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低碳城市战略及其实现途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99.22 KB
- 文档页数:6
浅论河南发展低碳建筑的途径及策略陈建国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摘要】河南地处中原,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的矛盾日益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尤为迫切。
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8.6%。
发展低碳建筑,是河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要求,是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低碳建筑发展策略发展途径一、对低碳建筑的理解目前,学界对低碳建筑尚无明确定义,碳排放量降低到何种程度可称为低碳建筑亦无具体标准。
一般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人们提供具有合理舒适度使用空间的建筑模式。
低碳建筑涉及建筑规划、设计、技术、施工、管理及小区环境建设、建筑材料使用、建筑能源利用等诸方面。
普通建筑需利用大量的水、电、物资等,输出废热、废水及生活垃圾,而低碳建筑则在不牺牲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协调、整合、优化实用、有效的建筑技术,尽量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并进行废物循环利用,供给建筑能耗,减少二氧化碳及废弃物排放,以保护环境,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发展低碳建筑的制约因素尚未形成支持低碳建筑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河南目前尚未形成促进低碳建筑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财政税收刺激政策及建筑节能评估体系。
对一些开发商而言,由于低碳建筑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市场认知度较低,因此虽然认同低碳开发理念,但实际行动上仍持观望态度。
其更多关注的是短期利益,开发低碳建筑动力不足。
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大。
据统计,老住宅节能改造约需80~120元/平方米。
作为拥有16.7万公里土地,人口已达1亿的河南来说,其建筑数量之多,建筑结构、产权形式、改造标准之复杂,节能改造所需费用之大,居全国前列。
河南目前城镇既有居住建筑约12亿平方米,90%左右为非节能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巨大。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邢光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河南郑州450011)摘要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二氧化碳排量的激增。
郑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
文章从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分析,提出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郑州市;低碳城市;对策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GDP增长迅速,2010年郑州市GDP 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
1999年到2009年郑州市的城市化率从35.1%增长到了42.9%,城市人口也由1999年的628万增长到了2009年的731.47万。
短短十年间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03.47万,平均每年增长10.3万。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带来了能源消费增加(见图1)、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等问题,给郑州市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图1二.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一)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1.关于碳排放来源的研究。
从最终用途的角度来看,碳排放的来源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由建筑物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3%,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28%。
2.关于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的研究。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5种低碳城市建设模式:①基底低碳,是指能源供应低碳化;②结构低碳,是指产业转型和发展循环经济;③形态低碳,是指进行紧凑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网络规划;④支撑低碳,是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应用低碳技术;⑤行为低碳,是指市民的消费行为低碳化。
(二)低碳城市建设经验1.能源低碳化。
碳排放与能源的使用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环保税制的杠杆作用来促进节能减排。
而针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更有实际意义。
110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吴艳作者简介:吴艳(1981-),女,河南省济源市,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郑州451150)摘要: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消费更多的资源,带来更多的碳排放,如何协调经济与环境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产业结构引言“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来的,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已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随后低碳经济引起了世界各界的广泛关注。
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等都积极进行了低碳经济的探索。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我国也逐步开始进行低碳经济的转型。
2009年,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50%。
2010年8月,我国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来推动的,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呈现出高碳的特点。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之路,则成为我省探索的重点。
一、低碳经济概述(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摒弃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从这个概念上可以看出,对低碳经济的评价也主要是从实现途径和实施效果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的,它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需要多方主体的广泛参与,共同推进。
《中国长期低碳进步战略与转型路径探究》综合报告摘要:本报告对中国长期低碳进步战略与转型路径进行了综合探究,通过对中国国情、低碳进步观点以及国内外低碳进步阅历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进步战略,并探讨了转型路径的可行性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中国的低碳进步提供指导和借鉴。
第一节:引言低碳进步已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对低碳进步具有极大的责任和挑战。
本文从国情出发,对中国的长期低碳进步战略进行探究。
第二节:国内外低碳进步阅历分析本节通过比较国内外低碳进步阅历,总结了低碳进步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
其中,重点对欧洲的低碳进步阅历进行了探究和借鉴。
第三节:中国国情分析本节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国情对低碳进步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确保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需要解决巨大的环境挑战。
因此,中国应实行符合自身国情的低碳进步战略。
第四节:中国长期低碳进步战略的构建本节提出了中国长期低碳进步战略的构建框架。
起首,要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建低碳进步的合力。
其次,要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低碳进步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进步。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纳国际先进阅历。
第五节:低碳转型路径的可行性与问题本节对中国的低碳转型路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了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低碳转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需要综合思量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方面因素。
第六节:政策建议本节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主要包括: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低碳法律法规,推动低碳进步的实施;推动碳排放权来往市场的建设和进步;加强企业和大众的低碳意识和培训等。
第七节:结论本节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中国低碳进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摘要:本文首先从低碳城市的概念入手,分析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其次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当前建设低碳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发展战略。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city, and analyses subject of building low-carbon city, and then analy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building low-carbon city combined with national condi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strategies.关键词:低碳;城市;发展;战略key words: low-carbon;city;development;strategy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018-020 引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各国刻不容缓的责任。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日益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必定投身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潮流之中。
1 低碳城市的概念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通过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开发创新低碳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2 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低碳城市的建设不仅仅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是政府、企业与居民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政府。
做好低碳城市建设的监督工作,搭建发展低碳的平台,为建设低碳城市提供政策支持和行为扶持。
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转型对策徐金鑫【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以探讨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推广低碳技术并加强宣传和教育等对策建议,以实现低碳型经济社会的顺利转型。
【期刊名称】《市场研究》【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2页(P37-37,38)【关键词】低碳经济;河南;碳排放【作者】徐金鑫【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新兴工业大省,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有助于河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能有效地应对发达国家实施的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
本文基于《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简要分析河南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2000年以来,我国年均碳排放量为167.71亿tC,山东、河北、山西、江苏及河南的碳排放量均在1亿tC/a以上,其碳排放之和占全国排放量的37.5%,其中河南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第五位,年均碳排放量为10.25亿tC。
从碳强度上来看,我国不同省份间碳强度差异较为明显,河南碳强度是0.85tC/万元,处于中游水平,不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无论是碳排放总量还是碳强度的比较,河南的低碳发展现状都不容乐观。
(二)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省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8:55.5:30.6,到了2014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变为11.9:51.0:37.1。
河南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有所上升。
整体结构略有优化,但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产业结构层次依旧低下。
分析数据得知我省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且第二产业中能源、原材料行业比重高,特别是高耗能工业比重达42.6%。
绪论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能源导致的环境问题更主要地表现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恶化,由此引起全球性环境问题。
气候变暖对全球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也给世人敲响警钟,扭转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效应,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活方式。
河南省是资源大省且仍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阶段,河南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及资源消费大省,第二产业能耗占绝对大的比重,其中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又占绝对高的比重,这将对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严重挑战,为此,本文研究了有关河南低碳经济的现状和有关对策,以便于更好的发展河南经济。
现阶段,河南低碳产业发展滞后,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缺乏,与先进省份相比,河南省新能源、光伏产业、节能环保装备等低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差距明显、技术和人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河南省能源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核心技术难以突破,外部技术引进困难大,低碳技术水平总体偏低,创新不足、高层次研发人才缺乏,管理型人才相对不足都成为制约河南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分析,找出了河南低碳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利于有关部门清楚的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有结合了其他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有关政策和理论,提出了河南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该路径符合河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对发展河南低碳经济给予一定的帮助。
1低碳经济及河南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概述1.1 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排放能源的利用不符合全球发展的长期战略,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低碳经济油然而生。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收稿日期]2010-12-10[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号B005);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0B630031)。
[作者简介]张吉献(1963 ),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研究。
河南低碳城市战略及其实现途径研究张吉献,于正松(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 要]通过对河南多年统计资料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河南低碳城市建设做出评价,并分析河南省区域城镇化的特征和趋势。
借鉴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按照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河南基于低碳经济实现区域城镇化的途径。
[关键词]河南;低碳城市;战略;主成分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 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1)02-0079-061 低碳城市的内涵及特征低碳 (Low -carbon)即减少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其由英国率先提出。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
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 )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
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戴亦欣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2]。
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3]。
辛章平等认为低碳城市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认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4]。
付允等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高能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5]。
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低碳城市的不同认识,但是在对低碳城市内涵的认识,有三点需要注意:低碳目标的实现以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为基础,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的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是不科学、不可取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不能以降低或损害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需要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多目标问题,它不仅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要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点。
低碳城市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应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的特征[6]。
2 河南各市低碳城市建设评价2.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由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的城市经济、能源消费、城市交通、技术创新、城市建筑、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等若干子系统构成。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城市低792011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应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代表性的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7]。
在此,选取三个层次4个方面共22个指标,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各城市低碳建设水平。
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体系如下:1)经济发展指数:人均GDP(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5)、高新产业和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X6)。
2)科技发展指数:单位GDP能耗(X7)、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率(X8)、单位GDP电耗(X9)、单位GDP电耗较上年下降率(X1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X11)、公路运输能源消费量(X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13)、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X14)。
3)社会发展指数:城镇化率(X15)、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X16)、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1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X18)。
4)环境发展指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20)、污水处理率(X21)、生活垃圾处理率(X22)。
2.2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80%-85%以上)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
其优点是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
它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得到的综合指标(主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使得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确定性[8,9]。
2.3 河南低碳城市建设评价1.评价过程。
调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上述22个指标进行计算处理。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的影响,使标准化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
然后运用SPSS13.0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表1)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计算结果如下:表1 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F17.24932.95132.951F2 3.93517.88850.839F3 2.46911.22162.060F4 1.6597.53969.599F5 1.5787.17276.771F6 1.381 6.27983.049F7.844 3.83886.887选取特征向量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前7个作为主成分因子,按照主成分分析的法则计算,得出各市在7个主成分上的得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市的低碳发展水平。
以7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综合分值,结果见表2。
2.评价结果。
由表2可知,河南各市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依次为:郑州、洛阳、焦作、济源、平顶山、许昌、安阳、三门峡、鹤壁、新乡、商丘、信阳、濮阳、开封、漯河、南阳、驻马店、周口。
但各市又在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各有优势。
其中,第一主成分对反映低碳城市建设评价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达32.951%,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几个指标上,特别是人均GDP,说明低碳城市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各市排名依次为:郑州、济源、洛阳、焦作、三门峡、安阳、平顶山、鹤壁、许昌、新乡、开封、南阳、濮阳、商丘、漯河、信阳、驻马店、周口。
第二主成分对反映低碳城市建设评价的方差贡献率是17.888%,其主要表现在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指标上,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及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率和公路运输能源消费量等。
说明低碳城市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能耗及其能耗的下降率。
这方面各市的排名依次为:郑州、商丘、开封、信阳、洛阳、南阳、驻马店、周口、平顶山、许昌、新乡、焦作、安阳、濮阳、鹤壁、漯河、三门峡、济源。
第三主成分对反映低碳城市建设评价的方差贡献率是11.221%,其主要表现在城市环境建设水平和能源消耗上和生产进步上,如单位GDP电耗较上年下降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
各市的排名依次为:漯河、郑州、许昌、鹤壁、濮阳、周口、信阳、三门峡、洛阳、新乡、济源、南阳、驻马店、平顶山、焦作、开封、商丘、安阳。
80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表2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分值及排名依据各市低碳发展水平主成分综合得分,可将18个城市分为低碳城市建设水平高、较高、较低、低四类。
第一类,得分F 0.5,包括:郑州、洛阳、焦作、济源4市;第二类,得分0 F<0.5,包括平顶山、许昌、安阳、三门峡、鹤壁5市;第三类,-0.5<F<0,包括新乡、商丘、信阳3市;第四类,得分F -0.5,包括濮阳、开封、漯河、南阳、驻马店、周口6市(见表3)。
表3 河南省低碳城市水平分类3 河南城镇化的趋势与特征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人口的转移和集中仅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则是城市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不断增强,并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城乡统筹、地区协调、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对1978年以来的河南经济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河南区域城镇化呈现如下特点:3.1 城镇化进程呈加速发展趋势河南区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上升到2009年的37.7%,城镇化率每提高10%所用的时间表明,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提高到2000年的23.2%,花费22年时间。
2006年河南的城镇化率达到32.5%,仅用了6年。
特别是2005年之后,河南的GDP 总量突破万亿,人均GDP 突破万元之后,城市化率更是以每年约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进入新世纪之后河南的城镇化水平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3.2 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 水平密切相关对1978-2009年以来河南人均GDP 和城镇化进行回归分析可知,河南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 也呈一元相关关系(y =-4E-08x 2+0.002x +13.317),其相关系数R 2=0.9873。
说明河南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是GDP 和人均GDP,随着河南GDP 和人均GDP 的增加河南城镇化水平还将快速发展。
3.3 产业结构处于城镇化的中级阶段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将首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
在城市化的81第2期 张吉献,于正松:河南低碳城市战略及其实现途径研究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但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在初中期,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
而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则会形成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的情况[10]。
2009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37.7%,产业结构为14.2:56.5:29.3,河南的产业结构说明其城镇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见图1)。
图1 1978-2009年河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图3.4 河南城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河南城镇化水平大于或接近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有郑州市、鹤壁市、焦作市和济源市。
城镇化率在40%以上的有洛阳市、三门峡和新乡市。
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是商丘市和信阳市,最低的是周口和驻马店。
各市城镇化水平相差悬殊,郑州和周口、驻马店相差一倍以上。
就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分布来看,愈接近全省的中部,城镇化水平愈高,郑州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