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334.56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痴杲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诊断近三十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在诊断方面,新的标准不断推出,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治疗仍以改善症状、阻止痴呆的进一步发展、维持残存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为主要原则。
一、AD诊断标准第一个国际公认的AD诊断标准是1984年发表于Neurology的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和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Alzheimer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ssociation , NINCDS-ADRDA)标准[1]。
2000年更新的DSM-IV-R标准也广为使用。
这两个标准都包括3个方面:(1)首先符合痴呆的标准;(2)痴呆的发生和发展符合AD的特征: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恶化;(3)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
2007 年国际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 IWG) 在Lancet Neurology发表了NINCDS-ADRDA诊断标准的修订版[2], 即IWG-1诊断标准。
新标准打破了既往AD排除性诊断模式,首次将生物标志物纳入AD诊断,并提出AD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强调情景记忆损害是AD的核心特征。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硏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 , NIA-AA)发布了AD诊断标准指南,即NIA-AA诊断标准。
NIA-AA诊断标准进一步强调了AD疾病过程的连续性病理生理进程在AD出现临床症状前15-20年就已经开始,并将AD分为3个阶段,即AD临床前阶段[3]、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4]和AD痴呆阶段⑸。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主要内容(七):照料咨询及相关伦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痴呆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
我国痴呆患者基数大,给痴呆照料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此外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痴呆患者涉及到伦理问题。
本指南以循证医学依据,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痴呆照料者及痴呆患者涉及到伦理和法律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供临床参考。
文献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标准参见本杂志刊载系列中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一):痴呆诊断流程》一文[1,2]。
一、对照料者提供咨询和支持痴呆的日常照料,通常由医院、专门的养老院和家庭承担,其中大部分工作都是由照料者完成的。
照顾痴呆患者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照料者将经历相当大的体力和精神压力,甚至个人生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因此社会以及医疗机构对痴呆照料者提供咨询和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不同国家向痴呆照料者提供的医疗、社会服务等资源有很大的差别。
但痴呆照料者指导、照料者定期的精神健康检查和对照料者支持是照料者需要的基本社会支持内容。
(一)痴呆照料者指导通过对痴呆照料者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他们应对痴呆患者护理的能力与技巧,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照护计划,提高照护效果,减轻照料者的负担。
1.照料者要学习与患者维持良好的沟通:痴呆患者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交流困难,早期常常表现找词困难,理解表达速度减慢,主动交流的意愿减退,此时照料者要加强自己倾听和理解的能力,鼓励患者主动表达,并建议患者使用记事本等协助记忆改善交流。
当后期患者语言交流能力逐渐下降,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沟通时,照料者要通过适当的手势、平和的声音、温柔的触摸以及微笑来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
必要时,要像观察婴儿的需求那样,从患者的身体语言、含糊不清的语言甚至叫喊声中体会患者的意图与需求[3,4,5]。
2.建立一个保持患者原有生活习惯的生活环境很重要:有序的生活常规能够避免日常生活出现混乱,使患者有更多的安全保障。
在患者尚有判断能力时,可以让患者参与讨论和设计适合他们生活和护理的现行方案或未来方案如进展性照料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6]。
老年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老年精神障碍指的是人在晚年发生的精神障碍,如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老年精神障碍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治疗老年精神障碍非常重要。
治疗老年精神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以及社会支持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老年精神障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常伴有脑功能衰退,所以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改善症状、减轻痛苦。
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常用的药物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丙唑酮等,可以改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广泛应用,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可以改善情绪、提高心理状态。
对于老年焦虑症患者,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吡唑酮等可以减轻焦虑症状。
然而,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较为脆弱,对于药物的代谢和副作用更加敏感,因此需要仔细调节剂量,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心理治疗是老年精神障碍治疗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心理治疗可以通过提供情感支持、提高自我认知和应对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和家庭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从而改善症状。
支持性心理疗法通过倾听和支持患者的情感表达,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
家庭治疗可以解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家庭支持和稳定环境,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康复治疗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康复治疗旨在通过物理、认知和社会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物理康复包括运动疗法、物理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
认知康复包括认知训练、记忆训练等,可以提高患者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
社会康复包括职业康复和社交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社会支持是老年精神障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一、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
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
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
SP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 rotein,Aβ),NFT 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 蛋白。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 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 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EN1)基因、早老素 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
其中,前3 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 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
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2), 1795-1804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2249轻度认知障碍病人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冯媛媛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 延安收稿日期:2023年1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14日摘要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这些负性情绪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依从性,而且会使患者的病情加快进展成痴呆。
因此,研究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影响因素,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显得尤为关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影响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入,并取得一定进展,非药物干预在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作者系统回顾了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文献,并着重综述了该人群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式,以期为防治或缓解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焦虑和抑郁提供依据。
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研究进展,综述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Yuanyuan FengSchool of Medicin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Received: Jan. 9th , 2023; accepted: Feb. 7th , 2023; published: Feb. 14th , 2023Abstract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patients generally have seriou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se negative emotions will not only 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patients,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dementia.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lleviate their bad emotion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冯媛媛deepen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made some progress. Non drug interven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Therefore,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emphatically review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is popu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Keywords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xiety, Depression,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前言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位于正常衰老状态和痴呆状态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1]。
2018版: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准(全文)痴呆(dementia)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
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功能、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
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DSM-Ⅴ)中痴呆被描述为"神经认知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ICD-10)中痴呆的诊断需根据病史询问及神经心理检查证实智能衰退。
痴呆分型临床上引起痴呆的疾病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按是否为变性病分类分为变性病和非变性病痴呆,前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y,DLB)、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和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等。
后者包括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以及其他疾病如颅脑损伤、感染、免疫、肿瘤、中毒和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痴呆。
AD占所有类型痴呆的50%~70%[1]。
DLB发病仅次于AD,占痴呆的5%~10%。
PDD 约占痴呆的3.6%, FTLD占痴呆的5%~10%。
阿尔茨海默病的对症治疗作者:张庆娥来源:《家庭医学》2019年第04期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依然不明,也不能完全治愈。
但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并不是束手无策,科学而适当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有关症状表现。
目前临床上以对症治疗为主,有关治疗措施包括改善认知功能及记忆障碍,改善精神症状,以保持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一般来说,这些治疗措施分为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两个方面。
药物干预1.改善认知和记忆的药物:目前常用的促智药物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胆碱酯酶抑制剂( ChEI),是目前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一线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对认知症状、非认知症状均有效。
代表药物为多奈哌齐。
另一类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
代表药物为美金刚,可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妄想、激越、易激惹等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有益,比如非甾体抗炎药、雌激素、他汀类、银杏叶制剂、茴拉西坦、尼麦角林等。
2.抗抑郁药:目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与抑郁症关系密切。
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与抑郁症有共同相关的危险因素,阿尔茨海默病常伴有抑郁症状。
治疗伴有抑郁情绪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时,应避免使用抗胆碱能作用较强的抗抑郁药。
抗胆碱能作用较强会加重认知功能损害,甚至导致谵妄。
同时,因老年人躯体疾病较多,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应规避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3.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物有助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发的精神症状。
但世界卫生组织曾警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性痴呆相关精神病时,或可升高死亡风险。
建议由专科医师在充分告知家属并权衡利弊后,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用药原则为单一药物,选择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小剂量、短期使用。
4.抗焦虑药物:苯二氮革类(BZD)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抗焦虑作用强、起效快,但应密切关注老年体弱者易出现的共济失调、感知障碍、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痴呆治疗
作者:贾建平, 王荫华, 魏翠柏, 李焰生, 汪凯, 唐牟尼, 肖世富, 丁新生, 张振馨,张晓君, 张朝东, 杨莘, 陈晓春, 周爱红, 罗本燕, 徐江涛, 章军建, 彭丹涛,
蔡晓杰
作者单位:贾建平,魏翠柏,周爱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科,北京,100053), 王荫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 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 汪凯(安徽医科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 唐牟尼(广州脑科医院精神科), 肖世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 丁新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张振馨(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神经内科), 张晓君(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 张朝东(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
内科), 杨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部,北京,100053), 陈晓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
和医院神经内科), 罗本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徐江涛(兰州军区乌
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内科), 章军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 彭丹涛,蔡晓杰(卫生部北
京医院神经内科)
刊名:
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年,卷(期):2011,91(1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yx201114002.aspx。
2023年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于这类疾病的防治工作,我国医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便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医疗服务。
就此,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于2023年制定出台,以推动我国痴呆和认知障碍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指南背景痴呆和认知障碍是一类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情绪不稳等症状。
这类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扰和心理负担,对社会也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痴呆和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家庭和社会压力,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的制定呼之欲出。
二、指南的主要内容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定义和分类:明确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定义和分类,为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诊断标准和分类依据。
2.痴呆和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详细描述痴呆和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类疾病。
3.痴呆和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规范痴呆和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和辅助检查的标准,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痴呆和认知障碍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介绍痴呆和认知障碍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5.痴呆和认知障碍的预防和管理:探讨痴呆和认知障碍的预防和管理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6.痴呆与认知障碍的研究和发展:介绍痴呆与认知障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诊疗信息。
三、指南的实施意义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的发布,将对我国痴呆和认知障碍患者的诊疗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指南的制定将为医生们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提高其诊疗能力和水平。
指南的发布将推动痴呆和认知障碍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和规范的医疗服务。
指南的实施将为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指导,推动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生堡益经拄苤蠢垫!Q生!旦筮箜鲞筮i翅堡!也』盟鲤趔:丛!堡§垫!!:!堂:塑:堕垒!关注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诊治罗本燕20多年来,人们对痴呆相关神经精神与行为障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焦虑障碍是痴呆患者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之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
目前国内外对痴呆共病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治与研究关注不够,本文中我们将对痴呆患者焦虑诊治的若干热点问题加以评论,希望为进一步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焦虑障碍在痴呆患者中相当普遍,由于参照诊断标准不一、评估工具的差别、样本量的大小以及焦虑症状的多变性、与痴呆症状的重叠性和伴随的抑郁障碍与激惹症状等原因导致世界各地患病率差异。
国外报道5%一21%的痴呆患者并发目前可诊断的焦虑性疾病,而8%~7l%的患者出现焦虑症状…。
最常见的痴呆类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可达60%【2],多数研究支持焦虑障碍在血管性痴呆和额颞叶痴呆患者中出现的几率要高于AD,帕金森病性痴呆出现焦虑障碍的几率与AD相当。
我国台湾地区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为35%~76%L3J,比例与欧美国家类似。
目前国内尚缺乏痴呆共病焦虑障碍的大样本统计数据,因此。
中国痴呆患者焦虑障碍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国人不同类型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多少?性别比例有何差异?地区分布如何?痴呆不同阶段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有何差异?焦虑障碍出现的预测因素是什么?焦虑障碍出现后对痴呆病情的发展有何影响等。
国外有研究表明痴呆患者焦虑的出现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关系不大,与种族有一定关系;美国黑人和高加索痴呆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低于亚洲和西班牙患者。
Bierman等H1对痴呆程度与焦虑障碍关系的研究发现,痴呆早期随着认知障碍的加重焦虑障碍的比例升高,而中晚期患者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下降,晚期痴呆患者低焦虑检出率可能与患者自知力障碍、感知不良、表达能力下降及认知衰竭等因素有关。
DOI:10.3760/ema.j.硫.1006-7876.2010.03.002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述评.二、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不良后果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不良后果可以从痴呆患者本人与看护者两方面考虑。
焦虑障碍与痴呆患者的低生活质量、行为异常、日常行为能力受限、夜惊及认知缺损加重相关。
多数痴呆患者早期由于认知能力下降,面临各种应激如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学习记忆障碍等,而导致精神性焦虑和运动性不安,进而出现睡眠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
Hoe等垆1对238例痴呆患者进行为期20周的随访研究发现,基线的焦虑症状与抑郁障碍可以独立预测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心境障碍的改善可以显著提高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若能证明不同的干预手段可以减轻痴呆患者的焦虑障碍而对痴呆病情转归有利,将从侧面证实焦虑对痴呆病情的不良影响。
Guetin等№1研究证实用音乐治疗改善痴呆患者的焦虑症状可以提高患者的记忆力,并减轻看护者的负担。
另外,应重视痴呆患者的焦虑障碍对看护者造成的间接不利影响。
中晚期痴呆患者往往疏于应对自己的认知与心理行为缺陷,而把更多应激附加给看护者,使看护者身体、情感及经济方面的负担远远超过痴呆对患者本人的直接影响。
来自多方面的应激常导致看护者出现焦虑等身心问题,而对该问题的关注更加缺少。
Ferrara等。
刊的研究证实,200例AD患者的看护者中,53%缺乏自由支配时间,55%体质下降,56%表示疲乏,51%存在睡眠问题,29%表达了不愿继续看护的要求,看护者面临的这些慢性应激与痴呆患者共病的焦虑障碍直接相关。
Cooper等¨1的研究也证实1年内看护者接受的各种应激是导致其焦虑障碍的直接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看护者焦虑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入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痴呆患者越来越多,开展针对看护者负担的研究有利于国家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和卫生资源的优化,并提高痴呆的社区和家庭护理效率。
三、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定义与诊断难点目前有关痴呆患者焦虑的定义尚没有统一标准,为了正确识别痴呆患者的焦虑症状,有必要对焦虑相关的术语统一认识。
国内外有关焦虑定义的探万方数据生堡控丝登盘壶垫!Q生!旦筮塑鲞筮!翅鱼!也』盟盟趔:丛鲤b垫!Q:!丛:塑:盟垒!讨中,焦虑、焦虑症及焦虑障碍的概念是等同的,虽然称谓有别,但实质相同,即在出现某些单一的焦虑症状组成综合征的基础上,合并了社会功能损害。
有关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症状学诊断中应该注意所依据的焦虑症状与痴呆症状的部分重叠问题,如广泛性焦虑可能出现不安、易疲乏和注意力不集中,而三者均可见于无焦虑的痴呆患者,尤其是有表达和理解困难的痴呆患者。
我们在l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痴呆患者出现难以控制的过度担心很难做到准确可靠的评估,是否痴呆患者出现某一焦虑症状就能以此为依据诊断焦虑障碍?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一1V)提供的指导原则,判定是否一系列症状可以诊断为同一疾病的决定因素是疾病直接导致可以解释所有症状的病理生理效应。
基于以下原因:(1)神经变性疾病和血管因素可影响边缘系统等与情感调节有关的脑结构;(2)痴呆患者焦虑障碍出现率显著高于无痴呆者,且不同痴呆类型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有差异。
由此认为焦虑可成为痴呆患者独立的并发疾病。
Gallacher等一1的大样本研究支持焦虑无论对痴呆还是非痴呆的认知障碍都是独立于抑郁等其他精神行为障碍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证实痴呆可以与焦虑障碍共病。
如何解决症状重叠问题?理论上,如果能从痴呆患者出现的所有焦虑症状中识别可用于诊断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就可以达到区分目的,事实上,由于焦虑症状的多变性和广泛性,临床实践中很难确切把握这2个范畴各自的核心症状。
Starkstein等¨训试图通过经验研究的方法明确什么焦虑症状可以作为痴呆与焦虑障碍的鉴别点,发现除过度担心外,不安、易怒、肌紧张、恐惧和呼吸系统症状可独立预示广泛性焦虑,他们建议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诊断包括:(1)难以控制的过分担心;(2)上述5项症状中至少具有3项。
这一诊断标准的提出为进一步研究诊断与识别痴呆患者焦虑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仍需要专家统一认识并增补到现行的诊断标准中才能实施。
现有的大部分研究在诊断过程中明显忽略了焦虑与痴呆症状的重叠问题,完全依赖DSM-1V中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而不考虑焦虑症状的原因。
这种诊断过程消除了主观评价焦虑症状的偏倚,但可能扩大了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实际患病率。
另外,目前常用的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除DSM.1V外,还有国际疾病诊断与分类第10版(ICD.10)和我国以此为依据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版(CCMD一3)。
不同的诊断标准涵盖焦虑障碍的内容有差别,如DSM—IV标准中包含了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强迫症、恐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一系列疾病,而ICD一10和CCMD-3仅包含了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不同的诊断标准在临床实践与科研中各有优势,但对于痴呆伴随的焦虑问题究竟依据什么诊断标准还需要统一观念。
诊断痴呆所致的焦虑障碍还需排除痴呆所致的激惹与抑郁等精神障碍,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表明痴呆患者的激惹与焦虑属于不同的范畴,应该加以区别。
由于68%的痴呆和75%的共病焦虑的痴呆患者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而因子分析尚不明确是否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因此,痴呆患者焦虑与抑郁的鉴别仍需进一步研究。
焦虑往往是患者的主观体验,而多数痴呆患者无法正确表达和回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常需要照料者补充,但这种间接信息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患者的感受,尤其是患者与照料者关系紧张时。
对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容易获得诊断信息,但轻度认知障碍中焦虑障碍并未得到深入研究,主要原因是在现行的轻度认知障碍定义中并未提及神经精神症状,事实上焦虑障碍是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于中重度痴呆患者往往需要建立特别针对看护者的评估工具,避免主观偏倚,这应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我们认为对于痴呆患者焦虑相关的评估工具应该考虑到:(1)因为不明确现存的焦虑症状是抑郁或激惹的一部分,所以评估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和特异性;(2)要着眼于受痴呆影响小的焦虑症状;(3)信息来源尽可能来自患者本人和看护者;(4)量表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比如具有高信度、效度和内部一致性。
目前,多数研究考虑到信度与效度,支持以下4个量表:(1)阿尔茨海默病异常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2)神经精神问卷(NPI):包含焦虑症状的子条目,信息主要来自于看护者,信度分别达0.60~0.89和0.64~0.71。
由于NPI耗时长,最近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看护者协作的神经精神问卷(CGA.NPI),该量表简短,信度效度与NPI类似,且内部一致性高,但国内尚未引进;(3)痴呆焦虑量表(RAID):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但要求患者、看护者及相关人员提供准确一致的信患,往往用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4)担忧量表:患者自我评定量表,用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焦虑的评估。
四、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治疗苯二氮革类药物可能导致和加重痴呆患者的认知障碍,不推荐常规用于痴呆患者焦虑的治疗,如必万方数据生堡控丝整盘查;Q!Q生i旦筮箜鲞箜!翅ghi!』盟!!型:丛!竺!垫!!:!生:塑:塑!:三须使用,应注意加强风险与获益的评估。
迄今为止,有关痴呆患者焦虑治疗的方法极少,一些学者进行了认知行为干预的疗效观察,发现对缓解焦虑症状有效。
如Kraus等¨副提倡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包括训练接受教育能力、学习腹式呼吸技巧、控制自我精神状态和暴露与行为激活训练,应用RAID评定,结果证实对痴呆患者焦虑症状缓解有效,但行为技巧仍需斟酌,如对不同程度的痴呆患者行为治疗的难易标准如何确定和统一;如何将前述的行为技巧使用到中晚期痴呆患者。
Gu6tin等¨纠用音乐疗法对30例轻中度AD患者进行为期24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焦虑症状评定工具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音乐治疗组患者在第4周后焦虑症状显著改善。
由于该研究样本量偏小,在如何选择音乐等问题上仍需斟酌,且HAMA评定痴呆患者焦虑障碍的信度、效度尚待确定。
考虑到焦虑与抑郁的高共病率,抗抑郁药物治疗焦虑有效提示,其可用于痴呆患者焦虑的治疗。
抗抑郁药物在痴呆患者中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表明对改善抑郁症状良好,但对认知缺陷无效,并可能出现失眠等严重不良反应。
来自发达国家关于痴呆的研究表明10%一15%直接经济负担归因于药物治疗,而仅有10%20%的患者对传统的抗痴呆药物有中等程度的疗效【l41,常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可与另外的P450酶代谢的药物(大部分一线的抗抑郁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增加肝毒性与其他不良事件的风险,开展大样本的抗痴呆药物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痴呆共病焦虑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研究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