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3、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情节,了解灯笼的重要意义和承载的文化内涵;2、体会作者对家国天下寄寓的深厚感情,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念;3、品读语言,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字里行间寄托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家国天下寄寓的深厚感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念。
教学工具:电脑、钉钉APP、PPT 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内容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是一篇自读散文。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个时期的吴伯萧已经开始工作,但他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九一八事变”,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击碎了文人的美丽幻想,在《灯笼》这篇文章里,即以灯笼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的美好生活,寄托了对祖父和母亲的怀念之情,但同时也激越着爱国主义情怀,赞颂古人沙场秋点兵的气概,希望自己能做“马前卒”,有更强大的力量团结抗日。
学生分析: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础差、知识面较窄、思维不太活跃、交际能力较差、理解能力稍显肤浅,而且由于是网上授课,学生也缺乏一定的约束和管控。
但是学生的情感质朴,表达欲望强烈,因而多从鼓励和引导方面入手,让他们在鼓励中寻找答案,在交流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它是卢照邻笔下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的绚丽;是李商隐笔下“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的华美;它亦是陆游笔下的“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的惦念。
灯笼,从古至今,慰藉了无数旅人的心,也给了孩童美好的记忆,它亦承载了中华民族无限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灯笼。
二、作者简介吴伯萧(1906 --- 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浅说苏州博物馆藏清代状元扇孙迎庆清代每一科金榜状元按当时文苑中所形成的风气,流行写若干把扇面用来馈赠亲友,以表现自己的博学多才和显贵。
从新科状元的角度来看,书画扇只需略事挥洒,并不糜费什么,但在状元的亲朋好友们看来则颇感荣耀。
不难想象,状元及第,独占鳌头,不仅可以光宗耀祖,显亲扬名,而且故里桑梓的亲友也会以此为莫大的光荣。
若能得到状元墨宝,更为荣耀至极,所以状元写扇在当时是十分流行和普及的事情。
苏州博物馆藏有清代72 把状元扇,源自当年吴湖帆积20 年之功的私人收藏。
吴湖帆(1894-1968),苏州人,自名翼燕,字遹骏。
说到他的藏品,大有来头,一是祖父旧藏,其祖父吴大澂是鼎鼎大名的晚清金石书画名家,精鉴别,喜收藏;二是夫人潘静淑的家藏;三是外祖父沈树镛的收藏。
以上三家所藏精品最后大都归为吴湖帆夫妇,藏品可谓蔚为大观。
而清代状元扇的收藏则是吴湖帆最著名的特色收藏之一,其别具慧眼,或以重金购之,或以家藏换之,或好友相赠,还有部分来自祖父吴大澂家藏所有。
在《吴湖帆日记》中我们还能找到原始记录:1937 年1 月19 日,陈巨来、王季迁来,巨来贻我状元吴鲁书扇;8 月13日,陆一飞偕陶贞甫自常熟来,前日送余状元扇者。
1938 年12 月29 日,李拔可赠王以衔、林鸿年状元扇二;曹友卿赠陈冕状元扇一把;钱镜塘赠黄思永状元扇一;冯超然代购孙家鼐状元扇一;程云岑来,云有王式丹、梁国治状元二扇,可取来。
1939 年2 月23 日,孙伯渊赠余陆肯堂殿撰书扇。
状元是延续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身为状元,大多是诗、文、书、画的高手,虽然他们在书写上都要练就钦定的“馆阁体”,但是由于乾嘉时期以来,金石学大兴,状元中以扎实的书法功底写出个人风格而名垂中国书法史的也不在少数。
清代书法脉络可以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的话来概括:“国朝书法,凡有四变。
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
重新发现《樵歌》:晚清民国时期朱敦儒词史地位的确立孙启洲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3
【摘要】在南宋即负词名的朱敦儒,因委身秦桧门下与词集刻本不传的缘故,在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未能得到词学家们更多的青睐。
直至晚清民初,三卷本《樵歌》的刊行,才使得朱敦儒其人其词再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文学革命的语境下,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学家,激赏希真词自然舒畅的语言表达与闲适洒脱的个性特质,意在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张目。
与此同时,词学家们通过对“词之三变”说的推演,使朱敦儒词在词体发展史中的意义得以凸显,并给予其相当高的词史定位。
正是在此过程中,朱敦儒逐渐为文学史家所接受,并被纳入经典作家的序列之中,其词史地位也最终得以确立。
【总页数】12页(P175-186)
【作者】孙启洲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I206.4
【相关文献】
1.晚清民国时期的清词总集编纂与清词史的建构
2.论朱敦儒《樵歌》与洛阳文化的关系
3.几曾着眼看侯王——试论《樵歌》中的隐逸词及朱敦儒的隐与仕
4.朱敦儒《樵歌》中第一人称的使用与豪放词风
5.朱敦儒《樵歌》的填詞選調及其聲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讲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吴鸿渐(1915~1939.6)江苏省吴县人。
抗战前曾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
1935年在天津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6年2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8月到山东,9月考入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政训处政治工作人员培训班,10月被中共山东省委派赴聊城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1月到冠县。
1938年5月回聊城政训处任组织股长,政训处改为政治部后,政治部机关成立中国共产党总支委员会,他担任党总支书记。
11月15日聊城失守后,转移到冠县、堂邑一带,继续进行抗日斗争。
1939年3月到大峰山区活动,4月被派往平阿山区,任中共平阴县委副书记。
6月9日县委在王楼村召开全县活动分子会议,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次日凌晨遭日伪军包围,突围中不幸被俘。
敌人用尽各种酷刑,逼他供出党的组织,他严守机密,坚贞不屈。
在刑场上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激昂,英勇就义。
牺牲时年仅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