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
- 格式:pdf
- 大小:128.43 KB
- 文档页数:1
新课程改革,我们做好三个转变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需从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和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上实现彻底转变,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适应现代教学。
【关键词】教师角色;学习主体;转变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
可当学生真地动起来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没有真正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那么,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1.转变角色——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不再只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再只是任意塑造的原材料。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的试用,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转变,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使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平等参与者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尤其是互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作为教师在专业上会超过学生,但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可能会出现不如学生地方,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放下架子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讨论、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其次,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不断给自己充电的学习者。
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认真验证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的三个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师教学行为的一次变革。
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教师教学评价方面来看,需要从教师教学评价内容、教师教学评价观念、评价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从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必要条件,收到良好的变革效果。
第一个转变:评价内容的转变1.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的教为评价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评价主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论教,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评价转变为以学论教。
同时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促进作用。
2.传统的教学评价以知识灌输的多少,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为主要评价内容,新课改中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思维素质得到多大的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得到怎样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怎样的转变为主要内容。
3.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学习的基本技能掌握熟的悉的程度,新课程评价中对学的评价看重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观察、思考、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实施,是否会学习,学习的能力如何。
教学评价重视教师是否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启发式、互动式、引导式、探究式,调动学生思考,探索新知的积极性,鼓励新颖的分析,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老师是一个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不断地给学生留下新问题,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的教师。
4.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以学的评价是主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新课改教学评价是看学生进步了多少,提高了以后发展必备的哪些基本技能,基本素质。
5.传统教师教学评价重视对教师传授技能的评价,新课改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重视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评价,教师是否积极更新观念,具备先进的能代表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观念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
(见做三有教师中教师要有教育专业观念)。
6.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评价重视对教师角色、地位、作用的评价。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实现三个转变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生物教师必需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上实现彻底转变,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适应现代教学。
关键词:课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师角色;转变作者简介:高虹,女,1983年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生物系,中学高级教师,曾先后获得市级教学能手、省级教学能手称号,现担任陕西省石泉中学副校长、石泉县政协常委、安康市人大代表等职。
从2007年陕西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虽然我们都接受了新课改的通式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也聆听过专家的指点和报告,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许多方面都需要教师自身实现一定的转变。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著名教改实践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
” 如传统的生物课教学:教学形式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方法。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抱怨一节课要讲这么多内容,时间不够。
学生上课听得认真、笔记记得详细,下课合上书本和笔记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本来生物课堂是颇有生气的,却上的死气沉沉,学生渐渐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而有了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教师教学时,注重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注重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积极思维,科学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获取新知。
因此,要适应课程改革,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向拥有先进教学思想、观念、超前意识的角色转变。
有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念,才能使自己不断地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超前意识去分析、透视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才会不断地学习、获取、接纳新的思想和观点,正确把握教改动向,在课改的海洋里大刀阔斧,勇往直前。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构建生物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转变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去完善。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实现以下几个改变。
一、从被动执行变为互动生成。
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被动执行”教案的行为定式。
而新课程则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群鲜活的学生必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更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在指导学生用圆规画圆时,有学生提出:圆规这么小,生活中许多圆是怎么画出来的?学生问题完全在教师的“预设”之外。
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课堂从教室移动到操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用钉子、绳子画成了“生活中”的圆。
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圆各部分名称、关系和特点。
这样的教学调整,真正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此课堂必将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
二、从教师独问变师生互问。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从教师独问走向师生互问,甚至学生多问。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据统计,《论语》20章,师生谈话117次,其中学问孔子105次,学生互问11次,孔子问学生只有1次。
在西方课堂教学中,学生多问,教师少问、学生互问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首先,要在教与学之间真正建立一种“对话”关系。
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
三、改变作业的方式。
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历来被教师所重视。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新课程中教师应做好四个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着教育的发展,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今天,教师的行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需要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和知识结构,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形式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是在哪里听,被动的接受,整个课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都是教师讲解,更有甚者是整个课堂全由教师一个人讲,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满堂灌”。
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是一个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现代社会也不再只需要有基础知识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是学生善于提问、敢质疑,不满足用一种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教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程序,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为原则,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参与其中,使课堂更具活力,使学生具有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发展。
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以往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长期的实践证明,一刀切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也有害于人才的培养。
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倡导个性化教学。
三、师生关系的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完全受教师支配,受教师灌输,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际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实施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必须历经三个转变: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从教者向学者的转变。
一、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经师是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师,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
新课程中的人师是指用自身的言行对学生造成影响的教师,他注重身教,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人师是指人格魅力的教师,而教师的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
(一)师德高尚育新人师德是人格的本质。
高尚的师德包括爱国、爱生、敬业、正气、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现代意识。
爱国是做人的底线,要时时以“我是一个中国人”来激励自己。
爱生就是要热爱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指学生也是有尊严的人,要时时刻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牵挂他们、赞赏他们,要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他们的创新思维。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要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某一方面一般齐是不可能的,参差不齐是永远的,对待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教师一个慈祥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亲切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如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当教鞭轻轻落下,我用小棍轻轻一档,大家笑了,她也笑了,教师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今天读来仍然亲切感人。
一个极其微小的动作竟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师爱胜过母爱,他不仅用爱关怀学生、感化学生,同时还能指引和带领学生走上成人成才之路,教师要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的诱惑,不为利益驱动。
教师要树立一身正气,只有教师身上有正气,邪气才能矮你三分,己不正,正何人?对待学生应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过失要宽容,对待自己的过错应不肯原谅。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五个“转变”新课标已实施好几年了。
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对原来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适应五个转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1.要转变学生观不能把学生看着是消极的知识“容器”,而应该把学生看着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让他们得以充分的发挥,并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观念。
2.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长期以来,课程开发是远离教师的,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导致教师不关注课程,缺乏课程意识。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必要的课程意思和课程开发的技能,也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就一切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地课程开发者。
3.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在实施综合课程时,教师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不能以传统的分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去解释和推行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协同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实施这和受教者,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传授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处于绝对地位,二者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学校课程的开发等方面,体现出教的主体地位。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化为“教书”,似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全部教育的真谛。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参与课程编写工作,成为课程的看法者和研制者。
新课程新理念新转变摘要: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最终决定新课程实施的走向。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将发生以下转变:一、业务素质的转变:1、由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2、由课程资源的执行者向课程资源的参与者、开发者转变;二、课堂角色的转变:1、由居高临下者向“平等申的首席”转变,2、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三、教学模式的转变;1、由传统封闭教学转向现代开放教学,2、由单一评价模式转向多元评价模式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在教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全新的变革,这给一线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最终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走向。
只有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进行必要的角色转变,才能适应课改的大潮。
下面就《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将发生以下转变。
一、业务素质的转变:1、由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新课程体系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传统教材中的分科体系,综合性大大加强,《历史与社会》就是一门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门相关学科内容整合而成的全新综合课程,该课程主要综合了原有初中教学中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的内容,并增添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等有关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是孤立的、拼盘式的,而有其高度的内在联系,在综合的前提下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其中历史学是重头戏。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人文知识,建构“既专又博”“一专多能”的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打破自身原有学科知识的封闭性,树立开放的综合课程观,同时挖掘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这种联系将跨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形藐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方法。
以上教版《历史与社会》的《美国》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美国为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原因主要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等)、科技的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移民的作用(吸纳世界各国高素质人才)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将有关美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相关内容合理整合,精心挑选素材,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