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主要分类,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农业这一部分内容,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比如知道农业是一种生产活动,能够提供食物等。
但学生对于农业的深入理解可能还不够,特别是对于农业的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农业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的定义、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难点:农业的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农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合作交流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农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农业的问题,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Tags: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字号:T|T《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教学难点: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农业概念。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
[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师生小结]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篇:农业设计《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课标分析尊重自然规律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前提,我国农业分布就是人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体现。
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只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本保障。
所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感受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布局我国农业部门及农作物,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学会研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提高地理实践力,提升人地和谐的理念和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探究: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
二、课前:听歌曲《在中国的大地上》、农业相关图片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习新课1.了解农业部门学生猜小零食及原材料来自哪个农业部门,教师适时给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概念,并对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出发,唤起学生对农业部门的已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农业重要性学生结合生活感受感悟农业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在感悟农业重要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探究农业的必要性。
3.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学生交流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典型区域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协助学生完成表格——农业部门对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需求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为后面探究农业部门和农作物分布提供基本依据。
4.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学生运用中国地形图、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光照图等资料合作探究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5.认知梳理设计意图:回顾探究过程,梳理探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再次提升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农业部门和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2)能运用资料、地图,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及成因。
2.过程和方法:(3)能够将学到的农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身边出现的农业类型并根据所学内容掌握分析农业差异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农业的部门,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特征。
2.难点: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食物的图片,提问:这些美食的来源是农业,那它们来自于哪个农业部门呢?展示生活中学生比较喜欢吃的的水果和食物的照片。
导入:农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的食物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农业,那么农业究竟有哪些部门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农业的定义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找出农业的劳动对象及劳动产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小结。
活动:讨论交流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后组内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1)了解农业的生产对象和农业的主要农业部门。
(2)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教师讲授农业的定义: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的部门展示农业的部门的四幅图片,让学生回答农业的部门,然后教师进行讲授和小结。
教师讲授: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是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林业是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树木以及对树胶等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
渔业是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程目标】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3.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大家知道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稻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地区:我们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区的水稻却是梯田的形式,还有同样都是降水较少的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业,有的地区就不可以呢?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2.引导提问,导入课题:如果你是一农场主,你的农场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会在平原发展什么农业?在山地发展什么农业?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问:想一想如果你要发展农业,你会怎么选址?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1、廟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教学方法】图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演示与记录并举例说明农业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农业生产不仅提供我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资资料,还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 教师强调: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读图4. 8和图4. 9,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是个奇迹?教师总结: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所以是个奇迹。
教师补充:中国虽然总体粮食产量比较高,但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学生根据亲身体会回答生产方面:棉花和动物的皮毛可以为纺织工业和皮革工业提供原料,粮食、蔬菜、水果、蛋奶等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原料、木材为造纸业提供原料。
生活方面:我们吃的米、面、油、菜等、穿的棉纺织品、毛纺织品等都来源于农业学生读图分析:中国在这四国中耕地面积最少,约是1.1亿公顷(美国和印度约是1. 6亿公顷,俄罗斯约1.2亿公顷)但粮食产量却最高,约5亿吨(美国约4 亿吨、印度约2. 3亿吨,俄罗斯约0. 6亿吨)。
《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3、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农业的分类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农业生产的特点。
2、难点(1)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农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丰富的农产品图片,如小麦、水稻、水果、蔬菜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这些农产品是怎么来的?”从而引出农业的主题。
2、知识讲解(20 分钟)(1)农业的定义:向学生解释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2)农业的分类:详细介绍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特点和主要产品。
例如,种植业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家禽家畜;林业侧重于森林的培育和采伐;渔业则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
(3)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3、农作物分布(15 分钟)(1)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的分布区域。
(2)分析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某些地区适合种植特定的农作物。
4、农业生产特点(15 分钟)(1)讲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举例说明,如春季播种、秋季收获,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不同。
(2)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特点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特点带来的挑战。
5、案例分析(10 分钟)展示一些成功的农业发展案例,如某个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做法。
6、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原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农业实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的现状和特点。
2.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农业发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农业实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环节。
2.准备相关的农业发展数据和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准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材料,用于操练和巩固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农业实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现状和发展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农业的现状,包括农业生产的规模、结构和分布。
通过相关数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调查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或者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案的设计。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理解,通过讨论加深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图文资料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区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2)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分析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影响我国农业分布的因素。
三、教材分析《农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介绍了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主要原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本节课选取前两框题内容,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一--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运用图文资料并结合已有知识,学生能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利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区差异。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已经开始逐步得到发展。
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家长出游的过程中,对于各种农产品,不少同学已经有了感性认识。
而且,我们通过前面学过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热情活泼,好奇心强,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课堂上他们还是非常愿意主动思考、积极发言的。
这样,就能较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以上情况,我设计课型:复习课 1课时五、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使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以启发式讲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阅读地理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
第一,利用现代化电子教育技术手段,使用电子地图和白板技术结合,通过对学校周边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帮助学生读图分析,掌握农业分布。
《农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2、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3、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际说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主要类型及我国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导致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读图法、综合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本章的题目《中国的经济发展》引发学生的质疑“为什么农业要放在工业之前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的重要性1、数字农业“中国用约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
”让学生感受农业的重要性。
2、通过最直接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农业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3亿中国人一天消费粮食52万吨,一天要吃掉130万头猪”。
3、学生小组讨论:除了“食”,生活和生产中的哪些方面还需要农业?4、集体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5、出示“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和“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图,学生独立思考附带的问题,来理解中国农业创造的奇迹。
(二)农业的分类1、学生读课本96-97,看看能获取到关于农业的什么知识,有哪些想特别提醒同学注意,让学生通过读课本自己提取重要的知识,然后进行分享。
尤其是林业、畜牧业、渔业,要改变学生以往对它们狭隘的认识,正确认识这些部门。
2、出示采摘和菜博会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不同,了解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的地区差异1、读课本P99,试着把东西部的农业差异概括成体系,让知识一目了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要求学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生产部门、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3.运用图文资料,简单分析饮食文化、生活与农业的关系,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2.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1.举例说出主要农业部门。
2.造成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
教学准备查找学校所在区域主要的农业类型和农业分布资料,并收集家乡农业与饮食文化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东西南北各地都有其特色美食。
出示“中国美食分布示意”图,并提问:你知道各地饮食文化与当地的农业发展有哪些联系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什么是农业【教师活动】提问:什么是农业?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指的是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农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的提问和出示的图片,归纳农业的定义和农业的特点。
【承转】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这些农业部门各有何特点?2.主要农业部门【教师活动】出示“主要农业部门”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景观照片所属的农业部门分别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种植业;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以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林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农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认识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掌握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内涵及意义,掌握不同农业类型的划分及其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复杂多变的农业地域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需注重通过实例、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包含农业相关图片、地图、数据表格等资料,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准备相关农业区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不同农业区域的认识。
此外,还需准备一定数量的习题,以便课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通过上述准备,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则与农业相关的有趣小故事或展示一系列关于农业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故事或图片应尽量选取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内容。
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象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吗?”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
二、新课讲解1. 农业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农业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即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称。
随后,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
每一种农业类型,教师都应通过图示或实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农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在讲解农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地图,指出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及其气候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温度、降水、光照等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成功经验。
《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2、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3、使学生理解农业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对农业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农业的分类和主要特点。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难点(1)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2)如何引导学生将农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农业生产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农业与环境的关系。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或农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农产品的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农业生产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农业的初步认识,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农业的概念和分类解释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来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分类介绍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举例说明每种类型的特点和主要产品。
(2)农业的重要性从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食物、衣物等)方面阐述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强调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如提供原材料、创造就业机会等。
(3)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对比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技术手段和经营模式。
介绍现代农业的特点,如机械化、科学化、产业化等。
(4)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你认为未来农业会有哪些发展趋势?如何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保护环境?(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成功的农业发展案例,如某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某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可借鉴之处。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生长周期、种植方法等基本知识;(2)掌握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技能,如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3)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技能;(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农作物生长的兴趣,培养热爱农业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对农村劳动人民的敬意。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面向初中一年级学生,共40人。
三、教学内容1. 农作物种植的基本知识;2. 农作物种植的技能;3.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我国农作物的种类、分布、产量等,引导学生了解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2. 提问:同学们知道农作物是如何种植的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二)农作物种植的基本知识1. 教师讲解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周期、种植方法等基本知识;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步骤;3. 教师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三)农作物种植的技能1. 教师示范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技能;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种植经验。
(四)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1. 教师讲解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症状、防治方法等;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防治措施;3. 教师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五)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选择一种农作物进行种植;2. 学生负责种植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如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3.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种植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4. 学生观察农作物生长过程,记录生长数据;5. 学生撰写种植日记,分享种植心得。
(六)总结与评价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组展示种植成果,分享种植心得;3.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优点和不足;4. 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提出改进建议。
密封线
第二节农业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生产部门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分类。
(重点)
2、读图说出我国的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重点、难点)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际说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主要类型及我国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导致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读图、填图法、综合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对农业这两个字不陌生,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农村,是个农民,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与农业打交道。
大家不妨把自己印象中
密封线
的农业描述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说的这些活动都属于农业活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农业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板书)
同学们在谈论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对,是生物。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
1、归纳:因此,我们把这种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练习:现在让我们小试牛刀:以下活动是否属于农业?
养鸡、养花、打猎、采草药、养蚕、种果树、捕鱼、种甘蔗等
3、按劳动对象不同,农业可划分为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部门。
4、农业的重要性:展示课件图片并读课本P91图文材料,完成P92活动题。
(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我国众多的人口需要吃饭和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现代化。
从图4.7得出:目前,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多媒体展示各种农产品,提问水果中,本地可生产那些?其他的水果来自什么地方?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密封线通过对比可以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存在地区分布差异。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板书)
1、展示课本P93图4.10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读图分析:
○1绿色部分地区主要农业活动是什么?这里有我国的四大牧区,以畜牧业为主。
这四大牧区分别是哪里?
○2黄色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有哪些?
○3这两部分大致以什么为分界线?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
绿色主要是畜牧业,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黄色主要是种植业、林业、渔业。
这两部分大致以400毫米的年降水量线为分界线。
种植业分布在平原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小游平原、四川盆地。
林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上,我国三大林区为东北、西南林区(天然林)、东南林区(人工林)。
渔业分布在靠海和靠河等水多的地方。
淡水养殖最发达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根据课件展示分析我国农业东部和西部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东西部农业差异与我国东西部的气候、地形、水分、土壤等因素有关。
2、我国农业不仅存在东西部的差异,南北方也有不同。
读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表:
密封线
根据图文资料完成P95活动题。
课堂小结: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东西部存在着差异,南北方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各地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农业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课堂练习:基础达标1、2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