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章
- 格式:ppt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36
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主旨:通過孟子和齊桓王關於「王道」的對話闡明孟子提倡以仁道統一天下的政治主張。
國君只要具有不忍之心,然後推廣惠及百姓,天下事便可運於掌上。
文中亦充份表現出孟子說服齊桓王的論辯論技巧。
段落大意:一、開首「齊桓王問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這是全文的引子。
孟子借齊桓王的詢問,引入施行仁政治民,無人能擋。
二、「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的仁術,有「保民而王」的基礎。
三、「王說曰」至最後「王請度之」。
孟子設喻說明「不為」及「不能」的分別,進而鼓勵宣王推恩及百姓,行仁政。
內容分析本文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由開首「齊桓王問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這是全文的引子。
孟子一向主張行仁政,反對以武力服人的霸政,但宣王對霸政卻極有興趣,一開始就向孟子請教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蹟。
由於孟子不同意霸道,因此他避開了齊桓王的問題,轉移話題,使宣王難以拒絕,只好抱姑且聽之的態度,提「德如何,則可以王矣?」這種空泛的問題。
孟子趁此機會,立刻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禦」這個中心論點。
由此可見,談話一開始,孟子已掌握了主動權。
孟子引入「王道話題」的方法:(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避開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
第二層次:由「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在文中肯定齊桓王可以「保民」,他舉出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推論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有實行仁政的基礎。
接著又以「百姓皆以為愛也」和「臣固知王之不忍」作對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取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進一步為宣王辯解,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實沒有區別,同樣是「無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為上的矛盾,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釋的困境中。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原文:齐桓晋文之事桓公既没,晋人贺姒氏,生子党,母弟晋悼公。
桓公叔带翦楚帅犀首如晋。
齐俘楚归归,齐帅间矢晋,使皐,晋帅叛归怼如。
齐子伯登圉乘入之惠公,其次作治,其叔亦入齐,仕及任事佐乃帅。
惠公薨,齐子东奔晋。
以伐芮息,是晋大难简,赵韩犹不猾,及吾孙子侯服国之际,晋大难策,三晋大阼立,子骀受命,是至齐假首期,莫敢不次。
仲尼行武,闻齐晋之事,门悲遁世塞于国人。
不知异日何后之生,兴兹冀北徼鲁绎,国北宁晋楚斗齐楚。
曾子与孟子曰:“晋之不得力于齐亦蹙。
齐人之不至于东莞亦困。
司寇之政,晋饰其官,鲁不饰其官。
”曰:“庄子家贫,亲授之鼓琴而以为贾市,今人授五侯之师学而以为劒杀,非其德也;授盗贼之道也,贾市之道也。
或之饰面以为场,或之弃之以为污。
是以圣人全法吉。
凡民之所以养其亲也,非重宝财之满廷也,非馈以谷帛也,非居久也。
始自余有一技能以自畜,因市有计幷送之,与通常饭子市舍不迎,使多日不及人也,没有馈贿,无取于人,不几断馈,无所谓道。
故得以閧攻章也。
”曶子换城,仲尼寝之,中行子地死,孔子如之。
何饥之谓饥,曰吴允者。
君子之言:“何若寿者?”曰:“仲尼之谓寿。
”吴人之言:“何骐骥之谓骐?”曰:“季孙之谓骐。
”子曰:“聪明而明讳,不如止。
”译文:《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去世后,晋国贺姒氏生下儿子党,党的母亲是晋悼公的妹妹。
桓公的叔叔带翦楚帅犀首叛投晋国。
齐国俘虏了楚国,并回归。
齐国的将领向晋国射去箭矢,使皐,晋国将领叛投齐国,怼如。
齐国的子伯登进入晋国的惠公之庙,兄弟们一起治理国家。
伯登的叔叔也进入齐国,受到任命并协助伯登统治。
惠公去世后,齐子东奔晋国,并进攻芮息。
这是晋国大难简化之时,赵国和韩国都没有趁机进攻。
及至我孙子当国之际,晋国又遭遇大难。
三晋之诸侯举行大阼立礼,子骀受命为晋国君主。
至此齐国假装臣服,无不顺从。
孔子在外行走,听说了齐国和晋国之事,对门悲感到沮丧遁世,闭门不教国人。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晋文公之事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以下是部分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桓公问晋文公曰:“楚人役于鄢、郢三年者数十万人矣。
彼其久矣,不可以亡,不可以存。
请与之为寰宇。
”晋文
公许之。
翻译:
齐桓公问晋文公说:“楚国几十万人在鄢、郢做工长达三
年了。
这样久的时间,既不能亡灭,也不能保住。
请我们
把这一整片土地让给他们吧。
”晋文公同意了。
原文:
齐桓公侈出捕五禽,入,见桓子,曰:“天下莫敌桓子之
猷也。
”曰:“臣能教五禽。
”桓子以告戎昭子。
戎昭子
使为弟子之应声。
足以召之,手足皆正。
于是大会五禽,
桓子设人教之,抟与之环者十数人,曰:“谁能令我拜,
宾服之!”群臣莫敢对。
晏于是对曰:“君所赐土田者,
莫有不拜,不敢不拜也。
”桓子骺然然而敬曰:“很好!”
翻译:
齐桓公挥霍浪费地去捕五种禽兽,回来后,见到桓子,说:“天下没有人能敌得过桓子的才智。
”桓子说:“臣能使
五禽做出应对。
”桓子告诉了戎昭子。
戎昭子叫来学生为
五禽做出堪应的声音。
接着他用手召唤,脚步也跟着对齐。
于是召集了许多人,桓子设人教他们,轮流与他们环绕,说:“谁能让我鞠躬致敬,我就奏请效服于他!”群臣都
不敢回答。
晏敢于回答:“君赐予土地的百姓没有一个不
鞠躬致敬的,不敢不鞠躬致敬的。
”桓子感到非常高兴和
敬佩说:“很好!”。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
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
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论述)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简或选)。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证论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战国时期先秦齐国散文家齐桓公所著、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史实书,也是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是研究春秋史实、文学及言教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思考齐桓公文之事章的证论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部重要的作品。
首先,齐桓公的文字论述显示出他熟练掌握宏观叙事技巧。
其文字由多个特定的框架(称之为“事章”)组成,每一个框架由宏观的
背景描写、详细的叙事、具体的论述内容和明确的结论构成,并且使用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法,营造出高度烘托的精神效果。
由此可见,齐桓公在文字论述上非常有技巧,完美地把握住论述的过程和思路,排列出一个严谨清晰的链条,使观众感受到主旨的鲜明、视觉的震撼和思想的启发。
其次,齐桓公分别从道德、法律、外交、教育、宗教等多方面,论述社会、政治以及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这些情况的方法和原则。
并且,以“礼”“义”“忠”“刚”为核心,把具体的
行为规范都贯穿在论述体系中,不仅建立出一套完整合理、清晰明了的价值观,更能帮助读者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促进社会中的良好发展。
最后,齐桓公论述的方式也不乏其他包含其他文学成就的特点。
比如,《事章》里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对偶,能够巧妙地提升叙事效果,营造出无穷的细节和色彩,为读者呈现一个连续的动人的文学形象,并引人入胜。
总之,通过全面考察齐桓公《事章》的证论方法,可以发现其中融合了大量的实用、哲学思想,构建出一种丰富而具有指导作用的言教体系,从而赋予《事章》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
齐桓晋文之事的原文《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一、作品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见。
我为大家预备了《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阅读。
1.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篇一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2.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详细内容;2.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教学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王道的治主见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过程:一、#教案#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
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从前从前,有一位叫齐桓的人。
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可是却很贫穷。
别的有钱人住在漂亮的房子里,而齐桓却只能住在一间小小的草棚里。
有一天,晋国的国王听说齐桓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就想请他去晋国做老师。
可是国王的大臣们都不同意,因为他们觉得齐桓太穷了,不配做老师。
国王很生气,对大臣们说:"你们怎么这么看不起人呢?虽然齐桓穷,但他很有学问,我们应该珍惜他才对!"于是,国王派人把齐桓接到了晋国。
齐桓来到晋国后,国王让他教书育人。
齐桓教导的学生们都学有所成,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大家都很敬佩齐桓,觉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
有一次,晋国打了一场胜仗。
大将军回来向国王邀功。
可是国王却说:"这个胜利并不是你们赢得的,是齐桓老师的功劳。
要不是他教出那么多有学问的人,我们就赢不了仗。
"大将军听了很不服气,但也没办法反驳。
从此以后,齐桓在晋国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国王把他接到宫里居住,给他高高的俸禄。
齐桓也开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小朋友们,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学会了不要只看人的外表,要看人的内在品质。
齐桓虽然穷,但是他很有学问,最终还是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我们今后也要向齐桓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好孩子!篇2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作文。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古代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做齐国。
当时齐国的君主是齐桓公。
桓公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用现在小朋友们的话来说,就是"超级酷爱学习"!有一天,桓公召集了齐国的大臣们开会。
他说:"我们齐国虽然国力强盛,但是文化教育事业还做得不够好。
我想请一些博学多才的大儒来齐国,教导我们的百姓们。
"大臣们都赞同桓公的想法,于是就决定派人去邀请当时最有名的大儒孔子。
过了一段时间,使者们终于找到了孔子,把桓公的口谕转达给了他。
齐桓晋文之事幻灯片1导入新课●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幻灯片3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 2.思想教育目标:孟子的主张●(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 3.能力培养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幻灯片4●重点:●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幻灯片5相关知识补充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幻灯片6《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2012.04周兆梅《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内容是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孟子向宣王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重要意义,它是孟子散文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能较全面地体现孟子散文的论辩风格。
下面本文将从孟子善于论辩的社会背景(外在原因)、内在因素、《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论辩的程序安排等来分析、概括孟子在该篇散文的总体论辩艺术。
一.孟子善于论辩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因素分析(一)诸候谋霸百家争鸣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出生于战国中期。
这是一个诸候列国混战的时代,各诸候都图谋统一天下,故而纷纷变法图强,形成了政治、军事、外交上互相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正如《史记·孟苛列传》云“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于是诸候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激烈的政治斗争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代表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风起云涌,整个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提出改良主义的主张,为宣传自己的主张,不能不与各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恰如孟子所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而当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滕文公》下)所以,孟子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就必须想方设计驳倒论敌而独树一帜。
(二)傲岸梗直聪明机智孟子善于论辩的内在原因:首先在于他傲岸梗直的个性。
他虽是儒家弟子,却从不平静论道,而是随时备战,舌战群敌。
他自己对此都有明确的意识,他说过:“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公孙丑》下)傲岸自负,可见一斑。
其次,在于他按儒家礼、义行事,坚持理想,决不退让的作风,一身浩然之气,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下)甚至,他对国王之尊也敢于在守礼的范围内顶撞,如他所云“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尽心》下)最后,还得以他自己聪明机智,博学善辩,说话前成竹在胸,论辩时气势逼人。
齐桓晋文之事章(译文)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
’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
’不知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
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
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
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
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
《齐桓晋文之事》文章《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对话,涉及到了政治、道德和人性的探讨。
这篇文章反映了孟子对于君主应该以仁政治理天下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见解。
文章开头,孟子通过与齐宣王的对话,引出了“齐桓晋文之事”这一话题。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如何称霸天下的,他们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孟子却避而不答,转而问齐宣王是否懂得仁义之道,是否愿意行仁义之政。
孟子认为,齐桓晋文之所以能够称霸天下,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仁义之道,而不是依靠武力和权谋。
接着,孟子深入阐述了仁义之道的重要性。
他指出,仁义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如果君主能够行仁义之政,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国家就能够繁荣昌盛。
相反,如果君主不行仁义之道,只顾自己的利益,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孟子还强调了君主的道德责任。
他认为,君主不仅是国家的统治者,更是人民的楷模和榜样。
君主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如果君主不注重道德修养,就会导致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人心不古。
因此,君主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引导人民行善去恶,维护社会的道德风尚。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
他认为,君主应该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和基本权利,使人民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
同时,君主还应该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和土地制度,使人民能够分享国家的发展成果。
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够信任和支持君主,君主也才能够真正地行仁义之政。
最后,孟子总结了自己的思想,强调了仁义之道对于政治和国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行仁义之政,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君主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政治眼光。
只有这样,君主才能够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
《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献,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道德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仁义之道和人性的深刻见解,以及他对于君主治理国家的独到思考。
齐桓公晋文之事原文和译文《左传》中有一篇名为“齐桓公晋文之事”的篇章,记录了齐桓公和晋文公之间的一段历史事件。
下面是该篇章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晋人惠公之卒也,齐桓公欲发兵取之。
管仲曰:“不可。
晋人将欲成礼而后举丧,不可夺之。
”桓公乃止。
及晋人成礼而举丧,桓公乃发兵击之。
遂败晋师于鞍丘。
晋人请和,约为兄弟。
许之,而晋人不许为己。
晋人重来请之,而又请齐为弟。
齐桓公许之。
于是邹、鲁、薛、卫、郑、曹皆从之,而管仲为之谋。
晋文公问管仲曰:“寡人欲归鲁桓公之女,请以为何礼?”管仲对曰:“以鲁女归之,而自取晋女,为二国之好,民无贰心。
”晋文公乃以鲁女归齐桓公,自取晋女,齐桓公亦以其弟妻之。
译文:晋国的惠公去世后,齐桓公想要动兵取回他们失去的领土。
管仲却向桓公建议:“不可。
晋人将会完成丧礼后才会举行战争,不能打断他们的仪式。
”于是,桓公停止了这一计划。
等到晋人完成了丧礼,举行了仪式后,桓公才动员军队打败了晋国在鞍丘的军队。
晋人请求和平,桓公和晋文公结为兄弟。
桓公同意了,但晋文公却没有对外宣布这个协议。
晋文公再次请求时,还要求齐国成为晋国的弟弟。
齐桓公同意了。
于是,邹、鲁、薛、卫、郑、曹等国都跟着他们的盟友齐国,并由管仲带领策划。
晋文公向管仲问道:“我想将鲁桓公的女儿嫁过来,以此换得鲁国的友谊,你认为应该如何礼遇?”管仲回答:“将鲁公主嫁给他,而自己取晋国的女子,这样两国就会结成好的关系,人民也不会有分裂的心理。
”晋文公便将鲁国的公主嫁给了齐桓公,自己则取了晋国的女子,齐桓公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晋文公。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幻灯片1导入新课●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幻灯片3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 2.思想教育目标:孟子的主张●(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 3.能力培养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幻灯片4●重点:●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幻灯片5相关知识补充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幻灯片6《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