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搜寻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5
一、引言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往往会根据自身对劳动力市场的初步认识和信息收集,再结合对自身教育背景、专业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主观评价,给自己设定一个可接受的最低工资作为下限,称作保留工资。
当企业承诺的工资起薪低于保留工资时,拒绝工作;工资起薪高于保留工资时,考虑接受工作。
同时,工作搜寻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成本,不仅包括简历印刷费、往来交通费、食宿费等直接成本,也包括放弃其他工作机会的间接成本,保留工资的设定不可避免会受搜寻成本的影响。
可见,在大学生工作搜寻过程中,保留工资对求职概率及工作起薪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保留工资是劳动力供给方本人对自身价值的主观评估,而工资起薪是劳动力需求方对劳动者的主观定价,二者均可能产生一定偏差,劳动价值才是劳动者真实劳动力的客观体现。
当劳动者求职成功时,如若工资起薪大于劳动者本身的劳动价值,说明企业支付了较多的劳动成本;若起薪小于劳动价值,则劳动者被榨取了更多剩余价值。
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设立合理的保留工资?大学生保留工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使保留工资保障或提高工作起薪?大学生工作搜寻如何提高效果?本文在工作搜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保留工资与工作搜寻的关系,研究保留工资的作用机制,结合保留工资的影响因素,提出促使保留工资与劳动价值相匹配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Stigler (1961)[1]最早提出搜寻理论,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消费者采取何种行为使自身消费成本最小化,侧重揭示信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固定样本搜寻模型,即假定消费者预先知道市场上所售卖某一商品价格的最大和最小值,消费者可以在进行固定次数的搜寻之后,选择商品价格最低的厂商进行购买。
随后,Stigler (1962)[2]又研究不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出初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技术熟练工人、高等教大学毕业生保留工资如何与劳动价值相匹配?———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视角葛蓉1,张晓亮2(1.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科技人才与科技合作中心,山西太原030001)【摘要】劳动力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及工资离散性的特点,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其自身预设的保留工资对就业概率、工资起薪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和匹配理论评价作者:端木云霄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05期【摘要】搜寻理论着眼于解释现象,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又有大量职位空缺;而匹配理论作为广义的搜寻理论的一大发展,更多地倾向于用数字表现这一搜寻匹配的过程,解决上述失业问题的目的性更加明显,也更能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可以说,最初的搜寻理论更多地在进行理论分析,而匹配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相结合,摆脱了纯理论的桎梏,试图为人们的行为与政策实施提供指导,从而变为一种更加实用的理论。
【关键词】搜寻理论匹配理论劳动力市场均衡失业一、搜寻理论概述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流动是永续存在的,在职的人们可能会因为薪资等因素而去寻找更加理想的工作;每年,又有以毕业生为代表的大量新生劳动力流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寻找工作;同时,退休的工人、经理人退出这个庞大的市场,留下了一些职位空缺,促使企业、单位寻找新的劳动力来填补。
但是,由于市场信息并不是完全充分的,劳动者又具有异质性,即使在职位空缺数量与失业人数均等的情况下,空缺与失业还是会并存。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以便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工作搜寻,作为劳动力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此现实条件下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工作搜寻理论将搜寻行为划分为外部工作搜寻与内部工作搜寻两种情形。
对于外部搜寻,假设求职者对工资分布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同时排除了在职搜寻。
它把“可接受工资”作为一个关键值,结合边际收益法则用来解释求职者是否接受工作的行为,并且分析了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这一关键值的影响。
该理论还引入了雇佣成本以及工会力量这两大因素,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内部工作搜寻的行为。
二、匹配理论概述匹配理论的核心是匹配函数,它被认为是一种“搜寻工具”,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规律,描述了空缺职位数、求职人数与匹配完成的职位数量的关系。
匹配理论致力于对一些变量如何影响失业进行定量分析,它的微观基础主要是协调失灵,求职者的异质性,不同市场的加总以及流量存量匹配。
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戴蒙德、莫藤森和皮萨里德斯这三位诺奖得主的主要研究贡献。
随后对这三位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进行了简单回顾和梳理。
最后,对上述理论的政策启示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均衡搜寻均衡失业率职位空缺劳动力市场紧缩性贝弗里奇曲线作者乐君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杭州 310027) 一、引言标准的新古典劳动供给理论不存在“失业”这种选择,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市场所有的供需信息都将反映在市场价格(工资)上,劳动者通过比较自己的保留工资与市场工资的大小来决定自己是否就业,否则就选择闲暇消费或家庭内生产,成为非劳动力市场参与者。
该理论暗含的前提就是只要劳动者愿意,工作就可在瞬间唾手可得,而不必寻找。
显然,这种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的。
事实上,由于市场存在各种不可避免的形形色色的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的不完全,劳动者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来搜寻其最适合的工作,或者先暂时找到一份工作后,再在职搜寻最优工作。
同样,企业也希望以尽可能低的工资来雇用一个适合其空缺职位的劳动者。
这种“摩擦”的存在就使得在市场存在很多空缺职位的情况下,失业仍不可避免。
那么,在“摩擦市场”中,求职者的求职策略、工作搜寻强度及失业持续时间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空缺职位(雇主)和失业(求职者)之间又是如何形成匹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戴蒙德教授(Peter Diamond)、西北大学的戴尔。
莫藤森教授(DaleT.Mortensen)以及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克里斯多佛·皮萨里德斯教授(Chris-topher A.Pissarides)所构建的均衡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强有力的解释。
他们的研究不仅使在经济周期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环境下分析均衡失业现象成为可能,还回答了政策和制度是如何影响失业、职位空缺及工资的,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婚姻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所有具有摩擦性质的市场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与工作搜寻理论作者:王英明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摘要]运用工作搜寻理论来对我国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的工作搜寻与企业的人才搜寻两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对缓解我国新时期下所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工作搜寻[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07-02我国政府在1999年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政策,随之而来的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升级。
据我国教育部门统计,1998年我国大学生招生人数为108.4万人,1999年则迅速增长到159.7万人,2009年的招生数甚至达到了639万人。
来自2011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2002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为145万,扩招之后第一届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之后人数更是迅速增加,到2010年当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30万人。
高校里面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小,而且这种影响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继续存在。
另外,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工作岗位总数并没有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就业市场(这里的就业市场不包括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以下相同)中劳动力的需求方对于劳动力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需求能力,虽然需求有增长,但是没有达到能消化同时期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能力。
本篇文章运用工作搜寻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需双方的矛盾与需求,期望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工作搜寻理论的理论背景搜寻理论是由Stigler(1961)首次提出,McCall(1965)在之后将较为完整且贴近现实的搜寻模型框架构建了出来,依据这些最开始的学术成果,西方的经济学家开始对工作搜寻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依据该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不充分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导致找工作的人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是一种理性的心理体现,对工作进行搜寻,以期找到好的工作,这样可以改变存在于就业市场上的不均衡的信息分布,使得找工作的人更加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32006.12职业搜寻理论对当前研究生就业的启示□马莉石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本文运用职业搜寻理论对当前研究生的就业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生自愿性失业其实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降低研究生就业期望值及保守工资,建立通畅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加强研究生职业规划指导。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职业搜寻理论保守工资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2-183-02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急剧膨胀。
据统计,1999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6.9万人,2000年到2005年期间研究生招生人数与上年同比增长分别为:39.1%、35.4%、25.4%、35.6%、24.4%、14.9%,2006年约127.5万人报考,录取人数34.4万人,实际招生约增长8.9%。
1999至2006年八年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与报名人数均呈明显的增长态势。
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越来越大。
而与此相反的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的岗位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特别是研究生比较看好的岗位数不升反降,从而使得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变得十分激烈,其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开始慢慢地由易转难。
本文从职业搜寻理论出发,对我国当前研究生的就业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职业搜寻理论职业搜寻模型最早由Stigler (1961)提出,McCall(1965)在其后构建了完整的搜寻模型框架,Phelps (1970)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该理论的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求职者花费一定的搜寻时间,完全是一种理性行为,搜寻行为不仅有助于改善信息分布结构,而且有利于人们做出最佳判断和抉择。
假设面临毕业的研究生A 面临劳动力市场上一定的工资分布,其工资分布函,如果毕业生A 的保守工资0,则他找到工作的概率为:===毕业生A 的搜寻行为满足:如果则停止搜寻,接受工作;如果则继续搜寻。
基于工作搜寻模型的大学生失业分析作者:李慧民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18期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综述2009年虽然已过去了将近一半的路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举步维艰。
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华网统计,以2009年大学毕业生610万人,平均每个学生求职申请15份计算,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发出超过9000万份求职申请。
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原因,学界说法不同。
下面仅以工作寻访理论为基础,浅析大学生失业问题。
二、工作搜寻理论工作搜寻理论是1970年由费利浦斯(E.S.Phelps)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流派,该理论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角度讨论了劳动者不断并持续寻找工作的可能性,失业对劳动者来说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投资”,这种投资越多,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该理论模型建立的基础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假设条件构成:1.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
2.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这种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
3.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劳动者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为了获取有关信息所作的支付,如交通费、通讯费用、材料打印费以及不断的应聘、会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属于直接成本。
失业时期劳动收入的损失属于间接成本。
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职业搜寻成本也随着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
假设搜寻收益E(w)= E[max w|n],即随着工作搜寻次数的增多,E[max w|n]越来越接近最高工资。
根据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最优的职业搜寻时间取决于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