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素材:莫言生平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788.50 KB
- 文档页数:19
作家莫言简介,,莫言个人简介篇一:莫言简介详细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2011年凭借长篇小说《》获第八届;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
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军赋文学院首席作家。
篇二:莫言简介莫言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1]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 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4]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创作特色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赤裸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
高考作文素材: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核心提示】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contemporary。
)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莫言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着怀乡怨乡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1日讯中国经济网记者从诺贝尔官网了解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了莫言。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莫言由此成为首个斩获此奖的中国人。
据环球网报道:备受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11日揭晓。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摘获这一奖项。
评委会称,莫言的作品是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他本人也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aMrquez)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
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他的作品是幻觉现实主义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
莫言曾出版了多部小说、短篇故事和散文,题材十分多样。
莫言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 简介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2004年,法国图书沙龙,莫言、李锐和余华三位作家获得“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他还被认为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热门人选。
[1]莫言- 生平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
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
《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现代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农民小说的瑰宝”。
1. 早年经历与成长莫言出生于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农田中劳作,感受到农民的辛酸与艰辛。
在农民家庭的熏陶下,他对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尽管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经常向他和其他孩子们讲述各种故事和传说,这对莫言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文学创作风格与主题莫言的作品以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精神风貌著称,他用真实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沧桑和变迁。
他的作品融入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农民为主人公,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他探索了人性与生活的种种命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莫言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对社会不公和个体命运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温暖。
3. 莫言的代表作品3.1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中的波折历程。
小说以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刻画了农民在命运的洪流中的坚韧与不屈。
3.2 《蛙》《蛙》是莫言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医生为主角,通过医生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乡村百态和个体奋斗的艰辛。
这部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对话展示了莫言独特的写作才华。
3.3 《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女性为主角,通过她与家庭以及历史之间的纠葛,展现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小说细腻而逼真地展现了一个平凡女性的坚强与无奈。
4. 莫言的影响与地位莫言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获得了认可和赞誉。
关于莫言的作文导语近年来,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他就是莫言。
莫言以其深刻的作品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本文将介绍莫言的经历和作品,探讨他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莫言的经历莫言,原名莫贵禄,1955年生于山东省高唐县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从小就显示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在中学时期开始创作。
然而,莫言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他曾在农村学校当教师,收入微薄,却并未放弃文学梦想。
在经历了多年辛勤耕耘后,他终于取得了一些短篇小说的成绩,并开始受到文坛的关注。
二、莫言的作品莫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鲜明的题材选择而闻名。
他的作品多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忍耐。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家族三代人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生活经历。
这部小说以其深入人心的描写方式和生动的场景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莫言还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士兵突击》、《丰乳肥臀》等。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独特的视角,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困扰。
三、莫言的影响莫言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他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更是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莫言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对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使人们对于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莫言的作品也鼓励了更多的作家关注中国的农民和社会底层,为他们发声。
结语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界的瑰宝。
他以文学为媒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
他的作品不仅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更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莫言的创作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塑造了新的文学形象。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莫言的作品会持续引领中国文学的发展,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
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作文素材在学生过程中,常遇到无话可写的尴尬场面,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如何去搜集素材、积累素材、运用素材,让作文有米下锅。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莫言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莫言作文素材一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xx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xx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
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莫言作文素材二孤独是一种财富。
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一句话:“海明威曾经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
”莫言这话多少有些冤枉双亲,因为比起从小失去父母的川端康成和有一个酒鬼父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来说,莫言的那点不幸实在可以忽略不计。
莫言常说,饥饿与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其实莫言童年时候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后能饿成作家,特别是像莫言这样有名的作家,屈指可数。
他的不幸,也是他的财富,在于他的孤独。
莫言作文素材三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
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
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
有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
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
莫言生平莫言,原名管谟业,出生于1955年12月17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其所面临的社会变革。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独特的笔法和精湛的叙事技巧,抒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莫言出生在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家庭主妇。
在他的童年时期,他就接触到了许多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他在西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开始接触文学,并且对于作家的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大学期间开始创作小说,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表达对农民的关怀与理解。
莫言的第一部作品《丰乳肥臀》出版于1986年,这部小说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格局,也奠定了莫言在文坛的地位。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民家庭为主线,通过对家庭成员的个体生活和家族历史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变革中的矛盾与冲突。
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关注。
随着《丰乳肥臀》的成功,莫言的知名度迅速上升。
他接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红高粱家族三部曲》、《檀香刑》、《蛙》等,这些作品多以农民为主题,深刻地刻画了中国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
他的作品在情感与思想上都具有极高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莫言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国际文坛的高度认可。
在2012年,他成为继莎士比亚、托马斯·马努恩等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华语作家。
诺贝尔委员会称赞莫言“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技巧,揭示了中国农村生活的伟大历史,具有普遍意义”。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莫言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肯定与鼓舞。
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而多元。
他善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融合,使作品在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中展现真实的人类命运。
莫言一、生平及创作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6年,山东高密人。
1976年入伍,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现为专业作家。
创作的三个阶段:1、81-84探索期,《春夜雨霏霏》及《民间音乐》等作品大都采用写实笔法抒写故乡的生活;2、85-87爆发期。
85年《透明的红萝卜》震动了文坛,其后发表《金发婴儿》、《爆炸》、《球状闪电》等一大批同类型中短篇小说。
特别是86年以《红高梁》为代表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反响强烈。
审丑与反讽,强旺的生命意识,鲜明的象征意味3、87年后至90年代成熟期,发表《红蝗》等食草者家族系列小说及《欢乐十三章》、《白棉花》、《怀抱鲜花的女人》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酒国》、《丰乳肥臀》。
二、主要特征﹙一﹚、莫言的大多数小说描写故乡山东高密县东北乡,小说最基本的内容是激发民族的生命活力,遏制“种”的退化。
艺术上,有三个特征:(二)、童年视角1、童年记忆和生命体验《爆炸》、《金发婴儿》、《透明的红萝卜》。
2、叙事主人公——一个懵里懵懂的农村男孩(三)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方式莫言将对象世界和人的感觉强化、异化,并内化在叙述和描写中,在他的小说中,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而来,创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四)审丑观念的确立1、把丑的艺术形象作为正面反映的对象,以扭曲、不和谐的外观形式,反叛传统美学规范,拓宽艺术空间。
2、以丑暴露人类自身缺陷,以丑排拒都市文明。
如:《红蝗》三、“红高粱家族”:民族化的象征世界《红高粱家族》是由数部中篇小说合并而成的长篇小说。
它包括《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奇死》等。
1.红高粱:内涵丰富的意象这是一个整体象征意象:它象征着刚毅、不屈,象征着苦难、坚忍,象征着复仇、牺牲,象征着狂放不羁,象征着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
人与自然契合,历史与现实契合。
2.生命意识的张扬人物塑造:主流历史排斥的“边缘性人物”,现代文明未曾驯化的野蛮族群。
莫言的介绍及成就【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一、生平简介莫言(1955- )山东高密人,原名管谟业。
中国当代作家,198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更是备受文坛关注。
极左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他家是中上农成分子,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
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
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
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
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莫言在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
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
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
此后的创作明显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
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开始有报告文学作品问世。
1989年秋入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
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
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
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
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一、酷爱阅读莫言从小就非常爱阅读,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
每年他都会清理一些书捐赠给学校,书架上只剩下经典。
一部经典他会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正是因为莫言十分热爱阅读,也更加懂得细细品味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作家,才会创作出引起读者共鸣的好文章。
《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
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
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
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
”除了《蛙》莫言的大多作品都是来源于他的现实生活,也是来源于高密县。
二、远离喧嚣的大师作为名人,莫言算得上是一个另类,当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其他获奖者接受鲜花、采访的时候,他避开媒体,悄悄地回到乡下老家。
当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时,他一直沉默。
获奖前几日,还和家人在乡下赶集。
诺奖公布前日,他在认真审读、校对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