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七年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格式:docx
- 大小:34.02 KB
- 文档页数:3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任务一:隋朝的统一】1.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隋统一的时间、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在位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心和起始点(三点):以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南至_____。
4.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正式成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任务四:隋的灭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①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 ②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等方面认识隋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解释: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掌握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了解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掌握大运河的概况;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那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探究新知(一)隋的统一展示材料:材料一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雯(jibng)为铜斗铁尺,重之于肆,百姓使之。
——《隋书•赵观传》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1)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及统一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师生归纳:(1)时间:581年;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都城:大兴:统一时间:589年;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展示材料:隋朝都城大兴位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
605年,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同年推动大运河的建造,以使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北方,同时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使用。
迁都凿河,还可以掌控关中政治中心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便于对东北用兵。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提示:经济方面: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解决粮食问题;政治方面: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便于对东北用兵。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仔细研读材料,概述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隋朝的灭亡;在地图上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关键点;对比秦隋两朝,用自己的话说出其共同点。
【学习指导】1.独立思考探究案上的问题,结合课本内容和问题,自主完成探究案上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边讨论边做记录,总结答题方法。
探究案——探寻王朝兴亡的规律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隋统一后,在政治上首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分久必合隋统一材料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材料二: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探究一: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隋统一有什么意义?二、百舸争流大运河《汴水》《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探究二:两人对大运河的开凿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同?三、罄竹难书伐暴君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但都辉煌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给我们什么启示?【史海泛舟】认识大运河经营洛阳和修大运河是彼此相关连的两件事。
大运河把以长安为政治中心的中国西部,与旧日北朝的高齐与南朝的陈控制的东部地区紧密联系起来。
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上大多强调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枢纽作用,其实这是按照元朝大运河的走向和作用来理解隋唐运河了。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难点】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教学过程】1、本学期需准备:小笔记本一个,主要是梳理笔记,定期检查。
没有其他练习册。
2、出示朝代歌,回顾朝代更替的基本知识点。
本学期我们就要学习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先来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了哪些事情呢?(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隋建立的过程。
(可结合地图,发问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进一步引领学生回顾南北朝政权更替)生: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强调需要整理的笔记: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古今地名对照)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uchijio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篇1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
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
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
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
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次,时序性原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
2.研究隋朝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3.了解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掌握隋朝的政权更迭与灭亡。
二、教学重难点:
1.隋朝的统一与治理;
2.隋朝的疆域扩张;
3.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学生《历史》教材;
3.课堂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隋朝地图及图片,引起学生对隋朝的兴趣。
2.知识讲授:讲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包括统一与治理。
3.讨论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知识总结: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5.运用技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的过程。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五、教学延伸:
1.补充阅读: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2.写作任务:为学生布置写一篇短文,描述隋朝的统一与消亡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并给予评价;
3.个别辅导和讨论,帮助理解难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目标】①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②知道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
③明白隋朝灭亡带来的启示。
【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一、隋的统一你知道右图是哪位皇帝吗?他建立了什么朝代?在位时实行了哪些治国措施?成效如何?1.建立:581年,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__为都城,________就是隋文帝。
2.统一:_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________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巩固(1)措施:①经济上:编订________,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上:加强____________,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____________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____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皇帝:________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概况三点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中心是________四段从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________多千米4.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______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创立(1)创建:________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确立:隋炀帝时,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
(2)科举制成为历朝____________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以及隋朝的灭亡。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相对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认识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隋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让学生对隋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13篇)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篇11、计划课时:1课时2、课前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的顺序:隋朝的建立;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传统的问题引导式授课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么建立的?第二,为什么隋朝能灭掉陈朝,一统天下?第三,隋朝统一以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有什么表现?第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经过、影响?隋朝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4段通5河”分别是指?第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科举制创立带来的影响?第六,为什么隋朝会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经过?第七,对比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有什么经验教训?3、历史漫画制作构想如果引入历史漫画教学的话,需要为隋文帝杨坚、陈后主和隋炀帝杨广设计Q版的形象。
第一组漫画就是外戚杨坚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夺权建隋。
第2组漫画就是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被杨广带兵攻破都城,避难逃到废井后被俘的故事。
由第2组漫画引出“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一问题。
第3组漫画就是开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现。
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可以通过一幅组合的漫画图来表现。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这幅图。
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和表现,可以通过两幅对比性的漫画来表述,左侧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画,右侧是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堆满粮食的漫画。
第4组漫画就是大运河的开通。
图一在大运河地图配画民夫挖河道,旁边加民役数量。
图二在大运河地图配隋朝漕运和水上商贸运输数据。
图三是隋炀帝坐龙舟出游扬州。
引出修大运河利弊讨论。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第5组漫画科举制前后的选官标准对比。
设计张有才和李富贵2个Q版人物,引出话题。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介绍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隋朝的统一和隋朝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
通过引入丰富的材料和生动形象的图片,辅以探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知识。
教学目标1.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了解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理解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的统一与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的创立;大运河的开通。
难点: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与影响;对开通大运河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法合作研讨法情境教学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化资源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图片《大运河今貌》。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朝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4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2006年,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召开,这条大运河在经历了8年的申遗准备工作之后,终于迎来喜讯。
如果你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理由以获得评审团的认可?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是什么?2.说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
三、学习任务一隋的统一教师活动:带着学生复习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学生活动: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全国的过程。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隋的统一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相关内容,做出回答——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学案| 七年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学习过程
一.隋朝的统一
(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
1.隋朝建立的时间是(),建立者是(),都城是()。
2.()年,隋灭(),南北重新统一。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和();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在位时,隋朝出现了盛世的局面。
(二)思考: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二.开通大运河
(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
1.()在位时,征发几百万人,从()年起,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至(),南到(),全长()千米。
3.大运河分为四段;连接了()、()、()、()五大水系。
4.大运河开通的意义:大大促进了()的交流。
(二)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三.开创科举制
(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
1.魏晋以来,官员多从( )子弟中选拔。
2.()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持续了()多年。
(二)合作探究:科举制创立的意义?
四.隋朝的灭亡
(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
1.隋文帝厉行(),然而隋朝第二代帝王()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营建一些重大工程,如开凿()、修筑长城赤道、营建东都洛阳等。
2.隋炀帝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二)探讨:从隋朝的灭亡中得到的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
隋文帝统一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使隋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隋朝对历史的贡献有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但还是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六.巩固检测:
1.隋朝的建立者是:()
A.杨广
B.杨勇
C.杨业
D.杨坚
2.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08年
3.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4.与隋代历史最相似的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北魏
5.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6、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7.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
追溯历史渊源,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
D.中央集权制
8.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它正式创立是在()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武则天时
D.唐玄宗时
9.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严重
B.过度役使民力
C.法律十分严酷
D.宦官跋扈专权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
材料二:“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
(1)材料一说明隋朝时经济的特点是怎样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评价者是什么态度?
(3)这条“渠”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开通它的目的是什么?开通后有什么作用?它的规模如何?是哪位皇帝时期开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