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生版世界地理学案12_两极地区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2
两极地区教学目标:1.两极地区的范围,在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2.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两极地区主要的陆地和海洋。
4.能够在南极、北极地图上辨别方向。
5.能够分析南极、北极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及两极气候差别的原因。
6.理解对南极、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主探究、回顾知识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两极地区部分完成以下内容:1.读南极洲简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分别是:A 洲,B 洲,C 大陆,D 洋,E 海峡,F 洋,G 洋,H 站,J 站,K 站。
2)从H站飞往J站最近距离的方向是。
3)在图中绘出西风漂流及极地东风带2.读北极地区图,完成要求:1)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①大陆,②岛,③大陆,④海峡,⑤海峡。
2)⑥附近岛屿上建有我国科考站。
⑦是暖流,⑧是寒流。
3)全球气候变暖对北冰洋地区的自然环境将产生哪些影响?二、合作探究、突破重点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回答1—4题。
1.仅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为(单位:℃)(c )A.–15℃,–25℃B.–15℃,–35℃C.–35℃,–25℃D.–35℃,–45℃2.南极洲的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c )A.地形 B.洋流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3.②地与③地之间的温差范围(T)为(d )A.30 < T < 50 B.50 < T < 70 C.50 < T < 60 D.40 < T < 604.试解释南极大陆酷寒、烈风、干燥的气候特征的成因?5.你认为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有些哪些?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读我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 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1000㎞B、1200㎞C、1400㎞D、1600㎞2.距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最近的大陆地区是:A、北美大陆B、亚洲大陆C、欧洲大陆 D、非洲大陆3.关于北极黄河站、南极中山站(69°22′S,76°23′E)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黄河站盛行东南风,中山站盛行东北风B一年中,黄河站的极昼极夜时间短于中山站的极昼极夜时间C.黄河站的区时比中山站的区时晚约4小时18分D.黄河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向4.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海岸线曲折破碎,其主要成因是:A.海浪作用B.流水作用C.风力作用D.冰川作用5.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虽然地处高纬,但其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其最主要的成因是:A.地形以平原为主B.降水稀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弱C.暖流的影响D.四周被海洋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明显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2)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3)了解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极地区的异同点;(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的理解;(2)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极地区的美景;(2)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2)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讲解两极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3)讲解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两极地区的异同点;(2)小组讨论: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调查南极和北极的保护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思维导图;2. 调查南极和北极的保护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自然环境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及行动。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两极地区的概述1. 教学目标1.1 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1.3 认识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1. 教学内容1.1 两极地区的定义和地理位置1.2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1.3 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1.4 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1. 教学活动1.1 导入: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1.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内容1.3 讨论: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第二章:南极洲的自然环境2. 教学目标2.1 了解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2 掌握南极洲的气候和生态环境2.3 认识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教学内容2.1 南极洲的定义和地理位置2.2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2.3 南极洲的生态环境2.4 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教学活动2.1 导入:展示南极洲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南极洲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内容2.3 讨论:分组讨论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第三章: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3. 教学目标3.1 了解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2 掌握北极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3.3 认识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3. 教学内容3.1 北极地区的定义和地理位置3.2 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3.3 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3.4 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3. 教学活动3.1 导入:展示北极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3.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北极地区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内容3.3 讨论:分组讨论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第四章:两极地区的资源与利用4. 教学目标4.1 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4.2 掌握两极地区的利用现状4.3 探讨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4. 教学内容4.1 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4.2 两极地区的利用现状4.3 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4. 教学活动4.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资源利用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资源利用的思考4.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措施4.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具体做法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5. 教学目标5.1 了解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5.2 掌握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意义5.3 认识两极地区科学家的重要贡献5. 教学内容5.1 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5.2 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意义5.3 两极地区科学家的重要贡献5. 教学活动5.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兴趣5.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意义以及科学家的重要贡献5.3 实例分享:分享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与贡献5.4 小组第六章: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6. 教学目标6.1 了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6.2 掌握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现状6.3 探讨两极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 教学内容6.1 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6.2 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现状6.3 两极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 教学活动6.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思考6.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现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6.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的影响6.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第七章:两极地区的保护与国际合作7. 教学目标7.1 了解两极地区的保护措施7.2 掌握两极地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7.3 认识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7. 教学内容7.1 两极地区的保护措施7.2 两极地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7.3 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7. 教学活动7.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思考7.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保护措施、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成果7.3 实例分享:分享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保护与合作的意义7.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八章:两极地区的未来展望8.1 了解两极地区的未来发展8.2 掌握两极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8.3 探讨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8. 教学内容8.1 两极地区的未来发展8.2 两极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8.3 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8. 教学活动8.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未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未来展望的思考8.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8.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挑战与机遇8.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分享讨论成果第九章:两极地区的探索与科研实践9. 教学目标9.1 了解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9.2 掌握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方法9.3 认识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9. 教学内容9.1 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9.2 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方法9.3 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9.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探索与科研实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探索与科研实践的思考9.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科研实践的方法以及重要意义9.3 实例分享:分享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科研实践的过程与价值9.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分享讨论成果第十章:两极地区的科普宣传与教育10. 教学目标10.1 了解两极地区的科普宣传意义10.2 掌握两极地区科普宣传的方法10.3 认识两极地区科普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10. 教学内容10.1 两极地区的科普宣传意义10.2 两极地区科普宣传的方法10.3 两极地区科普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10. 教学活动10.1 导入: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两极地区的定义和地理位置:理解两极地区的概念以及其在全球地理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2)掌握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认识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文献,了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两极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两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两极地区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献;(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基本知识;(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准备小组讨论发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两极地区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哪些了解?两极地区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2)讲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讲解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意见和建议。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和环境保护重要性;(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两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高二地理两极地区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2、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3、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自然资源;居民经济和主要国家等。
【问题导学】目标一: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主学习】一、北极1、北极地区主要由、组成,而所有陆地分属8个环北极国家。
2、北极地区的特征洋面:常年不化的(占2 /3 )海面:从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夏季最多),巴伦支海受影响,常年不封冻。
岛屿:和遍布。
沿岸:永久冻土带(达数百米)。
3、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但没有南极那么寒冷。
☆思考:北冰洋范围内气温低的原因:①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内,冬半年有漫长的极夜,散失掉大量的热量。
②极昼期间尽管光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很有限。
③同时,在极昼期间由于积雪和海冰的融化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④再加上白色的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如新雪的反射率达到90%以上)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在(7855′N,1156′E)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于年月日投入使用。
中国科考的原因:4、北冰洋突出的特征①世界上面积最、最的大洋:面积为1230万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l/4。
②世界最寒冷的大洋:的气候,使北冰洋上有广布的常年不化的冰盖,约占北冰洋的2/3;大洋的周围多浮冰和冰山漂移。
③大陆架面积辽阔:北冰洋的大陆架占北冰洋的,其他大洋还不到10%。
④北冰洋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世界第一大岛;还有少数岛屿有常居人口,如:格陵兰岛、、、等。
☆北冰洋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海底中的以及—________【个人小结】交口县第一中学校高二地理学科学案编号:019 时间:xx、4、2 主编:高二地理组审核:张锋荣班级姓名课题:两极地区[达标训练] (时间:30min)基础题(一看就懂,一做就会)1、中国南极长城站邻近的南极半岛()A、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B、东临大西洋、西临印度洋C、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D、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2、下列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洲B、隔着麦哲伦海峡与南美洲相望C、是世界面积最小的洲D、南极洲陆地都在南极圈内3、在南极洲建房屋,为了采光好,房屋应()A、坐北朝南B、坐南朝北C、坐东朝西D、坐西朝东4、北极圈没有穿过的大洲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美洲5、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有()A、南极洲是未来南半球联系三大洲大陆的捷径B、七大洲中只有南极洲才有极昼极夜C、长城站12月可以看到永不落下的太阳D、中山站12月可以看到永不落下的太阳6、关于南极洲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企鹅是南极洲特有的兽类B、煤、铁资源丰富C、周围海洋冰山约有1万多立方千米D、有丰富的奇特植物资源7、关于南极洲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洲都有极昼、极夜现象B、盛行逆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C、冬季比北冰洋冷,夏季比北冰洋热D、是世界海拔最高的一洲达标题(跳起来,摘下丰收果)8、北京时间xx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这是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海拔4 093米)。
世界地理两极地区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南极洲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3. 了解南极洲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
教学内容:1. 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南极洲位于地球南极,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覆盖着大量的冰川和冰盖。
2. 南极洲的自然环境:极端寒冷的气候,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生态系统,如企鹅、海豹和鲸鱼等。
3. 南极洲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在南极洲进行地球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research。
4. 南极洲的保护工作:国际公约和国家政策,保护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南极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南极洲的兴趣。
2. 教授知识点:通过PPT或板书,介绍南极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知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南极洲的保护工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4. 总结: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第二章:北极地区生态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 了解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北极地区位于地球北极,包括北极海冰、北极熊、海豹等生物。
2. 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冰面生态系统等,其中以海洋生态系统为主。
3. 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北极熊、海豹、鲸鱼、北极狐等生物种类的介绍。
4. 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如海冰融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北极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北极地区的兴趣。
2. 教授知识点:通过PPT或板书,介绍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知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4. 总结: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章:两极地区的资源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两极地区的资源种类和利用方式。
地理两极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3. 掌握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3.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地图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学习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2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南极洲和北极地区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进行比较分析。
3. 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2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包括极寒气候、极夜、极昼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两极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
4. 探索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3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包括极地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极地区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总结所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拓展学生的眼界,介绍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措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两极地区的综合报告,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 地理气候带- 地理生态带-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极寒气候- 极夜- 极昼- 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极地动植物-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理两极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北极科考队到达过C城镇,发现该地气候温度湿润,宛如我国的江南小镇,其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西风、暖流
;
特别是该地峡湾风光迷人,其峡湾形
成的主原因是冰川侵蚀
(2).图中E岛降水很少,但没有形成
(3)图中F岛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
也大,但该国环境优美,很少出现大
气污染现象,
•主要原因是:地面终年被
冰雪覆盖,该岛屿位于亚欧板块与
美洲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岛内主要利用地热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矿物燃料使用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