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71
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规范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规范1. 范围和目的本规范适用于临床微生物样本的采集、处理和管理,旨在保证样本采集的质量和规范性,确保临床微生物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术语和定义(1)微生物:指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在内的微小生物体。
(2)临床样本:指从患者体内采集的各种生物标本,如血液、口腔、鼻咽部、骨髓、尿液、痰液、脑脊液等。
(3)采集容器:指用于采集临床样本的容器,如血液采集管、尿样瓶、培养皿等。
(4)采集套装:指一次完整的样本采集过程中所需的所有采集工具和材料。
3. 采集前准备(1)确定采集部位、时间和采集方式,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准备好所需的采集套装和采集容器,在样本采集前做好标签,并核对患者信息。
(3)认真阅读所有相关规范和实验室要求,确保样本采集符合要求。
4. 采集操作步骤(1)根据采集部位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采集套装。
(2)采集前应让患者了解采集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3)采集前要检查采集部位,患者的身体状态和生命体征,确保采集过程安全和无痛苦。
(4)采血时应注意采血量、采血速率、采血部位、采血方式等。
(5)尿样采集时应注意尿样的采集量、采集时间、采集方式、保护好样本的完整性和纯度。
(6)痰液采集时应注意痰液的颜色、黏度、量和纯度,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和采集方式。
(7)脑脊液采集时应注意采集部位、采集方式、采集量、采血顺序和样本处理标准等。
(8)其他临床样本采集时,应根据具体要求和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和器具。
5. 样本运输和储存(1)在采集后,立即将样本放入相应的采集容器中,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2)若无法立即处理样本,应按要求在采集容器中注明采集时间和采集者信息,并存储在规定温度下,以便后续处理。
(3)运输过程中应遵循规范,确保样本不泄漏、不污染,并尽快送至目的地。
(4)储存过程中应保持样本的纯度和完整性,控制储存温度,在保质期内使用。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储存和转运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则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2.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3.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4.采样后立即送检5.标本容器须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6.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标本采集1.尽早采集2.无菌操作3.合适部位4.适量标本5.适当方法6.安全采集1-尽早采集标本“采集重在时效性”1.1最好是病程早期、急性期1.2尽量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集1.3对已用抗生素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次用药前采集2-合适部位“背景干扰”2.1无菌标本:注意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避开腔道口区标本,以免皮肤表面正常菌群的污染,造成混淆和误诊。
2.2正常菌群寄生部位:采集时应特别小心;应明确检查的目的菌在进行分离培养时,采用特殊选择性培养基2.3血标本采集:应避免输液的影响。
3-无菌操作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皮肤或粘膜常居菌群污染和防止外源性细菌污染标本。
3.1.在采集血液、脑脊液、胸腔积液、关节液等无菌标本时,应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严格进行无菌操作;3.2.对于采集与外界相通的腔道标本时,如窦道标本,应从窦道底部取活组织检查,而非从窦道口取标本,以免受皮肤表面正常菌群的污染,造成混淆和误诊;3.3.采集的标本均应盛于无菌容器内送检。
盛装标本的容器须先经高压灭菌、煮沸、干热等物理方法灭菌,或使用一次性无菌容器,不能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
标本中也不得添加防腐剂,一面降低病原菌的分离率。
4-适量标本4.1标本采集应足量。
标本量过少,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
4.1.1血液标本:通常成人采血量每瓶8-10ml,儿童每瓶1-5ml;脑脊液、骨髓、4.1.2脓肿、穿刺液、引流液、痰液等标本:三1ml尿液标本:>3ml4.1.3粪标本:1-3g 或 1-3ml4.2结核标本采集量要求特殊:4.2.1痰、肺泡灌洗液或支气管冲洗液:>5ml;4.2.2清晨中段尿:5-10ml;4.2.3粪标本:>1g;4.2.4穿刺液(胸水、腹水、关节液等):5- 10ml。
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粪便标本采集和处理(1)采集方法1.自然排便法:取新鲜粪便的黏液、脓血、或絮状物等有意义成分,2~3g 或 1~2 m1,盛无菌容器内或置于保存液或增茵液内送检;若疑似霍乱者应置于碱性蛋白胨水中(PH8.6)。
2. 直肠拭子法:难以获得粪便或排便困难患者及幼儿可采用此法,将拭子前端用无菌甘油或生理盐水湿润,然后插入肛门约 4~5cm(幼儿 2~3cm),轻轻在直肠内旋转。
擦取直肠表面粘液后取出,盛于无菌试管中或保存液中送检。
(2) 注意事项1.尽可能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集标本。
2.所挑取的粪便不应接触其他部位(如便盆),粪便样本中不应混入尿液及其他异物,采集过程应尽量无菌操作。
3.不应用厕纸收集粪便。
4.对同一病人在同一天不宜重复送检。
5.宜在感染急性期(通常是5d-7d内)采集标本。
6.下列腹泻患者应连续3d送检标本--社区获得性腹泻(入院前或72h内出现症状)--医院腹泻(入院72h后出现症状),且至少有下列情况之一:大于65岁并伴有内科疾病、HIV感染、粒缺(中性粒细胞--怀疑肠道感染的`非腹泻性表现。
7.肠炎和发热病人建议做血培养。
8.伤寒沙门菌感染时骨髓培养高出血培养。
9新鲜粪便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检,不应超过2h。
(3)标本拒收干燥的拭子、含钡粪便、黄软成形便、干便、明显污染的粪便、一日内重复送检的标本,应设法与临床医师联系,可要求重新留取标本,并做好记录,在没有与医师沟通之前标本不应丢弃,仍按实验室标本保存原则存放。
二、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1)采集方法1. 中段尿采集法:清晨起床后用肥皂水清洗尿道口和外阴部,再用清水冲洗尿道口周围,然后排尿弃去前段尿液,收集中段尿 5~10ml盛于带盖的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采集后于0.5h内进行接种。
2. 耻骨上膀胱穿刺法:评估膀胱内细菌感染的“金标准”。
培养结果与临床病情矛盾时可采用此法,一般较少应用。
3. 导尿法:采用无菌技术用注射器经导尿管抽取尿液,导取 10~15ml 尿液,置无菌容器中送检,尿液标本不能通过收集袋引流管口流出的方式采集。
临床标本采集运送规程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诊断质量保证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对感染样本中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的阳性率和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控,也影响临床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的产生和提高感染的治愈率,而且对预测或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杜绝感染蔓延、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病机制和环节、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严格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检验方法,是做好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的关键。
鉴此,希望临床各科能按照本操作规范采样送检。
一、医院感染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1.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我院总的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应不低于70%。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4.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5.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子或伤口拭子,应立即送检。
6.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7.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二、常见医院感染标本送检方法1.血液与骨髓①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
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切忌在静脉点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
②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
将采集的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应更换针头或过火消毒针头。
血培养瓶应在避光室温中保存,不必置冰箱保存。
③每次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l一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lO: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④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阶段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⑤每例病人至少采血两次,间隔。
.5—l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皮肤污染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