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翻译大赛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15.27 KB
- 文档页数:2
老来乐Delights in Growing Old六十整岁望七十岁如攀高山。
不料七十岁居然过了。
又想八十岁是难于上青天,可望不可即了。
岂知八十岁又过了。
老汉今年八十二矣。
这是照传统算法,务虚不务实。
现在不是提倡尊重传统吗?At the age of sixty I longed for a life span of seventy, a goal as difficult as a summit to be reached. Who would expect that I had reached it? Then I dreamed of living to be eighty, a target in sight but as inaccessible as Heaven. Out of my anticipation, I had hit it. As a matter of fact, I am now an old man of eighty-two. Such longevity is a grant bestowed by Nature; though nominal and not real, yet it conforms to our tradition. Is it not advocated to pay respect to nowadays?老年多半能悟道。
孔子说“天下有道”。
老子说“道可道”。
《圣经》说“太初有道”。
佛教说“邪魔外道”。
我老了,不免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自觉悟出一条真理: 老年是广阔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An old man is said to understand the Way most probably: the Way of good administration as put forth by Confucius, the Way that can be explained as suggested by Laotzu, the Word (Way) in the very beginning as written in the Bible and the Way of pagans as denounced by theBuddhists. As I am growing old, I can't help being given to flights of fancy and having my own Way of creating stories. However I have come to realize the truth: my old age serves as a vast world in which I can still have my talents employed fully and developed completely.七十岁开始可以诸事不做而拿退休金,不愁没有一碗饭吃,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韩素音翻译大赛beyond life曹明伦中译版本归化策略赏析韩素音翻译大赛的BeyondLife曹明伦中译版本是一部出色的文
本翻译作品,也是本次翻译大赛中表现卓越的文本翻译作品之一。
曹明伦出色的文本翻译最终决定了他在本次比赛中获胜,他所采用的归化策略也是值得学习之处。
首先,曹明伦在翻译Beyond Life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层面,他认为一般的文本翻译无法完全贴近原作,应该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考虑翻译的文本结构、语言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
因此,曹明伦在每一句翻译时都尽量把文本的原意充分表达出来,而不是迎合某一种语言文化。
他也在翻译文章时充分考虑了当代语言文化中的一些特殊动态,如换用一些更受欢迎的词汇,以及增添一些当代文化内容,这样翻译出来的文本才能更具有可读性。
其次,曹明伦在翻译文本时也考虑到读者的感受,他认为读者对每一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至关重要,因此他在每一段的翻译中始终着重强调结构和表达上的巧妙,以使读者能够准确的理解文本的内容。
此外,他还在句子的结构和表达上制造出一定的张力和情感,以便读者能更好的体验文本带来的乐趣和感受。
同时,曹明伦还注重翻译文本的语言准确性,他坚持在翻译中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内容,但又不会让原文太过直接,他会通过一些词汇的变化来使翻译的文本更加流畅,表达也更加精准。
总之,曹明伦翻译Beyond Life的成功归功于他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传统文化、当代文化、读者体验和语言准确性等策略,他通过
这些策略,使得原文的意义不仅表达清晰,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熏陶和深度,获得了翻译大赛的金奖。
因此,翻译工作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也应当借鉴曹明伦的翻译策略,以更为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比赛介绍: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详解韩素音其人:韩素音,是中国籍亚欧混血女作家伊丽莎白·柯默(Elisabeth Comber)的笔名,原名周光湖(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
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主要用英语、法语进行写作,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写就的自传体小说《瑰宝》(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一出版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
1955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把《瑰宝》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
韩素音女士现居瑞士。
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国翻译》杂志从1986年开始举办青年“有奖翻译”活动,1989年韩素音女士访华,提供了一笔赞助基金,以此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至2010年,“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已经举办了二十二届,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大赛。
每年获奖人员来自社会各界,比赛并非是从所有译文中选出最好的就评为第一名,很多时候会出现第一名空缺的现象,因为评委组是按照严格的标准来筛选译文,没有最优秀的,第一名的位置就会空缺,由此可见韩素音翻译大赛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参与方式: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由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主办(/),每届比赛设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每部分给出一篇要求翻译的文章,参赛者可以只选择一项,或者两项都参与。
注意,参赛者年龄为45岁以下——因为是青年翻译比赛。
参赛规则、竞赛原文和报名表会刊登在每年第一期,也即一月份的《中国翻译》杂志上,中国译协网站上也会有通知,大致规则如下:1. 参赛译文须独立完成。
参赛者在大赛截稿之日前需妥善保存参赛译文的著作权,不可在书报刊、网络等任何媒体公布自己的参赛译文,否则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2. 参赛译文请用空白A4纸打印(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
从十七届韩素音翻译比赛译文看英汉对比与翻译作者:吴艳阳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2期由于思维方式等方面不同,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如今,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不仅已经成为英汉学科科研热点,对我们做好翻译工作也有帮助。
本文从第十七届韩素音翻译比赛的两篇文章(英译汉节选自Scott Russell Sander的散文Beauty,汉译英为金克木先生所写散文《老来乐》)入手,从英汉对比角度分析部分原文及译文,从中总结英汉差异,继而为以后的翻译提供更好的指导。
一、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被动是英语常见的语法现象,体现英语民族重分析、讲客观的思维倾向,英语句子分清主语和宾语,及物和不及物,施事与受事、主动与被动。
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意义和形式的限制并不常见,或采用某些转换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原:While they share Newton’s faith that the universe is ruled everywhere by a coherent set of rules.译:世界受一套整合的法则所支配。
析:面对英语中频频出现的被动表达,在译入汉语时,我们要采用不同的策略,避免被字的使用。
如例二中将被转化为“受”字。
二、汉语是竹形结构,英语是树形结构汉语表达像竹子,一节接一节,节节推进,重点在于理清表达的先后顺序。
英语表达像一棵树,要确定句子的主干即主句,其他成分像枝干一样,在主干的基础上延伸。
主干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他成分属次要部分。
这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把握中英差异,进行相对应的调整。
原:Why nature should conform to theories we find beautiful is far from obvious.译:那些打动我们的理论,往往受到自然之母的肯定,其中奥妙不可言宣。
析:“Why nature ... beautiful”從句做主语,其中“we find beautiful”做“theories”的定语,“Why nature ... theories”则又是一个语意群,“…is far from obvious”是系表结构。
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根性文化”To Preserve “Ancient Villages”, to Protect the “Roots of Culture”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
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抢救,并对传统街巷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可防止传统村落无人化、空心化。
“Traditional villages” refer to those wi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of high historic, cultural, scientific, artistic,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But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ultures represented by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been fading away or even dying out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ose villages from being uninhabited or hollowed out, we must protect historic buildings at risk there, restore the old streets and lanes, and renovate their surroundings.古村落与其说是老建筑,倒不如说是一座座承载了历史变迁的活建筑文化遗产,任凭世事变迁,斗转星移,古村落依然岿然不动,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向人们诉说着村落的沧桑变迁,尽管曾经酷暑寒冬,风雪雨霜,但是古老的身躯依然支撑着生命的张力,和生生不息的人并肩生存,从这点上说,沧桑的古村落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安慰。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与江苏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中国译协江苏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第二十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具体参赛规则如下:一、本届竞赛分别设立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奖项,参赛者可任选一项或同时参加两项竞赛。
二、《中国翻译》2012年第1期以及中国译协网()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专栏刊登竞赛规则、竞赛原文;参赛报名表请到中国翻译协会网站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专栏下载。
三、参赛者年龄:45岁以下(1967年1月1日后出生)。
四、参赛译文须独立完成,杜绝抄袭现象,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赛资格。
请参赛者在大赛截稿之日前妥善保存参赛译文,请勿在书报刊、网络等任何媒体公布自己的参赛译文,否则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五、参赛译文和参赛报名表格式要求:参赛译文应为WORD电子文档,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字体,全文小四号字,1.5倍行距,文档命名格式为“XXX(姓名)英译汉”或“XXX(姓名)汉译英”。
参赛报名表文档命名格式为“XXX(姓名)英译汉参赛报名表”或“XXX(姓名)汉译英参赛报名表”。
译文正文内请勿书写译者姓名、地址等任何个人信息,否则将被视为无效译文。
每项参赛译文一稿有效,恕不接收修改稿。
六、参赛方式及截稿日期:请参赛者于2012年5月31日(含)前将参赛译文及参赛报名表以电子文档附件形式发送至hansuyin2012@,发送成功的文档得到自动回复后,请勿重复发送。
如需查询是否发送成功,可在6月10日至7月10日之间拨打电话(010)68997177。
本届竞赛不再接收打印稿。
七、参赛者在提交参赛译文后,交寄报名费50元,如同时参加两项竞赛,请交报名费 100元。
汇款地址:北京市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中国翻译》编辑部,收款人:《中国翻译》编辑部,邮编:100037。
请在汇款单附言上注明“XXX(姓名)参赛报名费”字样。
未交报名费的参赛译文无效。
八、本届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被授予奖金、奖杯、证书和纪念品,优秀奖获得者将被授予证书和纪念品。
老来乐Delights in Growing Old六十整岁望七十岁如攀高山。
不料七十岁居然过了。
又想八十岁是难于上青天,可望不可即了。
岂知八十岁又过了。
老汉今年八十二矣。
这是照传统算法,务虚不务实。
现在不是提倡尊重传统吗 ?At the age of sixty I longed for a life span of seventy, a goal as difficult as a summit to be reached. Who would expect that I had reached it? Then I dreamed of living to be eighty, a target in sight but as inaccessible as Heaven. Out of my anticipation, I had hit it. As a matter of fact, I am now an old man of eighty-two. Such longevity is a grant bestowed by Nature; though nominal and not real, yet it conforms to our tradition. Is it not advocated to pay respect to nowadays?老年多半能悟道。
孔子说“天下有道”。
老子说“道可道”。
《圣经》说“太初有道”。
佛教说“邪魔外道”。
我老了,不免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自觉悟出一条真理 : 老年是广阔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An old man is said to understand the Way most probably: the Way of good administration as put forth by Confucius, the Way that can be explained as suggested by Laotzu, the Word (Way) in the very beginning as written in the Bible and the Way of pagans as denounced by the Buddhists. As I am growing old, I can't help being given to flights of fancy and having my own Way of creating stories. However I have come to realize the truth: my old age serves as a vast world in which I can still have my talents employed fully and developed completely.七十岁开始可以诸事不做而拿退休金,不愁没有一碗饭吃,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英译汉Hidden Within Technology’s Empire, a Republic of Letters隐藏于技术帝国的文学界索尔•贝妻When I was a boy “discovering literature”, I used to think how wonderful it would be if every other person on the street were familiar with Proust and Joyce or T. E. Lawrence or Pasternak and Kafka. Later I learned how refractory to high culture the democratic masses were. Lincoln as a young frontiersman read Plutarch, Shakespeare and the Bible. But then he was Lincoln.我还是个"探索文学"的少年时,就经常在想:要是大街上人人都熟悉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熟悉T.E.劳伦斯,熟悉帕斯捷尔纳克和卡夫卡,该有多好啊!后来才知道,平民百姓对高雅文化有多排斥。
虽说少年时代身居边陲的林肯就在阅读普鲁塔克,、莎士比亚和《圣经》,但他毕竟是林肯。
Later when I was traveling in the Midwest by car, bus and train, I regularly visited small-town libraries and found that readers in Keokuk, Iowa, or Benton Harbor, Mich., were checking out Proust and Joyce and even Svevo and Andrei Biely. D. H. Lawrence was also a favorite. And sometimes I remembered that God was willing to spare Sodom for the sake of 10 of the righteous. Not that Keokuk was anything like wicked Sodom, or that Proust’s Charlus would have been tempted to settle in Benton Harbor, Mich. I seem to have had a persistent democratic desire to find evidences of high culture in the most unlikely places.后来,我坐小车、巴士和火车在中西部旅行,经常走访小镇图书馆;发现在衣阿华州基奥卡克市,或者密歇根州本顿港市,读者们借阅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作品,甚至还有斯维沃@和安德烈•别雷®的著作。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是一个为全球的翻译爱好者提供展
示自己才华的舞台的盛会。
每年举办一次的翻译大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
本次比赛的主题是全球文化交流与理解,旨在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参赛者们通过翻译文本来展示他们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为了确保公平而严谨的比赛环境,本次翻译大赛的评委
团队由多位翻译专家和语言学者组成。
他们严格按照翻译准确性、语言流畅性和表达准确性等标准进行评判,并在评选出优秀翻译作品时兼顾对源文本的理解和对目标语言文化的传达。
通过这样的评判标准,能够确保最终评选出的优胜者在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于参赛者而言,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既是展示自己翻
译技巧的机会,也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与其他参赛者的互动,他们可以了解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拓宽自己的视野并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同时,参赛者们也能够从评委和其他专业人士的评语和建议中获益,不断完善自己的翻译技巧和知识储备。
此外,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还设立了多个奖项,包括最
佳译文奖、最佳口译奖、最佳创意翻译奖等。
这些奖项的设立既是对参赛者们努力和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继续学习和进步的鼓励。
获奖者将有机会得到一系列奖品和奖金,并在翻译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机会。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的举办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也为翻译专业人士和翻译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这个比赛,我们相信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将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为全球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历届韩素音翻译大奖赛竞赛原文及译文英译汉部分 (2)Beauty (excerpt) (2)美(节选) (2)Th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Literature of Power byThomas De Quincey (5)知识文学与力量文学托马斯.昆西 (5)An Experience of Aesthetics by Robert Ginsberg (6)审美的体验罗伯特.金斯伯格 (6)A Person Who Apologizes Has the Moral Ball in His Court by Paul Johnson (8)谁给别人道歉,谁就在道义上掌握了主动保罗.约翰逊 (8)On Going Home by Joan Didion (11)回家琼.狄迪恩 (11)The Making of Ashenden (Excerpt) by Stanley Elkin (13)艾兴登其人(节选)斯坦利.埃尔金 (13)Beyond Life (17)超越生命[美] 卡贝尔著 (17)Envy by Samuel Johnson (20)论嫉妒[英]塞缪尔.约翰逊著 (20)中译英部分 (23)在义与利之外 (23)Beyond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s (23)读书苦乐杨绛 (25)The Bitter-Sweetness of Reading Yang Jiang (25)想起清华种种王佐良 (26)Reminiscences of Tsinghua Wang Zuoliang (26)歌德之人生启示宗白华 (28)What Goethe's Life Reveals by Zong Baihua (28)怀想那片青草地赵红波 (30)Yearning for That Piece of Green Meadow by Zhao Hongbo (30)可爱的南京 (32)Nanjing the Beloved City (32)霞冰心 (33)The Rosy Cloud byBingxin (33)黎明前的北平 (33)Predawn Peiping (33)老来乐金克木 (34)Delights in Growing Old by Jin Kemu (34)可贵的“他人意识” (36)Calling for an Awareness of Others (36)教孩子相信 (38)To Implant In Our Children’s Young Hearts An Undying Faith In Humanity (38)英译汉部分Beauty (excerpt)美(节选)Judging from the scientists I know, including Eva and Ruth, and those whom I've read about, you can't pursue the laws of nature very long without bumping撞倒; 冲撞into beauty. “I don't know if it's the same beauty you see in the sunset,”a friend tells me, “but it feels the same.”This friend is a physicist, who has spent a long career deciphering破译(密码), 辨认(潦草字迹) what must be happening in the interior of stars. He recalls for me this thrill on grasping for the first time Dirac's⑴equations describing quantum mechanics, or those o f Einstein describing relativity. “They're so beautiful,” he says, “you can see immediately they have to be true. Or at least on the way toward truth.” I ask him what makes a theory beautiful, and he replies, “Simplicity, symmetry .对称(性); 匀称, 整齐, elegance, and power.”我结识一些科学家(包括伊娃和露丝),也拜读过不少科学家的著作,从中我作出推断:人们在探求自然规律的旅途中,须臾便会与美不期而遇。
忠实通顺传神——从"二十二届韩素英青年翻译大赛"看文学翻译标准[摘要] 中国的翻译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文学翻译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郑海凌的“和谐”标准,他们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对二十二届的韩素英青年翻译大赛的参赛译文评析和参考译文进行分析得出其所遵循的标准——“忠实通顺传神”的标准。
[关键词] 文学翻译标准忠实通顺传神一、中国文学翻译标准(1)信达雅中国的文学翻译尽管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不乏翻译家们对文学翻译标准的真知灼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
1896年严复在他的《天演论。
译例言》中阐述了这一标准的要旨,他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即译文意义不倍原文,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至于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尽管翻译界对严复的这一标准尤其是他的“雅”有许多的争议,但是其对中国翻译的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
在严复的影响下许多的翻译家提出了自己的标准:鲁迅提出的“宁信而不顺”的标准。
鲁迅曾写道“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
一则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格。
”郑振铎提出了“不失愿意,译文流畅”,林语堂的: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刘重德的“信达切”的翻译原则。
这些理论在不同的侧面继承和诠释了信达雅,他们都强调信,及忠于原文意义,达即译文通顺,只是对于原文的风格提法不一样,他们都立足于从原文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包括内容,表达和风格方面。
这些理论较全面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但是这一理论没有足够重视文学翻译的特点:具有审美性和形象性。
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表达出来,是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是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1954)(2)神韵说文学翻译史一门艺术,具有艺术性,历久性,模糊性和多元性。
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 译文评析(下) 原创: 中国译协 中国翻译协会 2017-01-10第28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参考译文及评析—(下)汉译英汉译英竞赛原文屠呦呦秉持的,不是好事者争论的随着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临近,持续2个月的“屠呦呦热”正在渐入高潮。
当地时间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详细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并援引毛泽东的话称,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对中医药而言,无论是自然科学“圣殿”中的这次演讲,还是即将颁发到屠呦呦手中的诺奖,自然都提供了极好的“正名”。
置于世界科学前沿的平台上,中医药学不仅真正被世界“看见”,更能因这种“看见”获得同世界对话的机会。
拨开层层迷雾之后,对话是促成发展的动力。
将迷雾拨开、使对话变成可能,是屠呦呦及其团队的莫大功劳。
但如果像部分舆论那样,将屠呦呦的告白简单视作其对中医的“背书”,乃至将其成就视作中医向西医下的“战书”,这样的心愿固然可嘉,却可能完全背离科学家的本意。
听过屠呦呦的报告,或是对其研究略作了解就知道,青蒿素的发现既来自于中医药“宝库”提供的积淀和灵感,也来自于西医严格的实验方法。
缺了其中任意一项,历史很可能转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换言之,在“诺奖级”平台上促成中西医对话之前,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成果,正是长期“对话”的成果。
而此前绵延不绝的“中西医”之争,多多少少都游离了对话的本意,而陷于一种单向化的“争短长”。
持中医论者,不屑于西医的“按部就班”;持西医论者,不屑于中医的“随心所欲”。
双方都没有看到,“按部就班”背后本是实证依据,“随心所欲”背后则有文化内涵,两者完全可以兼容互补,何必非得二元对立?屠呦呦在演讲中坦言,“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这既是站在中医药立场上对西方科学界的一次告白,反过来也可理解为西医立场上对中医拥趸们的提醒。
202 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2020年10月(下)陆璐(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市 300350)韩素音翻译大赛Beyond Life 曹明伦中译版本归化策略赏析摘 要:本文以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对第二十一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青年翻译奖”获奖作品——曹明伦先生对James Branch·Cabell作品Beyond Life的译作中亮点之处进行分析、欣赏,希望能让读者体会到归化翻译策略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之妙。
关键词:归化;Beyond Life韩素音国际翻译比赛为广大青年翻译学者、翻译爱好者提供了优质的翻译参赛交流机会,每年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得主的翻译作品都可谓是经过层层筛选,百里挑一的佳作,都值得翻译爱好者反复研读,细细体会其中精妙之处。
因此本文选取了第二十一届韩素音国际翻译比赛获奖作品——曹明伦先生对James Branch·Cabell作品Beyond Life的译作,从翻译的归化角度对译文的遣词造句,出彩高光之处进行赏析,希望可以对翻译学习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翻译中的归化理论翻译中的归化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作品《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
按照劳伦斯·韦收稿日期:2020-07-27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Venuti,1995:20)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归化与意译之间的区别。
相较于意译侧重于文本语言的翻译,归化则包涵语言、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
归化侧重于目标读者,以目标读者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来组织语言,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使目标读者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原文内容,译文更加偏向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
(杨向男,2020:93)而根据散文翻译要以受众为中心,语言更贴近读者的原则(周娜,2018:153),归化理论在散文翻译中则更适用。
Globalization全球化颜林海【标题解读】写作分析:何谓全球化?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即“定义”的过程,换句话说,“定义”就是界定一种事物的本质(即意义)的说明。
“定义”有许多方式,最常见的有:列举法(illustration),分类法(classification),过程分析法(process analysis),因果法(cause and effect),比对法(comparison and contrast);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特征枚举法(enumerating characteristics),词源法(etymology),类比法(analogy),排除法(exclusion)(M.S. Spangler & R.Werner,1990:131—135)。
从写作或其他媒介的角度,作为一篇文章的标题,作者必然要围绕标题来展开,而要展开这个话题,就必须对该字词加以界定,即定义。
篇体分析:从上下文看,这是一篇由一档电视谈话节目转写而成的书面文档;电视访谈类节目虽然重在访谈,但并非人与人之间的私下闲聊,因此,节目主持人也往往会提前大致拟定一个围绕某一话题而展开的提纲,这就与文章写作大同而小异了。
理解与翻译时,注意访谈中人物对话的转换,还要注意书写文本在断句上与访谈情景有时并不一致,如(25)句。
翻译分析:在翻译之前,译者也应对标题中涉及到的概念加以认识和理解。
译者在分析某一核心字词时必须注意该字词的音形义的分析。
此篇文章中globalization与音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分析该字词的“形”和“义”。
而字“形”的分析涉及到该词的词源和构词方式。
词源分析:Globalization一词逆推词源关系如下:globalization。
构词分析:globalization不过是globalize的名词拼写形式,核心意义在globalize;而此词的构形属于英语中“形容词+动词后缀ize”构词法,其表达的意义为“使...‘形容词’化”或“使...变成‘形容词’”。
第三十二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英译汉翻译报告摘要:本次翻译的源文本为韩素音翻译大赛的英译汉竞赛原文,英文字数一千多字。
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到了一些翻译技巧,且遇到了一些困难,通过反复的修正得以解决。
本文将通过文中的一些翻译例子来分析在本次翻译过程中所用到的翻译技巧和遇到的困难点。
关键词:英译汉,翻译技巧,困难点1.引言著名作家于冠西说:“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
”不同文化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来完成,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环境氛围,独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造就了不同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文化特色,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给翻译带来一定阻碍和困难。
因此,如何成功解决这些困难,寻求恰当翻译技巧,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
1.翻译过程分析翻译的源文本为英文,所以翻译的前提是先理解原文,在对原文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组织中文语言进行表达。
目标读者为中国人,所以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翻译最重要的是传递信息,所以译文首先是达意,在达意的基础上注意形式的对应。
并且翻译不可太晦涩生硬,要适当地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来使译文流畅通顺。
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通常要运用到多种翻译技巧,下面运用实例来介绍一下在翻译“Aesthetic Education and National Progress”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所用到的翻译技巧。
2.1翻译技巧例1:原文:I argue that aesthetic educators should challenge the normative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progress.译文:我认为,美学教育者应该调整对国家进步的既定认识。
本句中,“challenge”直译的话是“挑战”,“ normative understanding”直译是“规范性认识”。
比赛介绍: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详解
韩素音其人:
韩素音,是中国籍亚欧混血女作家伊丽莎白·柯默(Elisabeth Comber)的笔名,原名周光湖(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
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主要用英语、法语进行写作,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写就的自传体小说《瑰宝》(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一出版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
1955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把《瑰宝》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
韩素音女士现居瑞士。
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中国翻译》杂志从1986年开始举办青年“有奖翻译”活动,1989年韩素音女士访华,提供了一笔赞助基金,以此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至2010年,“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已经举办了二十二届,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大赛。
每年获奖人员来自社会各界,比赛并非是从所有译文中选出最好的就评为第一名,很多时候会出现第一名空缺的现象,因为评委组是按照严格的标准来筛选译文,没有最优秀的,第一名的位置就会空缺,由此可见韩素音翻译大赛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参与方式:
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由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主办(/),每届比赛设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每部分给出一篇要求翻译的文章,参赛者可以只选择一项,或者两项都参与。
注意,参赛者年龄为45岁以下——因为是青年翻译比赛。
参赛规则、竞赛原文和报名表会刊登在每年第一期,也即一月份的《中国翻译》杂志上,中国译协网站上也会有通知,大致规则如下:
1. 参赛译文须独立完成。
参赛者在大赛截稿之日前需妥善保存参赛译文的著作权,不可在书报刊、网络等任何媒体公布自己的参赛译文,否则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2. 参赛译文请用空白A4纸打印(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
译文前另附一页,将填好的参赛报名表打印或剪贴在此封面上。
译文正文内请勿书写译者姓名、地址等任何个人信息,否则将被视为无效译文。
每项参赛译文一稿有效,不接收修改稿。
3. 需在指定截稿日期前将译文寄往《中国翻译》编辑部,时间以寄出邮戳时间为准(注:比赛不接受电子稿,因此作品必须按照要求打印好以信件形式寄出),地址:北京市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中国翻译》编辑部,邮编:100037,请在信封上注明“参赛译文”字样。
参赛者在交寄参赛译文的同时,交寄报名费40元,如同时参加两项竞赛,交报名费80元。
汇款地址:北京市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中国翻译》编辑部,邮编:100037。
请在汇款单附言上注明“参赛报名费”字样。
未交报名费的参赛译文无效。
4. 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被授予奖金、证书和纪念品,优秀奖获得者将被授予证书和纪念品。
竞赛获奖者将被邀请参加颁奖典礼。
其他要求详见报名时的通知。
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比赛哦,是很好的一个锻炼自己翻译能力的机会,何况比赛除了年龄之外不设任何门槛,参与即是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