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 格式:ppt
- 大小:786.50 KB
- 文档页数:67
眩晕、头晕、头昏、晕厥的区别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刻意区分眩晕、头晕、头昏、晕厥,病人就诊时也很容易把头晕说成眩晕,把眩晕说成头晕。
临床上则要把这些概念区别清楚,以免导致误诊。
L眩晕:是一种自身或自身以外的周围物体在“旋转、移动、摇晃、倾斜”的平衡失稳感觉,是前庭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2 .头晕:没有自身或外界物体的旋转移动平衡失稳感觉,只有头重脚轻晃晃忽忽不稳定的感觉,不会倾倒,多于行走起立时加重。
3 .头昏:是昏昏沉沉不清晰感,多伴有头闷头重,常由发热消耗性疾病,慢性躯体性疾病,情感精神性疾病,劳累,疲劳等引起。
4 .晕厥:由一过性脑缺血引起,有短暂意识丧失倒地,数十秒自动清醒,如站立过久导致的直立性晕厥等。
眩晕的名词解释
眩晕是一种感觉,通常与头晕、头昏、丧失平衡或环境周围旋转感有关。
这种感觉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耳鸣、冷汗、焦虑、心悸等其他症状。
眩晕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内耳问题、神经系统问题、血液循环不良、药物副作用、焦虑和压力等。
根据症状的不同,眩晕可以分为旋转性眩晕和非旋转性眩晕。
旋转性眩晕是指感到自身或环境在旋转,通常是由内耳问题引起的。
非旋转性眩晕则是指头晕或平衡感受到的其他类型的眩晕。
要确定眩晕的原因,可能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实验室测试以及其他进一步的评估。
治疗眩晕的方法因个体和原因而异,可以包括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
眩晕名词解释医学
温馨提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
眩晕(dizziness)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形容为头晕或头昏。
它可能是由多种疾病、药物或其他外部因素引起的。
在医学上,眩晕被定义为感觉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晃动、不稳定或失衡,或伴随着恶心、呕吐、冷汗、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根据症状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眩晕可以被分类为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外周性眩晕通常由内耳问题引起,例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内耳炎等。
中枢性眩晕则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例如脑卒中、脑震荡、多发性硬化症等。
治疗眩晕的方法取决于其基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在出现眩晕的情况下,最好寻求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完整版)眩晕症状分析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
眩晕症状有多种可能的原因,包括内耳问题、神经系统异常、药物副作用等。
本文将分析常见的眩晕症状及其可能的病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处理眩晕问题。
1. 眩晕症状分类眩晕症状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 旋转性眩晕旋转性眩晕是最常见的一种眩晕类型,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的物体在旋转。
这种眩晕往往与内耳问题有关,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内耳炎等。
1.2 非旋转性眩晕非旋转性眩晕是指患者感觉头晕或不稳定,但没有旋转感。
这种眩晕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颈椎病变、血压异常、药物副作用等。
1.3 视物模糊部分患者在眩晕发作时会出现视物模糊的症状,即视力模糊或难以聚焦。
这可能与眼睛肌肉运动异常或神经传导问题有关。
2. 眩晕病因分析眩晕症状的病因多种多样,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可能原因:2.1 内耳问题内耳是我们体内平衡感知的重要器官,内耳问题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BPPV、内耳炎、前庭神经炎等。
2.2 神经系统异常神经系统的异常也可能导致眩晕。
例如,脑供血不足、脑血管意外、中风等都可能导致眩晕症状。
2.3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眩晕症状。
常见的如抗高血压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2.4 其他原因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引起眩晕症状,如颈椎病变、精神因素、贫血等。
3. 眩晕症状的处理对于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以下处理:3.1 就医首先,患者应该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检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3.2 病因治疗根据具体的病因,医生可能会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内耳治疗、物理治疗等等,以解决眩晕症状的根本原因。
3.3 日常生活调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眩晕症状,如避免头部突然转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做适量的运动等。
结论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头晕又称为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
可分为两类: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
二为一般性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分类及常见疾病头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因此,我们可将引起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头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1)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
常见于梅尼埃病<曾译美尼尔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药后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
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2.一般性眩晕(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1.贫血老人如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贫血。
老年人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
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2.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
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时饮食结构的不和理。
3.脑动脉硬化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
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4.颈椎病常出现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
颈椎增生挤压颈部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是该病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眩晕的中医名词解释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
在中医学中,眩晕被称为“眩晕症”或“头晕症”。
眩晕指的是头部感觉不稳,伴随恶心、呕吐或失眠等不适症状。
眩晕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颈椎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将眩晕分为两个主要类别: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由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内耳炎、晕厥等。
而假性眩晕则是由于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情绪波动、失眠等。
中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眩晕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如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等。
每种亚型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四诊”中,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确定眩晕的病因。
望诊主要观察面色是否苍白,目光是否呆滞等。
闻诊则主要依靠医生的嗅觉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口臭或气味异常等。
问诊则是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等。
最后,切诊是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来观察反应。
中医学中,眩晕的病因可以归类为不同的证型。
常见的证型有肝阳上亢、肾精亏损、湿热内蕴等。
肝阳上亢证型的症状主要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脾气急躁、面红目赤等。
肾精亏损证型的症状则包括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等。
湿热内蕴证型则表现为头晕眩晕、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证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肝阳上亢证型,可以使用平肝息风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等。
肾精亏损证型可以应用补肾养阳的方剂,如左归丸等。
对于湿热内蕴证型,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等。
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的疗法。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肌肉和经络来调节脏腑功能。
拔罐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使用负压来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学在治疗眩晕中也注重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的理论,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眩晕的症状。
一些有益的食物包括黄豆、黑豆、黑芝麻、核桃等滋补品。
眩晕的概念名词解释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被描述为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感到头晕或失去平衡的感觉。
眩晕可以与头晕混淆,但两者是不同的。
眩晕是一种感觉,常常被描述为周围环境的旋转或晃动,而头晕则是一种感觉,常常被描述为头部轻飘飘或脑袋沉重。
眩晕常常是由于内耳或神经系统的问题引起的。
内耳是负责维持平衡的重要器官,如果其功能受损,就会导致眩晕。
一些常见的内耳问题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迷路炎和梅尼埃病。
此外,其他神经系统问题如脑震荡、中风、多发性硬化症等也可能引起眩晕。
眩晕的症状可以因个体而异,但通常包括旋转感、头昏、头重脚轻、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加剧,如改变头部姿势、看电视、乘坐交通工具等。
为了确定眩晕的原因,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一些特定的测试。
这些测试可能包括眼球运动检查、平衡测试、听力测试、神经影像学等。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诊断出导致眩晕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治疗眩晕的方法取决于其根本原因。
对于内耳问题,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
对于神经系统问题,可能需要针对
基础疾病进行治疗。
此外,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头部运动疗法、平衡训练等也可以帮助减轻眩晕症状。
总的来说,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通过准确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大多数眩晕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控制。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眩晕症状,及时就医是很重要的。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一、引言眩晕是指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晃动、摇晃或不稳定的一种症状。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解释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眩晕的相关名词,包括其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等。
二、名词解释1. 眩晕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房屋旋转等。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多归属于“头痛”范畴,常常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肝阳上亢等有关。
2. 内耳性眩晕内耳性眩晕是指由内耳病变引起的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
中医认为,内耳性眩晕主要与脑脉络的失衡、脾胃失调、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3. 外伤性眩晕外伤性眩晕是指头部外伤后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外伤性眩晕多与气血瘀滞、痰湿阻络等因素有关。
4. 老年性眩晕老年性眩晕是指老年人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老年性眩晕主要与肾精亏损、阳气衰退、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病因与病机1.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胃气下陷等。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耳病变内耳病变是导致内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常见的病变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中医认为,内耳病变导致了气血流通的障碍,进而引发眩晕症状。
3.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是外伤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中医认为,头部外伤会导致气血瘀滞,阻碍脑血供应,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4.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一种内源性因素,常见于肝火旺盛、阳气过盛的病人。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会扰动脑脉络的平衡,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四、临床表现眩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的眩晕类型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大类。
1. 真性眩晕真性眩晕是指由内耳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患者常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摇晃等。
常见的病因包括内耳炎、前庭神经元炎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疏肝理气,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六个症状提醒你眩晕症来了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很多人都出现过眩晕,特别是突然起立身体失衡时更加容易出现眩晕。
眩晕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一定要多加防范,那么眩晕症都有哪些症状呢?
1、耳聋
早期会不自觉的出现耳聋现象,多次眩晕发作后开始有明显的感觉。
一般是单侧耳聋,偶尔也会出现双耳耳聋。
耳聋在眩晕发作的时侯会加重,间歇期的时候会好转。
2、耳鸣
病人初期的时候,会觉得耳朵边有低调的吹风声耳鸣,时间长了就会变成高音调持续性耳鸣。
眩晕发作时,耳鸣情况会突然加剧,间歇期耳鸣程度自然减轻或消失。
3、头胀满感
眩晕发作期间,部分患者有患侧头部或耳内胀满感、沉重、压迫感,或耳周围灼热感。
眼震在发作高潮时观察患者的眼球,一般可见到有快慢相的不自主的颤动。
4、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眩晕
睁眼的时候会感觉周围的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或者产生左右摇晃的感觉。
闭目的时候上述症状会减轻。
因此发作时病人经常会采取一定的体位闭目静卧,不敢转动。
尽管有时会因为惊吓而倒地,但是病人的神志却是完全清楚的。
病人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及血压下降的现象,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情况会缓解。
症状消失,转入间歇期。
间歇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终生只发作一次的人,也有反复多次发作的人。
5、眼震
在发作高潮时观察患者的眼球,一般可见到有快慢相的不自主的颤动。
6、神经性耳聋
听力检查显示感音神经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