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用药字典—青霉素复方制剂
- 格式:docx
- 大小:21.81 KB
- 文档页数:1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类型非限制使用级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类阿莫西林广谱青霉氨苄西林素哌拉西林青霉素对青霉素青霉素 V酶不稳固苄星青霉素的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类对青霉素苯唑西林酶稳固的氯唑西林青霉素类β - 内酰胺酶克制剂青霉素类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复方制剂(β - 内酰胺酶克制剂)限制使用级特别使用级米诺环素﹡替加环素氯霉素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氟氯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 / 舒巴坦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哌拉西林 / 舒巴坦替卡西林 / 克拉维酸阿莫西林 / 舒巴坦美洛西林 / 舒巴坦第一代头头孢氨苄头孢硫脒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第二代头头孢呋辛(酯)头孢丙烯孢菌素类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克肟头孢匹罗头孢他啶头孢地尼第三(四)头孢唑肟代头孢菌头孢哌酮 / 舒巴坦素类头孢泊肟酯头孢哌酮头孢美唑氨曲南其余β - 内头孢西丁法罗培南(注酰胺类头孢米诺射)拉氧头孢法罗培南(口服)厄他培南美罗培南碳青霉烯亚胺培南/ 西类司他丁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磺胺类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甲氧苄啶磺胺嘧啶联磺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大环内酯红霉素类阿奇霉素(口服)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林可酰胺克林霉素类林可霉素氨基糖苷庆大霉素类阿米卡星链霉素新霉素喹诺酮类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吡哌酸糖肽类多粘菌素类咪唑衍生甲硝唑物替硝唑奥硝唑左旋奥硝唑硝基呋喃呋喃妥因衍生物呋喃唑酮其余抗菌磷霉素药物阿奇霉素(注射)地红霉素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莫西沙星﹡洛美沙星安妥沙星﹡氟罗沙星吉米沙星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粘菌素(口服)﹡粘菌素(注射)﹡多粘菌素 B利福平夫西地酸利福昔明﹡利奈唑胺利福霉素﹡达托霉素抗真菌药制霉菌素氟康唑(注射)两性霉素 B氟康唑(口服)伏立康唑(口服)﹡伏立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口服(注射)伊曲康唑(口服胶液)﹡伊曲康唑囊)(注射)特比萘芬﹡卡泊芬净克霉唑﹡米卡芬净注: 1. 本目录收录 120 个抗菌药物件种,涵盖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活力构装备使用部分)》、《中国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的抗菌药物件种。
抗感染感染药物分类及经典药物天然:青霉素G苄青霉素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非奈西林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甲氧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青霉素类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抗G‐菌青霉素:替莫西林、美西林一代:头孢唑林、氨苄、噻吩、拉定二代:头孢呋辛、克洛、孟多、替安、尼西、雷特-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三代:头孢哌酮、曲松、他定、噻肟、唑肟、克肟、地嗪四代:头孢匹罗、吡肟、克定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泰能、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青霉烯类:法罗培南其它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卡芦莫南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复方制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青霉烷砜、他唑巴坦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抗生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类:四环素、米诺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二甲胺四环素氯霉素类:氯霉素链阳性菌素类: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福霉素类:利福平抗感染药物磷霉素类:磷霉素肽内酯类:达托霉素夫西地酸:抗结核药物:一线: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二线: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氨水杨酸、卡那霉素等抗麻风药: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一代:萘啶酸——已不用二代:吡哌酸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已少用喹诺酮类:三代:氟喹诺酮类: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四代:新氟喹诺酮类:洛美沙星、加替沙星、左氟沙星合成抗细菌药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利奈唑酮磺胺类:磺胺甲恶唑SMZ、甲氧苄啶TMP磺胺增效剂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硝咪唑类:甲硝唑抗真菌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合成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原虫药抗感染感染药物分类及抗菌谱天然:G﹢球、G‐球强;G﹢杆、螺旋体、放线菌有抗菌作用耐酸青霉素:同上,作用弱耐酶青霉素:产酶耐药金葡菌、链球菌属;无效G‐青霉素类半合成广谱青霉素:G﹢菌、G‐菌;无效产酶金葡菌抗绿脓杆菌青霉素:G‐菌抗G‐菌青霉素:G‐菌肠道杆菌属、流感杆菌等一代:G﹢球、G‐菌;无效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耐药肠杆菌二代:G﹢菌、G‐菌;部分对厌氧菌有效;无效铜绿假单胞菌-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三代:G﹢菌、G‐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有效四代:G‐菌;大肠杆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效果好碳青霉烯类:广谱G﹢菌、G‐菌、厌氧菌青霉烯类:厌氧菌;葡菌、链球菌、很多G‐菌;无效铜绿假单胞菌其它头霉素类:G﹢菌、G‐菌、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单环-内酰胺类:G‐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无效G﹢菌、厌氧菌氧头孢烯类:G﹢菌、G‐菌、厌氧菌尤其脆弱拟杆菌-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复方制剂:克拉维酸广谱、舒巴坦金葡菌、G‐杆大环内酯类:G﹢菌、部分G‐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林可霉素类:G﹢菌、G‐厌氧菌;无效G﹢需氧菌多糖肽类:G﹢菌抗生素氨基糖苷类:G‐需氧杆菌,G‐球菌;无效厌氧菌四环素类:广谱G﹢菌、G‐菌、厌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阿米巴原虫无效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伤寒、结核、真菌、病毒氯霉素类:G‐菌,G﹢菌,厌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无效分枝杆菌,病毒,原虫,真菌链阳性菌素类:G﹢菌利福霉素类:G﹢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部分G‐菌抗感染药物磷霉素类:G﹢菌、G‐菌肽内酯类:G﹢菌夫西地酸:G﹢菌为主抗结核药物:一线:二线:抗麻风药:一代:萘啶酸——已不用二代:吡哌酸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已少用喹诺酮类:三代:氟喹诺酮类:G﹢菌、一些G‐菌四代:新氟喹诺酮类:G﹢菌、G‐菌、厌氧菌合成抗细菌药恶唑烷酮类:G﹢菌磺胺类:广谱呋喃类:呋喃妥因大肠杆菌、肠球菌、呋喃唑酮菌痢等肠道感染硝咪唑类:厌氧菌、原虫抗真菌药物抗真菌抗生素合成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原虫药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SSA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PSSP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ESBL超广谱-内酰胺酶;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Gram-Positive Aerobes革染阳性需氧菌COCCI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A群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BACILLI杆菌:芽胞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奴卡菌属Gram-Negative Aerobes革染阴性需氧菌COCCI球菌:卡它莫拉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BACILLI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不动杆菌属,螺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Above Diaphragm”横膈以上: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普雷沃尔菌属,韦荣菌属,放线菌属“Below Diaphragm”横膈以下:产气梭状芽胞杆菌,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脆弱类杆菌群,梭形杆菌属其它病原体:非典型病原体:嗜肺军团军,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或沙眼衣原体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syphilis梅毒螺旋体梅毒,Borrelia burgdorferi Lyme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临床常用的各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及抗菌活性+:桑福德;热病;第37版体内特殊生理屏障血脑屏障:多数抗菌药物脑脊液浓度很低;脂溶性溶性较高、非极性、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炎症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可增加;抗菌药物在脑脊液中分布胎盘屏障: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胚胎循环;在妊娠期应避免使用对胎儿发育有影响的抗菌药物;-氯霉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利福平等;骨组织分布:氟喹诺酮类、磷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少数药物可在骨组织中达到有效浓度;前列腺分布:氟喹酮类、大环内酯类、SMZ/TMP、四环素类在前列腺液或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浆膜腔和关节腔:抗菌药物全身用药后大多可分布至各体腔和关节腔中,但若有包裹性积液或脓腔壁厚者,需腔内局部注入药物;-Lactam Antibiotics -内酰胺类抗生素Characteristics:①作用机制: 抑制细胞壁合成;②杀菌剂对肠球菌除外; 时间依赖性杀菌剂;③半衰期短;④主要经肾脏排泄除外奈呋西林,苯唑西林,头孢曲松, 头孢哌酮;⑤交叉过敏- 氨曲南除外作用机制: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干扰细胞壁合成②抑制PBPs导致肽聚糖合成受抑③杀菌耐药机制:①产生β-内酰胺酶:最重要和最常见水解β-内酰胺环导致失活②PBPs改变导致结合的亲和力下降③外面改变导致细胞内穿透性下降天然青霉素penicillin G, penicillin VKG﹢菌:青霉素敏感金葡菌,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A群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G‐菌:奈瑟菌属厌氧菌:隔肌以上梭菌属其它:梅毒螺旋体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奈呋西林, 苯唑西林, 甲氧西林:解决了金葡菌产生的青霉素酶G﹢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链球菌群,草绿色链球菌氨基青霉素氨卞西林, 阿莫西林:增加了抗G-需氧菌的活性G﹢菌: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链球菌群,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属,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G‐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 志贺菌属,某些大肠杆菌,-内酰胺酶-流感嗜血杆菌羧基青霉素carbenicillin羧苄西林, ticarcillin替卡西林:进一步增加了抗耐药G-需氧菌活性G﹢菌:边缘性G‐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 志贺菌属;某些大肠杆菌;-内酰胺酶-流感嗜血杆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脲基青霉素piperacillin哌拉西林, azlocillin阿洛西林:增加了抗耐药革兰阴性需氧菌的活性G﹢菌:草绿色链球菌;链球菌群;某些肠球菌G‐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内酰胺酶-流感嗜血杆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粘质沙雷菌;某些克雷伯菌厌氧菌:活性较好Cephalosporins头孢菌素类一代头孢菌素:抗革兰阳性需氧菌活性强;抗少数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活性G﹢菌:MSSA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PSSP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链球菌组;草绿色链球菌G‐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二代头孢菌素:①包括某些头霉素和卡巴配能;②抗革兰阳性需氧菌活性略降低,抗革兰阴性需氧菌活性增强;③几种二代头孢菌素也具有抗厌氧菌活性G﹢菌:MSSA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PSSP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链球菌组;草绿色链球菌G‐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卡它莫拉菌;奈瑟菌属头霉素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咪唑是二代头孢菌素中具有抗厌氧菌活性脆弱类杆菌,脆弱类杆菌组三代头孢菌素:①总体上抗革兰阳性需氧菌活性弱,抗革兰阴性需氧菌活性强;②头孢曲松和头孢塞肟抗革兰阳性活性最强, 包括PRSP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③有些是ESBL超广谱-内酰胺酶的强诱导剂;G‐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卡它莫拉菌;淋病奈瑟菌包括产-内酰胺酶者;脑膜炎奈瑟菌;枸橼酸杆菌属;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摩根摩根菌;粘质沙雷菌;普罗文登菌;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头孢哌酮Carbapenems Spectrum of Activity碳青霉烯类①抗菌谱最广;②具有抗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活性;③不覆盖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难辨梭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奴卡菌Monobactams Spectrum of Activity单环-内酰胺类①氨曲南与革兰阴性需氧菌的PBP 3结合;②几乎没有抗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活性G‐菌: E. coli,K. pneumoniae,P. mirabilis, S. marcescens,H. influenzae,M. catarrhalis,Enterobacter, Citrobacter,Providencia,Morganella,Salmonella,Shigella,Pseudomonas aeruginosa-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Unasyn舒巴坦, Augmentin奥格门汀/安美汀, Timentin特美汀, Zosyn他唑巴坦:加强了抗产-内酰胺酶细菌活性G﹢菌:金葡菌G‐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变形菌属;克雷伯菌属;淋病奈瑟菌属;卡它莫拉菌厌氧菌:脆弱类杆菌属-lactams -Pharmacology分布:①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②青霉素类只在脑膜炎症时进入CSF;静脉3rd 和4th头孢菌素、美罗培南、和氨曲南进入CSF;排泄:①多数以肾脏排泄为主,肾功不全时需要调整剂量;②奈呋西林, 苯唑西林,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主要以肝脏排泄为主;哌拉西林部分经肝脏排泄;③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短,头孢曲松除外;Fluoroquinolones氟喹诺酮类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的拓扑异构酶DNA合成必需:①DNA解旋酶–removes excess positive supercoiling inthe DNA helix——革兰阴性菌的主要靶位;②Topoisomerase IV – essential for separation of interlinked daughter DNA molecules——很多革兰阳性菌的主要靶位耐药机制:①作用靶位改变–编码DNA螺旋酶或拓扑异构酶IV的基因畸变最重要和最常见;②细胞壁通透性改变–孔道蛋白表达降低;③外流泵表达– transfers FQs out of cell;④FQs之间交叉耐药诺氟沙星Noroxin - POOlder FQs环丙沙星Cipro – PO, IVThe Available FQs左旋氧氟沙星Levaquin – PO, IVNewer FQs 加替沙星Tequin – PO, IV莫西沙星Avelox – PO, IVG﹢菌:老一代活性低;新一代活性增强MSSA;肺炎链球菌including PRSP;草绿色链球菌和链球菌组–活性有限;肠球菌属–活性有限G‐菌:cipro环丙氟哌酸=levo左氟沙星>gati加替沙星>moxi莫西沙星①肠杆菌科– including E. coli,Klebsiella sp,Enterobacter sp,Proteus sp,Salmonella,Shigella,Serratia marcescens,etc;②流感嗜血杆菌,卡它莫拉菌,奈瑟菌属;③铜绿假单胞菌–出现明显耐药,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活性最强厌氧菌:只有trovafloxacin曲伐沙星具有抗脆弱类杆菌属活性Atypical Bacteria:all FQs have excellent activity against atypical bacteria including:Legionella pneumophila;Chlamydia sp;Mycoplasma sp;Ureaplasma urealyticumOther Bacteria:结核杆菌,炭疽杆菌Fluoroquinolones—Pharmacology浓度依赖性杀菌活性–AUC/MIC AUIC吸收:①多数FQs口服生物利用毒高;②Cmax 1~2小时;进食延缓达峰时间分布:①组织分布广泛–前列腺,肝脏,肺脏,皮肤/软组织和骨骼,泌尿道;②很少进入CSF排泄:肾脏和肝脏;不被透析排除Adverse Effects胃肠道–5 %: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CNS:头痛,激动,失眠,头晕,罕见:幻觉抽搐老年人肝脏毒性:LFT升高导致Trovafloxacin从市场招回光毒性目前FQs少见:老一代FQs较多心脏:①QTc间期延长不等;②导致grepafloxacin, sparfloxacin招回关节损害:①关节病-包括关节软骨损害,关节痛,关节肿胀;②幼狗观察到的毒性试验;③导致禁用于儿童、孕妇和哺乳妇女;④危险性和益处对比选择其它:跟健断裂, dysglycemias,过敏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作用机制:①可逆性与50S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合成:抑制RNA-依赖性蛋白合成;②表现为抑菌活性,高浓度时对于特别敏感菌可以呈现杀菌活性;③时间依赖活性耐药机制:①活性外排泵占80%-美国–mef基因编码外排泵;表达低水平耐药;②靶位改变欧洲主要耐药机制–erm基因编码改变了结合部位;表达高水平耐药,包括对克林霉素耐药;③大环内酯类之间交叉耐药G﹢需氧菌:红霉素和克拉霉素活性最佳Clarithro克拉>Erythro 红>Azithro阿奇MSSA;肺炎链球菌 only PSSP –耐药在增加;草绿色链球菌和链球菌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G‐需氧菌:新大环内酯类 Azithro>Clarithro>Erythro流感嗜血杆菌not erythro,卡它莫拉菌,奈瑟菌属;对肠杆菌科细菌没有活性厌氧菌:具有抗上气道厌氧菌活性Atypical Bacteria:所有大环内酯类具有抗非典型病原体活性:Legionella pneumophila;Chlamydia sp;Mycoplasma sp;Ureaplasma urealyticumOther Bacteria:鸟型分枝杆菌复合体MAC – only A and C;密螺旋体,弯曲杆菌属,包柔氏螺旋体,布氏杆菌,巴斯德菌Macrolides-Pharmacology吸收:①红霉素–吸收率可变F = 15-45%,食物降低吸收:Base: destroyed by gastric acid; entericcoated;Esters and ester salts: more acid stable;②克拉霉素–酸稳定、吸收好F = 55%,不受食物影响;③阿齐霉素–酸稳定; F=38%;食物降低吸收分布:①广泛组织和细胞分布–克拉和阿齐具有广泛穿透性;②很少进入CSF排泄:①克拉霉素-唯一部分经肾脏排泄18%母药和所有代谢产物; CrCl < 30 ml/min需要调整剂量;②肝脏排泄: ALL;③不被血液透析清除;④不同的排除半衰期-erythro; 3~7-clarithro; 68 - azithro Adverse Effects胃肠道– up to 33 %:①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②Erythro最常见;新一代较少淤胆性肝炎-罕见:> 1~2 weeks of erythromycin血栓性静脉炎–IV Erythro and Azithro:稀释剂量;缓慢给药其它:耳毒性high dose erythro; QTc延长;过敏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作用机制:①多种因素,主要是抑制蛋白合成;②不可逆与30S核糖体亚基结合:需与外膜结合、并弥散通过外膜和胞桨膜,与核糖体结合;破坏蛋白合成起始,减低蛋白合成,造成mRNA错读;③杀菌剂;耐药机制:①Aminoglycoside 摄取改变:减少氨基糖苷类组织穿透;②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质粒介导;修饰氨基糖苷类结构导致与核糖体结合降低;③核糖体结合部位改变;G﹢需氧菌:多数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属G‐需氧菌not streptomycin链霉素: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肠杆菌属;摩根菌属,普罗文登菌属,沙雷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 amik阿米卡星>tobra妥布霉素>gent庆大霉素Mycobacteria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streptomycin;非典型分枝杆菌-链霉素或阿米卡星Aminoglycosides-Pharmacology吸收:胃肠道吸收极差分布:①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广泛分布于体液中,但不进入 CSF;②脂肪组织分布少,计算剂量时应用LBW排泄:①通过肾小球滤过原型从肾脏排除剂量的 85-95%;②排出半衰期依赖于肾脏功能:正常肾功能- to4 hours;肾功能异常- 延长Adverse Effects肾脏毒性:①非少尿性氮质血症近曲小管损害; BUN和Cr增高; 如果早期发现具有可逆性;②危险因素: 血清谷浓度持续高水平,长疗程> 2 weeks, 潜在神功能不全,高龄,其它肾脏毒素耳毒性:①8th 颅神经损害-前庭和听力损害;可逆性;②前庭:头昏,眩晕, 共济失调;③听觉:耳鸣,听力下降;④危险因素:与肾毒性相同Glycopeptides-Vancomycin 糖肽类-万古霉素作用机制: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作用部位与beta-内酰胺类不同;②抑制肽聚糖多聚体合成的第二阶段及其装配;③与细胞壁前体的D-alanyl-D-alanine部分紧密结合;④杀菌活性肠球菌除外耐药机制:①长时间、不加选择使用导致耐药出现;②缘于肽聚糖D-alanyl-D-alanine结合位点改变:terminal D-alanine replaced by D-lactate;loss of binding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③3 表型- vanA, vanB, vanC G﹢菌:MSSA/MRS/MRConN;肺炎链球菌包括PRSP, 草绿色链球菌,链球菌群;肠球菌属;棒状杆菌, 李斯特菌,放线菌;梭菌属包括难辨梭菌, 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无抗革兰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活性Vancomycin-Pharmacology吸收:①口服后胃肠道吸收可以忽略除非严重肠炎者;②全身感染需IV用药分布:①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包括脂肪组织; 计算剂量时用TBW;②进入CSF量不定,即使在脑膜炎症时排泄:①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原型排出;②排除半衰期依赖肾功能Vancomycin-Clinical Uses①MRSA所致感染-菌血症,脓胸,心内膜炎,腹膜炎,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骨髓炎②严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内酰胺类过敏③多重耐药菌所致感染④某些病例中用于预防心内膜炎和外科手术预防⑤难治性难辨梭菌肠炎-口服万古霉素Adverse Effects红人现象Red-Man Syndrome:①潮红, 骚痒,面部和上胸部红疹;②与输液速度相关;输液时间不短于60 minutes;③停药后自行缓解;④可以延长输液时间over 2 ~3 hours,某些病例可预先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肾脏和耳毒性:①单药使用时罕见,与其它肾耳毒性药物合用时更多;②危险因素:肾脏损害,疗程长,剂量大,血清浓度高皮肤:皮疹血液: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长疗程血栓性静脉炎Clindamycin克林霉素作用机制:①通过与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合成:与大环内酯类形成竞争抑制;②典型表现为抑菌活性,高浓度时对于敏感菌可表现为杀菌活性耐药机制:①靶位改变–由erm基因编码,改变了核糖体上的结合部位;代表对所有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以及Synercid高水平耐药;②外排机制–mef基因编码外排泵,将大环内酯类泵出细胞外,但是不能泵出克林霉素; 代表对大环内酯类低水平耐药,但克林霉素依然敏感G+需氧菌:MSSA only;肺炎链球菌only PSSP ;链球菌群和草绿色链球菌厌氧菌:膈上厌氧菌ADA活性消化链球菌;某些拟杆菌属;放线菌;普雷沃尔菌属;丙酸杆菌;梭杆菌属;梭菌非难辨梭菌其它细菌:卡氏肺孢子虫,属弓形体,疟疾Clindamycin-Pharmacology吸收:IV和口服,快速和完全吸收F=90%;食物对吸收极小分布:①无论PO还是IV血清浓度极佳;②组织穿透性佳,包括骨骼;③穿过CSF极少排泄:①主要肝脏代谢;半衰期~3小时;②透析时不被清除Metronidazole甲硝唑作用机制:A.抑制DNA合成:①原药由还原过程活化;②选择性的对抗厌氧菌和微嗜氧细菌-这些细菌中存在铁氧化还原蛋白;③铁氧化还原蛋白提供电子形成高反应性的硝基阴离子,损害细菌DNA导致细胞死亡;B.浓度依赖性:杀菌活性耐药机制相对少见: A.氧清除功能损害:局部较高浓度氧,减少甲硝唑活化;B.铁氧化还原蛋白水平改变:降低铁氧化还原蛋白转录;甲硝唑活化减少;Anaerobic Bacteria厌氧菌:脆弱类杆菌属 ALL,梭杆菌属,普雷沃尔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 ALL,幽门螺杆菌Anaerobic Protozoa厌氧原虫:阴道滴虫,溶组织阿米巴,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GardnerellavaginalisMetronidazole-Pharmacology吸收:IV和PO剂型;快速和完全吸收F > 90%;食物对吸收影响甚小分布:①PO or IV 血清浓度极佳;②和好吸收入组织和体液;进入CSF排泄:①主要由肝脏代谢代谢产物由尿中排出;半衰期6~ 8 hours;②许也透析可将其清除Adverse Effects胃肠道:恶心,呕吐,舌炎,金属味道CNS –不重:①周围神经病变, 抽搐,脑病;②慎用于有CNS病变者;③需要停药致畸性和致癌性:怀孕和哺乳期避免使用Antifungal Agents抗真菌药物多烯类:二性霉素B①对数侵袭性和致死性真菌感染的标准治疗②MOA机制: 与细胞壁的麦角固醇结合,改变其完整性,导致其溶解③常规二性霉素B –明显毒性和给药问题:输注相关的反应和肾脏毒性;使用试验剂量,合宜的输注时间,剂量递增,先期用药④剂量/疗程-依赖病人及其感染类型⑤脂质型二性霉素–优势:每日剂量可增大 up to 10x;组织浓度高;减少了输注相关反应, 减少先期用药;肾脏毒性明显减低⑥不利方面:费用高,缺少临床验证结果⑦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者Cr > , CrCl < 25, 或应用其它肾毒性药物者嘧啶类:5-Flucytosine 5-FC①MOA机制: 干扰蛋白和RNA/DNA合成②抗真菌谱有限; 常合并用药③副作用:骨髓毒性,皮疹,恶心④只用口服剂型⑤肾功不全时调整剂量吡咯类:酮康唑, 氟康唑, 依曲康唑①MOA机制: 抑制麦角固醇合成②SOA抗菌谱: 广; 只有依曲康唑覆盖曲菌属③酮康唑和依曲康唑-脂溶性,不进入CSF, 抑制细胞色素p-450④氟康唑-水溶性,进入CSF,肾脏排泄,不抑制细胞色素p-450⑤静脉用依曲康唑- new。
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影响其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青霉素类药物的配伍禁忌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是一类重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可由发酵液提取或半合成而制得,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
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此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而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故此青霉素类对动物细胞的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动物细胞几乎无任何影响。
1.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青霉素类可分为: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耐酸、耐酶、可口服。
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常用苯唑西林〔新青霉素〕,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
〔3〕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还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绿脓杆菌无效。
常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其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
特点是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强。
常用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抗绿脓杆菌较羧苄西林强6~10倍〕,阿洛西林,哌拉西林。
2.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影响青霉素类药物抗菌作用的因素主要有:〔1〕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2〕对β-内酰胺酶〔第二道酶水解屏障〕的稳定性;〔3〕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
3.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可概括为:〔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等,均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稳定菌体内渗透压的屏障作用,使水分不断渗入菌体内,导致菌体膨胀、解体而死。
这些杀菌剂对细胞壁生物合成旺盛时期的敏感菌特别有效,对已形成细胞壁的细菌无抗菌作用,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速效杀菌剂。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二氟沙星等)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杀菌作用,也属于速效杀菌剂。
第二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多肽类(如多粘菌素、维吉霉素和杆菌肽等)。
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致使合成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质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物物质外漏,引起细胞死亡。
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故称为静止期杀菌剂。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其仅作用于分裂活跃的细菌,属生长期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北里霉素、吉他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同,均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其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如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
一般来说,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和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都是杀菌剂,合用可以获得增强和协同作用:青霉素+链霉素或青霉素+庆大霉素(不能用庆大霉素稀释青霉素)或青霉素+多粘菌素的联合应用都有临床意义。
这是因为第一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
抗菌药物的合理配伍用药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他佐巴坦(tazobactan)合用有较好的抑酶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对β-内酰胺类破坏减弱)。
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常与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用于兽医临床,治疗畜禽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
青霉素类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作用(丙磺舒和青霉素竞争肾小球分泌而抑制青霉素类排泄,使青霉素类血药浓度升高)。
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呈协同作用(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有利于氨基苷类药物进入细菌内发挥作用),但剂量应基本平衡,大剂量青霉素G或其它半全成的青霉素均可使氨基糖苷类活性降低。
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与TMP联合应用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青霉素类不能与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菌药合用(青霉素类为快效杀菌剂,四环素类等为抑菌剂,合用干扰了青霉素类的作用)。
例外的是治疗脑膜炎时,因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采用青霉素与磺胺嘧啶合用,但要分别注射,否则会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
治疗脑膜炎也有用氯霉素与大剂量青霉素合用的,其给药顺序为先用青霉素,2~3h后再用氯霉素。
青霉素类与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也不能同时使用(理化性配伍禁忌)。
2、氨基苷类(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氨基苷类与β-内酰胺类配伍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TMP可增强本品的作用,如丁胺卡那霉素与TMP合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有效。
氨基苷类可与多粘菌素类合用(阻碍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但不可与氯霉素类合用(氨基苷类主要使细菌的核蛋白聚合体分解,而氯霉素不但能稳定此聚合体而且阻碍氨基苷类进入细菌内起作用,从而拮抗氨基苷类的杀菌效能)。
氨基苷类同类药物不可联合应用以免增强毒性,与碱性药物联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强,但毒性也会增大。
链霉素与四环素合用,能增强对布氏杆菌的治疗作用;链霉素与红霉素合用,对猪链球菌病有较好的疗效;链霉素与万古霉素(对肠球菌)或异烟肼(对结核杆菌)合用有协同作用。
常用抗菌药物用药字典—青霉素复方制剂【药品】氨苄西林/舒巴坦【规格和剂型】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1)0.75g(氨苄西林钠0.5g、舒巴坦钠0.25g)。
(2)1.5g(氨苄西林钠1g、舒巴坦钠0.5g)。
(3)2.25g(氨苄西林1.5g,舒巴坦0.75g)。
(4)3g(氨苄西林钠2g、舒巴坦钠1g)。
氨苄西林舒巴坦钠片: 375 mg (氨苄西林钠250mg ,舒巴坦钠125 mg) 。
【抗菌谱】ABX指南P573由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属和拟杆菌属(包括-)引起的产科感染。
由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轩菌属、克雷伯菌属(包括肺炎克雷伯菌)。
【抗菌谱】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汪复主编)P299舒巴坦与氨苄西林联合后,可保护氨苄西林免受β-内酰胺酶水解,使其抗菌谱扩大至产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奇异变形杆菌等,脆弱拟杆菌、梭杆菌属和消化链球菌等厌氧菌也对本品敏感。
其他对氨苄西林敏感的细菌对本品仍然敏感。
但本品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肠杆菌属、沙雷菌属、摩根菌属等抗菌作用差。
【抗菌谱】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P100对包括产酶菌株在内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肺炎球菌、肠球菌属、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淋球菌、梭杆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包括脆弱拟杆菌在内的拟杆菌属均具抗菌活性。
对铜绿假单胞菌、枸橼酸杆菌、普罗威登菌、肠杆菌属、莫根菌属和沙雷菌属无作用【国家处方集用法用量】P420深部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将一次药量溶于50 ~100ml 稀释液中,于10 ~15 分钟静脉滴注。
成人一次1. 5~ 3g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下同) ,每6小时1次。
肌内注射一日剂量不超过6 g ,静脉用药一日剂量不超过12g (舒巴坦钠一日剂量最高不超过4g) 。
儿童按体重一日100~200mg/kg ,分次给药。
肾功能受损患者的患者(肌醉清除率每分钟≤30 ml) ,应减少给药次数。
【热病推荐剂量和用法】P94 1.5~3g IV q6h;治疗不动杆菌:3g(氨苄西林2g/舒巴坦1g)IV q4h【ABX指南推荐剂量和用法】P573成人常规剂量中度感染1.5g ( 1 g氯气苦西林、0.5g舒已沮) IV q6h。
重度感染: 3 g(2g氨莘商林、1g 舒巴坦) IV q6h。
不动忏菌属MDR(日最低浓度) : 3g (2g 氨苄西林、1 g 舒巴坦) IV q4d 达到每天18~24g 氨苄西林、9~12g舒巴坦有效(舒巴坦是抗不动菌属的活性集团)。
肾功能不全时的调整剂量GFR50~80 mL/min 同时向药量1. 5-3.0 g q6h。
GFR1O-50 mL/min 时用药量GFR>30 mL/min;1.5~3.0g q6h; GFR 15-29mL/min,1.5~3.0 g q12h。
GFR<10 mL/min:GFR<15 mL/min,1.5~3.0 g q24h. HD 1.5 g q12h 及透析后氨苄西林2 g。
血液透析1.5 g q12h 及透析后氨苄西林2 g。
血渡过滤:CVVH: 3 g q12h;CVVHD:3 g q8h。
【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汪复主编)推荐剂量和用法】P299氨苄西林/舒巴坦可供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成人剂量为每次1.5 ~3 g氨苄西林与舒巴坦剂量比为2:1,以下同),每6小时1次,每日舒巴坦总量不得超过4g。
肾功能损害患者按内生肌酐清除率减量应用(延长给药间隔):内生肌酐清除率大于30 ml/min时,每次1.5 ~3g,每6~8小时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5~ 29 ml/min时,每次1.5 ~3 g,每12小时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5~14 ml/min时,每次1.5 ~3g,每24小时1次。
舒他西林口服,每次375 - 750 mg,每日2次。
体重低于30 kg 的儿童,每日剂量为50 mg/kg,分2次服用,体重超过30 kg者可按成人剂量给药。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推荐剂量和用法】P100成人-常规剂量深部肌内注射一次0.75~1.5g,每6小时1次。
一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g。
静脉给药一次1.5~3g,每6小时1次。
一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2g(其中舒巴坦钠一日剂量最高不超过4g)。
·肾功能不全时剂量肾功能不全者须根据血浆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1)血浆肌酐清除率大于或等于30mL/min者,其半衰期为1小时,给药间期应调整为每6-8小时1次。
(2)血浆肌酐清除率为15-29mL/min者,其半衰期为5小时,给药间期应调·肝功能不全时剂i有慢性肝病的患者,每日肌内或静脉给药3~9g的剂量较安全。
儿童·常规剂量·肌内注射1.早产儿和第一周婴儿:推荐剂量为一日0.15g/kg,每12小时给药1次(剂量包括氨苄西林、舒巴坦两者的总和,下同)。
2.大于一周的新生儿和婴儿:推荐剂量为一日0.15g/kg,每6~8小时给药1次。
·静脉给药同肌内注射。
【药品】哌拉西林/舒巴坦【规格和剂型】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①1.25g,②2.5g【抗菌谱】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P95体外试验表明本药对下列细菌有体外抗菌活性;革兰阴性菌:对产和不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强,对嗜血杆菌属(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沙雷菌属、枸橼酸菌属、普罗威登菌属、不动杆菌属、摩根杆菌属、弧杆菌属、耶尔森菌属、淋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革兰阳性菌:对产和不产β-内酰胺酶的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化脓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厌氧菌:脆弱类杆菌、其他类杆菌、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等。
【国家处方集用法用量】P423静脉滴注:使用前,先将本品溶于适量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纳注射液,然后再用同一溶媒稀释至500 ~1 000 ml 滴注,滴注时间为30~ 60分钟。
【热病推荐剂量和用法】未收录【ABX指南推荐剂量和用法】未收录【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汪复主编)推荐剂量和用法】未收录【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推荐剂量和用法】P95成人·常规剂量-静脉滴注一次2.5-5g,每12小时1次;严重或难治性感染时,每8小时1次。
一日最大用量不得超过20g(舒巴坦最大剂量为一日4g)。
疗程通常为7-14日。
·肾功能不全时剂量肾功能不全时应酌情调整剂量。
·老年人热量老年患者(65岁以上)剂量酌减。
【药品】美洛西林/舒巴坦【规格与剂型】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1)1.25g(美洛西林钠1.0g、舒巴坦钠0.25g)。
(2)2.5g(美洛西林钠2.0g、舒巴坦钠0.5g)。
【抗菌谱】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P105本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包括有氧和厌氧株)均有杀菌作用,且体外对多数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
体外试验表明,本药可增强对多种产酶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不动杆菌属、粪产碱杆菌、黏质沙雷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枸橼酸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抗菌作用。
此外,体外试验表明本药还对下列细菌有体外抗菌活性: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摩根菌、克雷伯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奈瑟菌属、肺炎链球菌、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梭菌属、梭杆菌属、多形杆菌属等。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推荐剂量和用法】P427成人·常规剂量·静脉滴注一次2.5~3.75g(美洛西林钠2~3g、舒巴坦钠0.5~0.75g),每8小时或12小时1次,疗程7~14日。
每日最高剂量不宜超过15g(美洛西林钠12g、舒巴坦3g)。
用适量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每次滴注时间为30~50分钟。
儿童·常规剂量·静脉滴注1.对1~14岁儿童或体质量超过3kg的婴儿:一次75mg/kg,一日2-3次。
2.体质量不足3kg的婴儿:一次75mg/kg,一日2次。
【药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规格和剂型】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① 4.5 g (哌拉西林钠4g ,他唑巴坦钠0.5g) ,② 3.375 g (哌拉西林钠3 g ,他唑巴坦钠0.375g); ③ 2.25 g(哌拉西林钠2g ,他唑巴坦钠0.25 g);④1. 125 g (哌拉西林钠1 g ,他唑巴坦钠0.125 g) 。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P94……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1)0.5625g(哌拉西林钠0.5g、三唑巴坦钠0.0625g)。
(2)1.125g(哌拉西林钠1g、三唑巴坦钠0.125g)。
(3)2.25g(哌拉西林钠2g、三唑巴坦钠0.25g)。
(4)3.375g(哌拉西林钠3g、三唑巴坦钠0.375g)。
(5)4.5g(哌拉西林钠4g、三唑巴坦钠0.5g).【抗菌谱】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汪复主编)P303……他唑巴坦与哌拉西林组合可保护后者不被β-内酰胺酶水解,扩大其抗菌谱,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其抗菌谱较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广,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相近,包括产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产β-内酰胺酶的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摩根摩根菌、不动杆菌属、沙雷菌属、柠檬酸杆菌属,但其中不包括产Richmond-Sykes I型β-内酰胺酶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的脆弱拟杆菌及其他拟杆菌如普通拟杆菌、多形拟杆菌等,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等也对本品敏感。
【抗菌谱】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P94本药抗菌谱包括:(1)大肠埃希菌、枸橼酸菌属、克雷伯杆菌属、肠杆菌属、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雷氏普罗维登斯菌、斯氏普罗维登斯菌、毗邻单胞菌类志贺菌、摩氏摩根菌、沙雷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假单胞菌属、淋病奈瑟菌、脑膜炎球菌等革兰阴性菌。
(2)链球菌属、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奴卡菌属等革兰阳性菌。
(3)类杆菌属、类杆菌属脆弱杆菌族、消化链球菌属、梭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费氏球菌属及放线菌属等厌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