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地,要求系统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承担主要的系统安全责任。 于是,厂家必须对其生产的产品安全性负责的“产品责任”理念就 出现了。相继许多工业化国家出台了“产品责任法”,强制厂家必 须对其所生产的产品安全性负责,保障用户在使用该产品过程中的 安全。
13
产品责任理念继而扩展到了生产设备制造领域,生产过程中使 用的机器设备也是产品,作为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必须采取措施消 除和控制危险源,保证操作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17
1974年由英国的克莱兹(Trevor Klez)第一次提出了过程本质安 全的理念。 原因:在英国Flixborough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事故是由从高 温高压工艺中泄露出数吨的环乙胺造成的, 经过事故分析,帝国化 学公司的安全专家克莱兹提出,消除这类事故的最佳方法不是开发更 加可靠的安全装置或设备,而是通过“消除危险或者降低危险程度的 方式”来取代这些安全装置或设备,从而降低事故的严重性。
7
4、危险是客观的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来自于技术与自然系统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存 在。危险因素的客观性决定了安全科学技术的必然性、持久性和长远 性。
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 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不要侥幸地奢望科学技术在安全上的至臻完美。
危险的可辨识性和规律性也决定了对它的可预防性,这是我们有 信心预防事故的思想基础。从危险的客观性上认识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和新设备带来即时危险,才能够驾驭这些危险。
只有从全面地认识系统存在的风 险出发,系统、科学地将风险控制好, 才有可能实现防止事故,保障安全的 目标。
5
3、安全是相对的
安全的相对性是安全的社会属性。 安全科学是一门交叉科学,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就 其自然属性对微观和具体技术对象而言,安全存在着绝对的特征。 但从安全的社会属性来看,其相对性又普遍存在,它会透过社会和 人文关系不时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