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格式:pptx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30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历史组刘思远一、课程标准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标教材新增加的篇目,教学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内容多且散。
要注意内容的选取,做到突出重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纯真,热情,乐于参与教学。
善于想象,形象思维好。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片,照片交流,小故事的阅读、小短剧的表演,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教学方式:体验、探究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教学设备等。
4、前期教学状况: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内容,找出自己感兴趣点,并查阅相关的资料,简单处理,课上同学间交流。
要学生收集自己以及家庭成员的新旧照片并做好给学生展示交流准备。
编演剪辫子的小短剧,再现历史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传入我国2、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3、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4、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变化5、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服饰:男性服饰:长袍马褂:近代男子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
(由孙中山先生设计、融合中西服饰优点)女子服饰:旗袍改良(由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易混(错)警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①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倡②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事件推动等)③外:西方观念传入(2)“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主张“废止缠足”;②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反清革命的色彩)(但是,广大农村缠足陋习并未完全中止,直到新中国成立)(3)婚姻自由: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主张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倡导“两情相悦”之风。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开始成为时尚。
婚礼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改为简约文明,城市中出现西式婚礼。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外国人最早在华办报:19世纪中前期,著名的有《万国公报》。
(2)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3)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中外记闻》《强学报》(高潮)(4)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二)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生活质量。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个探究活动课。
本单元先后介绍了《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同学们通过这三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国近现代的民生变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后,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课,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以上三节课学习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针对这种自主探究的课,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
所以,要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
在学习方法方面,让学生们主动的去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整合史学材料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课型与课时:新授课;一课时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识记民生百年的变迁。
(2)理解民生的变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人类社会生活向更高境界发展。
⑶运用社会发展观点,分析中国民生百年巨大变迁的背景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1)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选题。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自己的感受,举办历史展览会。
(3)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2)老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拓展,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发展。
(3)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史实、背景,分析影响民生变迁的因素。
难点:史料整合能力、提取历史信息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1.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给学生设计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 5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3.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4.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历史第二课堂回眸
教学目的
通过一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培养了兴趣,提升了能力,为了更好地总结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能力再上台阶,特组织本次活动.
活动过程
一.历史第二课堂的认识
中学历史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
它是在国家规定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历史知识教育活动。
中学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
它有利于学生开阔历史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能力。
是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学生学习的必然要求。
二.历史故事演讲
历史故事演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历史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肢体表现力;锻炼胆识,启迪心灵、创新思想,获得学习与生活的灵感,对做人与做事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历史课本剧表演
“我的课堂我作主”历史课本剧的表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和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
四.历史手抄报分享
历史手抄报是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它有显眼的报头、报名并设有一定的栏目,以文字书写为主,也配有一定的图画、图案。
创办历史手抄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历史知识,拓展视野,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感知。
还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锻炼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活动点评与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讲解】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原因、特点及影响(一)近代:1840年至1949年1、变化表现1)衣: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裙子、旗袍(中西合璧)2)食: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餐饮、葡萄酒、白兰地、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
3)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胡同、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其中独院式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4)风俗习惯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⑤阅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
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2、变化原因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西方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如在租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等。
2)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①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如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如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这一主张得到进一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