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读书方式-陈琴素读法在现代与经典的讲座共5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26
陈琴:素读经典课堂教学的讲与读陈琴,中学⾼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学特聘教授,全国推动读书⼗⼤⼈物,古诗词吟诵教学名家。
被媒体誉为“百年来素读经典课程第⼀⼈”,所教班级的学⽣皆能达到“背诵⼗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千万⾔”的课程⽬标。
其独创的“素读”经典课程与语⽂教材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已被全国许多学校或教师效仿、移植,影响了⼀⼤批语⽂教育⼯作者。
出版过个⼈专著《经典即⼈⽣——⽂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及诵读教材《我爱吟诵》《中华经典诵读系列丛书》《汉字⾥的故事》《中华经典素读本12册》《中华素读教程》《⼩学⽣必背古诗75⾸吟诵法》等丛书,在《⼈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章近两百篇。
摘 要:素读经典进课堂,很重要的⼀点,就是必须有⼀定的章法、技法。
有别于体制外的经典学习,体制内的班级经典教学,通过讲、读、吟、背等环节,把每⼀篇经典⽂字的情趣给孩⼦揭⽰出来。
让素读经典变成趣读经典,最终实现素读经典积累、积累再积累的⽬标,从⽽引领孩⼦有序⽽有趣地学习语⽂,习得母语。
关键词:素读经典 课堂教学 讲与读20多年前开始尝试素读经典,到今天依旧只是坚持、坚守着做好这⼀件事情:素读经典。
素读经典,应该注意哪些章法、技法?周波⽼师将课堂流程归纳为“讲—读—吟—背”四个环节,有⼀定的道理。
讲,是通过故事导航、⽂⽩对读、重点讲解等⽅式,增进学⽣对⽂本的理解,但不做过于精细的讲解。
原则是“语之⽽不知,虽舍之可也”。
读,绝对不是今天所说的读,⽽是⼤声地、快速地诵读。
从20多年的实践体悟中发现,对于⼩学阶段的语⽂教学⽽⾔,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缺少诵读基础。
吟,吟诵才是中国古代的读书⽅式,只是⼀个多世纪以来,在我们的母语课堂消失了。
有太多的⽂章专门介绍吟诵,在此不再论述。
背,通过讲、读、吟等⽅式趣读,这时再镂空提⽰背诵,加之⽇后的反复诵读,学⽣会轻松完成经典的学习与背诵。
这种⽅式,也正是南怀瑾先⽣所说,⼈类原始的教育⽅法只有⼀个,就是背诵。
浅谈素读在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中的运用作者:冯玮玮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粹,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滋润人的心灵。
如何将经典的种子播撒在低年级学生的精神土壤上呢?我想,“素读”经典就是引导低年级孩子进入国学经典书海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重读轻讲、“素”而不闷、“素”“ 吟”结合、温故知新等方面,简单阐述在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中,有效运用“素读”教学法开展经典诵读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素读;重读轻讲;素而不闷;素吟结合;温故知新中图分类号:G623.2 ;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4-0050-01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阅读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我们老师绞尽脑汁,使出十八般武艺,只为了鼓励孩子多阅读、爱阅读。
可现在的小学生,在文化素养上普遍表现出良莠不齐:不少学生识字量不过关、写作水平低,原因何在?我觉得:一方面,在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以讲代读、以提问回答代替读书、以议代讲的现象越来越多,而课堂上留给孩子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经典的忽视,对国学经典的重“讲”轻“读”。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发展史中,我们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这些智慧和文化都以国学经典的形式传承和保存了下来。
阅读国学经典不但可以丰富人的知识,还能滋润人的心灵,它有着巨大的种子能量。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求知欲开始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需要大量的阅读,这个时候趁势引导孩子们进入国学经典的书海,就是要把经典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1]。
不过,国学经典多为古文,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识字量不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那如何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呢?我认为,“素读”经典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大道至简——与“素读”教学实践者陈琴的对话大道至简——与“素读”教学实践者陈琴的对话陶继新陶继新:陈老师,近年来,“素读”经典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您当初是怎么想到要提出这种理念的?陈琴:素读,是中国古代自有教学活动开始就一直在用的教学法。
只不过,中国人没有对这个方法做过概念定义,是日本人把我国古代私塾中的教学方法称之为“素读”。
我个人的实践活动其实极其有限,不足以彰显其功过。
“素读”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们关注并信服,乃是其本身具有特别的教学优势,契合我们的母语学习规律。
我愈是深入探寻,愈是感佩中国教学先辈的智慧。
我时常觉得,现在叫出来的教学新词汇,其实在我们老祖宗那儿早就有了,而且更精辟。
人类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有两千多年的教育史。
古人得出的经验是:建国军民,教育为先。
所以,我们读《易经》就会发现,整本《易经》,讲“化育”的文字特别多;整本《论语》就是一本极好的教育学;《大学》《中庸》都有大段大段讲“育化”方法的精妙论述;再看《老子》,信手便可拈来几个法宝用于教学中:“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柔弱胜刚强”“知其黑,守其白”“知其雄,守其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真是太奇妙了!陶继新:现在“素读”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少家长与教师都从“素读”教学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陈琴:是的。
如叔本华所言:“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我们神清气爽。
”在经典作品里,我们能保持一份安宁。
或许是因为我内心深处始终对历史有一份难以名状的敬重,所以,我一直在观察身处的这个时代,也在对比过往的时代。
在许多层面中,许多领域里,我们目前虽然确实是站在古人所未曾抵达的顶点,可是,每一个属于人性范畴的“道”,古人早巳掌握,并且言简意赅地道破了。
我们只是要遵其道而行,而不是处心积虑要创些不中不西的新名词。
大道至简,这是古人给我们的大智慧。
需要耗尽语汇佐证的“法”往往不是简道。
“素读”教学法,便是这样的至简之道。
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教学非常值得参考【转载】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教学【转载】陈琴老师的学生经过六年语文学习,可以背诵十万字中文经典和各类诗词,语文水平远远高于国内学生的平均水平。
陈琴老师的六年素读课程安排,非常值得参考。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一、七田真“素读”法跟我们今天的母语习得法到底有何不一样呢?~其一、旧时的读法:施用素读,追求以记诵为目的,以积累背诵为目的。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
——(清)张潮《幽梦影·九十一》.素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以背诵为宗旨,可是,相当一部分的文字要烂熟于心之后才能日见其不凡之处,如,孩子的灵性被开发,孩子对语言的感知力被提升,孩子的思辨力得到增强,这都是需要一定的经典文句成为其肌肉记忆为基础。
不强调所有读过的文句都终生不忘,可是,像《中庸》《老子》《庄子》《孟子》《易经》《论语》《诗经》乃至《黄帝内经》中的经典篇章必须成为诵读者的肌肉记忆,惟其如此,才可确信其真正经过经典素读的训练期。
今天的读法:蜻蜓点水般,雁过无痕,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破一本书。
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
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
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FONT>论诗学门径>》其二、旧时私塾里的诵读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献——经典,适宜储存。
(经典)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素读”经典,你不可不知的“诵、悟、议、记”四法陈琴,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她率先把“素读”经典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素读”经典课程。
她的学生经六年“素读”经典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目标。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
同时,所有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都能熟背400多首古诗词。
据统计,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 册中外名著,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在500 万字左右。
陈琴老师进行“素读”经典训练有两大关键:一、“诵、议、悟、记”四大基本方法;二、灵活化用这四大法,在课堂上奇招频出。
未曾亲临“素读”课堂的老师,总觉得我的学生能实现如此大的背诵量一定是很辛苦的。
他们常问的问题是:“课后要占用很多时间复习吗?”“《大学》《中庸》《老子》《论语》《楚辞》《诗经》那么深奥的文句小学生懂吗?孩子们都喜欢吗?”直到真正走进“素读”经典课堂,才发现成年人预设的文言阅读困境其实根本不存在。
原因何在?“素读”有法呀!一堂课,我常常少不了“诵”“议”“悟”“记”四个环节。
诵法每周四个早读和第一节语文课,坚持诵读经典。
两三个学年下来,八九岁的小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于目前中文系本科学生的记诵量。
仅有记诵量当然不够,还得让经典内容为学生所日渐觉悟。
而这觉悟之功,不能全寄望于成年之后。
许多文字读过后如果不再重现脑海,也许就如浪尖上飘花,一卷而没。
为了让读过的文字不断重复出现在诵读课堂上经常跟学生见面,甚至让每一段该熟记的文章成为孩子们的肌肉记忆,我确实很舍得下功夫。
比如,每节课我都会用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复习往日学过的内容,也许是昨天刚学过的,也许是一年前甚至两年前学过的。
像我们诵读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我会用大半节课复习一年多前学过的《长恨歌》《短歌行》《逍遥游》《离骚》等。
但凡这首诗涉及到的典故或相关话题,皆能成为记忆的链接。
“素读”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南通市通州区教育科学研究室陆云峰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在《人民教育》(2007年21期)以《“素读”经典》为题,撰文论述了现代“素读”经典的重要性和方法。
这里,我们将现代“素读”的范围扩容至教材中所有的教学文本,不仅仅是面对选用在教材中的中外经典作品,更多是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文本。
因为,相对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比较匮乏的学生而言,这些文本在他们的眼里都是“经典”,都是值得他们认真阅读并从中获取阅读经验的重要介质。
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素读”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借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里所提到的“素读”,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以原始积累为主要特征的“私塾式”阅读,而是要求学生“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的思想,并与作者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此丰富阅读体验、丰厚知识内涵、丰盈精神世界”。
在现代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素读”的教学思想,其目的还是为了能够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第一,“素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言语性阅读能力作为一门奠基性的学科,语文无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诸多的语文素养中,言语性阅读能力是最具工具性特质的。
但是长期以来,频繁而激进的语文教学改革迷乱了阅读教学的方针与方法,学生言语能力的现状令人堪忧。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是“听话不得要领;说话语无伦次;阅读走马观花;写作辞不达意”。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言语性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可以这样说,只要有了较高水平的言语阅读能力,学生就有了具备学好各门功课的本钱,就如同一名出色的厨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刀工一样。
言语性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的字词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基本的修辞知识和基本的文学知识)的程度和水平。
跟着陈琴老师学教语文作者:邓锦芸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4年第01期我遇到陈琴老师,是在2007年。
她提出的“素读”教学法,不是在一本语文书上精耕细作,而是在几百本课外书上鲸吞海纳,重大量记诵经典文本,完全颠覆了我们常态的语文课,这让我很痴狂。
我下定决心跟着陈琴老师学教语文,虔诚地复制、移植,带着“素读”教学法坚实地在语文课堂的土壤上默默实践。
六年多过去了,“素读”教学法让我的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开学第一天,经典诵读神圣启动新学期我一般接中、高年级的班。
在新班级推行经典“素读”这一项艰巨的“工程”会碰到很多困难。
人们说“万事开头难”。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开学第一天至关重要。
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总是在孩子们到校之前就已经整理好桌椅,清扫好地面,用温馨、舒适的环境迎接每一个孩子的到来。
第一个孩子走进教室,我把早已准备好的诵读资料发给他,带他诵读。
第二个孩子走进教室,看到这样的情景,受了感染,很有默契地接过诵读材料也跟着读下去。
孩子们陆陆续续都到齐了,几十个孩子齐声诵读。
朗朗书声,是这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开学第一天,学校一般不排课,充足的时间里,可以带孩子们诵读一个大的篇目,比如《滕王阁序》《琵琶行》《长恨歌》。
孩子们的读书声驱赶了假期的慵懒散漫,激情高昂地踏上了经典诵读的康庄大道。
放学时分,为每一个孩子来一段诵读录像,拍几张诵读照片,并颁发诵读奖状,孩子们脸上溢满了兴奋、激动。
这是一学期诵读活动神圣的启动仪式。
二、读经典,遵循“从难到易”的原则在语文课堂里进行经典诵读,我是零基础起步。
开始,我只是跟着陈琴老师走。
陈琴老师的学生读什么,我也让孩子们跟着读什么;陈琴老师带学生读《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长篇巨制,我也跟着来,亦步亦趋,边学边教。
我慢慢地有了一个重大的领悟:原来经典诵读遵循“从难到易”的原则,上路快,成就高,行动才能持久。
我是一个方向盲,在我们南昌的小小火车站都经常迷路。
陈琴经典素读把美好的种子留给学生中国教师报: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素读”这个概念,能简单明了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素读吗,陈琴:“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
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
日本的不少学者都对我们的私塾课程有深入的研究。
比如,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也有详细的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而诵读经典是他们每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启蒙课业。
”中国教师报:素读“经典”,经典又是指什么呢,怎么来确定何为“经典”呢?陈琴:伊塔洛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他说,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如何确定一部作品是经典,卡尔维诺的标准是:经典作品“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真正的经典作品,必是那种任何时候你都能“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的作品。
以我之浅见,经典作品还有一个极好的标签:一部你未曾读过就令你内疚的书,一个民族没读过会令整个民族汗颜的书,一代人没读过就令一代人失根的书。
这样的作品一旦缺席,就会令整个社会文化生态链断裂。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要提倡这种阅读方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依据吗,陈琴:我们现在公认犹太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许多致力研究其成功秘笈的学者都指出,犹太人的成功教育法则,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少年时期的“素读”经典训练。
走进素读经典领悟大道至简——读陈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有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名在区县乡镇小学工作近10年的教师,一名自认为在教学上有自己经验且颇有收获的老师,有幸拜读了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顿感心灵受到了极大地震撼。
在这个追求效率、追求快节奏的社会,在这个追求个性教学、追求教学成绩的时代,面对小学这个启蒙童心、开启心智的特殊时期,陈老师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钻研教学,曾用4年的时间来感化家长唤醒孩子的阅读觉悟,不为一时的花开绚烂,只为在孩子们的生命里播撒下经典的种子、深埋、潜藏,力求根深叶茂,厚积薄发,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我想这是真正“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一、认识“素读”。
教学十年了,对“素读”的概念认识很模糊,只是听说过,从来没有认真研究和实践过。
直到拜读陈老师的著作,才有了些许的浅显感悟。
那么什么是“素读”呢,按照陈老师通俗的说法,“素读”就是要不求甚解、照着字面朗读经典,不以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为主,主张熟读涵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其熟读、记诵大量的经典作品内容,在吟诵的过程中自己把握文本的含义,将所读的内容作永久的、终生的记忆积累。
当前,正是由于经典“素读”的缺位,导致了文化素养的滑坡,许多学生囿于浅阅读、快餐阅读的藩篱里,虽然读了不少娱乐刊物,可仍是胸无点墨、学浅识短,难以致远。
而陈老师为了把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作品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她率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并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6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
与此同时,她的语文课几乎颠覆了自己沿用多年的模式,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双规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读整本的书,背整本的书。
应该说,童年是一张白纸,素读是在这张白纸上为人生描上最经典的基础元素,无需过多的讲解,只需快乐的素读,在素读的韵律、节奏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陈琴经典即人生篇一:陈琴与素读陈琴与素读陈琴,1968年5月生,大学本科,从教21年,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古诗词吟诵专家。
在中华书局出版《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一书。
主编《中华经典素读本》十二册。
南粤优秀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20xx 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被中华吟诵协会聘为吟诵教学指导老师,其独创的吟诵教学法在被众多的语文教师所模仿。
?广东改革30年教育名人录》;入选《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小学学术研究》等刊物的封面人物。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近百篇;主编了《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系列》丛书,主编了中国第一套吟诵教材《我爱吟诵》(小学初·中·高级三卷)。
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
在香港、新加坡及全国各地讲课、报告百余场,被多个教育局、学校聘为课程指导教师。
?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飞鸟集》等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
此外,所有的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都能熟背四百多首古诗词。
? 陈老师给每一个学生小学六年制定的语文学习目标是:背下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
她的学生个个都十分熟练地通背或选背了《声律启蒙》《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和《庄子》等十余本经典蒙学、四百多首古诗词以及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此外,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册中外名著,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都在500万字左右。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关于陈琴老师的经典“素读”课堂。
首先,我想了解的是,什么叫“素读”?跟一般的诵读和背诵有何不一样?陈:用的读书法。
陈琴经典素读把美好的种子留给学生中国教师报: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素读”这个概念,能简单明了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素读吗,陈琴:“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
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
日本的不少学者都对我们的私塾课程有深入的研究。
比如,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也有详细的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而诵读经典是他们每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启蒙课业。
”中国教师报:素读“经典”,经典又是指什么呢,怎么来确定何为“经典”呢?陈琴:伊塔洛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他说,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如何确定一部作品是经典,卡尔维诺的标准是:经典作品“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真正的经典作品,必是那种任何时候你都能“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的作品。
以我之浅见,经典作品还有一个极好的标签:一部你未曾读过就令你内疚的书,一个民族没读过会令整个民族汗颜的书,一代人没读过就令一代人失根的书。
这样的作品一旦缺席,就会令整个社会文化生态链断裂。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要提倡这种阅读方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依据吗,陈琴:我们现在公认犹太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许多致力研究其成功秘笈的学者都指出,犹太人的成功教育法则,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少年时期的“素读”经典训练。
转载陈琴老师的吟诵教学法古诗词教学曾经一度令我困扰不已:学生背诵得多,遗忘得也快。
后来知道,这也是一个令大多数教师感到特别棘手的问题。
奇怪的是,我曾有幸遇到好几位有过旧时私塾童子功的老先生,尽管已是发稀齿落的耄耋之年,儿时诵读过的诗词歌赋却能倒背如流。
为什么会这样?当然不是现在的学生记性不如旧时私塾里的小童子好,肯定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没有契合诗词教学的规则。
先看看古人是怎么教孩子读书的。
《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这几种方式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在用呢?《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这“三百”“、三百”的诗竟然是这样读下来的呀!我们今天极难想象,读诗的方法竟然有这么多!诵之,歌之,弦之,舞之,古人竟然分得这么清楚!弦歌、朗诵、吟咏,这些文人雅士的读书方法并不高深,旧时但凡读文字时都会依着一定的调式来念。
私塾先生也许深谙“吟唱”助兴的玄机,教儿童读书时,其实就如教儿童歌唱。
可以想见,古时的人读书都像唱歌。
他们不像现在的教师教学古诗词时,企图通过详尽而枯燥的讲解使学生记下诵读的诗文,而是依着诗词固有的音律,循着一定的调式“唱”出来。
这就是吟诵。
每位教书先生的调式虽然没有统一的乐谱,但经由“口口相传”的方式被学生模仿传承,一如儿时母亲给孩子哼唱的摇篮曲,终身不忘。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为什么不试试用这种古老的吟诵法呢?6年前,我试着把吟诵带进课堂。
一开始,我在课堂上教学生吟诵《春晓》,那是我小时候跟外婆学过的吟诵调。
由于带有十分浓厚的地方色彩,很像湘南一带的山民拉开嗓子唱的山歌,甚至带有一点哭腔。
本来很专心听讲的孩子,一听我的腔调,竟然笑倒一大片,接着就怪腔怪调地乱唱。
我思忖,这种地方色彩过浓、过于老式的调式应该是很难为学生接受的。
于是,我试着在外婆传给我的吟诵调式上加以修改,并通过录音记录下来,反复修改,让它既吻合诗词吟诵的规律,又有能为学生接受的现代音乐元素。
“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时下,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教改理念层出不穷。
虽然我们已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但是课堂上却依然甚少听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代而取之的是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课堂表演,滥用多媒体,评价手段僵化,等等,以致语文在各科中的比重越来越轻,越来越边缘化,这都是令人心忧的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特别加强朗读,要重视用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获得依靠的是学生在诵读中的体验和感知。
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国内“素读”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的“素读”法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虽然陈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但其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可运用“素读”教学法。
以下,我结合教学经验,就“素读”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谈谈体会,并提出一些尝试性方法。
一、让课堂融入读书声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不能丢弃传统中的精髓部分。
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特别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感情思想表现出来。
声情并茂的朗读,甚至可以带动学生进入夺人心魄、回味无穷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共鸣及美感的熏陶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感情氛围和语言环境。
这样的朗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清晰准确的语音,更重要的是教师全情的投入。
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
当然,不仅要教师读,还要引导学生读,给予学生诵读、品味和感悟的时间。
让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手段,成为一种享受。
二、让课堂散发书香味现在市面上充斥铺天盖地的教辅书,这无形中滋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和思考惰性。
对于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敢于质疑发问、独立思考)的同时,不由产生困惑:在人手一本甚至几本教辅书的学生面前,教师的讲解与教辅书雷同时,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