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2、滴水穿石的启示
- 格式:ppt
- 大小:5.70 MB
- 文档页数:24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积累和“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理文的文体结构,学习说理文的表达方法。
并能尝试运用。
3.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回忆论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指板书,课前板书好)说理文——(学生齐读)《滴水穿石的启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指着板书)“滴水穿石”,是一个怎样的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石头,石头上方的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
)2.作者从滴水穿石的奇观受到了怎样的(指板书“启示”)启示呢?咱们一起背——(师引: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3.好,请一位同学上台把这段启示默下来。
,就请你吧!其余同学打开作业纸,写下来。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 这位同学写得对吗?咱们一起读——(齐读)。
好,检查自己的默写,看看有没有错?有错的话,请赶快订正!5.《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刚才我们默写的,就是文章所讲的道理。
(板书:讲道理)二、学习事例,领会论据,尝试写法1.为了让道理更能让人信服,课文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观点。
(板书:举事例)举了哪三个事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如果说得啰嗦,提醒:说清楚谁?怎么做的?结果如何?)2.很简练!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以圈画,也可以作批注。
(出示:学习单1:默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可以圈画,也可以作批注。
)3.学生默读、圈注。
4.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了?(1)第一个事例:我们先看李时珍的事例。
请大家交流:预设:★(生:从“二十几年不懈的努力”我感受到他持之以恒的精神。
22滴水穿石的启发教学目的: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在文中体会本课前后照顾的特点。
二、学会生字新词,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古今中外凡成绩大事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知道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锲而不舍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一、明白得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
二、让学生明白,只有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深刻明白得“滴水穿石”的精神。
教具预备:投影仪、录音机、石头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进程:第二课时一、温习。
一、咱们已经通读了课文,谁来讲说,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是如何明白得的?二、课文的作者在观赏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如此一块石头后,欣然提笔,把它写了下来。
看看,课文哪一部份是写“滴水穿石”这件事的?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一节)学生自读课文。
这一段文字老师也读了好几遍。
有一个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那个词是“接连不断”。
(点击词语)你想,这么微乎其微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中断,不断止,这多不容易啊。
你们读了这段文字有感想吗?和大伙儿交流交流好不行?(抓住“一个地址”“几百年过去了……”“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些词明白得,随学生的交流点击文句)二、不管岁月如何沧桑转变,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断止,绝不舍弃,这就叫“锲而不舍”(课件出示“滴水穿石”动画图),何等令人佩服啊!能把这一节读好吗?3、此刻你能用一句话把“滴水穿石”这件事说清楚吗?4、“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
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它仍是一种精神,一种人一辈子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第三节最后一段话就说得超级清楚,咱们一路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为了说清楚那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三个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用一个词说就叫——(古今中外)。
22、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有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体会这样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3.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尝试列阅读提纲和习作提纲。
教学重难点:1、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2、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法和学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与音乐衬托、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课题1、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们来谈一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好吗?2、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理想。
3、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板书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贩、恋、碳”都是前鼻音,“权、恋、琢”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奇观、炉火纯青、孜孜不倦”等词。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2):写安徽广德太极洞“水滴穿石的”奇观入手,引出本文观点:目标之一、持之以恒,才能做事成功。
二(3—4):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这一观点。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2、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四字词语并能运用,积累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3. 精读读课文,读懂文中的三个事例与滴水穿石的启示之间的联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等句子的意思。
4.阅读三个事例,初步感知论说文围绕观点选择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看法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 精读读课文,读懂文中的三个事例与滴水穿石的启示之间的联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论说文的阅读方法,初步感知论说文围绕观点选择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看法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分段轮读课文,默写生字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字、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轻声读、浏览等方式,结合说理性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了解说理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标划批注、事例对比、链接生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最后一段。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一)教师:1.教学课件。
2.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板书“启示”,你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也可以造个句子,再板书“滴水穿石”,运用工具书理解这个词。
完整的读读题目。
那么作者围绕“滴水穿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又是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的呢?我们来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四字词语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能否读正确。
22 滴水石穿的启示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另外两位名人获取成功及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深入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3.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累和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继续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另外两位名人获取成功及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深入感悟启示。
2.体会文章表达特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累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准备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搜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收集、研究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艰苦奋斗的经历和伟大精神。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与教学的关系。
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1.出示奇石图片、滴水穿石图片。
师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滴水穿石、鬼斧神工、奇迹、赞叹、奇怪……) 2.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老师强调“滴”字的写法。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教师巡堂,相机指导文中易读错的字。
(2)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大意。
3.带问题再读课文,把与“滴水穿石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
(1)读启示。
(2)抓关键词进一步体会、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三)细读课文,理解“启示”1.品关键词,了解现象(1)学生找到描写滴水穿石现象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运用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画出能体现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句。
品读关键词一:“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体会水滴的持之以恒①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②重点抓住“日雕月琢”中的“日”“月”二字进行品悟,感受水滴的持之以恒。
③体会“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一组近义词在句中连用的表达效果。
品读关键词二:“同一个地方”,体会水滴的目标专一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带有关键词“同一个地方”的重点句,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6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通过一些现象和事实说明一个道理。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进一步深化了“坚持才能成功”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又是这一主题的总结与升华。
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由“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并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本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有理有据,适宜表达高年段“篇章”教学的特点,通过深刻领会关键词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脉络,初步掌握通过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将这种能力和方法进行迁移。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3、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尝试列阅读提纲和习作提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准备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教师准备:收集、研究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艰苦奋斗的经历和伟大精神。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环境:多媒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1、出示奇石图片、滴水穿石图片。
师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滴水穿石、鬼斧神工、奇迹、赞叹、奇怪……)2、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老师强调“滴”字的写法。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教师巡堂,相机指导文中易读错的字。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滴水穿石的启示一、前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并启发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和提升语言能力。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也是如此,其中的【滴水穿石】一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二、课文简介【滴水穿石】是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是一篇关于积累的寓言故事。
讲述了小溪通过不断滴落雨水, finally 在经过漫长的岁月中磨平了一块大石头。
文章借用小溪的滴水之力来阐述“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积少成多、持之以恒”这一成语的意义;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积累知识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1.寓言故事教师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与现实有什么相似之处?” “人和动物有啥区别?”等问题。
2.汉字活动从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词汇,比如“积累”、“勤奋”、“耐心”、“河流”,让学生画出汉字,并理解其含义。
3.语文运用利用《滴水穿石》课文中的“积少成多”、“把握现在”等成语,让学生明白词汇原义和引申义。
并让学生自由组织成语造句。
4.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和感情色彩。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
5.写作训练通过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总结生活中的小事,例如养成好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并让学生自由组织起来,撰写”滴水穿石“式的小故事。
五、教学方法1.听读教学法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多个角度理解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3.合作式学习法利用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等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文章的含义和趣味。
六、总结【滴水穿石】一课不仅教会了我们“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周围的小事,并持之以恒去积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达到不断提升的境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语言目标:学生掌握词汇“滴水穿石”、“孜孜不倦”、“步履不停”、“凿壁偷光”等,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复述本文。
2.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勤奋、不懈的精神。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呈现文章的核心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滴水穿石”的艰难和“孜孜不倦”追求的重要性。
2.分析文章中的句子,让学生学会提炼主题,理解深层次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领会“孜孜不倦”和“滴水穿石”在生活、学习中的运用,发散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2.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四、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课堂开始,教师告诉学生“滴水穿石”这个词成语的意义及背后的故事。
通过简短的介绍,“滴水穿石”的勤奋和不懈精神,让学生能够对于课文的理解有更好的体会。
2.呈现主体内容通过阅读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提醒学生看懂每个段落,理解每个句子。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后,回顾读后感,让学生说说自己阅读中产生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3.探究难点教师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滴水穿石”,鼓励学生与思考,寻找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以此为契机,思考成长中的重要时刻和不懈追求的心态。
4.情感体验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描绘自己努力为学习、生活奋斗的瞬间,引导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或者是失败的打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溜雪车”式的进步和反复尝试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教师重点总结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当下所学,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倍加梳理。
讲解了“凿壁偷光”的含义,引领学生感受这种精神的力量和种种可能。
六、作业点拨课后作业中,制定的题目包括:“享受滴水穿石的过程;如何在自己的成长生涯中应用‘滴水穿石’;是否会在真实生活中见到‘滴水穿石’的身影。
”等等,让学生有机会较深理解文章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22 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è)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dí)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
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zī)孜不倦,竟拥有白炽(chì)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
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
”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教材简析:本文从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希望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而实现美好理想。
全文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