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06
第7章实词7.1 复习笔记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为词性。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语法功能主要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概说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古代汉语的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几类。
(一)名词1.内涵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包含有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
(1)普通名词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2)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民族和国家、朝代名等;(3)时间名词用以表示时间、年代等;(4)方位名词用以表示方向、位置等。
2.语法功能(1)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①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礼记·学记》)②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左传·成公三年》)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①中“君子”、②中“执事”在句子中作主语;②中的“君”、③中的“寡人”作定语。
(2)名词或名词短语可在判断句中直接作谓语;例如:①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②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3)可直接作状语;例如:①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①中“人”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立”,表示“像人一样”;②中“兄”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事”,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
(4)有些名词前有词头“有”,通常加在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前面;例如: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召诰》)②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③号之曰有巢氏。
王宁古代汉语考研题库王宁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汉语学者,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学等。
以下是根据王宁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考研学生准备的古代汉语题库内容:# 一、古代汉语语法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请解释“偏正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及其应用。
- 解释“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和例句。
2.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意动用法”的是哪一个?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孟子曰:“仁者见之谓之仁。
”C.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 简答题:- 简述古代汉语中“谓语前置”的语法现象及其原因。
4. 翻译题:-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二、古代汉语词汇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解释“之”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其意义。
2. 选择题:- 下列哪个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A. 然而B. 虽然C. 既而3. 填空题:- 请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古代汉语词汇:“________,温故而知新。
”4. 解释题:- 解释“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
# 三、古代汉语句式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请解释“宾语前置”句式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
2. 分析题:- 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并指出其特殊之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 改错题:- 下列句子中存在句式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综合应用题:- 根据所学知识,构造一个“被动句”的例子,并解释其结构。
# 结语通过以上题库的练习,考研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考研的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题库内容应根据王宁教授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制。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11.1 复习笔记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一)对文1.定义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
如:《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1.定义“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
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
如:《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文字部分文字附屬於詞彙文字、詞彙連接的樞紐——形義統一最重要的兩個概念——本字、本義本字是指專為記錄某個詞所造的字,它的形體是以這個詞的某一義項為根據而造的。
分析本義采用“六書”中的前四書:A.眉馬星息B.目刃徒牧C.茅孟上亦 D •月雞舂耳分辨要點:象形是獨體字,指事是獨體字加標志符號,會意、形聲都是合體字,分辨的關鍵在于其中有沒有表音的部件。
分辨形聲字要特別注意找到位置特別的聲符:聞、徒、哀、穎、疆、賴、脩通過本字的結構分析本義本義是與字形相貼切的、可以用文獻來證實的詞的義項。
重點記憶經過演變現代漢字理據不明的字的本義,如:春,甲骨文作亦(亦),即“腋”字,從“大” ,繪正面人形,兩個點指事腋下部位舂(舂)從臼從午(杵本字)從廾,會雙手執杵而舂米之意。
本義與古書的用字直接發生關系,所以這個概念是連接漢字與古漢語詞匯的樞紐。
本義不僅與字形相貼切,而且應當在古代文獻中使用過:伐:《左傳? 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
”“伐”指攻打。
《說文? 人部》:“伐,擊也,從人持戈。
”象以戈擊人,會“殺伐”之義。
領、頸、項:都以頁作義符,其詞義都與頭部相關。
領,指整個脖子。
《孟子? 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領望之矣。
” 項,指脖子的後部。
《漢書? 左雄傳》:“項背相望。
” 頸,指脖子的前部,如“刎頸自殺” 。
本字本義直接關系古書字用。
因為有了本字與假借字的關系;才有了本義與假借義的關系本字與借字必然有聲音關系,但學習時依據教材,明白就可以,不必強記古韻。
錫—賜。
《春秋公羊傳? 莊公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
錫者何?賜也。
”“錫”是一種金屬,這裏的“錫”是“賜”的借字,是“賜予”的意思。
(“錫”和“賜”同屬心母錫部,二者雙聲疊韻。
)考—拷。
《詩經? 唐風? 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
”“考”的本義是“老” ,這裏的“考”是“擊打”的意思,與“老”沒有關係,“考”是借字,本字應為“拷” 。
(“考”和“拷”都是溪母幽部,屬雙聲疊韻關係。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第9章短语和句子9.1 复习笔记一、短语(一)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1)内涵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
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
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例如: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古代汉语主讲:王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导言:古代汉语概说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文言,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一是古白话,即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这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教学中的古代汉语指文言。
•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
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王宁古汉课堂笔记导言教材:王宁主编,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授课内容:包括通论和文选两部分。
一、文选。
文选的教学分精讲和泛读两部分。
精讲古代诗文25篇,着重于字、词、句有关知识的讲解,部分篇目要求学生背诵;泛读古代诗文20篇,供学生课余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通论。
包括导言、汉字、词汇、音韵、实词短语与句子、虚词、古书阅读常识等7部分。
课时:通论60课时;文选50课时。
总计110学时。
导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1)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2)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1)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2)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填空题1.甲骨文是通行于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
【答案】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解析】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为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
2.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_______字体为依据。
【答案】《说文解字》;540;小篆【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将其归入540部首,另有重文1163个。
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__。
【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叫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______是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答案】指事【解析】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5.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_______。
【答案】陈第【解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等,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
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
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
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
条分缕析,主次分明。
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
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一、填空题1.从造字法看,“灭”是______字。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会意【解析】“灭”为会意字,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
2.“恭”字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心【解析】“恭”从心共声,只是“心”字变了形。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称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利”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从刀从禾【解析】“利”是会意字,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
5.“龙”的繁体字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龍6.汉字有四种主要的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________会意和形声。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指事【解析】“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只有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7.“颖”字的形旁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禾【解析】形声字表示字的意类部分,叫形旁;记录读音的部分,叫声旁。
颖,从禾顷声,禾苗露出土地。
8.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字体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楷书【解析】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①甲骨文:殷商时期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②金文: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③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
④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秦隶是秦代产生的隶书,汉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⑤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第2章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这就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联系。
早期汉字是形义统一的,汉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义来解释,单音词的词义也可以通过记录它的字形来探求。
但是,汉字后来的演变对原初的构形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一、因形求义在探求古代汉语的词义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找到本义,通过本义解读文献,或以本义为核心,探求引申义;形义已经脱节的字必须恢复到能够体现造意的字形;假借字必须追溯本字,通过字形的结构分析,探求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因形求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只有保持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1)早期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统一,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例如:豆,甲骨文作,是象形字,本义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形状像高脚盘。
(2)今文字阶段汉字经过隶变,书写单位演变成笔画,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大部分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见,甲骨文作,从“人”从“目”,会“看见”之意。
小篆作,楷书作“见”。
在隶变过程中,眼睛之形演变为“目”,人形演变为“儿”,是规律性演变,构造意图保留。
2.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1)汉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其中有本义,有引申义;因形求义的“义”是指“本义”。
(2)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例如:“木”的金文字形作,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本义是树木。
(3)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发展出新的引申义。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树木的知觉比较迟钝,因此“木”由“树木”义发展出“麻木”义。
(4)本义与字形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求得,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联系字形,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弊病。
(5)本义是众多引申义产生的起点,通过本义过渡,可以把引申义和字形关联起来。
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
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
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
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古文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每字1分,共10分。
只要指出六书中哪一类即可,分析字形不计分)例:解-----会意(从刀,判牛角)。
1.來答:象形。
2.本答: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根)。
3.語答:形声。
从言,吾声。
4.寇答:会意。
从宀(mián)从元(人),从攴(pū)。
5.自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答:象形。
小篆字形。
象鼻形。
6.及答:会意。
从又从人。
7.責答:形声。
从貝朿聲。
8.徒答:形声。
从辵土声。
9.鴻答:形声。
从鸟江声。
10.淼答:会意。
从三水。
又作“渺”。
二、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0分)1.读为答: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
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2.曰、为、谓之答: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如《尔雅·释天》:“榖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3.反切答:反切是指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为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如“坛,徒干切。
”4.正义答: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在唐代便称为正义。
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
分別为:《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5.偏义复词答:偏义复词是指在一个复音词中,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词。
第6章音韵学的应用6.1 复习笔记一、上古音与字词关系的探求(一)探求字词同源1.同源词的形成所有的词都是以具体的语义作为它的内容,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这就产生了语音和语义的结合问题;现代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之初,一个词的语义和语音没有必然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内容纯粹是偶然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汉语;在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陆续创造的新词就往往与旧词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声音和意义两方面都与旧词相通,语言学称这种关系的词为同源词;旧词为根词,新词为派生词;章炳麟称这种现象为孳乳变易。
2.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之一是找到两个(或几个)词之间的声音联系,这里的声音不是指今天的汉语普通话读音,而是指产生新词时代的读音。
考求《说文》所收录的字词的同源关系,通常都以上古音系作为语音基础;例如:逑-仇(1)《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
”毛传:“逑,匹也。
”(2)《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毛传:“仇,匹也。
”(3)《说文·人部》:“仇,譬也。
”《说文·走部》:“逑,又曰怨匹曰逑。
”(4)逑、仇都训“匹”,意义相同,逑、仇二字古音都是幽部群母,据此可知逑、仇为同源词。
(二)确定用字通假1.本字不用,而用音同音近字替代的现象,在古书中屡见不鲜;掌握上古音知识,就可以结合对词义的分析,确定文中所用的字是本字还是通假字。
2.在一般情况下,通假字的形义与本字的形义没有关系,只存在声音上的相同或相近;例如:衣-殷(1)《礼记·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人言殷声如衣。
”(2)《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壹戎衣”即“殪戎殷”,用兵伐殷的意思。
(3)衣、殷同属上古影母,衣在微部,殷在文部,有对转关系;据此可知“衣”是“殷”的通假字。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
4.1 复习笔记
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
(一)同义词的定义
1.同义关系群
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
(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
(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
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
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
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
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3)同义词是相互的
在系联同义关系群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中心;选择哪个词作中心,要根据研究哪个词的意义而定;两个词如果是同义词,它们的同义关系群一定有重合的部分。
(二)同义词的确证
在古代汉语里哪些是同义词,不能主观臆断,要用语言材料来证明。
1.互用
互用就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出现,而语句的意义不变。
例如《诗经·郑风·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一章)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二章)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三章)
在这首诗中,“为”“造”“作”三词放在完全相同的语言环境里,造成意义完全相同的三个句子,证明它们是同义的。
2.对用
(1)在文言文或古代诗词中,为了对得工整又不出现重复的字,在相应的位置上,时常出现一对同义词。
例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一”与“孤”放在对句的相应位置上,使对句工整,语言变换;“一”与“孤”在“独一”的意义上同义。
(2)很多在现代汉语中还保存并使用的四字成语,也是用这种同义对文的方式造成的;如“口诛笔伐”“节衣缩食”“街谈巷议”“呼朋引伴”“堆金积玉”等,都可以看出词的同义关系。
3.连用
为了调整音节,文言文中常有将同义词连用的情况,它们连用后,意义与单用时仍然相近,证明二者在这个环境里义无差别。
例如: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韩愈《论佛骨表》)
“伦”与“比”在“比类”这一意义上为同义词,它们连用,组成双音节词组而意义仍与单音词一致。
4.义训
(1)在古代的注释材料里,凡是互相做过训释的词,都在某种条件下同义
例如:《说文解字》中的训释:
①单训
《说文·人部》:“仰,举也。
”“倚,依也。
”“俗,习也。
”“僖,乐也。
”
②递训
《说文·言部》:“论,议也。
”“议,语也。
”“语,论也。
”
③同训
《说文·言部》:“谕,告也。
”“诰,告也。
”“诏,告也。
”
用单词训释单词,单训可以证明两个词同义;递训和同训的经过系联,可以证明三个或更多的词同义。
(2)除此之外,还有用一句话来给词下定义的
例如:
①《说文·丌部》:“奠,置祭也。
”
②《说文·纟部》:“缒。
以绳有所县也。
”
③《说文·几部》:“凭,依几也。
”
在这些定义式的训释中,训释语不止一个词,但其中都有一个主训词是被训词的同义词或同类词。
《说文解字》的训释,一般称为形训,它是讲词的本义的,前面已经说过,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义项,它只有一个,所以,这种训释比较简单。
(3)对认识同义词意义更大的是一种随文释义的训释
例如: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喻犹晓也。
(《论语·里仁》)
②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注:喻,晓也。
(《荀子·正名》)
③以谕(同“喻”)九税之利。
注:谕,告晓也。
(《周礼·掌交》)
这里的三段话都含“喻”词,又都用“晓”来训释,不但可以告诉我们,“喻”(同“谕”)和“晓”是同义词,还可以就三段话归纳出“喻”和“晓”同义的条件,并帮助我们认识它们在哪个意义上相同,比脱离具体语言的字书、辞书的训释更为重要。
(三)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之间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对表达上有影响的差异,无非是两方面的差异:一是使用范围,也就是词的广度上的差异;二是意义特点,也就是词的深度上的差异。
1.语言环境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把一对同义词放在它们时常出现的语言环境中来观察,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来确定它们意义上的不同;具体做法上有置换和比较两种:
(1)置换
置换是把甲词换到乙词常出现的语句中去,看是否还通顺,是否还保持原义;这种做法多半用来确定这对同义词在哪个义项上同义;例如:
“完”和“全”
两个词都可当“完备”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互相置换,但一些意义上不可置换。
①《庄子·庚桑楚》:“唯全人能之。
”注:“全人,则圣人也。
”圣人也可称“完人”,也就是没有缺点的人,完美的人。
②但是,“完”当“完整”讲,不能换成“全”。
杜甫《石壕吏》:“出入无完裙。
”“完裙”是整的、没有破的裙子,“全裙”则是全部的、并非部分的裙子。
同样,“全”当“全部”讲时,也不能换成“完”。
《周礼·医师》:“十全为上。
”今天所说的“十全大补丸”的“十全”不能说“十完”。
③“完”当“修葺”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是太叔修葺城郭,聚集粮草的意思。
“全”当“保全”讲,如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
这两个意义不能互换。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完”与“全”在文言文里只有当“完备”讲时,是同义词。
(2)比较
比较是从甲乙两词各自出现的语句中,归纳出它们各自适用的环境,再比较这两种环境的区别,从而确定两词意义上的区别。
例如:
“视”和“望”
①“视”当“看”讲,如: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聘取。
(《史记·滑稽列传》)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战国策·齐一》)
②“望”当“看”讲,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