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通过分组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已有生活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举例说出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
(2)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重难点突破:本节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初步了解、学习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与步骤,并组织学生设计好探究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加强对学生小组活动的指导,使小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在合作中发展各自的能力与个性。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拥有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知识,但距构建生物概念还有一定距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预习任务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二)课堂设计1、课时安排:第1课时2、教学准备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表,笔等。
3、教学过程:课堂反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更多课堂检测试卷:“随堂训练-优教训练”栏目:“课中-课堂训练A--《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或“课中-课堂训练B--《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情感延伸: 进一步探究提问学生思考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
让部分同学回答。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一、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二、课堂教学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制作临时装片1、自学课本:熟悉临时装片制作步骤(1)了解玻片标本的类型。
(P25相关链接)(2)熟悉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3)比较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与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异同。
2、师生互动:比较洋葱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异同3、观看视频熟悉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4、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制作:洋葱表皮细胞:擦、滴、撕、展、盖、染口腔上皮细胞:擦、滴、刮、涂、盖、染观察:参照P26图1.2—4,找到细胞,仔细观察细胞各部分的结构,按老师的指导要求,逐步完成各项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让学生先初步感知实验过程,然后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归纳总结根据同学们的收获,老师总结以下问题:1.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气泡怎么办?2.把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胞结构并讨论: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它们的异同?解析:图示如下,洋葱细胞口腔细胞相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不同点具有细胞壁和液泡不具有细胞壁和液泡3.如何绘制生物细胞图?(1)用铅笔绘图(2)图形大小、比例要适当(3)较暗的部分用密集的细点表示,颜色越暗,细点越密集(4)结构名称用水平引线引向右侧,标上名称(5)图的名称标在图形的下方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
小组解决不了的,交与其他小组互相补充,最后由老师精讲点拨。
三、板书设计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画细胞结构简图植物细胞细胞的基本结构动物细胞四、达标练习1.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要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观察细胞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教材中设计了两个观察活动中的四个互相联系的实验,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是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不同材料的取材方法,生物绘图初步知识。
鉴于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可以在课堂或实验室完成,可以采取分小组动手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教师提前准备好不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
第一个探究竟采取教师导学提示,学生先自学归纳要点,再演示制作装片的方法,指导学生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然后通过复习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
第二个探究竟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引导比较学习,教师个别演示,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制作方法,学生分组制作临时装片,交换观察,并得出实验结论。
每个探究活动后,要有疑难剖析,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环环相扣思考总结,完成“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重要概念的建构。
【教材分析】《观察细胞》这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个实验,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及观察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学生刚刚接触显微镜,对微观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学习热忱度很高,对显微镜和微观事务有了浅显的了解,对细胞的结构并不熟悉,对知识的渴望很强烈。
初一的学生动手能力弱,没有很好的组织计划性,但是对动手实验的热情很高,是帮助其建立理性动手、规范实验如怎样正确制作不同材料的玻片标本,以及怎样合理使用显微镜的良好时机。
在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在教室(或实验室)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能力目标模拟制作各种生物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和组织。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细胞结构,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图。
(重点、难点)②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重点)③学会区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进一步区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2.能力目标①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习制作临时装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②通过观察装片,讨论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②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示范教学。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习制作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然后观察装片,小组讨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主要的结构及他们的异同。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临时装片的制作以及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利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难点。
利用任务驱使法,教师引导和示范下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克服难点与重点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之后,结合教师的查缺补漏式的提问让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步骤,清楚的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就是这节课成功。
课前准备: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经验和正确的显微镜操作能力。
但是真枪实弹的真正的实验操作这节课才是第一次,老师要让学生在课下及时并熟练显微镜的操作过程认真预习装片的制作过程,上课时老师要认真的做好示范,避免学生的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并与课本中的插图作对照,清楚细胞构造和区别。
教学过程:织切片,她判断该生物是动物。
她的判断依据应该是A、该组织细胞没有叶绿体B、该组织细胞没有细胞壁C、该组织细胞没有线粒体D、该组织细胞没有成型的细胞核C类1.在用低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如图7所示。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
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
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知识目标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在老版教材中安排3个课时教学,在2024版教材缩减为1课时,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有所降低。
教材中举例的动物多为生产生活常见的动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动物类群与代表动物结合起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求答案,获得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了解、掌握几种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
3.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是共同体的关系。
树立爱护环境和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代表动物有哪些。
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课前尽量多的找一些无脊椎动物到课堂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鲍鱼和鱿鱼的名称中都有“鱼”,那么它们是鱼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二、出示教学目的1.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每个类群的代表动物主要有哪几种?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新课教学1.概念。
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椎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我们所处的周边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
根据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你能不能举例说出你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蟋蟀、知了、田螺、蝗虫、蚯蚓、蜗牛…)大家认识那么多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主要分属于哪个类群,同学们能够分辨吗?(1)刺胞动物代表动物(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蜇、海葵等)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涡虫是扁形动物,涡虫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长1—1.5厘米,背腹扁平,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无肛门,能够自由生活)。
大多数扁形动物都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猪肉绦虫,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非常发达。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1《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授课时间:课型:实验课课时:1核心素养生命观念: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2.学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能规范的使显微镜,并看到清晰的物象科学思维:通过显微镜和永久玻片观察微观的生物世界,并能观察细胞结构。
探究实践:通过图片,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解决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态度责任:通过对显微镜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与实践,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与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1.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正确对光,调焦,从而观察清晰的物象.3.教学准备课件、显微镜,标本,擦净纸,显微镜的使用视频。
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环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课件:显微镜下的微小生物。
一滴水中有什么呢?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我们要研究细胞,首先要看到它。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看清楚就必须借助显微镜。
播放显微镜发展史介绍视频。
学生活动:自己浏览课本,了解显微镜发展史,以及常见的单目显微镜、双目显微镜、数码液晶显微镜等。
活动意图:了解显微镜发展史,及显微镜的功能及作用环节二:认识显微镜的构造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看教材P17,对照单目显微镜,从上到下辨认显微镜各部分结构。
两人一组,合作学习,认识显微镜结构。
2.教师示范:光学显微镜操作方法:①取镜和安放从镜盒中取出,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壁,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并安装目镜,强调手指不可触摸镜头。
②对光调光转动转换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大光圈对准通光孔→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目镜看到圆形明学生活动对照教材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名称及功能。
分小组共同学习,认识显微镜,真实感受各部件的功能,如辨认目镜和物镜,调节准焦螺旋等。
观察,模仿,记忆。
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一、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二、课堂教学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制作临时装片1、自学课本:熟悉临时装片制作步骤(1)了解玻片标本的类型。
(P25相关链接)(2)熟悉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3)比较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与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异同。
2、师生互动:比较洋葱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异同3、观看视频熟悉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4、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制作:洋葱表皮细胞:擦、滴、撕、展、盖、染口腔上皮细胞:擦、滴、刮、涂、盖、染观察:参照P26图1.2—4,找到细胞,仔细观察细胞各部分的结构,按老师的指导要求,逐步完成各项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让学生先初步感知实验过程,然后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归纳总结根据同学们的收获,老师总结以下问题:1.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气泡怎么办?2.把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胞结构并讨论: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它们的异同?解析:图示如下,洋葱细胞口腔细胞相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不同点具有细胞壁和液泡不具有细胞壁和液泡3.如何绘制生物细胞图?(1)用铅笔绘图(2)图形大小、比例要适当(3)较暗的部分用密集的细点表示,颜色越暗,细点越密集(4)结构名称用水平引线引向右侧,标上名称(5)图的名称标在图形的下方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
小组解决不了的,交与其他小组互相补充,最后由老师精讲点拨。
三、板书设计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画细胞结构简图植物细胞细胞的基本结构动物细胞四、达标练习1.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要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目标】: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导入新课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探究提纲: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
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注意及时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发现问题。
看学生基本讨论完之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5.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获得成功体验,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出现两种答案:①染色体数目减半;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争先恐后发言。
紧缩眉头,面面相觑。
豁然开朗,对细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结前面知识,得出正确结论。
小组派代表谈体会,组内成员给予补充。
小组间进行交流。
出示第一题对正确回答给予肯定评价。
其他给予鼓励评价。
出示第二题给予鼓励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大屏幕展示细胞分裂各期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3、举例说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三、教学难点各代表动物的结构。
四、教学用具课件、蚯蚓、挂图、尺子、玻璃板、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动物世界视频,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
(二)讲授新课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边放录像边讲解。
然后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
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1、课件展示猪肉绦虫形态图.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
3、观察涡虫形态。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课件播放蚯蚓。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蚯蚓讨论: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归纳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2章探索生命第1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第1课时)安徽淮南龙湖中学孙玲一、教学分析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学生讨论心目中生物学家的科学品质、科学活动和研究方法,表达学生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材将漫长的生物学史高度浓缩,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精选出林奈与生物分类、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重要人物和事件,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逐渐由以观察描述为主向精确的实验发展,最终获得有关生物学的整体认识。
教学时要把握本章“探索生命”的主题,讨论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物学发展历程的介绍要围绕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科学成就的意义、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核心问题。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们刚刚接触生物学,不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但他们可能在第一章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生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概念”,即前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通过了解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事件,学习生物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该节内容侧重理解记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在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因此对生物学的概念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不过要求学生描述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生物学家及其主要贡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在课上提供较多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学习记忆。
学生对于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些是合理的、科学的,但是也会有一些不科学的观点。
在教授本节的时候,教师应该设置情境,暴露学生可能的前科学概念,并帮助学生转变前科学概念。
学生可能具有的前科学概念:“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的科学,学习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
”三、核心素养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生命概念,如进化与适应观,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