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8 :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98
第六章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前两章我们分别对总需求与总供给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第五章中,我们对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进行了说明,但没有讨论不同条件下总供给曲线形状变化和移动方向。
在第四章中,由于将讨论的主题放在乘数原理的阐述上,因此没有进一步对总需求曲线的形成与移动条件开展讨论。
因此,本章将重点对总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化进行阐述,并进而对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的结构进行分析。
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总供给由生产函数Y=f (K, L) 给定。
这样,在短期内,由于生产函数的相对稳定性,要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就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
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反之就会出现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非自愿性失业。
为此,我们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式写成:Y=C+I+G+X,或C+S+T=C+I+G+(X-M)。
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假定总供给是一种给定的外生变量。
在本章中,我们放开上述假定,考察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动将怎样决定并引起总供给的变动。
并且还放开物价水平既定不变的假定,考察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总需求的变动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物价指数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为理解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我们首先从总需求和总需求函数谈起。
总需求即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正如第二章中所表述的那样,总需求一般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和国外需求(X)构成。
当然,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税收、政府购买、以及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的变动。
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指的是产量(或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示在特定价格水平下满足总需求所需要的收入水平。
从几何图上看,总需求曲线的纵坐标为价格水平,横坐标为产出水平,它表示的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