“汉唐古郡,淮海名区”。
泰州还有“凤凰城”的美名,据清道光《泰州志》记载,宋时泰州“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故称“凤凰城”。
元明清近千年来,泰州风调雨顺,安定祥和,人称泰州为“福地”。
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说:“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千年风雨在这里激荡,历史文化在这里演绎。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三水文化、盐税文化、教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泰州文化。
一、三水文化——三水激荡润海陵,水韵绵长泽子孙古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江、淮、海三水在这里激荡和汇聚。
明万历《泰州志》形胜篇中写道:“泰州介乎维扬崇川之间,平原爽垲,众水萦回,东濒海,北距淮,大江映乎前,巨湖环于后,有鼓角门戟之雄实,江海门户之要至。
咏泰州美景的古诗词
泰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咏泰州美景的古诗词:
《泰州道中》元·萨都剌泰州城郭枕江湄,曾是吴王旧国基。
雉堞风烟从北至,楼台歌舞自西来。
乱帆影里三江阔,古寺林中一径微。
惟有范公遗迹在,年年芳草绿迷离。
《泰州》宋·文天祥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天山北,身老沧洲中。
《题泰州城邑图》明·张光祖吴陵古郡接江涯,别是人间一洞天。
海气江声相吐吞,山光树色互新鲜。
尘中鸾鹤自能留,天际云霞岂易攀。
惆怅白头江海客,只将诗思入清玄。
《泰州道中却寄东京故人》明·徐熥凤城回首隔天涯,此日离居更自嗟。
淮海十年孤旅梦,江湖万里一身家。
烟中帆影翻残月,雨后江声带落霞。
惆怅故人分手去,几时携手话桑麻。
海陵⽵枝词海陵⽵枝词民国程恩洋邮局开时信局穷,⼀分洋码信能通。
南关电报尤称捷,⾳问往来⼀线中。
注:光绪⼆⼗九年,设邮局于坡⼦街。
光绪⼆⼗三年,设电报局于南门外。
内河⾏驶⼩轮船,⼤达公司最占优。
东⾄通如北盐⾩,朝朝仙镇到扬州。
注:光绪三⼗年,⼤达公司轮船⾏驶上下河。
⾯⼚开来九⾥沟,纷传⽶麦⼀齐收。
六⽂⼀个⼤炉饼,⼗个钱⼉买得不?天主耶稣建教堂,海陵信教逊他邦。
北⼭光孝犹传戒,男⼥喧阗⽔陆场。
注:光绪⼗七年,建天主堂于登仙桥⼤街。
学商两会最先开,会议纷纷去复来。
最是省城咨议局,须从初选好安排。
注:光绪三⼗四年。
议董临时组织成,城乡选举最⽂明。
地⽅⾃治须研究,⼏辈江南毕业⽣。
国民会议握全权,选举章程⼀纸传。
五贡功名投⼀票,⾃惭价值五千元。
注:财产资格以五千元为合格,旧学功名以岁贡为合格。
扬城遍地盗如⽑,到泰惊传刘凤朝。
幸有徐公能镇慑,偏师直捣赵公桥。
注:⾟亥九⽉徐上将宝⼭。
三⼗余名越狱逃,居民惶恐市喧嚣。
李公⼿刃渠魁后,分路兜拿莫肯饶。
注:⾟亥九⽉。
泰城光复仗徐公,赖有张君翊赞功。
试院竟成司令署,偃⽂修武在黉宫。
注:张上校淦清。
收捐助饷张营长,县禀联名仗⼤乔。
注:乔鹤俊禀请开捐。
司法改称审检所,帮审官偕书记官。
知事亦兼检察职,要求助检设专员。
国会于今次第成,众参两院好名声。
朱凌⼆姓均当选,乘坐安车到北京。
康发祥《海陵竹枝词》中的泰州佛门
康发祥(1788—1865),字瑞伯,一字伯山,清朝泰州人氏。
满族,贡生,太常寺博士。
擅长诗与古文,均有很高造诣。
诗学苏轼,古今体皆能,尤其长于古体,内容充实,风格雄健。
他的著作宏富,有《伯山诗抄》、《伯山文抄》、《伯山诗话》、《小海山房咏史诗集》、《三国志补义》、《读史随笔》、《海陵竹枝词》等传世。
《海陵竹枝词》是清朝同治三年(1864)刻本排印的。
作者共有七人:金长福、康发祥、赵瑜、储树人、朱余庭、王广业、朱宝善,有诗赞曰:“海陵旧有竹枝词,七子才名一邑驰。
”七人之中除朱宝善作八十五首外,大家均作一百首。
他们从民间吸取艺术营养,但又集中、凝炼、含蓄、优美,着意追求浅而不露、质而多丽的艺术风格。
七位作者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写了与泰州佛门有关
的内容,其中康发祥最多,一百首中有关佛门的竟有十多首。
泰邑从来多庙宇,崔巍梁栋足游观。
东郊自有仙坛设,又筑风云雷雨坛。
斯邑人人具善根,一州四起起山门。
东西南北山皆好,毕竟何山住世尊。
两首诗都描述了泰州城佛教文化之兴盛。
泰州有水无山,城的四周却有四庙,也可以“山”称之了。
州东城外曰东山寺,在现迎春桥一带,已不存在。
西经武桥西曰西山寺,殿宇尚在,现已辟为《新四军东进谈判纪念馆》。
南园面城堞曰南山寺,现在水泥制品厂内,大殿为保护文物,亦已修复。
北招贤桥东曰北山寺,现在肉联厂内,大殿及部分厢房尚在。
再看下一首:
碑文光孝陆游工,殿石今看徐与宫。
画匠能摹吴道子,溶江衣带亦当风。
寥寥几句就把城中首刹光孝寺的历史和殿宇的特色表
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讲到南宋著名词人陆游为光孝寺书写的“重修最吉祥殿的碑记”,讲到当时泰州徐步云内翰与宫制锦大令书写的《重修泰州光孝寺碑记》,又讲到光孝寺内的戒台壁上由著名雕塑家吴广裕摹吴道子的观音像。
诗中提到的徐步云是现在泰州作家徐一清先生的始祖,信佛,号礼华
居士,光孝寺戒台“天雨香林”题额亦其手笔。
九十高龄曾默书《金刚经》和《圣教序》。
《圣教序》至今基本完好,一清先生已托裱收藏。
康氏在海陵竹枝词中关于寺庙的描述,读后令人顿生遐想。
如:“南山寺独面城墙,殿有洪钟制特良。
人说钟闻卅余里,那曾送客到罗塘。
”描述的是南山寺的悠远响亮的钟声,颇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韵。
再如:“时向西郊踏绿莎,山门塑像笑模糊。
西山宝塔观音虎,屋里威风得有无?”写的是西山寺的宝塔。
西山寺的宝塔在室内存放,有西山寺宝塔不见天之说,诗写得通俗而有趣味。
泰州城南古松林庵有古柏一株,称作“六朝松”,蜿蜒盘曲,高不出檐,实有卧龙形状,诗人歌咏甚多,泰州的文人骚客常常流连于此。
康发祥有诗写道:“荒庵在古柏伴松杉,偃蹇频年怪石嵌。
只有诗家来问讯,游人多到小香岩。
”康氏的竹枝词中还有一首是描写香客的:“进香人去句容还,纸虎泥人买一般。
小艇瓜皮下河去,有人又上小茅山。
”把苏南句容县的茅山与苏北泰州里下河的茅山连在一起,可以想见当时礼佛风气之盛。
康氏还常常把感情自然地融入诗中,借景寄情。
如:
东山寺里祀张王,托梦吴人返故乡。
载送粮艘留此寺,伤心不是白驹场。
说的是元朝末年吴王张士诚建都姑苏,死后苏人祀之。
后托梦于苏人,欲返故乡,苏人以粮艘送至泰州,留在东山寺。
张士诚是泰州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
泰州东山寺一直祀奉着这位盐民起义军领袖的塑像,寄托着州人对张士诚的怀念。
在康氏竹枝词中关于光孝寺、觉正寺作慈善事业的描述。
“经冬粥厂一齐开,远近穷黎一行来。
棉裤棉衣能更送,蒙他鲍叔肯轻财。
”说的是清朝嘉庆年间,水荒之后,扬州绅裔鲍有恒来到泰州,在光孝寺、觉正寺设立赈厂赈济灾民的情况。
康发祥的的诗词享誉当时,流传甚广。
时人评论为“前有陋轩,后有伯山,二百年来风流未沬。
”据《泰州志》称,除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外,韩国学者也曾着意搜求他的作品,可见其影响之广泛了。
而他与其他诗人合著的《海陵竹枝词》,更为我们了解泰州的昨天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