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写景类文章阅读讲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19
写景类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习语言和培养语感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写景类文章则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文本类型之一,通过学习写景类文章,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本文将围绕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教学设计展开论述。
二、目标通过本次阅读教学,学生将实现以下目标:1. 理解写景类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特点;2. 掌握写景类文章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3. 通过阅读和讨论,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准备一张描绘美丽景色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来引发学生对美丽景色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观察图片中的细节。
第二步: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篇关于美丽自然景色的短文,并选择一些有趣的描写片段作为例子。
需要注意的是,短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第三步: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这篇短文,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短文中添加一些插图或者配乐。
第四步: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所阅读的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最喜欢文中描写的哪一个景色?为什么?你是否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景色?请用几句话描写一下。
第五步:整理词汇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短文,整理出与景色有关的词汇。
教师可以在黑板或者屏幕上呈现学生们整理出的词汇,并逐一解释和讲解。
第六步:创作写景文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一个景色,撰写一篇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要求,例如:文章的开头应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色;可以适度使用修辞手法等等。
第七步:展示作品让学生们将自己撰写的短文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评分。
同时,教师也可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们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
四、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一、写景记叙文知识总结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小学语文写景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景文章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写景文章。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对写景文章的阅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写景文章的基本特点: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作者情感、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2. 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抓住文章的主题、关注描绘景色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写景文章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写景文章。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关注描绘景色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选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写景文章。
2. 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对写景文章的兴趣。
2. 阅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选定的写景文章,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描绘景色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的写景文章,让学生分析文章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写景文章和阅读心得。
5.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尝试创作一篇写景文章。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写景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邀请本土作家或画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创作练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选取国内外经典的写景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色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学三四年级课外阅读写景类讲课教案小学三四年级课外阅读写景类小学三四年级课外阅读:写景篇冬当瑟瑟的秋风捋走最后一颗果实,当滴滴秋雨祭奠完那季节的悲怆,自然,就踏着绵软的落叶飘然入冬了,一路紧赶的脚步,此时,舒缓了许多。
北方的冬,有如晚秋的满月,清寒的妆容,彻骨的明亮,沁心的朗照。
这都是因为冬的简约:湛蓝的天空,再没了暗云的翻滚,呐喊的雷声,闪电的狰狞;裸露的大地挺起它宽厚的胸膛,坦坦荡荡地由近及远地向天边排去,荡然涤尽了春的悸动,夏的浮躁,秋的欲望,恬淡着性情,悠远着生命,还原着万生万物最原始的空灵与寂静。
冬的空灵,拒绝花草的装点,不为五谷折腰,更无需果香扬名,以冰为品,用雪作魂,铮铮铁骨,铿锵气概,让群山仰止,让河流驻足!面对高举的苍穹,裸露的大地,你终可以脱去一身的疲惫。
当凛冽的寒冬冰封了那一季的风雨,才木然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才淡出了绿肥红瘦的争闹。
任凭你蘸着晶莹,把它们辑成篇篇童话,随手抛向空中,碎成片片雪花,纷扬飘舞,挂满枝头,落满山坡,厚厚地铺满心底的世界。
冰消时如滴翠,悄然无声;雪融时如玉碎,( )。
拥着至纯、至诚,别了,我至尊、至爱的冬!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悲怆( ) 舒缓( ) 清寒( )参考答案】1.悲凉缓慢清冷2.文中把北方的冬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请在文中找出答案,用“”画出来。
【参考答案】2.比作“晚秋的满月”。
这样比喻的原因是:“这都是因为冬的简约:湛蓝的天空,再没了暗云的翻滚,呐喊的雷声,闪电的狰狞;裸露的大地挺起它宽厚的胸膛,坦坦荡荡地由近及远地向天边排去,荡然涤尽了春的悸动,夏的浮躁,秋的欲望,恬淡着性情,悠远着生命,还原着万生万物最原始的空灵与寂静。
”3.默读最后一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再仿照文中划线句子,写出一个比喻句。
【参考答案】3.默然无语;仿写略。
4.冬是作者的至爱,那什么是你的至爱呢?说说自己最爱的一个季节,并简要谈谈理由。
秋①当叶子开始飘落,当枫叶红得似火,当阵阵凉风吹进人们心田时,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初中写景阅读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3)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分析文章的结构。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中景物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让学生运用阅读技巧,阅读其他类似的文章。
(2)让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文章的思考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珍惜亲情,勇敢面对困难的价值观。
写景文章阅读教学设计写景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旨在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引发读者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写景文章。
本文将针对写景文章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背景引入和目标设定在引入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美景图片或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目标:通过阅读写景文章,学会捕捉作家的描写手法,感受自然之美,并能够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景物的赞美。
二、预习导入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预习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写景文章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可以提供一篇简短的写景文章,并结合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预测、猜测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三、阅读策略指导针对写景文章的特点,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体验其中的美感。
比如,提前了解常见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并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
四、阅读活动设计1. 图像呈现:教师可以选择一篇经典的写景文章,提供相关的图片,并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观察图片,推测与文章内容的关联,并提出自己的猜测和感受。
2. 情景模拟:教师可以针对写景文章的背景、气氛和情感进行情景模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感受到的美景,并就其中的细节进行解释和赞美。
3. 词语追踪:教师提供一篇写景文章,并在其中选择几个精彩的描写词语,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在课前准备好的词汇表中找到相应的释义,并探讨这些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情感投射:教师提供一篇优秀的写景文章,并要求学生阅读并挑选出其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或段落,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朗读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可以陈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投射。
五、创作实践阅读写景文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潜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自然风光为主题,展开创意写作,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写景类文章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增加学生对写景类文章的兴趣,培养他们欣赏自然景色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景色的感受和观点。
二、教学内容1. 景色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
2. 阅读理解和分析技巧。
3. 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背景知识引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个美丽的风景并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写景类文章的兴趣。
同时,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与自然景色相关的个人经历,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朗读和分析范文(15分钟)教师选择一篇优秀的写景类文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朗读,并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学生可以一起研讨,讨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小组阅读(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写景类文章进行阅读。
教师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4. 学生展示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阅读过的文章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其他小组可提问并给予反馈。
5. 语言表达训练(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写景相关的词汇和句型,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作。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自己对某个景色的描写或者感受。
6. 作文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模仿和创作的句子,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景色的作文。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7. 作文交流和评价(15分钟)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文,让其他同学听后给予评价和反馈。
教师也可以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在欣赏和分析范文的过程中,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学生的展示,促进了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和作文写作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写景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写景阅读教案目标学生群体:初中七年级学生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写景的基本概念,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景物的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写景的基本概念;2. 练习使用适当的形容词和句子表达景物的特点;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准确选择适当的形容词和句子来描述景物;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进行写作。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包含写景相关内容的语文教科书;2. 讲义:写景的基本概念和例子的讲义;3. 阅读材料:一篇关于特定景物的写景文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写景的兴趣,并和同学们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
Step 2:讲解写景的基本概念(10分钟)向学生讲解写景的基本概念,如景物的选择、使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述景物的特点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阅读与理解(15分钟)提供一篇关于特定景物的写景文章给学生阅读。
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将描写景物特点和特色的句子用不同颜色标记出来。
然后,指导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问题。
Step 4: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他们对文章中描述的景物的理解和感受,并从中选择一个景物进行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关于该景物的问题,如“这个景物有什么特点?”、“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等。
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讨论中。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他们小组讨论的景物,写一篇自己的写景文章。
提醒学生使用适当的形容词和句子来描述景物特点,并尽量使文章生动、丰富。
Step 6: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写景文章,并将自己描述景物时使用的形容词和句子展示给全班同学。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写景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
2、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阅读步骤1、每篇短文读两遍。
2、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3、读题目要求,并作批注。
4、根据要求解题。
二、例文阅读出示例文1美丽的珊瑚岛我们在走廊旁边的帆布椅上坐下来,从这里望出去,一幅美丽的珊瑚岛景色展现在我面前。
小岛前面,是一个圆形的、平静的礁湖。
湖水低浅清澈,湖底铺着一层白色的细沙,阳光照耀下,礁湖闪闪发光,倒映着南方天空的蔚蓝和深邃,如同一面翡翠的镜子。
湖的四周,一圈环形礁环绕着它,环形礁上长着一排椰子树,蓝天白云衬托着它们那高大的剪影,显得分外美观。
环形礁外面,就是浩瀚无边的大海了。
一排巨浪奔腾而来,撞在珊瑚礁上,溅起细雨般的浪花。
整个珊瑚岛,就像嵌在一条雪白的、由碎浪组成的带子当中。
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这样的和平,这样的静谧。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围绕()格外()2、用“——”画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3、第二自然段是按()顺序写的。
先描写了(),又描写了(),最后描写了()。
三、讲解订正,问题反馈四、学生独立练习出示例文2竹子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竹竿既是建筑材料,又是造纸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和茹可供药用;竹笋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助消化,防便秘。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欣赏竹子那顽强不屈的品格。
当春风还没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吮吸着雪水,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衣,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畏压力和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的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术家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竹子的品格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写景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写景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和要求。
2.掌握写景文章的基本结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写景文章范文。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的写景文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教师放映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带领学生感受美丽的自然景色,鼓励学生用一两句话来描述这些景色。
二、引入写景文章的特点和要求1.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写景文章的特点和要求,如:要真实、生动地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的特色和美感,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三、写景文章的基本结构1.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写景文章的基本结构图,如:引子、描写主体、结尾等。
四、带领学生写写景文章1.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景物给学生,如:校园里的一棵大树、一个花坛、一个湖泊等等,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景物进行描述。
2.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要真实、生动地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的特色和美感,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3.学生动笔写作,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互相交流,同学们分享自己写的文章,互相欣赏和提出建议。
五、讲评范文,总结写景文章的要点和技巧1.教师播放并朗读一篇范文,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这篇范文。
2.教师总结写景文章的要点和技巧,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六、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再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提供的要点和技巧,重新写一篇写景文章。
2.在下节课时,学生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带到课堂上互相交流和展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写景文章的特点和要求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解,掌握了写景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同时,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和互相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活跃而富有趣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很高。
写景文章的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写景文章是一种描写自然风景或人文环境的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感官描述和生动的语言表达。
阅读写景文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其对自然和美的感知和体验。
因此,本阅读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对写景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在个人创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阅读教学设计二:活动一——感官体验1. 学生阅读一篇充满生动细节和形象描写的写景文章,例如《春天的花园》。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嗅闻、触摸等感官体验,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花园景色。
3. 学生归纳整理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分享。
阅读教学设计三:活动二——阅读理解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不同的写景文章进行阅读。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描写对象以及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等。
3.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4. 教师在讨论结束后,给予正确答案和解释。
阅读教学设计四:活动三——评价分析1. 学生再次阅读所选的写景文章,并就其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如语言生动性、描写细节的恰当性等。
2. 学生给出评价的理由,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评价和看法。
阅读教学设计五:活动四——创作实践1.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或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和感受。
2. 学生以所选择的景点或环境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写景文章。
3. 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4. 学生相互交流作品,并进行修改和提出建议,提高作文的质量。
阅读教学设计六:结语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阅读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写景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在个人创作中加以运用。
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只有通过实际的体验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写景文章的美妙之处,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古文写景文章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古文写景,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以独特的笔法和丰富的形象表达方式,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艺术享受。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文写景的特点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古文写景的定义、起源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 掌握古文写景的常用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3. 能够阅读古文写景作品,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具有古文写景特色的文章。
三、教学内容1. 古文写景的定义和起源a. 介绍古文写景的定义和由来;b. 分析古文写景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古文写景的特点a. 清新自然:古文写景以恬静自然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美景;b. 寓情于景:通过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c. 以景写人:将人物与景色相融合,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 古文写景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a. 成语短语的运用:引用恰当的成语和短语,准确地表达景色的特点;b. 形容词的运用:运用形容词来衬托景物的美丽与壮丽;c. 比喻和拟人的运用: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具生动性和艺术性;d. 对仗和排比的运用:利用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韵律感。
4. 古文写景作品的阅读和分析a. 选择一篇经典的古文写景作品,进行共读;b. 分析作品的结构和文学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c.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5. 古文写景的写作实践a.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古文写景技巧,撰写一篇具有古文特色的写景文章;b.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供互动反馈。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古代画作或插图,引发学生对古文写景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解读法:针对每一种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进行详细解读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对比法:选择几个不同风格和题材的古文写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写景阅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写景阅读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写景阅读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写景阅读的定义和作用。
2. 通过示例引导students to recognize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written works.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写景阅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示例法:通过具体的写景文段展示自然景色的描绘。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经历。
2. 讲解写景阅读的概念:解释写景阅读是指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受和欣赏自然景色。
3. 展示写景文段:挑选一些经典的写景文段,让学生朗读并感受其中的自然景色。
4. 讨论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文段中的景色感受和联想。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内容,了解他们的感受和观点。
第二章:欣赏自然景色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自然景色的描绘。
教学内容:1. 学习如何通过阅读理解自然景色的描绘。
2. 分析一些经典的写景文段,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描绘方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如何通过阅读理解自然景色的描绘。
2. 分析法:分析经典的写景文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描绘方式。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色: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2. 讲解如何通过阅读理解自然景色的描绘:解释要观察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描绘方式。
3. 分析经典的写景文段:挑选一些经典的写景文段,让学生朗读并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描绘方式。
4. 练习和讨论:学生分组练习分析写景文段,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析和讨论内容,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观点。
第三章: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课文《林海》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夜游雁荡山暮色浓浓,景物朦胧。
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
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
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
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
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剑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
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
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
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
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
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
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
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
∥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
我去看金鸡峰。
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
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
∥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
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敛翅:②窥视:2、回答问题。
①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②作者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为什么山峰一会儿像老妇,一会儿像老头,一会儿像老僧?③“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苹果之乡我长在苹果之乡,一年四季,观赏着苹果的动人量色,对果园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春天,一片片苹果林,在春风里伸枝抽叶,吐花展瓣。
远远望去,就像罩着一片片粉红色的轻纱。
一些姑娘在花丛中施肥锄草浇水金色的蜜蜂一群群一队队地晨着翅膀嗡嗡地跟在这些阿姨的身旁扑花采蜜真是一振繁忙的动人景象啊到了夏天,苹果开始下树登市。
果园里最诱人的季节,还是秋天,因为这是个丰收的季节。
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成弓形。
这些大苹果,有深红的,金黄的,翠绿的;有红玉、国光、元帅、香蕉、金星等十几种。
远远望去,就像挂满了珍珠和玛瑙,真逗人喜爱。
早晨,东方刚露出一点亮光,人们就开始了紧张的采摘劳动。
有的爬上梯子,有的攀到树上,轻轻摘,稳稳放。
小伙子们把苹果运送到选果场。
选果的阿姨,按质分级,选出那一般大小的水光滑溜的苹果,用洁白的纸包装进木箱,准备运往国外市场。
冬天,人们忙着在果园里松土、治虫、施肥,采取防冻措施,争取来年有个更大的丰收。
1.给第2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2.给下面带点的字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
罩( ) 展( ) 攀( )3.用“”线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4.填空。
(1)“这些大苹果,有深红的、金黄的、翠绿的;有红玉、国光、元帅、香蕉、金星等十几种。
”这句话写出了苹果的和(2) 第4自然段中第6-8句具体描写了“紧张的采摘劳动”。
请认真阅读这几句话,把采摘劳动的过程,每句分别用一个动词概括,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3)找出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中能概括整段意思的句子,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都是风,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
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的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有点风是暖烘烘的。
吹散不了炎热。
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人们身上凉丝丝的。
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
高粱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
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
清晨,路上行人稀少。
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
我长大了要让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1、用“”在文中画出拟人句。
2、用“”画出第二、三、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本文是按顺序写的。
5、一年四季的风各有什么特点?呼风:熏风:金风:朔风:6、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巩固练习(二)露珠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
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自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
它不像暴雨挟风雷鸣电闪以炫耀它们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
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禾苗,面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
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灯下伏案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我们的心田上!1、文中的“它”是指园丁”是指2、联系上下文解释:(1)炫耀——(2)夜以继日——3、写出与下列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
近义词:黎明()平凡()培育()反义词:黑暗()平凡()短暂()4、在原文中用_______________线画出一个比喻句。
5、找出中心句,写在下面。
6、文章中哪句话表现“露珠精神”?7、这段话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举二、三个例说明你认为什么人或什么职业的人具有“露珠精神”?(三)秋的原野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
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
村外得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
那塘边开满白花得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显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得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
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抢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恍然:贪婪:平添:2、找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3、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5、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春天的阳光特别的温暖,天地间的万物都苏醒过来了。
天刚亮,树林里就传出了鸟儿的欢叫声。
傍晚,青蛙都从冬眠中走了出来,在田野里叫个不停。
昆虫们都纷纷地行动起来了。
春来了,花园里的花开得更加(娇矫)艳。
山上山下的桃花,千树万枝就像火焰一般地怒放了。
小区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旁,也开出了野花,小野菊也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它们都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