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现代性
- 格式:ppt
- 大小:8.58 MB
- 文档页数:35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各个阶段的特征第一章绪论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就是在闲暇时间所专门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就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返回定居或工作的地方,较长时间地抵达某个目的地展开活动。
同时,旅游目的地必须提供更多各种旅游招待设施以满足用户其须要。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史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国外: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1.必须著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领域;2.在研究内容上,必须从目前对资源,旅游研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居多,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必须秉持理论研究与新颖研究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必须倡导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当主动稀释相连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游客:指因为消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专门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返回居住地地至其他地(国),已连续停留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专门从事活动赢得报酬的人。
都市旅游概念•都市旅游不同于城市旅游, 它是发生在都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 对于旅游者来说, 是对都市文化、都市商业和都市景观的一种体验过程, 而对于旅游产业来说, 是旅游者在都市中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的总称。
特征•现代性•统一性•多元性•文化性•辐射性国内都市旅游发展概况☐观光旅游时期•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安、南京、桂林、杭州等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而著名的城市。
旅游吸引物是:故宫、长城、天坛、兵马俑、西湖、桂林山水等资源。
☐休闲旅游时期•一些旅游城市开始注重服务设施、休闲商贸区、旅游度假项目的建设, 旅游市场的热点开始向三亚、广州、珠海等城市转移。
旅游吸引物是舒适怡人的自然气候、繁华的商业街区、丰富多彩的娱乐场所、风情酒吧等。
☐体验旅游时期•人们越来越对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产生兴趣。
在这个时期, 游客关注的吸引物可能是主题公园、“胡同文化”、城市“档案”等能使游客深度体验的事物。
桂林山水长城北京胡同主题公园商业街天津生态城都市游城市旅游形象•构筑现代宜居生态型和文化型滨海旅游名城海洋渔业•以生态循环养殖、河流湖泊增养殖、滩涂贝类增养殖和远洋捕捞为重点。
•水产种苗繁育基地,引进和培育名特优鱼虾蟹品种。
•以杨家泊镇、宁车沽、大港南部地区为依托,建设设施化海水养殖、淡水池塘健康养殖等基地。
•发展海洋捕捞业,发展大马力钢壳渔轮,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以中心渔港为载体,发展大型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产业,扩大水产品集散规模 。
远洋捕捞中心渔港海水养殖沿海都市农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旅游特色街镇。
•完善茶淀葡萄、耐盐碱植物等六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杨家泊水产养殖、皇家枣园等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形成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集群。
•发展品牌农业,保护优质农产品地理标志,重点培育茶淀葡萄、大港冬枣、东方对虾、南美白对虾、渤海梭子蟹等特色产品。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茶淀葡萄皇家枣园休闲度假•游艇•国际游艇城•游艇俱乐部:中心渔港、滨海旅游区、东疆港区、海河外滩•高尔夫•邮轮•开辟小型机场,发展通用航空和航空俱乐部生态旅游•湿地公园•中新生态城•生态谷•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节能环保、总部经济以及绿色建筑产业湿地公园生态谷体验旅游•海洋文化体验:妈祖文化、海洋博物馆•历史文化体验:仁副营炮台、义胜营炮台遗址•主题公园(航母主题公园、方特)•高科技园(动漫、3D影视)•海河外滩欧洲风情酒吧街、文化街旅游产品生产•旅游纪念品•旅游设备•旅游用品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环城游憩带以生态廊道和慢行系统串联结合城市水系及道路两侧绿化带城市公共绿地、附属绿地,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网络。
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分析李 甜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的社会形势下,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必须加强对旅游文化的关注与重视,构建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本文主要分析了旅游文化的特点,阐述了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构建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具体路径,为相关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引言旅游文化发展状况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主要由历史遗迹、景观形态、旅游活动等构成。
发展旅游文化,有利于满足游客日趋多样化的游览需求、突出旅游景观的特色,对于旅游业而言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其中,传统旅游文化又分为旅游者文化和旅游景观文化,现代旅游文化则分为旅游业文化和旅游文化传播。
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具备共性特征,充分认识这些共性特征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旅游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旅游文化的特点(一)继承性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旅游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产生与发展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基于已有的文化成果与旅游业相关的部分形成的。
旅游文化根植于已有的旅游理论和文化理论,通过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而发展出来的,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征。
对旅游文化的源头进行追溯,可以发现,旅游文化与文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高度相关,其在产生和发展初期,多受到母体学科的影响,但随着人们将母体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内容进行充分筛选与提炼,旅游文化的轮廓也逐渐清晰,逐渐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
不过,旅游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借鉴不同的学科,充分挖掘这些学科与旅游业相关的资源与内容,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的内容,深化旅游文化的内涵。
(二)创造性旅游文化并不是各类文化的简单集合,而是基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而展开的一种全新形式,具备创造性特征。
为什么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观不同?文化遗产是指留存于历史、文化和志愿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物,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然而,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却因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而异。
下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1.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观与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欧洲,古老的城镇和建筑物被视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人们非常重视它们的保护。
而在亚洲国家,古老的文化艺术品比如陶瓷、玉器、书法绘画等,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2.宗教与信仰宗教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有不同的影响力,它们与文化遗产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基督教国家的人们通常会评价纪念品和依据圣经故事而建的圣地,他们将这些文化遗产视为具有宗教重要性和历史价值的物品。
同样地,伊斯兰教国家的人们通常将清真寺和古代建筑视为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3.文化意识与审美观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观与他们的审美观和文化意识有关。
例如,在日本,人们通常将传统的茶道、盆栽和花艺术等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将当代艺术与建筑作为文化遗产,强调现代性和创新性。
4.政治与社会环境人们的文化遗产价值观也受政治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可能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而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
在环境破坏、人为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随机冲击下,文化遗产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一些西方国家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5.旅游与经济利益另外,旅游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重要作用。
许多国家通过将其文化遗产开放给游客,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这可能导致一些贸易困难的国家更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同时又可能导致文化遗产被过度开发,出现商业化,影响其真正的文化价值。
总之,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因国家和文化的不同而异。
了解这些差别,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维护和促进世界各地独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于佳等|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第36卷2021年第2期引用格式:于佳,吴巧红,李梦瑶,等.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观点综述[J].旅游学刊,2021,36(2):141-148.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观点综述于佳1,2,吴巧红3,李梦瑶2,4,周小芳3(1.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2.海南大学旅游体验研究与设计中心,海南海口570228;3.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4.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伴随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旅游产业40余年的发展历程,旅游研究已经累积起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何审视和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的认识论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
为了回应这一诉求,“《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以“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为主题,从旅游研究实践的现实问题出发,反思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作为科学的基础以及知识创新的一种研究方法对科学可能和应该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旅游科学与旅游哲学的关系省视,引导出本论坛的核心观点,即旅游研究应该是科学与哲学两种路径的融合与贯通。
该次论坛对旅游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旅游研究的效率或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关键词]旅游科学;旅游哲学;理论创新;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1)02-0141-08Doi:10.19765/ki.1002-5006.2021.02.0152020年12月4—7日,由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和《旅游学刊》编辑部联合主办、《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承办的“《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在海口新燕泰大酒店召开。
思想战线S I X I A N GZH ANXI AN2005年第1期第31卷1№11,2005V ol131马康纳(Nean Mac Cannell)及其现代旅游理论杨慧(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 要: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认为旅游是一种现代现象。
现代旅游是一种对现代性发展的抵抗,现代人渴望到逝去的岁月和异文化中寻找“真实”,引发了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随着现代旅游同质化的过程,旅游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关键词:现代旅游;现代性;疏离;真实性;舞台真实;旅游同质化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5)01-0097-05 Ξ 马康纳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旅游当作一种社会事实,一种与现代性相关的现象。
所谓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现象。
正如我们观察到的那样,旅游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国民的出游率成正比,而且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游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那样,凡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的排浪式消费阶段。
旅游的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以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马康纳是一个有人类学和社会学双重训练背景的学者,曾有过与社会学家高夫曼(Erving G offman)一起工作的经历。
他于1976年出版了《游客:休闲阶级的一个新理论》,在这本书中,他综合运用了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知识,将两门学科的精华结合起来,从经验主义和意识形态出发,多方位地把现代大众休闲,尤其是国际旅游和观光密切地联系起来。
该书开启了现代性与旅游研究的理论之门,成为各个学科研究有关现代旅游问题的一本经典著作,由此也奠定了他作为旅游社会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的地位。
马康纳在整本书的框架中把旅游置于解说现代性的中心地位,主要运用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的理论,将游客作为原型用于描写“现代人”的境况。
旅游中的现代性与地方性的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这也反映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
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性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承载着地方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
本文旨在综述旅游中现代性与地方性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现代性与旅游的关系现代性是一种社会进程,具有多个方面的特征,如理性化、规范化、城市化、工业化等,这些都与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
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的休闲方式,不仅受到现代化的驱动,同时也对现代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进一步强化了个人的现代化意识,也有助于扩大现代性的传播范围。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现代性传播媒介。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现代城市和文化中心,感受不同地区的现代生活和文化氛围,推动了现代社会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地方性与旅游的关系地方性是指特定地域内独特的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等,对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为游客呈现丰富的体验。
因此,地方性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方性可以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和人文景观,进一步吸引游客,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同时,地方性也反映了旅游目的地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旅游业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同质化,保护当地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让游客体验到真正的地方文化和人情。
三、现代性与地方性的融合现代性和地方性是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
旅游业需要不断探索现代性和地方性的融合,以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
首先,融合可以带来新的旅游产品。
通过将当地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与现代商业活动相结合,可以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例如,一些城市和景区采用互联网和智能科技手段,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和更加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及意义编者注:本文从现代文化旅游的概念说起,对文化旅游进行界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也开始成为大家热门讨论话题,针对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及意义,本文从它的创意性、科技性、体验性等方面展开,对现代文化旅游的意义做了综合阐述。
(一)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旅游虽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界定,但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的定义,随着旅游实践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概念与“文化”概念将变得越来越复杂,涵盖了越来越多的内容,而“现代文化旅游”与“现代文化”亦是如此,因此,要了解“现代文化旅游”的概念,首先就要弄清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状态、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机制等;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四个层次。
其中,心态文化又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第二个层次是由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决定的人们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因此,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层次。
我们所提的现代文化的提出是相对于历史文化而言的,表达现代性的文化内涵。
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它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性质判断。
现代性即现代之为现代的根本规定,是对种种现代现象、现代事件、现代过程以及整个现代社会的特性的高度概括。
现代文化表达的是一种现代精神,现代文明,是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
本文中所提的现代文化旅游,是从时间维度上来划分的,有别于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
现代文化旅游是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
因此,现代社会所表达的现代精神,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中所表达的现代文化,均可以成为现代文化旅游资源。
现代文化旅游,指的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即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的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化,深入体验高科技时代下的现代文明,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引言旅游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日益盛行的活动,它带来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
大量学者对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是“好恶交织”,即旅游经历中对于旅游景点、文化或体验的好与坏观感相互交织的现象。
本文将从旅游社会学的角度探索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的关系,分析其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旅游与现代性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旅游成为一种普遍的活动。
旅游是一种逃离日常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也是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竞争压力以及城市化现象,使得人们渴望远离繁忙的生活,寻求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旅游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所,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尽情享受美好的事物。
二、旅游体验中的“好恶交织”在旅游体验中,人们会产生正面的好感和负面的厌恶感。
这是因为旅游不仅带来了美好的景色、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完美的局限和问题。
例如,旅游景点可能过于商业化,导致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缺失;旅游区可能出现人满为患、环境恶化的问题等等。
因此,人们在旅游中会同时感受到好与坏、喜爱与厌恶的情绪。
旅游体验中的“好恶交织”现象还可以从游客的不同期望和价值观觉察到。
不同的游客对旅游体验有不同的期望和标准,有些游客可能更关注自然风光,而有些游客则更关注文化交流。
当不同的期望和价值观碰撞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好恶交织”的情感。
三、造成“好恶交织”的原因1.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使得一些旅游景点变得商业化、敷衍和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和赚取利润,一些景点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导致了景点原汁原味的丧失。
这样的现象引发了游客对旅游体验的失望和厌恶。
2.旅游景点的过度拥挤一些热门景点由于过度拥挤,导致了旅游体验的恶化。
人满为患的景点常常使游客在排队等候、拥挤的人群中度过大部分时间,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景点美景和舒适的环境。
Vol.33No.10Oct.2012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现代性是市场原则效率追求和人的祛昧,但在这其中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造成了市场逻辑的至上性,导致传统与现代断裂、工具理性盛行和人精神家园的荒芜。
我国正处于现代性迅速成长时期,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深感心情烦闷,精神压抑,寻求精神解脱,实现精神解放就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旅游就成为一种寻求精神超越的途径。
但是旅游本身也正处于现代性的控制下,它造成了旅游以经济效益为指标,失去了它的文化功能,政府依靠它塑造形象,企业依靠它聚敛财富。
传统文化与市场原则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不但没有使人获得精神的解脱反而使人陷入无限烦恼的困境。
因此,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资源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就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文明,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严格地讲传统文化本身是不能商品化的,它可以推动旅游发展,但他本身不是产业。
现代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传统的发展延伸。
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现代而丢失传统,没有传统根基的现代是虚妄的。
自古以来,宗教与旅游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宗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生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宗教旅游是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物,宗教旅游的目:一是认识宗教,二是领略宗教场地的自然美,三是在宗教的氛围中寻求精神的超越,追求天人的合一,实现精神的解放。
然而,受现代性的影响,我国宗教旅游发展出现了政治化、媚俗化、商业化的现象,这种经济至上的思维模式,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打造出来的“宗教奇观”,导致的是宗教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宗教文化的变态,为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一颗炸弹。
不仅在宗教文化繁荣中蕴含了极大的危机,也使得人们借助宗教旅游寻求精神超越成为幻影。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深入研究地方历史,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宗教旅游。
旅游中的现代性与地方性的研究综述旅游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旅游中的现代性和地方性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和实证角度探讨旅游中现代性和地方性的关系。
一、理论探讨1. 现代性与地方性的概念现代性是指当代社会的现代特征,包括科技、市场、民主、自由等方面。
地方性则是指具有特定地理位置、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地方特色。
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与融合,也就是现代性对地方性的影响,以及地方性对现代性的影响。
2. 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关系现代性和地方性存在着互动和共生的关系。
在旅游中,现代性表现为旅游业的现代化设施和管理制度,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
而地方性则表现为旅游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等地方特色。
旅游中现代性和地方性相互促进,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和文化氛围。
3. 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影响现代性对地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地文化和历史传统等被商业化和消费化,旅游地成为了一个被经济利益主导的商品化空间;而地方性对现代性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当地的自然、文化和历史资源成为了旅游开发的资源,推动了旅游业的现代化和发展。
二、实证分析1. 现代性和地方性的冲突与融合:以厦门鼓浪屿为例鼓浪屿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渔村,因景色优美、建筑风格独特而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传统被忽视和商业化,游客的行为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当地地方特色的丧失。
因此,鼓浪屿的旅游业面临现代性和地方性的冲突和矛盾。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改善措施,比如推广绿色旅游、加强文化保护和修葺传统建筑等。
2. 现代性和地方性的协同发展:以杭州西湖为例西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区,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湖也面临着现代性和地方性的挑战。
为了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西湖的文化遗产价值,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模式,积极推广低碳绿色旅游、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度挖掘西湖文化遗产的价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