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徐飞飞
- 格式:doc
- 大小:31.61 MB
- 文档页数:15
地质勘察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我是xx大学地质工程专业xx级本科生,在xx年xx月至xx年xx 月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地质勘察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农村地质调查和城市地质勘察。
实习期间,我深入实地勘察,了解和运用了地质调查方法和仪器设备,通过与同学和导师的合作,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对地质工程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丰富了实践经验。
二、农村地质调查实习1.目的和任务农村地质调查实习旨在了解和研究农村地区的地质情况,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提供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包括调查农村地貌、土地利用状况、岩石构造特征、地下水资源等。
2.实习过程在农村地质调查实习中,我先后参与了走访农村村庄、采集地质样品和进行地质勘探等工作。
在走访农村村庄的过程中,我通过与乡村的居民交谈,了解到他们对当地地质情况的认识和利用方式,同时也了解到农村发展面临的地质问题。
在采集地质样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地质锤、野外勘探工具等设备,并学会了对采集样品进行划痕、下锤破裂等处理方式,保证了样品的完整性。
通过地质勘探,我熟悉了传统的勘探方法和设备,学会了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3.心得体会通过农村地质调查实习,我对地质勘察这一实际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如识别地质断裂带、判断地下水位等,但通过同学和导师的指导,我逐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认识到地质工程实践比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加复杂和具体,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城市地质勘察实习1.目的和任务城市地质勘察实习旨在了解和研究城市区域的地质情况,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评价等。
2.实习过程在城市地质勘察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城市用地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价工作。
在城市用地勘探中,我学会了使用地质雷达、地表波速仪等设备进行地质勘探,通过解释雷达波形、分析波速数据等手段,对地下结构和地下水分布进行判读和分析。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范文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范文精选3篇(一)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了解工程地质实际工作中的流程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本次实习于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5日在某建筑工地进行。
三、实习内容1. 地质调查在实习开始时,我们首先进行了地质调查。
通过对工地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岩土介质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综合分析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难度,并确定了工程地质调查的重点和方向。
2. 地质勘探根据地质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地下钻探和取样,获取了地下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地下水位的观测和测试,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3. 岩土力学试验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岩土力学试验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通过对不同土壤和岩石样品的抗压、抗剪、抗拉等力学性质进行测试,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4. 工程地质报告在实习结束前,我们还撰写了一份完整的工程地质报告。
报告中包括对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和岩土力学试验等工作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工程地质评价和建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工程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让我更加熟悉了工程地质实际工作中的流程和方法,提高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交流和学习,我对岩土力学试验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这次实习还加深了我对团队协作的认识。
在实习期间,我与同学们紧密合作,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与专业人员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效益,以及如何高效地与他人合作。
五、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工程地质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地质实习报告3篇金秋十月,我们08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
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右瞅瞅。
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
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林州简介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
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
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
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
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
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
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地质工程实习报告推荐文章•地质工程实习总结报告热度:•地质实习通用报告分析热度:•工程师述职报告热度:•工程造价实习报告热度:•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报告热度:地质工程实习报告(精选5篇)关于地质工程报告是怎样的呢?你还在为实习报告苦恼吗?来帮你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地质工程实习报告5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地质工程实习报告(精选篇1)一、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__寨地区位于__市北二十八公里,属__省__县__寨地区,区内有公路,与__相通,从__市去北戴河,海滨、山海关等,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极为方便。
工作区坐落在__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入渤海,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__m。
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x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山区山高陡峻的部分。
一般都在海拔x到x米左右。
二、地质概况本区地层属华北型,除较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
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的上三叠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的地层顺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各地层单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接触关系,__省__县__寨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本区地层,自下至上简述如下:(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下马岭组。
下马岭组是区内出露最老的沉积岩,地层单位不整合于绥中花岗岩r2之上,在张崖子一带,发育良好,出露全,张崖子西剖面可作标中剖面本组厚91米,主要岩性为杂色页岩(包括紫红色,蛋青色、灰黑色,黄绿色等)。
下马岭组的层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县境内,最早的称为下马岭页岩,后又称下马岭页岩组等。
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例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例精选3篇(一)实习报告地质学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地质勘查院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实习内容:在本次地质学实习中,我参与了XX地质勘查院的地质勘查项目,主要任务是进行地质调查、野外勘探和数据分析。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1. 地质调查:我参与了一次地质调查任务,该任务是对某个矿产资源区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地质地貌、岩石、矿石等方面的调查。
我与同事一起前往目标地区,使用各种地质调查仪器,进行了野外采样和观察。
通过对地质样品的收集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层结构、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2. 野外勘探:我参与了多次野外勘探任务,通过使用地质勘探仪器和设备,我们对目标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探和探测。
在野外勘探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地质仪器,如测深仪、测斜仪和电阻率仪等,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探和地壳构造探测。
通过实地勘探和地质勘探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情况,并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3. 数据分析:我参与了一些地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通过对地质勘查和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我学会了使用地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地质数据的分析,我能够确定地质特征、地质过程和地质资源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心得:通过这次地质学实习,我对地质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技巧。
在实习期间,我与导师和同事们密切合作,他们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通过实践活动,我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地质调查和野外勘探中,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地质仪器和设备,掌握了野外工作的基本技巧。
我也更加了解地质调查的各个环节,从对地质样品的采集到数据的分析,我明白了每一步的重要性。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进一步认识到数据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至关重要。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在短学期,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程地质实习,学习了一些工程地质学的知识,观看了工程地质学的相关影像,参观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和南京地质博物馆,还到位于浦口的工地上进行了勘查实习。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有了新的认识。
地质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
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
地质学与工程结合起来,即为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科学。
工程地质学指导人们寻找各种矿产资源,研究地质环境,查明地质灾害的规律和防治对策,以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经济和正常运行。
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亦称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地下水等。
山坡地貌(一)泥石流简单认识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按成分分成三类,以粘土和砂粒、石块组成的为泥石流,含少量砂粒、石块和大量粘土组成的为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称之为水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的地方一般为陡峭的地形,松散的土层,和短时间的大量水流。
泥石流往往带来了数目不等的经济损失,要减小泥石流的危害,首先是预防。
一方面,对于山区的房屋建设,要加强勘测,不违反自然科学规律建筑房屋。
另一方面,根据预报某地即将在数小时内发生泥石流,要及时对被危害区的居民及设施采取紧急疏散避灾或保护措施,迁至安全区。
泥石流发生时,对遭受泥石流灾害的人与物应立即进行抢护,使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同时组织专业抢险队伍,紧急加固或抢修各类临时防护工程,排除险情;并组织人员密切监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严防出现重复灾害等。
我国是多山之国,受岩层断裂等地质构造的影响,许多山体陡峭,岩石结构不稳固,森林覆盖面积不多,遇到季风气候的连阴雨、大暴雨天气,常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2024年地质学实习报告一、引言地质学实习是地质学专业学生掌握地质学理论知识、加深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次实习是我在2024年暑假参加的一次为期3个月的地质学实习。
实习期间,我深入地质调查、参与矿产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全面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详细工作内容和体会。
二、实习工作内容1. 地质调查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地质调查项目。
首先,我参与了一次野外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是测量和记录地层岩石的分类、厚度以及含矿物质的分布情况。
通过实际的野外操作,我加深了对地层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了使用地质工具的正确操作方法。
其次,我还参与了一次地质剖面的绘制工作。
我们选择了一条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并使用测量工具记录了各种地层的厚度和倾角。
通过这项工作,我了解了地质剖面的绘制方法,也增加了在图纸上表达地质信息的能力。
2. 矿产勘探在实习的后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矿产勘探项目。
我们团队的任务是寻找潜在的矿产资源,并进行初步的评估和采样工作。
我通过实际操作,学习了电磁法、重力法和地震法等常用的矿产勘探方法,并利用地质仪器进行了实地测量和取样工作。
这次实践让我对矿产勘探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地下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3. 地质灾害评估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一次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我们选择了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进行了综合评估和风险分析。
我通过参与现场调查和采集相关数据,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预警方法和防治措施。
这次实践让我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和防治具备了更全面的认识。
三、实习体会通过这次地质学实习,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首先,我加深了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际的工作操作,我对地质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其次,我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学会了使用地质工具并熟练掌握了一些实地测量和采样的方法。
实用的地质学实习报告3篇地质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通过对崂山仰口、马山毛公山等地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通过对马山等地的实习研究,对周围环境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各地的地形、岩性等,对以后预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
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马山、崂山、毛公山等的地质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地质地貌的方法,培养地址分析能力。
4、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马山、崂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崂山、马山的地貌环境特征,学习分析地貌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5月10日至5月23日指导老师:__五、实习地点马山崂山仰口毛公山六、实习概况(一)马山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即墨市区以西4公里处,由5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带,面积约800公顷,1993年11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马山石林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石林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
该保护区地貌特征,由四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形。
该地已有多年的采石历史,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安山玢岩的柱状节理,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开采,已经开采出数个具有笔直挺拔柱状节理人工露头景观。
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调查相结合,提高自己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我们还希望能够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其工程性质,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此外,我们还希望能够通过实习了解地质构造的内容,并掌握其现场的判断方法。
二、实习内容和过程在实习期间,我们赴某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工作。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概况:我们调查的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宽坪群和从中更新统到全新统的第四系,还有少量第三系出露。
该区出露的侵入岩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主要有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石岩。
该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宽坪群具多期变形特征。
2. 地质灾害现象观察:我们在实习期间观察到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地质灾害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发育特征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详细记录。
3. 地质构造调查:我们调查了实习区域的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裂。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到了宽坪群的褶皱构造和侵入岩的断裂构造,并学会了如何现场判断地质构造。
4. 岩石、矿物观察: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鉴别和观察了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其工程性质。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认识到了不同岩石的沉积环境、岩相特征及其工程意义。
5. 罗盘仪器使用: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罗盘仪器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并掌握了相关测量技巧。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提高了自己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增加了感性认识,扩大了视野。
我们学会了运用罗盘仪器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现场判断方法。
同时,我们对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其工程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质学实习报告5篇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理论联系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5篇,欢迎阅读!地质学实习报告1 实习概况: 6月3日参观天河区火炉山;6月4日参观南沙地区小虎岛及开发区采石场。
关键字:花岗岩、泉水、伟晶岩、水对岩石的侵蚀、沙,生物对岩石的破坏、花岗岩装饰品、工程石材、复绿工程自然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在两天的实习中,我们接触到的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和沉积岩。
首先作为背景,介绍一下岩浆岩以及其中的一种——花岗岩。
火炉山的岩浆岩属于侏罗纪时代,南沙旧采石场的岩浆岩属于奥陶纪和寒武纪时代。
我们接触的岩浆岩以花岗岩为典型代表。
岩浆岩种类繁多,根据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产状和成因等因素的差异,以及他们的过渡情况分类,岩浆岩的已知种类甚至达一千多种。
按化学成分,根据SiO2的含量分类,可以把岩浆岩分成四个大类:超基性岩(SiO266%)。
其中花岗岩属于酸性岩按矿物成分,可分为含正长石,含斜长石,不含长石的几种类型,其中花岗岩属于含正长石的类型。
按岩石结构,根据矿物在岩石体中的颗粒大小,可分为等粒、斑状、玻璃状和碎屑状等形态。
花岗岩颗粒属等粒状或斑状。
这些形态的形成与岩浆岩成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深成岩由于压力温度高,冷凝慢,形成的结晶颗粒也大;根据岩石所处环境的过渡性,浅成岩所处压力温度条件不及深成岩,所以形成的结晶颗粒较小,成斑状或不明显颗粒状;喷出岩形成时,压力温度条件骤变,几乎不可能形成完成结晶,所以岩石结构一般呈玻璃状或碎屑状。
花岗岩的颗粒特性一般为等粒状或斑状。
实习第一天的地点是天河区火炉山。
主要目的是了解花岗岩。
刚上山,就发现不少人用桶在几个泉水孔下面接泉水,李老师介绍说这些泉水无须处理,可以直接饮用,这是来自湖区的我所不理解的,因为湖区的水,哪怕是地下水也是必须要烧开才能喝的。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专业年级土木三班学号 1104010506姓名徐飞飞指导教师吕建红、陈舟二○一四年五月中国南京第1章前言1.1实习简介1.1.1湖山地区普地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路线1:棒锤山西小铁路边人工剖面主要观察三叠系中下统青龙群下部地层、岩性等。
利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路线2:火石峰山脚下—沿盘山公路路边观察—火石峰北坡废弃采石场主要观察泥盆系、石炭系地层的岩性及古生物化石。
观察孔山背斜在火石峰出露的特征。
学会利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路线3:火石峰脚下—沿盘山公路路边观察—中国水泥厂采石场主要观察石炭系下统的地层特征。
利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路线4:明文化村—阳山碑材公园在明文化村古代废弃的采石场,观察二叠系栖霞组地层中岩性、化石特征。
考察大石碑断层,寻找该断层存在的证据,判断该断层的性质。
1.1.2六合区瓜埠山地质公园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观看介绍瓜埠山地质公园的电视纪录片(20min)。
古火山口地貌的观察主要观察古火山口的平顶山地貌,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古火山附件地区考察主要观察认识火山岩的类型及其特征,火山岩类型有: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以及火山熔岩(玄武岩),了解玄武岩柱状节理形成的原因。
在火山口周边地区观察主要观察白垩系浦口组地层、第三系雨花台组地层特征。
了解河流沉积物的组成与特征,寻找雨花石。
考察第四系下蜀黄土的特征,观察下蜀黄土与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1.2实习要求1.观察沉积岩地区岩溶地质现象。
2.观察、认识沉积岩的地层、岩性及古生物化石。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认识褶皱构造现象和断层构造。
4.观察地下水现象。
5.学会使用罗盘,包括:测量岩层的产状,并学会在地形图上定点。
6.观察认识火山岩地区(主要为玄武岩)地貌现象。
7.观察认识火山岩地层及岩性。
8.观察认识下蜀黄土、浦口组、雨花台组地层沉积物特征。
1.3实习目的1.时间与理论相结合普地实习是让我们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野外,使得我们对一些基本的地质现象获得些感性的认识,并巩固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一些理论知识。
2. 实际操作技术的学习老师向我们传授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它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产状的测量以及地质报告的编写。
3. 为从事有关地质的工作打基础普地实习能使我们较好的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建立起地质体的空间概念,并为今后从事地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测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培养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普地实习使得我们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质学科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
1.4实习过程概述5月24日,我们早上8点半集合出发,前往第一站,汤山镇湖山地区。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获得实习的大致路线及地区地质情况简介,便于我们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5月25号,我们随车前往六合区瓜埠山地质公园,南京市地质博物馆进行实习。
实习之前,预先分组,领取实习用品,并且拿到了地质实习指导书,使得实习有序的进行着。
5月24日上午前往汤山,观察并了解褶皱的基本形态之——背斜的同时了解不同岩石的性质,获知地质考察的必要的基本知识等;5月24日下午前往阳山碑材,观察并了解断层构造中的正断层之余参观游览天下第一碑的风景;5月25日上午前往南京六合地质公园,观察了解石柱林、雨花石等景观并了解其形成过程及原因;5月25日下午前往南京地质博物馆,在老馆中了解了我国地质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典型的岩石标本,在新馆中了解了恐龙时代,以及一些典型的地质现象,生命历程。
第二章实习内容2.1湖山地区普地实习2.1.1汤山地区地形地貌简介汤山位于南京城东约28km,自南京有汽车直通汤山镇、湖山地区,交通方便。
本区位于宁镇褶皱束的南带,地形上有三列山组成,走向NEE,三列山之间是两个纵向次生谷地。
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至169m,包括排山、棒锤山。
谷地1:北侧湖山谷地是二叠系龙潭煤系地层,经过地表水侵蚀形成,该谷地两侧的谷坡上发育有二级阶地,第一阶地海拔40~60m,即农田、煤矿所在地,第二阶地海拔60~70m,主要为残积、坡积之碎石,夹有少量冲积成因的粉砂质粘土。
中列山山势较高,一般标高为160~250m,主要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高341.8m。
谷底2:南侧谷地是志留系高家边组页岩地层被剥蚀而成(老宁杭公路)。
南列山简称汤山,其主峰海拔292.3m.泉水:孔山北坡山脚下,有孔山寺泉;棒锤山泉,均为上升泉。
2.1.2汤山地区地质实习内容路线:1:棒锤山西小铁路边人工剖面从下车的地方,沿着公路旁的幽幽小路进去,我们能看到防护墙那边的铁路,这座山脚棒槌山,当时为了修建铁路,形成了人工剖面。
该坡面出露的岩石属于青龙群组,大致分三部分,上部: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有菊石、克氏蛤。
中部:灰色薄层微晶灰岩与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清楚,产有菊石。
上部:灰色中厚层、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及薄层瘤状微晶灰岩、微晶砾屑灰岩。
顶部:厚层状微晶灰岩。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知道,该剖面岩层主要是沉积岩,大致分为石灰岩、砂岩、砾岩,硬度依次提高。
灰岩的强度最低,可以通过用指甲划痕看是否出现明显白色的印记来判断,判断砂岩与砾岩,则用类似钥匙之类的金属物品,在岩石上划痕,砾岩相对硬度较大,划痕较浅,几乎看不出来,砾岩有比较明显白色痕迹。
图2.1.1 沉积岩层理构造图2.1.2 判断沉积岩类别沉积岩最突出的特征是沉积岩具有层理。
层理是有沉积岩的成分、结构、胶结物、颜色等沿垂向的变化显示出来的一种面状构造。
按照岩层层理的形态,一般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水平层理既细层界面平直,相互平行且平行于岩层面。
波状层理,细层界面成波状起伏,但总体方向平行于岩层面,这在该剖面有明显的出露体现。
斜层理是有一系列与岩层面斜交的细层所导致,一般出现在碎屑岩中,斜层理可分为单向斜层理和交错斜层理。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着使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1. 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
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
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º,倾向为220º,倾角350º,则记录为NW310/SW∠350或310/SW∠350或22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
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路线2:火石峰山脚下—沿盘山公路路边观察—火石峰北坡废弃采石场我们老师的带领来到了火石峰脚下,沿着盘山公路向上,一边走一边观察,老师继续教我们测量产状,该地区主要发育为汤山复式大背斜,该背斜北侧有次一级的向斜和背斜,我们在盘山公路旁看到的主要是是孔山背斜构造,一般遭受风化侵蚀作用后,背斜核部由于节理的发育,易于风化破坏,可能形成河谷低地,而向斜核部则可能形成山脊。
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依次经过的地层有二叠系的栖霞组(P1q)[具体介绍见 3.1.1地层岩性];然后是石炭系的船山组(C3c )、黄龙组(C2h)、老虎洞组(C1l)、金陵组(C1j)和高骊山组(C1g );背斜(暂定为背斜,下有具体证明)的核部是泥盆系的五通组(D3w)。
褶皱是最常见的地质构造形态之一,是指岩层在构造运动中受力形成连续弯曲的永久变形。
有上面的岩层分布可以看出,两侧是新的岩层,中间为老的岩层,所以肯定以偶褶皱构造形成,沿途的石灰岩较多,溶蚀现象也比较明显,有明显的溶蚀裂缝。
图2.1.3 背斜构造路线3:火石峰脚下—沿盘山公路路边观察—中国水泥厂采石场该地段地层岩性主要为石炭系(C)下统,分组如下:下统(C1):C1分四组:金陵组(C1j)厚约6m,与五通组假整合接触。
为灰黑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厚层状,生物碎屑中主要是海百合茎及腕足类碎片,含有机质及泥质成分较高,底部有一层铁质粉砂岩与五通组接触。
盛产假乌拉珊瑚、笛管珊瑚,始分喙石燕、金陵穹房贝等化石。
高骊山组(C1g)厚度约36m,假整合于金陵组之上,金陵组顶面颜色发红,有铁锰质薄层堆积。
下部为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夹夹薄层砂岩,含灰褐色泥质生物碎屑微晶灰岩透镜体,见腕足类化石碎片。
中部为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
上部为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及灰黑色粘土质及粉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砂岩。
和州组:(C1h)与上伏高骊山组(C1g)为假整合接触,厚约5m,出露少,零星分布。
岩性:灰黄色泥质及白云质微晶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
化石少,有:袁氏珊瑚、贵州珊瑚、巨长身贝等。
老虎洞组(C1l)厚度约6m,与和州组假整合接触。
为灰色、浅灰色结晶白云岩,致密,较坚硬,遇酸仅微起泡,风化面有刀砍状溶沟。
含有灰黑色、灰白色、肉红色、燧石结核,呈透镜体或团块状,产不规则石柱珊瑚等化石。
(2)中统(C2):黄龙组(C2h)厚度约65m,与老虎洞组为假整合接触。
黄龙组底部有白云岩砾块组成的砾岩,砾块半棱角、半滚圆状到不规则状,直径3~5cm为主,由方解石胶结,其晶粒达1cm以上,厚约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