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教参(32)附录文学鉴赏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2
高二语文课文讲解教案五篇教案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潜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
教师透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潜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1《登高》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高中语文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教案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选定的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掌握文学欣赏的基本
方法,提高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
能力,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案的内容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播放与诗歌、散文主题相关的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
新课的学习创造情境。
二、诗歌欣赏
1. 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杜甫的《春望》,首先由教师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
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形式特点,如押韵、对仗、意象等,并讲解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历史时期,理解诗歌深层的含义。
4.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培养创新思维。
三、散文欣赏
1. 选择一篇经典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跟读,体会散
文的语言美。
2. 分析散文的结构布局,如开头、发展、转折、结尾等,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组织结构。
3. 讨论散文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绘和心理描写,指导学生如何捕捉文中的细节,体会作
者的情感。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增进交流与合作。
四、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强调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和
散文,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如写一篇对所学诗歌或散文的感想,或者模仿文中的风格创
作一篇短文,以此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高二语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戏剧中共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共性化的戏剧语言3、深刻熟悉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1、熟悉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共性化的戏剧语言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教学方法:1、预习前指导同学把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大事、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共性化。
2、课前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要求同学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最终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布置预习:1、结合解释(1)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
2、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3、试分析戏剧的冲突冲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戏剧的语言的共性4、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高校,后来又转清华高校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讨论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吸取养分。
1933年,在即将结束高校生活时,完成__ 《雷雨》。
经巴金等人的推举,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定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赐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惊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
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着名剧本。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二本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并探讨“送去主义”在当今的意义。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10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篇一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雕阑玉砌(qì)骤雨(jù)暮霭(ǎi)樯橹(qiáng)B. 乍暖还寒(hái) 槛菊(jiàn) 凝噎(yī)都门(dū)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彩笺(jiān) 不谙(ān)D. 寒蝉凄切(qī)将息(jiàng) 豆蔻 (kòu) 苍陌(mò)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 婉约沦陷愤激凄切帐蓬B. 颓废良晨樯橹迢迢韵脚C. 暮蔼鹊桥苍陌仓皇豆蔻D. 飘零烽火不虞芍药贬谪3、诗句填空: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4、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5、根据提示填空: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答案1、 C2、 D3.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C。
5.A在长亭送别。
B“兰舟”。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教师设疑,学生探究。
1 (1)。
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高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重点】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平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
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平。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
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
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真宗咸平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高二文学课程教案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高二文学课程教案——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熟悉并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主要作品及其作者;2. 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并能对其进行分析和赏析;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阅读与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作家;2. 分析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和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2. 分组讨论法:结合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分析和解读古代文学名篇;3.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安排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一副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图片或播放一段古代文学名篇的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Step 2:核心知识解读(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分类和代表作家,如《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等。
2. 分析古代文学名篇的特点和风格,如《红楼梦》的细腻写实、《西游记》的神魔奇幻等。
Step 3:名篇赏析(30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篇古代文学名篇进行深入探究和赏析。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向黛玉的表白》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
2. 每组轮流展示并阐述自己分析的观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或话剧等形式,让其他组了解不同作品的风采。
Step 4:深入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学名篇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内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对现代文化与文学的思考。
2. 讨论古代文学名篇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以及为何这些作品能够经久不衰。
Step 5:课堂总结(10分钟)1. 归纳总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总结古代文学名篇的共同特点和价值。
高二语文教案古诗文赏析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表达。
在高二语文教学中,古诗文赏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本教案将以古诗文赏析为主题,结合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为高二语文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思路。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古诗文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古诗文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选取经典古诗文进行赏析3.古诗文创作和写作实践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0分钟)通过放映古诗文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并了解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形式。
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古诗文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包括对作者、背景和艺术特点的了解、诗句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挖掘等。
第三步:古诗文赏析(30分钟)选取经典的古诗文作品,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进行逐篇赏析。
教师可以提供作者背景、作品风格等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揭示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四步:讨论与互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文化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就古诗文的主题、意境、艺术表达等方面展开研讨和讨论。
第五步:创作实践(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的创作实践,可以以选定的古诗文为基础,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改编、续写或写作对联等。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示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第六步: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所做的创作,分享他们的收获和体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古诗文赏析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评价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5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优秀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5篇1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走近老王(投影画像)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不错。
这幅画中的主人公叫老王(板书课题作者),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刚刚对他的描述是不是和作家杨绛写的相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王》去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物。
2、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二、认识老王:生速读课文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中有没有留下了新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1、老王是苦人。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
(多媒体展示)⑴生活艰苦。
明确:课文前面四段,主要是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
老王一辈子艰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
这些说明他的生活艰难。
(板书:生活上--条件艰苦)⑵精神凄苦。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
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明确: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不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板书:精神上--内心凄苦)2、老王是善人。
阁夜课题名称阁夜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杜甫沉郁悲凉的格调、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主人翁意识重点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难点目标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导入示标由杜甫的诗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登高》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能带着情感来朗读这首诗吗?你能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诗歌意蕴吗?导学:整体感知——自由中速放声朗读,注意两个问题1)结合注释,标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2)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导做:小组交流讨论,推选小组代表概括诗歌大意,展示自学成果。
导思:教师针对生的展示成果适当点评、补充。
引导生积累诗歌直译的方法。
学做思二:从古诗词鉴赏——思想情感、意象意境的角度出发,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文中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哪些意境?导学:1、结合所给提问,生自主思考后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形成小组书面成果。
导做:此环节采用积分制,鼓励小组积极发言。
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未完善之处,组内成员可互助补充,并适当加分激励不爱发言的同学。
导思:生归纳总结此环节所涉及的考点知识——意象、表达技巧、主旨、情感等,强化答题规范性的技巧。
学做思三:探究讨论: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导学:生自主思考导做:组内交流讨论,推选小组代表发言导思:师引导生归纳总结明确: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岁暮阴阳催短景客居天涯的凄寒——天涯霜雪霁寒宵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卧龙跃马终黄土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人事音书漫寂寥达标检测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作者介绍1、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2、“阁夜”,即西阁之夜。
《阁夜》教学案例与评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
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
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
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
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
(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水槛遣心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风格一: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别赞上人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
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
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
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
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赤谷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附录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
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
读者对文学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或是对作家创作的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
脱离了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不能称为文学鉴赏。
但是单有感觉没有理解,单有情感没有认识,也不可能深切领会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样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
夸大感觉与感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把文学鉴赏归结为脱离理性认识的“形象直觉”活动,是片面的。
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
在文学鉴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
这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
文学鉴赏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对立的统一。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
这种客观的规定性是由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决定的。
读者在鉴赏中的想象与联想,终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与生活画面为基础的。
但是读者鉴赏文学作品又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它还带有一定主观性。
每一个读者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立场观点,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他们在鉴赏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
鲁迅曾经指出,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由于文学鉴赏的主观性而造成的差异性。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
“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
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特别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形象具有间接性,不像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就更需要鉴赏者的想象力,更需要鉴赏者进行“再创造”。
它要求鉴赏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
文学鉴赏活动同时也是对作家在作品中已经作出评价的生活进行“再评价”。
作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鉴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
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犯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
这种评价是鉴赏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文学鉴赏中还有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即“共鸣”。
“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或在某些方面、某一点上拥符、相似,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
共鸣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
一般地说,作者与鉴赏者之间需要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社会理想、生活经历,才会发生共鸣。
所以共鸣现象大量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
但是读者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由于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原因,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之间,除了时代、阶级差别之外,在某些时候和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处,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问题上,也会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
比如,古代封建阶级进步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争,曲折地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给今天的人民群众以感染,乃至使他们产生共鸣。
又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操,虽有其阶级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继承的一面,像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就很容易打动处于类似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
但应指出,这种共鸣并非是绝对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统一。
因为今人与古人总有时代与阶级的距离,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与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
可以与其中的积极因素发生共鸣,也可以与其中的消极因素发生共鸣,这又跟鉴赏者的主观因素有关。
总之,共鸣是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思想感情,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
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作家创作的作品为文学鉴赏提供了客体对象;而文学作品又必须通过读者的鉴赏,才能产生社会作用。
因此作家创作,也需要重视文学鉴赏的规律,尊重读者的审美要求和艺术趣味。
同时,文学创作又具有培养和提高读者鉴赏水平的使命。
马克思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
而读者的鉴赏水平,既受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意识的制约,又受文学作品这一鉴赏客体对象的制约。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者的鉴赏水平只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所以古今许多优秀的作家,都要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适应读者的鉴赏水平,易于为他们所接受;又要努力丰富和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以满足读者不断发展的鉴赏需要。
(顾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