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造山带的结构及成矿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42.41 KB
- 文档页数:5
对广东大顶铁矿成矿地质特征探析[摘要]广东大顶铁矿是广东省比较著名的大型铁矿床之一。
目前对于大顶铁矿的研究一般集中在铁矿床成因问题上,本文将以大顶铁矿为研究对象,对大顶铁矿成矿地质特征进行深层探析。
[关键字]铁矿床地质特征大顶铁矿矽卡岩1 大顶铁矿概述广东连平大顶铁矿位于华南褶皱系东南部的闽南、粤东铁矿带内。
大顶铁矿是广东省境内一座大型铁矿,属于含锌、锡的磁铁矿床。
大顶铁矿经勘测发现储量巨大,且质量较高,相对其它矿藏埋藏较浅,为露天开采提供了可能。
但是大顶山矿区地形复杂,处于深山包围之中,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地势为北东高立,西南低洼,中部为地势较缓的开阔地带。
大顶山矿区出露地层为上相互连续沉淀的各种岩石铁质层,这些岩石包括中-细粒碎屑岩和粘土岩夹透镜状碳酸盐,以及火山岩和鲕粒铁质层,煤层,其总厚度高达1600米。
按照形成年份可分成三段:大顶段,蕉园段,大往段。
海进期的沉淀物形成了大顶段,其底部为石英岩,中部为中温角岩,最上部为锡钨多金属及本区铁矿体的主要含矿层,主要岩性为石英粉砂质泥板岩。
蕉园段属于海进序列的一套产物,浅灰色条带状硅质泥岩,黄色的铁矿和普遍角岩填充了蕉园段底部,因为复杂情况造就的矽卡岩在底部散落分布;蕉园段中部为灰黑色粉沙泥岩,煤层穿插其中;最上部填满凝灰质泥岩。
海退前的沉淀物形成了大往段,其底部成为主要是粗砂岩,中上部为深灰色页岩。
2 矿区构造特征大顶矿区地质略图如图1所示:矿区构造以褶皱为主,由于主要受石背穹窿构造控制,所以使褶皱呈现出了东西向延伸,延伸部分主要有:蕉园沟背斜、泥竹塘-仙人食乳背斜。
蕉园沟背斜是矿区较大的次一级褶皱构造。
主轴方向指向北东转北东东,西东倾没。
轴部出露大顶段二层(T3dd2)灰白色石英砂岩,背斜两翼对成,出露岩层为大顶段三层(T3dd3),岩层倾角15°到25°。
泥竹塘-仙人食乳背斜是大顶山矿区主要控制构造,主轴心向北西西(泥竹塘),转北东东(矿山头),由于背岩实体浸入对该段进行挤压,从而形成了陡峭狭窄的小向斜,使得泥竹塘段南部陡峭,北部平缓,矿山头端北部陡峭南部平缓。
2012年10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2,No.5第32卷第5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Oct.,2012DOI:10.3724/SP.J.1140.2012.05057华南钦杭结合带东段成矿特征与构造背景徐磊1,2,李三忠1,2,刘鑫1,2,索艳慧1,2,吴奇1,2,王鹏程1,2(1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摘要:钦杭结合带是中国华南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结合部,北西以景德镇-湘潭-凭详深断裂带为界与扬子地块相邻,南东与华夏地块的边界为绍兴—萍乡—北海深断裂。
在其漫长的地史时期主要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印支、燕山构造运动,依次经历了洋壳俯冲与陆-陆碰撞、聚合造山、统一华南陆块形成、陆内强烈褶皱变形、燕山期地块活化、中生代大规模岩浆岩侵入与喷发、陆内成盆等发展阶段,导致钦杭结合带内存在有特征各异、形成时代不同的多期多种矿床集中出现。
不同期次和特征的构造运动控制着相应的成矿作用,其中燕山期是钦杭结合带的成矿高峰期。
关键词:构造演化;成矿作用;燕山期;钦杭结合带中图分类号:P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2)05-0057-10 钦杭结合带又称钦杭成矿带,是中国华南一条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
作为中国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钦杭成矿带地质条件优越,成矿带内铜、锡、钨、铀、金、铅锌等金属资源在中国东部占有重要地位,沿结合带内部及其附近分布着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如德兴铜矿、东坡铅锌矿、宝山铜多金属矿、黄沙坪铅锌矿等,控制的铜储量占江西总量的80%以上,控制的锡和铅锌储量占湖南、广西总储量的一半,2009年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列为我国矿床资源调查评价新增3个具有重大找矿潜力的成矿带之一,探矿前景光明,经济利益巨大[1]。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矿山成矿规律研究吴远亮,刘镇华摘要:矿山床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沉积型,另一种为变质型,均属层控性矿床。
本区矿床就是沉积变质型矿床类型。
本文将结合实际针对矿山成矿规律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矿山;成矿规律区内主要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较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层岩性较单一,地质构造不发育,局部地带受风化作用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变差,露采边坡可沿不利结构面产生局部滑移。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区内附近无污染源,矿石及废石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
为了确保采矿工程的顺利进行,针对矿山成矿规律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矿区地质1.1 区域地质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夏板块(Ⅱ)东南加里东期造山带(Ⅲ)武功山隆起,北部为扬子陆块江南东部隆起带九岭逆冲隆起,南部为华南陆块北武夷云开—会稽山前沿褶冲带(Ⅲ1)和南侧的武功山逆冲推覆带(Ⅲ1),区域褶皱构造处于神山倒转褶皱南翼。
联圩组。
褐黄色黏土、亚黏土、含砾亚砂土,下部砂砾层及砾石层;佘田桥组。
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白云岩、硅质岩、泥硅质岩;牛角河组。
灰、深灰色高碳质板岩(石煤)、硅质板岩、石英岩、粉砂质板岩及变质砂岩组成的砂板岩互层;老虎塘组—坝里组(合并表示)。
灰色白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夹粉砂岩、绢云千枚岩、厚层状变凝灰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夹硅质岩;下坊组。
绿泥千枚岩、绿泥绢云千枚岩、含黄铁矿绢云千枚岩、含磁铁矿绢云千枚岩、含磁铁石英岩、磁铁石英岩;上施组。
浅灰色绢云千枚岩、黑云母绿泥绢云千枚岩;库里组。
黑色碳质绢云千枚岩、砂质千枚岩;板坑单元。
中粗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新余式”铁矿;矿区范围。
区域上已知矿产有。
铁矿、硅质岩矿,钾长石矿;武功山腹地一带有雅山锂铌钽矿、下桐岭钨钼矿、新坊钨矿,及煤炭、瓷土矿、石灰岩、白云岩、镁质黏土、锰等矿。
陆内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杨志华先生等在《矿物岩石》第21卷2001年9月第3期总第85期发表的《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一文,值得一读。
现将该文内容介绍于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文中小标题为本文作者所加,仅供参考。
下面是正文该文摘要中国大陆造山带,按属性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和三个发展阶段。
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洋盆或过渡性洋盆转化为造山带以后的板内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转化,是中国大陆岩石圈划时代的造山作用,形成最重要的造山带。
把造山带限制在洋盆俯冲碰撞阶段,与中国造山带的实际相差甚远。
一、盆-山转换对中国大陆造山带的认识,不少地质学家在近期的讨论中发表了看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刘宝王君院士指导我们在对秦岭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研究中发现,从盆-山转换的属性特征总结出中国大陆造山带有三种类型和三个发展阶段;按从盆-山转换的结构特征划分出三种型式的造山带(表1)。
明确指出,中国大陆造山带主要是陆相沉积盆地以后形成的造山带。
表1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阶段及类型(1)盆-山属性阶段和种类实例洋盆及过渡性洋壳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第一阶段第一类造山带秦岭中-新元古代,祁连早古生代,摩天岭中新元古代,华南中新元古代,天山早古生代-石炭纪板块(地台或地块)内海相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第二阶段第二类造山带秦岭晚古生代三叠纪,西秦岭志留纪三叠纪,华南晚古生代三叠纪,祁连晚古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第三阶段第三类造山带东、西秦岭;阴山-大青山、北山、华南、燕山、太行山中新生代;西天山二叠纪-中新生代在板块构造体制下形成的第一类造山带以后,所形成的造山带统称为陆内造山带。
它的内部包括两类造山带,即:由板块内部或地台内的海相沉积盆地形成以后转化成的造山带,以及陆相沉积盆地形成以后形成的造山带。
板块内部或地台内的海相沉积盆地形成以后转化为造山带的事实,已经被国内外的许多造山带所证实。
例如,冒地槽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拗拉槽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等,都是板内海相盆地转变为造山带的实例。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广西位处于中国南部的西南边缘,地处华南地区,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这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广西的矿产资源中,金矿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其黄金矿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规律。
下面就简单地谈谈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
一、广西金矿床特点广西的金矿床具有质优、量大、矿化程度高、成矿物质复杂等特点。
广西地处东南地区造山带的羊武—南昆山构造枢纽带内,M岩浆活动异常发育,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金矿床。
此外,广西各地还发现了低温热泉沉积型金矿、砂砾型金矿、蚀变-砂岩型金矿等多种类型的金矿床。
二、广西金矿床分布规律1.金矿床与构造关系密切广西的金矿床分布与构造关系密切,在断裂带上或强烈抬升区分布较集中。
例如,广西北部的玉林地区,就是一个钙质变质岩带,该带内分布多个金矿床,这些金矿床都与断裂及其活动有密切联系。
2.金矿床与岩浆活动有关广西的金矿床与岩浆活动有关,其中以侵入岩型金矿床最为多见。
侵入岩是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容易引发金矿物的浓缩,形成金矿床。
比如说横县的茂鑫金矿和兴业县的新浪金矿都是典型的侵入岩型金矿床。
3.金矿床分布与岩性有关广西的金矿床分布与岩性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岩性较为复杂、脆性较强的区域,易发现金矿床。
例如,四会岩脉富含石英、方解石、锰矿、硫化物等矿物,在其附近可以发现大量的金矿床。
三、广西金矿床找矿方向浅析1.注重构造分析在广西找矿时,应重视对区内构造分布情况的分析,尤其是断裂带的分布情况。
可通过天然断层、露头和表露岩体、矿体和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进行探测。
2.重视岩石及岩浆类型在找矿时,应特别重视岩石及岩浆类型。
侵入岩是广西金矿床的主要类型之一,而相对于其他区域,广西相对更为适合侵入岩型金矿床的探测。
3.多角度定位矿区在找矿过程中,应采取多角度的方法定位矿区。
可以从地球物理探测、微地震、卫星遥感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选区。
综上所述,广西的金矿床分布规律明显,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类型性。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矿产资源和能源历来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支撑GDP快速增长、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宗矿产和大部分战略性资源日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并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因此,深入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及成矿成藏机理,拓展新的找矿领域,增强发现新矿床的能力,是缓解我国当前大宗矿产资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矿床学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地壳浅表矿床日益减少枯竭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深部矿床勘探和开发能力。
例如,我国大冶铁矿床、红透山铜矿床、铜陵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金、锌特富矿床, 会理麒麟铅、锌矿床、山东增城、乳山金矿床等开采深度均已超过1000米, 有的矿床已近2000米(滕吉文等,2010)。
加拿大萨德伯里( Sodbury) 铜-镍矿床已开采到2000米,最深矿井达3050米。
南非金矿钻井深4800米。
更为重要的是找矿勘探实践和地球深部探测实验证实,虽然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就位和保存发生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深部蕴藏着巨量矿产资源,深度空间找矿潜力巨大。
深部过程与动力学是控制地球形成演化、矿产资源、能源形成,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
因此,深入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不仅是提高人类对地球形成与演化、地球系统运行规律认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和研发新的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以促进我国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学界一直非常注重大陆岩石圈结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研究,并将其作为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领域。
美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地壳探测计划,首次揭示了北美地壳的精细结构,确定了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大规模推覆构造,并在落基山等造山带下发现了多个油气田。
我国26个主要铁矿成矿区带成矿特征与找矿潜力1.阿尔泰成矿带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西南和东南少部分处在塔城地区和昌吉州境内。
北部、东北部和西部分别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接壤。
面积 8.08 万平方公里。
阿尔泰成矿带已知铁矿床(点)在成因、时间、空间和物质来源上均与泥盆系火山岩密切相关,铁矿层受地层层位、岩性和北西向断裂构造所控制。
矿床类型以海相火山岩型为主,矽卡岩型次之。
已知各类矿床、矿点数百处。
已发现的蒙库、阿巴宫、巴利尔斯、加尔巴斯岛、乔夏哈拉、老山口等铁矿床多属平炉富矿和一般富矿,多属易选磁铁矿石,开采条件较好。
预测铁矿石资源量 7 亿吨,其中富矿2.8 亿吨,铁矿找矿潜力主要位于蒙库-阿巴宫和乔夏哈拉铁矿找矿远景区。
2.西天山铁矿成矿带西天山铁矿成矿带位于新疆天山西部,东起巴仑台、西止伊宁,北自博罗霍洛山南坡,南至哈里克塔乌山北坡。
面积 6.33 万平方公里。
西天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铁矿区带之一,铁矿产出于天山中间隆起带及其南北两侧,北侧处于隆起带与北天山地向斜褶皱带过渡的断隆带上,有石炭系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南侧断陷盆地中有石炭系海相沉积型铁矿;在隆起带轴部,元古界星星峡组及南天山地向斜褶皱带的志留系中有一些沉积变质型铁矿点存在。
西天山铁矿成矿带已发现铁矿床(点)共 88 处,预测铁矿石总资源量 8 亿吨。
根据本区航磁反映的岩性构造特征和对区域磁场、局部异常的解释,结合本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划分出式可布台一查岗诺尔和莫萨沙拉(铁锰)2 个找矿远景区。
3.东天山-北山铁矿成矿带位于新疆哈密南部天山、甘肃及内蒙古北山地区,面积 13.05 万平方公里。
东天山-北山成矿带是我国西部著名的铁矿成矿带,主要分布在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红石山晚古生代裂陷海盆褶皱带和中天山卡瓦布拉克前寒武纪隆起区。
铁矿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海相火山岩型(如雅满苏铁矿床等)、海相沉积型(如库姆塔格菱铁矿矿床)、沉积变质型(如天湖铁矿床、帕尔岗铁矿床、梧桐沟矿床等)、陆相火山岩型(如磁海铁矿床等)及与辉长岩类有关的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如尾亚矿床等)。
2005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4卷 第2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5)02-0099-09论华南地区中生代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Ξ华仁民,陈培荣,张文兰,陆建军(成矿作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摘 要 文章在总结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华南地区中生代发生了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且都在燕山期。
其中,第一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的180~170Ma,以赣东北和湘东南的Cu、Pb-Zn、(Au)矿化为代表。
第二次发生在燕山中期的第二阶段(约150~139Ma),主要是南岭及相邻地区以W、Sn、Nb-Ta等有色-稀有金属矿化为主的成矿作用。
第三次是发生在燕山晚期125~98Ma的以南岭地区Sn、U矿化和东南沿海地带的Au-Cu-Pb-Zn-Ag矿化为代表的成矿作用。
华南地区中生代这3次大规模的成矿作用是该地区岩石圈发展演化的产物,它们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壳-幔相互作用、深部热和流体的参与有着成因上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地质学;中生代;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岩石圈演化;华南;综述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东部中生代的大规模成矿作用或成矿大爆发(毛景文等,1999;华仁民等,1999)已引起了普遍重视,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蓬勃开展。
中生代在地球历史中虽然仅占较短时间,但毕竟也长达1.6亿年。
在这段时间里,并非自始至终都发生着大规模的成矿作用。
那么,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发生的呢?笔者在近年来研究以南岭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过程中,总结了大量前人的资料,提出华南地区中生代发生了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
1 燕山早期的Cu、Pb-Zn、(Au)大规模成矿作用1.1 印支期华南地区未发生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华南地区的中生代构造运动主要是从印支造山运动开始的。
(258±6)~(243±5)Ma发生了以Sibumasu地块与印支板块-华南板块的碰撞增生为代表的印支构造运动,并在245Ma左右造成东特提斯洋的关闭(Carter et al.,2001)。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7工南造山带和右7工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 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 (海相)届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宵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 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第85卷 第5期2011年5月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V ol.85 N o.5M ay 2011注: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7CB411405),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编号40930419),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12083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0-11-19;改回日期:2011-03-23;责任编辑:郝梓国。
作者简介:毛景文,男,1956年生。
研究员。
从事矿床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Email:jingw enm ao@ 。
DOI:CNKI:11-1951/P.20110512.0827.001 网络出版时间:2011-5-128:27:29网络出版地址:h ttp://w w ki.n et/kcms/detail/11.1951.P.20110512.0827.001.h tm l华南地区钦杭成矿带地质特征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毛景文,陈懋弘,袁顺达,郭春丽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内容提要:钦杭成矿带位于华南板内,尽管是扬子与华夏古陆在新元古代拼接部位,但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至白垩纪。
本文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钦杭带及旁侧矿床归纳为两个成矿系列和三个成矿亚系列,即: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锌矿床成矿系列和燕山期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中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晚侏罗世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和白垩纪与次火山活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铅锌钨锡矿床成矿亚系列。
进而讨论了各成矿系列和亚系列的主要矿产类型、基本特点、形成过程、时空分布关系和成矿规律。
初步认为其成矿背景为:新元古代的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形成于弧后或弧前盆地,由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因而更可能为弧前盆地;中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多金属矿床可能是俯冲板片沿古钦杭结合部位发生局部重熔,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然后上侵定位与成矿;而160~150M a 的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大花岗岩事件可能与板片窗有关,钦杭带中段是板片窗的西部边界,也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中心,因而有大量地幔物质参与成矿;135M a 之后,由于俯冲板片运动方向发生调整,从斜俯冲变成几乎平行大陆边缘运动,导致大陆大规模岩石圈伸展,相应绝大多数不同来源的矿产资源聚集在火山盆地和断陷盆地。
Ⅱ-12 华南成矿省(含台湾岛和海南岛)华南是世界闻名的滨太平洋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色、稀有金属矿产集中产出的地区。
自晚太古代以来,各个时期的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都很发育,与之有关的矿产的类型众多、时空演化富有规律,尤以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陆缘活动带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著称,同华北陆块东部、大兴安岭南北相联的燕山期岩浆侵入和陆相火山喷发活动表征的大陆边缘活动带闻名于世。
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成矿地质环境、优势的成矿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举世所瞩目。
1.成矿省范围华南成矿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北沿绍兴-鹰潭断裂与下扬子成矿省为界、西沿宜春-彬州,并顺祁阳、桂林、宜山、天等一线与上扬子成矿带为界,其南至海,包括台湾省和海南岛在内。
总面积约77.5万km2。
跨越了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和广西的大部分,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省和海南海省的全部及其沿海诸多岛屿。
2.区域地质构造概要(1)地层本成矿省是一个古、中元古代陆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里东褶皱区,由元古宙-早古生代基底、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盖层和中、新生代陆盆沉积三个构造层组成。
1)基底变质岩系成矿省中元古代四堡群为一套巨厚的浅海相泥砂质复理石建造夹细碧-角斑岩建造,晚元古代板溪群为一套浅海、半深海复理石泥砂质夹火山碎屑岩建造构成结晶基底。
震旦系-志留系为一套复理石、类复理石夹少量碳酸盐的冒地槽建造。
2)盖层形成阶段的沉积岩系上古生界泥盆系-二叠系以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为主。
中生代的沉积建造中以中、下三叠统分布最广,继承了晚古生界的特点,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
上三叠统主要为陆相或海陆交替相的含煤建造。
侏罗纪与白垩纪的沉积建造明显不同,侏罗系分布较广,建造类型比较复杂,下统在西部为陆相含煤建造,闽粤沿海及粤北、湘南遭受海侵,含类复理石建造和火山岩夹层,属地槽型建造系列。
中侏罗世发育陆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建造。
上侏罗统为一套巨厚的陆相喷发的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东部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
华南造山带的结构及成矿特点【摘要】华南造山带早先一些学者认为是古陆,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确定为造山带。
华南中部中新元古代造山带可以划分为5个地质构造单元:乐平县构造混杂岩亚带、万年海相—滨海相沉积—火山沉积建造、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亚带、怀玉火山—火山碎屑岩系、东乡—龙游混杂岩亚带。
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形成大地构造环境分析,认为它们分别形成于火山弧—弧后盆地、弧间盆地、大洋岛弧、洋中脊、火山岛弧、弧前盆地等大地构造环境;华南中部中新元古代造山带属陆—弧—弧—陆碰撞造山带,发育在汇聚型板块边缘地带,古洋盆为一个多岛洋体系。
很多类型的金属矿床都会于造山作用有关,这里还简单介绍华南造山带钦杭成矿带的成矿特点。
关键词华南地区造山带中—新元古代钦杭成矿带1构造单元划分江西中部及赣浙皖相邻区内以宜丰景德镇—歙县断裂带为界,北为扬子地块;以萍乡—广丰—江山—绍兴断裂带为界,南为华夏地块;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之间为华南中部中新元古代造山带,该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乐平—歙县构造混杂岩亚带、万年构造单元、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亚带、怀玉构造单元、东乡—龙游混杂岩亚带等五个二级构造单元2 华南中部造山带地层层序划分对比华南中部造山带(South China Orogen)自桂北开始,向东北过黔东、湘中,延至赣东北、皖南到浙西一带,长度约2 000 km,它是中国前寒武纪发育最完整的造山带。
华南中部造山带内中元古代地层属于广义的/板溪洋,具有可比性。
以赣皖浙一带为例,虽受加里东)印支)燕山等后期构造的叠加与改造,仍可分出不同的大地构造相。
最外侧(东侧)为岛弧火山沉积相。
分布于怀玉山)浙西地区,以双溪坞群为代表,自下而上为细碧角斑岩)英安流纹岩建造。
中部为弧后盆地沉积相。
以障公山地区溪口岩群为代表,碎屑岩为主夹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岩性、岩相变化大,同期变质变形强烈,属非史密斯构造地层单位。
内侧则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相。
以碎屑岩为主,变形浅,原生沉积结构、构造保存完好,区域延伸稳定,可比性强。
以九岭地区双桥山群为代表。
中元古代末的造山运动十分强烈,浙赣皖相邻区可统一称之为神功运动。
浙江富阳神功不整合面,安徽黟县历舍不整合面等十分清晰。
四堡运动—梵净运动—神功运动大致相当,自南西向北东是否有某种穿时性,有待深入研究。
3华南造山带的成矿特点华南造山带典型的成矿带是钦杭成矿带。
钦杭结合带与钦杭成矿带是在前人特别是在水涛(1984)、史明魁(1993)和杨明桂(1994)等研究的基础上,由我牵头的“罗霄—武夷隆起区成矿环境和成矿预测”课题组于1995年厘定的,相关论文与专著发表于1997、1998年。
此后,在我参与的多项全国编图工作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现提出来共同探讨。
钦杭结合带包括中新元古代的扬子与华夏两个古板块及其间的华南洋于晋宁运动时期(820±Ma),发生洋壳消减、弧陆碰撞所形成的结合带。
此后受其制约,两个板块前缘长期相互作用形成了一条复杂构造带和重要的成矿带。
西南自钦州湾经湘中、赣中至杭州湾,总体呈北东向反S状弧形展布,长约2000Km钦杭成矿带的主要特征钦杭成矿带于2010年已列入我国19条重要成矿区带,其范围根据钦杭结合带对成矿作用的影响地域,包括钦杭结合带及在构造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邻侧部分,构成北、中、南3条成矿带。
是以钦杭成矿带主带为中轴包括江南与南华成矿区带的前缘部分,构成了华南最重要的铜锡钨铀铌钽金银锑内生金属成矿带。
也是一条重要的煤、铁、非金属成矿带,拥有百余处特大型和大中型金属矿床。
其内生金属矿床有以下特征:1、成矿时期1)中新元古代弧盆海相火山环境,形成了西裘—铁砂街式火山沉积叠改型铜铁矿床和重要的金矿源层:为形成金山式,万古式金矿提供了矿源。
2)燕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两板夹一带”形成了强烈收缩的“两隆夹一坳”,活动早,持续时间长(175—100Ma),活动强度大,成矿作用强烈(图7),为该带主成矿期。
2、分带特征1)钦杭成矿带主(中)带:为岩石圈不连续带,壳层成分混杂,成为深源,浅源两类岩浆成矿流体的活动带。
组成了扬子同熔型、南岭壳熔型、钦杭型火山—次火山岩3大岩浆成矿系列共存,以铜、金锡为特色的多金属成矿带,构成了广义钦杭成矿带的中轴。
2)钦杭北带为江南成矿带前缘,中段九岭地区以万古式、金家坞式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和大湖塘式钨钼铜矿床为特点,东段以钼铅锌钽铌为主,中南段与南岭带复合以与壳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钨、钼、锡、铅、锌多金属成矿为主。
3)钦杭南带:受加里东造山带前缘逆冲带制约,形成云开—罗霄—天台成矿带。
中段与中南段隆起带与南岭带复合以与壳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铀铌钽矿床为主。
在坳陷带如饶南、阳春等地以铜铅锌矿床为主,在东、南两端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带,如赣杭带以铀、银、铅、锌、金等矿床为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赣杭火山岩型铀矿带,恰位于萍乡—绍兴拼接带上盘,据研究,铀源来自地壳,且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为最重要的铀源层。
该矿带的形成是否与被叠覆于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前缘之下的怀玉地体南部的下寒武统有关?值得研究。
3、成矿特征钦杭带作为一个古板块结合带,构造强、影响深,壳层壳幔物质混杂,成岩成矿有以下显著特点:1)深源性: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壳幔同熔型中酸性岩浆岩带和以铜金为特色的成矿带,拥有世界著名的德兴铜金矿集区和一批重要的铜多金属矿床,且主要分布于钦杭带的主带或其旁侧。
矿床有上海金山、浙江建德岭后,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银山),铅山永平,上饶船坑,广丰铜山,东乡枫林、虎圩,宜丰村前、萍乡志木山,湖南七宝山、宝山、铜山岭,广东阳春、圆珠顶、广西贵港龙头山和沿凭祥—大黎断裂带形成的大黎等钼铜铅锌矿床。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田)有:——德兴铜厂铜矿田:形成于德兴—弋阳构造蛇绿混杂岩带中,赣东北深断裂带上盘,沿北西西向张裂带形成朱砂红、铜厂、富家坞3个浅成成矿花岗闪长斑岩株。
形成“两特一大”3个细脉浸染型铜(金)矿床。
值得注意的是与万年推覆体前缘逆冲带明显有关。
岩浆成矿流体是作北西向南东上侵,显示多峰式铲式形态——湖南郴县宝山铜铅锌矿床:产于湘东坳陷带中,以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内带以细脉浸染型铜矿为主,中带为矽卡岩型钼、铜、钨、铋等多种矿化,外带为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银和汞矿化。
(转引自毛景文)。
——广东封开圆珠顶钼铜矿床:为2005年以来新发现的大型钼铜矿床,二长花岗斑岩(?)株(0.193Km2,160—162Ma)侵入于寒武系浅变质岩中,矿体呈环状产于外接触带,平均品位Cu 0.24%、Mo 0.025%,初步估算,Cu 98万吨,Mo26万吨(广东719队资料)。
2)多源性:钦杭带深源与浅源成矿流体共存是一个重要特点。
与同熔型深源成岩成矿流体相比,壳熔型侵入岩、火山岩及其成矿流体分布更广。
形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钨矿带和我国最重要的铀、铌、钽矿带。
近期锡田—骑田岭矿带的发现,表明该带锡资源远景很大,银铅锌矿也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重视的是同一矿床也存在多源成矿现象,出现W中有Cu,Cu中W,上铜下钨和Cu、W叠生,后者如永平、枫林等矿区即为其例。
下面举几个该类新发现的重要矿床。
——湖南茶陵锡田锡钨矿床:锡田燕山期(156Ma)成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壳熔型。
侵入于印支期花岗岩及泥盆纪碳酸盐岩中,主要形成似层状矽卡岩型矿床,其次有构造矽卡岩复合型,构造蚀变岩型、岩体内云英岩型矿床,估算Sn资源量50万吨。
(湖南省地调院资料)——铅山永平铜钼(钨)矿床:是我国产于上石炭统中规模最大的似层状铜矿床,伴生钨达10万吨。
其成因有海相火山沉积、海底热水喷流之说。
经近期进一步调研发现矿区中部的火烧岗花岗斑岩小岩株为花岗闪长斑岩,有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化。
同时据矿山钻孔观察,十字头似斑状花岗岩株下面为一个隐伏的隐爆花岗闪长斑岩筒,形成细脉浸染状钼铜矿床,深部与火烧岗岩株相联。
表明矿区同时存在壳熔花岗岩和同熔型斑岩,形成了大型的似层状铜钨钼矿床和中型的细脉浸染型钼铜矿床。
3、递变性:以钦杭带中带与北带为例。
产于德兴—弋阳深断裂带与同熔型斑岩有关的德兴矿集区的铜矿床与产于江南成矿带中与壳熔型中深成花岗岩有关的钨矿床的Cu、W两个端员之间存在着递变过渡的成矿特征。
如位于塔前—赋春矿带的产于上石炭统的似层状原朱溪铜矿床,经912队钻探,深部变为数十米厚的白钨矿体。
而与燕山期壳熔型花岗岩、斑岩有关的武宁大湖塘钨矿区,经赣西队和916队进一步勘查。
发现为细脉浸染型、爆破岩筒型、石英大脉型“三位一体”的大型钨铜钼矿床共生的铜可能达中型规模。
小结华南中部中新元古代造山带属陆)弧—弧——陆碰撞造山带,发育在汇聚型板块边缘地带,古洋盆为一个多岛洋体系,在岛弧靠陆的一侧向岛弧之下俯冲,岛弧之间俯冲碰撞,最后大陆边缘与岛弧相碰撞形成造山带。
钦杭成矿带与华南造山带息息相关,矿床受造山作用构造岩浆作用的控制,研究钦杭成矿带的特点要先从造山带的研究入手,有利于成矿模式的建立和成矿规律的总结。
参考文献[1]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张文佑,张步春,李荫槐,等.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J].地质科学,1974,[3]舒良树,施央申,郭令智,等.江南中段板块)地体构造与碰撞造山运动[M].南京:南京大学版社,1995[4] 楼法生,黄志忠,宋志瑞,吴新华等地质调查与研究第26卷第4期2004[5]包超民,许红根,程光华等资源调查与环境第23卷第2期2002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