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2山东文综高考地理试题 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22.50 KB
- 文档页数:16
2012山东文综地理试题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如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图1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图2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图3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图4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页。
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命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址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取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 10小时B. 11小时C. 12小时D. 13小时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标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必做部分】26.(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山东卷)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必做,共100分)图1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洋流属暖流B.②处景观为荒漠C.③处湿地为淡水沼泽D.④处山顶有终年积雪2.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悉尼白昼将继续变长B.雅典正值多雨季节C.北京受亚洲低压影响D.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既有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提速后,在提速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00千米以上,并首次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
这标志着我国既有铁路干线提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回答4—5题。
4.这次铁路大提速主要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D.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5.根据提速动车组时刻表,乘坐1中哪一车次的旅客到达终点时看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表1动车组车次始发站终点站开车时间终到时间D21 北京长春07:15 13:31D201 南昌长沙08:00 11:15D584 宝鸡西安11:11 12:23D776 深圳广州11:18 12:28注:长春(43°53′N;125°20′E)长沙(28°11′N;113°00′E)西安(34°15′N;108°55′E)广州(23°00′N;113°11′E)A.D21 B.D201 C.D584 D.D776图3位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6—7题。
6.该城镇与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A.建筑材料厂B.化肥厂C.冶炼厂D.电镀厂7.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若该城镇规划—处住宅区,你认为较合理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8.图4是我国第五此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官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一卷(必做,共100 分)图 1 是世界某地区图。
读图回答1— 2 题。
95°105°100°甲20°图例河流国界线10°图 1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A .茶叶B .玉米C.稻米 D .天然橡胶2.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A .汽车制造B .精钢锻造C.软件开发 D .家具制造表 1 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
据表回答 3~ 4 题。
表1: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 1 月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生产成本(元(℃)( mm)(℃)(℃)/ 千克)中国某产区8~ 12 490~ 660 ― 1~― 8 19~ 23 0.64 美国某产区15~ 17 470~ 520 6~ 8 18~ 21 2.05北半球最适宜区8~ 12 560~ 750 >― 14 19~ 23 1.20 3.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A . 300N— 400N 西海岸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B. 300N— 400N 东海岸D.五大湖区4.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④劳动力成本较低A .①③B .②③C.①④ D .②④图 2 是我国某地区略图。
读图回答5~ 6 题。
23383556银川2830黄土高原洛川塬兰州西安3767图例2830山脉山峰及高程沙漠河流国家地质公园城市图25.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A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6.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
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A .降水B .下渗C.蒸发 D .地表径流7.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2008 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 月 8 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A .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 3 月 25 日)B .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 5 月 8 日)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 月 24 日)D .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灭的那天(8 月 24 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 、“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基本能力测试试题(地理部分)解析第一部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画九”与“写九”是我国古代记录冬至后“一九”至“九九”日期的休闲方式,完成1~2题。
1.“冬日至,画素侮一枚,为瓣八十有一。
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图1是“九九消寒图”,据图判断即将来临的节气是A. 立冬 B. 立春 C. 春分 D. 清明【答案】C【解析】考查“二四节气”、冬至后“数九”。
冬至后九九81天后即来年3月21、2春分,所以选C。
2.“九九消寒句”(图2)是与“九九消寒图”相似的日期记录方式,每日一笔,整幅写完则八十一天结束。
图2中缺的字最有可能是A. 内B. 外C. 前D. 下【答案】C【解析】考查提取信息能力,根据语境或根据笔画:9画,只能是“前”,即选C.28. 图6是某城市各月份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反映了该城市的典型气候特征,这个城市是A. 罗马B. 曼谷C. 北京D. 纽约【答案】A【解析】根据气温与降水柱状图判断为地中海气候:雨热反季、最低月温度在0°以上的亚热带气候、冬雨型等,选A.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图9。
完成40~42题。
40. 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A. 3个月B. 6个月C. 9个月D. 12个月【答案】D【解析】由曲线发现在秋分(冬至前)到来年秋分(夏至后)间,刚好一年即12个月,选D.41. 图9中a点对应的节目可能是A. 端午节B. 劳动节C. 国庆节D. 元宵节【答案】C【解析】由曲线发现a在北半球、比较接近赤道(过秋分日不久),选C42. 在图9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A. 日本春光明媚B. 北极出现极夜C. 南非华人欢度春节D. 澳大利亚冬雪纷飞【答案】B【解析】过春分不久的,b在南半球、秋季,选B.44. 地球上的江河总是蜿蜒曲折,造成河流弯曲的根本原因是A. 土壤条件B. 植被条件C. 气候条件D. 地形条件【答案】D【解析】复杂的地形使得河流绝对不可能沿着直线方向一直向前流动而导致蜿蜒曲折的根本原因。
2007年高考环境保护试题19.(1)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海岸线长(任答三点)(2)浙江山地丘陵多、平原少(3)经济发达(或城市化水平高) 生态环境意识较强(4)例:绍兴镜瑚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例: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周例:慈溪杭州湾湿地公园(5)水稻田(或鱼塘等) 大型绿地中的人工湖(6)“生物多样性”课题举例:内容:植物(或水生生物、鸟类等)的类型、数量鸟类及数量的季节变化(或年际变化)途径:观察(或文献查阅)“旅游观光”课题举例:内容:游客数量(或游客构成等)的时问变化游客数量与湿地生态变化的关系途径:观察(或问卷调查)20.(本题共8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
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考查考生对探究问题完整过程的了解。
(1)上升,总悬浮微粒(或TSP)。
(2)B(3)不可以。
理由:①NO2(或NOx)浓度不高;②日照时数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③3月28日11时左右没有日照,光化学烟雾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更小。
21.(1)主要危害:①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环境,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等;(2分)②松花江自污染源以下水质恶化,生活、生产用水紧张。
(2分)(2)防控的主要措施:①开展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案。
(2分)②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企业要强化安全生产,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快企业的治污进程。
(2分)③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依法惩治危害饮用水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
(2分)22. (1)B处。
原因: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2)危害三峡工程安全(分);影响旅游景观(分);阻碍航运。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2008年高考环境保护试题(08广东地理-选做题:37环境保护)(1)12 7 (2)ABD(3)空间分布特点: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解析版第Ⅰ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请保留此标记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试卷总评】题型稳定,选择题难度较小,综合题难度适中,突出主干知识和生活有用地理的考查,试题设计比较规范。
地理部分共出现图表9个,重点考查考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能力。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1B2A【解析】1.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地处草原带,所有R所在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II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出现了沉积岩层I,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II和沉积层I。
【考点定位】地壳物质循环理论和地质构造。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
于 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的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 B.② C.③ 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昼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答案】4.C 5.A 6.C【解析】4.从图中显示该区域出现了气旋活动,③位于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过境,所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李兴防【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2(000)017【总页数】6页(P39-43,64)【作者】李兴防【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一中 256300【正文语种】中文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规律。
【思路点拨】由图可以看出,R附近由O→E横向变化依次为温带荒漠带→R→温带及山地针阔叶混交林,推断R位于温带地区;由O→F纵向变化依次为高山草原带→山地草原带→R,地势逐渐降低,推断自然带为草原,因此R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技巧点拨】判断自然带要根据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判读,决不能凭主观臆造。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自然带的空间位置关系判断影响变化的主导因素。
【思路点拨】由图可知,沿OF方向的自然带变化高山荒漠带→山地荒漠带→温带荒漠带;高山草原带→山地草原带→R(温带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暗针叶林带→温带及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可以看出,沿OF方向是地势逐渐降低引起的三种荒漠、草原、灌丛以及针阔叶林的变化,主导因素是热量。
如果是水分,自然带类型也会发生变化;风力、光照对自然带类型的影响不大。
【技巧点拨】判断横坐标OE、纵坐标OF变化的主导因素时,先假定一个要素确定,从自然带变化规律中寻找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素。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剖面图为切入点,考查内、外力对地层形成的影响。
2007--2012山东文综高考地理试题答案【选择题部分】【2007---选择题】【答案】1—5 BBCDD 6—8 ABA 【2008---选择题】【答案】1—5 CDACB 6—7 DB 25.A 【2009---选择题】【答案】1—5 BCABA 6—8 DDB 【2010---选择题】【答案】1—5 CAABD 6—8 CDB 【2011---选择题】【答案】1—5 BAADC6—8 CDB【2012---选择题】【答案】1—5 BADCA 6—8 CBB 【2007---选择题答案解析】1 B2 B1-2题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从经纬位置可判断该区的主要纬线是10ºS、20ºS、30ºS,经线是20ºE,再进一步从海陆位置和大陆轮廓分析,可以判断该地区在南半球,是非洲西部西侧和大西洋之间的地区。
第1题:由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①处属本格拉寒流,故A选项错误;由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可知,②处为荒漠带,故B选项正确;由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③处为热带沙漠气候,并有时令河与该湿地相连,故C选项不正确;④处位于亚热带,海拔2505米,亚热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上,依据气温随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下降6℃的规律,④处山顶最热月均温为:18-2.505×6=2.97℃,故D选项不正确。
第2题:⑤所在纬线在10ºS—20ºS之间,太阳直射点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悉尼的白昼时间长短与太阳直射点向南或向北移动有关。
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不能确定太阳直射点向北还是向南移动,故A选项错误;雅典为北半球的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太阳直射⑤所在纬线时正值雅典冬季,故B选项正确;北京此时正处于冬季,受亚洲冷高压控制,故C 选项错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故D选项错误。
3 C 第3题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在图2中,从图例可以看出,该图上层是石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中间是水平的页岩,底部是砂岩和砂页岩。
从岩层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该地区在地壳运动中经历了沉降、上升、又沉降又上升的过程。
在第一次沉降之后受内力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并上升成陆地,在长期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等内力地貌在外力作用下基本趋于平坦,随后该地区又出现了下沉运动,在其上面沉积了页岩和石灰岩,随后该地区又上升成陆地形成图中地貌。
第3题:①处为地面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②处为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都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故A、B选项错误;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在上升后受过风化作用,故选项C正确;④岩层弯曲现象是受到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构造,故D选项错误。
4 D5 D 考查目标:试题以文字材料和图表信息考查了必修模块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的三个问题:①遥感;②全球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
必修模块一中的时区、区时、地方时的换算。
考查考生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在文字材料中关键信息是“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追踪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间隔5分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从表1和试题中获取的有用信息是:①列车终到时间;②长春、长沙、西安和广州的经度;③北京时间12点时,即120ºE的地方时为12时;④太阳在正南方向时某地地方时为12时;⑤计算四地地方时为12时的北京时间,由以上分析可列表:第4题:由以上信息可知正确答案为D。
第5题:由上表数据可知,当火车到终点站时看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的时间为D776次,可知答案D正确。
6 A7 B8 A 考查目标:6—7题以华北某小城镇为基本信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和城市空间结构两项内容。
8题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我国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两项内容。
考查学生从题目的表述中和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试题所涉及的事物、现象并作出科学的判断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由图3信息可知,该城镇主要的矿产资源为煤炭,并以煤炭为基础发展了火电厂,煤矿产生大量煤矸石,火电厂产生大量煤渣,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考虑,可以利用煤渣和煤矸石发展建筑材料厂。
建设化肥厂、冶炼厂、电镀厂不仅缺少循环经济的原料还会对本区带来污染。
8题利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人口统计数据,考查辽宁、江苏、湖北和贵州第7题:①处和③处是耕地,占用耕地资源是不可取的,因此选项A和C都是错误的;②处是未利用土地,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靠近河流和公路,附近有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的玩具厂和服装厂,并且位于河流的下游,不会对水厂造成污染,因此②处比较合理,故B选项正确;④处位于铁路附近,噪音大,居民生活污水对下游水厂会造成污染,对该城镇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故D选项不正确。
第8题: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辽宁和江苏位于东部经济区,湖北位于中部经济区,贵州位于西部经济区;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①②③省的自然增长率差不多,而④省的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从经济因素、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的人口政策等方面分析,可判断④省为贵州;从老年人口比重来看,①省和②省老年人口比重高,①省和②省可能是东部经济区的江苏和辽宁省。
江苏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更加发达,提供就业的机会更多,②省人口迁入指数比①省高得多,因此判断①为辽宁,②为江苏;③省从各方面的指标来看,都处于中间位置,因此是位于中部经济区的湖北省,因此选择项A是正确的。
【2008---选择题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经纬度、海陆轮廓、河流、国界等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为中南半岛,该农产品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和沿海平原地区,故为稻米;若其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则应为热带经济作物。
2答案:D〖解析〗判断轮廓图,甲国是越南,可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承接中国转移出的家具制造产业。
3答案:A〖解析〗由表中气候资料分析,美国苹果产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地中海气候,分布于30ºN~40ºN大陆西岸。
4答案:C〖解析〗与美国产区相比,中国产区更接近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劳动力、土地价格低是中国苹果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
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而不是年较差。
5答案:B〖解析〗图中秦岭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吕梁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贺兰山和阴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山地针叶林;因山地高度不足,阴山、贺兰山、吕梁山未出现山地冰雪带,6答案:D〖解析〗黄土高原虽然水土流失严重,但黄土塬因地势平坦且面积广大,下渗较强,地表径流较弱。
7答案:B〖解析〗某地昼长相等的两天的日期应是距夏至日(冬至日)的时间间隔相等,8月8日距夏至日约一个半月,与其昼长相等的另一天在夏至日前约一个半月,5月8日比较接近。
25答案:A〖解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地表信息,然后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对地表物体进行定位(经纬度、海拔高度、运动速度和方向)。
选择题1、2两题以经纬网图和海陆分布图为住处载体,考查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们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能力体现)1题考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知识点:稻作农业的分布解题思路:阴影部分显示此作物分布在江河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及沿海平原上,可判读种植的作物为稻米。
2题考点: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工业发展的类型解题思路:因为越南,与中国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低。
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一般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级的产业类型。
考点:(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产业转移知识点:经纬网,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的国家分布和河流分布主要农产品的分布,水稻种植业存在东南亚的分布,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国际产业转移。
能力体现: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对局部地区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高初中地理整合能力。
评析:以中国和东盟建立“10+1”自由贸易后和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为背景,本组题选取了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对局部地区人文地理特征分析的和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高初中地理整合能力。
选择题3、4题3考点:美国的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地理(农业)特征, 中国农作物的分布特点及区位条件知识点:美国北纬30度-40度西海岸属地中海气候(可从表格中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推理出来),是水果和灌溉农业区;表站的中国产区和美国产区相比,在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区位优势。
能力体现:本题组以表格、文字、数据资料为信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判读地理表格、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简明推导或定性分析地理特征和区域定位的综合能力;“无图考图”,考察学生的心象地图,知识迁移能力。
具体考察:美国的苹果产区的位置;中国苹果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区位优势。
第3题失分在于不能利用图表获取信息,初中基础不牢,未建立“心象地图”,反映在答题时,没有思路,只好靠“蒙”,把不太选择题5-6题。
5考点:以区域图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循环。
知识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①自然带水平与垂直分布②基带与所处地区自然带一致水循环:①水循环环布②黄土高地的特征及成因分析能力体现:①读图分析能力(信息提取,知识运用)②区域特征分析能力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及中国区域地理。
知识点:第5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6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貌与水循环的相关性)及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能力体现:通过读图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主干知识论证和解决问题。
失分点:提取图中信息不准确、充分,如第5题,没有注意图中山脉的海拔不太高,结果误选D。
知识迁移能力差,如第6题,不能从黄土塬面广,平坦(题中信息)和黄土疏松(已学中图地理区域知识)来推理在地貌、土壤影响下的水循环。
7题。
能力体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基本地理计算能力。
思路:8月8日与5月6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等,故北京昼长相等。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选择题25题考点:RS、GPS、GIS和数字地球各自的特点及利用知识点:RS是人类对地球全面和准确认识的重要途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