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树木生长量
- 格式:ppt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7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
·树木生长量:总生长量(毛生长量):树木自种植开始至调查时整个期间累积生长的总量。
(V t)纯生长量:毛生长量减去枯损量。
采伐量:间隔期内采伐掉的。
枯损量:间隔期内自然死亡的。
定期生长量(净生长量):树木在定期n年间的生长量。
(Z n= V t—V t-n)进阶生长量:期初未达到但期末达到了起测直径的树木生长量。
平均生长量,简称平均生长量:总生长量被总年龄所除之商称为~。
(θ= V t /t)定期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被定期年数所除之商,称为~。
(θn= Z n /n)连年生长量:树木一年间的生长量为~。
(Z= V t—V t-1)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1)当年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时,连年生长量大于平均生长量。
(2)平均生长量取得极值时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等,即图上两条线相交,称平均生长量极大时的年龄为数量成熟龄。
(3)当年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大而下降时,连年生长量小于平均生长量。
(4)连年生长量波动幅度比年平均生长量大,峰值较平均生长量大且早。
·生长曲线递增型:直径、树高、材积等;递减型:形数、形率、生长率等。
·生长率:树木调查因子某年的连年生长量与该年总生长量之比。
·林分起源:天然林和人工林实生林和萌生林树种组成:纯林和混交林林相(林层):单层林和复层林林分年龄: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调查因子:为了将大片森林划分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这些因子称为~。
·地位级: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平均高H D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
·地位指数:是依据既定树种优势木平均高H T与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地位指数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低的指数值,也是评定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的一种指标。
《测树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测树学(英文):Forest Mensuration课程编号:14241017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论述树木、林分、大面积森林及其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其它林学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技术和方法,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株木及林分的4大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生长量、生物量)的调查测算,林木及林分各因子的调查测算,林分结构调查,林分密度及林地质量评价,角规测树原理及其应用,林分生长收获预估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熟练开展森林的外业调查以及内业分析处理工作,理解林业数表编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了解新技术(3S技术等)、新方法在林业中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林学的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分析服务,并进而为林学专业学生适应林业生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理解测树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对林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了解测树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先验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测树学先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一、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二、测树学的目的、任务三、测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林业中的地位四、测树学发展简史五、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及准确度六、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七、本书调查因子使用的计量单位及符号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常见树木树高、直径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伐倒木及立木材积的常规测定方法;理解树干干形及其研究方法,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测树新仪器、新方法,立木材积测定的其它方法。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使用测树工具,如测高仪、量角器、皮尺等。
3. 熟悉树木生长量、树高、胸径等基本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4. 了解树木年龄的测定方法,包括树木年轮的观察和计算。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XX林业试验站四、实验材料1. 测高仪2. 量角器3. 皮尺4. 树木样株5. 树木年轮样本五、实验内容1. 树木生长量测量- 使用测高仪测量树木高度。
- 使用皮尺测量树木胸径。
- 记录树木生长量数据。
2. 树木年龄测定- 观察树木年轮样本,确定树木年龄。
- 学习树木年轮的形成和生长特点。
3. 树木生长指标计算-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树木的径级、形数、材积等生长指标。
- 分析树木生长规律。
六、实验步骤1. 树木生长量测量- 将测高仪放置在树木正前方,调整至与树木顶部平齐。
- 启动测高仪,读取树木高度数据。
- 使用皮尺从树木基部量至胸高处,记录胸径数据。
2. 树木年龄测定- 取树木年轮样本,观察树木年轮的排列和特点。
- 计算树木年龄,即年轮数目。
3. 树木生长指标计算- 根据树木胸径和树高数据,计算树木的径级、形数、材积等生长指标。
- 分析树木生长规律。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树木生长量测量结果- 树木高度:XX米- 树木胸径:XX厘米2. 树木年龄测定结果- 树木年龄:XX年3. 树木生长指标计算结果- 树木径级:XX级- 树木形数:XX- 树木材积:XX立方米八、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了使用测树工具,如测高仪、量角器、皮尺等。
3. 熟悉了树木生长量、树高、胸径等基本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4. 了解树木年龄的测定方法,包括树木年轮的观察和计算。
九、实验心得1. 测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测树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树木胸径年均生长量
1树木胸径年均生长量
树木胸径年均生长量,又称作每年胸径生长量,它是林木生长量指标。
树木萌发以后,林下空气中非病原体性质的大气因素,如温度、水分、土壤养分及光源,会对树木风化、疾病以及虫害的侵害承受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和结构特征、形态特征。
树木胸径生长量指标可以记录森林上每一棵树的胸径生长量,因此通过林分测量的结果,不仅可以推断林分未来的变化,也可以让我们对林分的发育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众多森林进行详细调查量化研究后,得出了树木胸径年均生长量的数据,可以把年均生长量体现在以厘米为单位的数值上。
由此,那些喜欢研究天然森林的研究人员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树种、季节等,去研究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并对林分有定性研究,去研究森林内部的演替情况,同时去发现其中的异常变化,从而测算林分未来发展的趋势。
此外,研究树木胸径年均生长量这一数据,也可以以此来断定当地森林状况,譬如,当森林林分树种被滥伐,森林上树木胸径数据量年均生长量明显减少,这样就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地方林分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
因此,树木胸径年均生长量是一项能够反映森林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既能够把树木的发育变化明确记录下来,又能够反映当地森林的现况,可谓是一个多功能指标。
林分生长量的概念及种类林分生长通常是指它的蓄积的生长量而言,它是由组成林分的树木材积消长的累积。
然而林分生长过程与树木生长过程截然不同,树木生长过程属于“纯生”型;而林分生长过程,由于森林存在自然稀疏现象,所以属“生灭型”。
显然林分生长模型要比树木生长模型复杂的多。
关于林分生长模型铃木太七等曾作过研究。
1林分生长的特点林分生长与单株树木的生长不同。
林分在其生长过程中有两种作用同时发生,即活立木逐年增加其材积,从而加大了林分蓄积量;另外,因自然稀疏或抚育间伐以及其它原因使一部分树木死亡,从而减少了林分蓄积量。
因此,林分生长(stand growth)通常是指林分的蓄积随着林龄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
而组成林分全部树木的材积生长量和枯损量的代数和称为林分蓄积生长量(stand volume increment)。
所以林分蓄积生长量,实际上是林分中两类林木材积生长量的代数和。
一类是使林分蓄积增加的所有活立木材积生长量;另一类则属于使蓄积减少的枯损林木的材积(枯损量)和间伐量。
按照这两部分生长量,林分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1.幼龄林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林木间尚未发生竞争,自然枯损量接近于零。
所以林分的总蓄积是在不断增加。
2.中龄林阶段发生自然稀疏现象,但林分蓄积正的生长量仍大于自然枯损量,因而林分蓄积量在增加。
3.近熟林阶段随着竞争的增剧自然稀疏急速增加,此时林分蓄积的正生长量等于自然枯损量,反映出林分蓄积量停滞不前。
4.成、过熟林阶段林分蓄积正的生长量小于枯损量,反映林分蓄积量在下降,最终被下一代林木所更替。
然而,具体到某一林分,由于林分的初始密度、立地条件的差异,林木竞争的开始时间及其变化时刻均有一定差异。
但林分必然存在上述消长规律,反映林分蓄积的总生长量与林龄的函数是非单调的连续函数。
实际上常采用分段拟合法进行拟合。
2林分生长量的种类下面以一个调查间隔期两次测定林木胸径的结果,来说明林分结构变化及各种林分生长量。
第7章树木生长量测定【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树木年龄的概念及测定方法;树木生长量的概念和种类;树木生长方程的概念和性质;树木生长经验方程;常用的几种树木生长理论方程的假设、性质和适用条件;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的关系;树木生长率;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方法以及树干解析的外业调查和内业计算方法。
测树学中所研究的生长按研究对象分为树木生长和林分生长两大类;按调查因子分为直径生长、树高生长、断面积生长、形数生长、材积(或蓄积)生长和生物量生长等。
树木生长量的大小及生长速率,一方面受树木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树木内部生理生化的复杂过程,表现在树高、直径、材积及形状等因子的生长变化过程。
正确地分析和研究树木与其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对指导森林经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7. 1 树木年龄的测定7.1.1 树木年轮的概念7.1.1.1 年轮树木年轮(tree annual ring)的形成是由于树木形成层受外界季节变化产生周期性生长的结果。
在温带和寒温带,大多数树木的形成层在生长季节(春、夏季)向内侧分化的次生本质部细胞,具有生长迅速、细胞大而壁薄、颜色浅等特点,这就是早材(春材),它的宽度占整个年轮宽度的主要部分。
而在秋、冬季,形成层的增生现象逐渐缓慢或趋于停止,使在生长层外侧部分的细胞小、壁厚而分布密集,木质颜色比内侧显著加深,这就形成晚材(秋材)。
晚材与下一年生长的早材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就是通常用来划分年轮的界限。
所以年轮是树干横断面上由早(春)材和晚(秋)材形成的同心“环带”。
在一年中只有一个生长盛期的温带和寒温带,其根颈处的树木年轮数就是树木的年龄(tree age)。
7.1.1.2 年轮的变异一般情况下,一年中树木年轮是由早(春)、晚(秋)材的完整环带构成。
但在某些年份,由于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使年轮环带产生不完整的现象,这就称为年轮变异。
在年轮分析过程中,常遇到伪年轮、多层轮、断轮以及年轮消失、年轮界线模糊不清等变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