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划界问题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19
我国海洋权益争端的现状及主要原因一、我国海洋权益争端的现状黄海黄海,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
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因此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韩国去年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大陆架勘探石油,勘探地点越过两国等距线50千米。
可以看出韩国在与中国争夺海洋资源咄咄逼人的态势。
在大陆架划分问题上,韩国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它在处理与日本的海底底土时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在处理与中国的海底底土问题时就“忘记”了这一原则。
韩国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中国大陆边缘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大陆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
此外,在领海划分上我国与朝鲜以124°10′6″E为领海分界线,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船只一出海就是朝鲜水域,虽然两国确定在123°59′E至124°26′E间两国一切船舶可自由航行,但这毕竟是一个被动的权宜之计。
中朝在专属经济区(朝鲜称为经济水域)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分歧,朝鲜在1977年6月颁布的“关于建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水域的政令”中声称其经济水域在不能划至200海里的海域划至海洋的半分线,即中间线,这是我国不能接受的,在北黄海,中国一侧岸线长度为688公里,朝鲜一侧仅为414公里,其比例为1∶0.6,且黄海沉积物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大陆,按中间线法划分显然有失公平。
东海东海,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它是中、日、韩三国陆地领土环绕的一个半封闭的海域。
东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以等距离原则为根据提出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划分,而我国坚持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则,双方(三方)有极大分歧。
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中国有16万平方公里、韩国与中国有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这其中以我国与日本的争端最为激烈,日本故意忽视冲绳海沟单方面宣称与我国是共大陆架国家,妄图争夺我大陆架。
最近几年,一方面是中国的能源紧缺状况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中国与日本在东海,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议也日渐浮上表层。
中国如何思考海洋策略,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属于内海,而黄海、东海和南海则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
尤其是石油储量丰富的东海、南海争议更大。
相比之下,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南海,问题也最为严重。
从周边国家的反应来看,当东海、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尚未探明之时,各国基本上相安无事。
上个世纪70年代,无论是越南外交部的声明还是越南教科书和地图,都说称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
然而,南海发现石油后,有关沿海各国的反应立时发生变化。
不可默认既成事实针对中日东海以及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议,中国曾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
但一段时间来的实际情况是:争议搁置了,共同开发却没有展开;更有甚者,各周边国家采取「先下手为强」策略,抢先攻占有争议海域和岛屿。
从表面上看,中国与涉及南海主权争议的诸国近年来签订了一系列框架性协定,为主权问题解决之前的各国行为作了一个大致的规范。
但实际情况却是,包括《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内的一系列共同文件几乎已经成为一纸废文。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倡议不但得不到回应,反而被他国利用中国按兵不动来实行「先下手为强」的策略。
在这方面,中国有必要确立基本原则和底线,即:一、国家利益一定要维护;二、若有妥协,一定要在谈判之后才能接受;三、绝不可接受或默认既成事实。
中国企业须主动出击鉴於中国目前的国力和其他实际情况,希望一蹴而就解决所有海洋争端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国最终利益。
因此,迫使有关国家同意并真正实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应该是中国在过渡阶段的主要战略。
这一战略的第一步,是将有关国家逼到谈判桌边;而双边谈判的目的,是迫使有关国家同意「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在这方面,中国须改变以前只是提出动议,一味等待其他国家回应的消极做法;中国必须走出去,主动在有争议地区采取开采行动,将争议的问题主动提上台面。
关于中国海洋领土主权问题的研究--以中国南沙群岛问题为例内容摘要:历史不止一次的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海洋兴那么国家盛、海洋衰那么国家败〞的道理。
事实证明,享有海洋权益并不等于控制了海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权益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加以保卫的。
同时,对于如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不能简单的认为单凭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就能对海洋的资源来加以控制和利用,说到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有效保卫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
前言:要谈中国海洋领土主权问题,先要区别弄清中国到底有多大?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不仅对12海里领海,而且对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享有“主权权利〞。
按照此公约,中国管辖下的海域面积应为300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陆地总面积1/3的这300万,与陆地一样,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国土。
所以,隶属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的国土总面积的正确数据应该是1260多万平方公里。
领土,是国家主权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海洋权益将决定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未来。
这话虽然并非出自哪位导师巨人之口,但却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判断。
世界各国在剧烈地争夺着海洋,而我们不少同胞却连自己拥有多少海洋国土这一根本国情仍然无知。
请记住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1260万平方公里这一算式吧。
主权〔sovereignty〕〔1〕主权的概念和根本内容。
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
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让予。
主权是国家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是国家所固有的,并非由国际法所赋予的。
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那么只是对这一权利予以确认和保护。
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
所谓对内最高权,是指国家行使最高统治权,国内的一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都必须服从国家的管辖;还指国家的属人优越权和属地优越权。
关于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问题的思考——浅谈中日东海划界问题摘要:中国主张东海大陆架划界应适用以公平为前提的自然延伸原则。
而日本一直坚持中日在东海的大陆架是中日共同大陆架,应该使用以等距离规则为原则的中间线划界法。
但是以公平为前提的自然延伸原则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大陆架划界的基本原则,划界时还应权衡各种不同的相关情况,而且任何的大陆架划界协议都必须尊重第三国的权益,因此日本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关键词:大陆架;自然延伸;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1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耗尽,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物质宝库必然成为各国争先开发的重要区域,大陆架作为各国的资源的富集区域更是受到重视。
东海海域十分辽阔,东西宽300至500公里,南北长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它是中、日两国领土之间的一个半封闭的海域,大陆架位于两国之间的海底。
根据科学勘察,东海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如何划分两国所属大陆架的问题一直未获解决。
一、大陆架的概念及其法律意义大陆架原来是地质学上的用语,按照地质学上的概念“大陆架是指从海岸低潮线起海底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洋倾斜下一直到坡度发生显著增加的转折处为止的这一部分海床”“通常包括三部:一是沿岸水深200公尺以内的浅水带,称大陆架。
二是大陆架向海急剧倾斜的部分,水深可达350公尺,称为大陆坡。
三是大陆坡充满沉积层的地方,称为大陆基。
这段区域一向被认为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
”大陆架作为一个法律问题最早是出现在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大陆架公告》“处于公海下毗邻美国海岸的大陆架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受美国的管辖和控制”。
在美国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相继发表类似的声明提出对邻接其海岸线的大陆架及其自然资源的权利主张。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大陆架定义为: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大陆边缘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超过200海里的距离,那么沿海国的大陆架在海床上的各定点则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等深线100海里。
一个国家的全球性地位,都是随着这个国家海权的兴衰而变化的。
一个国家对海权控制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真实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家海洋安全问题主要有:岛屿主权的、海域化分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第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问题复杂多变。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 万平方公里。
这300 万平方公里的宽广海域为我国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海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由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同或由于对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的不同也会经常发生冲突,特别是开发大陆架自然资源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更使海域划界问题变得复杂。
除了渤海是我国内海外,其它海域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都与相邻、相向的周边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主权的争端。
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是在尊重“历史性水域”的基础上,根据新出台的国际海洋法公约,对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合理、公正、公平的适当调整,以此来解决同周边国家在海洋划界问题上出现的争端,进而维护新海洋法所赋予我国的海洋权益,并最终保持亚太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中国海防面临着周边海上力量的威胁。
中国周边强大海上军事力量的存在及其军备竞赛,一方面增加了相关国家的危机感,并增大了相关国家爆发海上冲突的可能性,对地区整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对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弧形区域形成了战略挤压,从而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海防安全。
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我国拥有领海海域38 万平方公里,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 万平方公里,在这片海域中,这些岛屿分布广泛、相互毗邻,形成了近50 多个列岛、群岛,是天然的海上屏障,对我国国防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几年以来,在我国海域内出现了岛礁被他国侵占、海域被分割、所属海域内海洋资源被掠夺等等极其严重的形势,而这种局势在我国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的争端中表现的最为激烈。
现在世界范围中有很多中国军事威胁论,“强大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会转化为国防实力”,现在所有人都在享受现实的“中国股”飞涨的利益,没有强大的海防,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的巨大的海洋利益就不会有实质性的保障,中国国内经济就会因资源进口和利润回流中断而发生危机,并由此阻碍中国的迅速崛起。
南海U型线与国际海洋边界划定问题目前国际海洋划界处在黄金时期。
与东海问题一样,我国在南海同样面临着复杂的海洋划界问题。
积极地处理划界问题并认真着手划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划界要先行,否则,任何合作开发工作只是空谈。
南海长期经受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的困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这里将会有国际海洋划界的艰巨任务出现。
对于U型线,又称九段线的法律问题应当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
南海长期受到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问题的困扰。
近30年来,小从渔业纠纷,大到武装冲突均在南海区域发生过。
进入90年代后,南海形势走向合作开发或是继续对峙成为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目前国际上时兴的海洋边界的实践中,南海U型线的法律地位问题凸显出来。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宣言指出:"有关各方承诺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各方承诺保持自我抑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包括不在现无人居住的岛、礁、滩、沙或其它自然构造上采取居住的行动,并以建立性的方式处理各方之间的分歧。
〞由于南海存在着多方领土和重叠性的海域管辖围主,我国在南海仍旧面临着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划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边界的艰巨任务。
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无疑会对南海海洋划界带来积极影响,根本缓解了各方在地区平安上的最大争端。
它不仅为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在南海开展务实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根底,还为各方的海洋边界谈判创造了平和有益的环境。
中国·越南北部湾划界及其意义中国和越南成功划出了北部湾的海洋边界,但是南海继续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关于南沙群岛周围的形势。
中日东海划界的依据与分歧山民侠风/改编近年来,中日两国的东海划界问题逐步升级、气氛紧张。
日方提出以“中间线”划分,中方提出“冲绳海槽”划分,双方争议不下,谈判未果。
2005年,**政府曾批准通过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对东海“中间线”以东油气试开采的申请。
中方立即指出:如果日本允许民间企业在东海争议区域内试开采,将“使问题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自此之后,中日双方,谈谈停停,始终没个结果,而中国只管开采油气,对日方的态度是:我开采无争议区的,你不能开采有争议区的,搞得日方如热锅蚂蚁,又是停止贷款,又是飞机驱赶、又是严正抗议,就是不敢开采。
为什么理屈呀!一、中日东海划界的巨大分歧中日之间常说“一衣带水”,而这“一水”却纠结了太多恩怨。
扰资料显示,东海海域位于中国大陆和琉球群岛之间,北接朝鲜半岛,南北长约700海里,东西最宽处360海里,最窄处不过167海里。
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靠海各国都有主张自海岸基线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
然而,中日相隔这“一水之间”,平均宽度仅为210多海里。
据外交部条法司的官员说:“中日各自要求200海里的海域管理权产生了重叠,需要进行划界。
”关于海洋管辖权的协商,始于1996年的《联合国海洋公约》,它给各国扩大海洋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和日本先后批准了该公约,该公约在中国1996年生效。
因此,发生了法律上的两国海洋管辖的冲突,中日之间开始磋商,其中就涉及到划界问题。
然而,双方在划界主张上的分歧巨大,至2004年,双方十几次谈判的惟一成果,是达成在2000年6月1日生效的《北京-东京渔业协定》,规定了双方的“暂定措施领域”。
但是,东海划界问题依旧毫无进展。
据参加过划界谈判的外交部官员说:划界依据不一致是最大障碍,“中国主张公平原则来划定两国的海洋分界线,但日本要求‘中间线’。
”1982年,日本大使馆将一幅标有“中间线”的地图递交给中国,自此以后,“中间线原则”成为日方的一贯说法。
前言随着陆地资源日益枯竭和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陆架作为蕴藏资源丰富及开采相对便利的海域,加之其所具有的重要军事意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在海洋中争夺的焦点之一,也随之出现了大陆架划界问题,产生了诸多的划界争端。
相邻或相向国家间的大陆架如何划定界限,事关沿海国的国家主权和切身经济利益,国际社会对此尚存较大分歧。
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划界的原则和方法。
而在亚洲,一直未能解决的中国和日本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更因近年来的油气开发而呈激化,并直接与我国的国家利益及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相互影响,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国家海洋划界实践的分析,认为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则是大陆架划界的最基本的原则,并从国际法角度提出解决中日东海之争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目录摘要 (1)1. 大陆架的概述 (1)1.1.大陆架的概念 (1)1.2.大陆架的法律制度 (2)1.2.1.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 (2)1.2.2.其他国家对大陆架的权利 (2)2. 国际法上关于大陆架划界的原则及实践 (2)2.1.自然延伸原则——大陆架划界的重要依据 (3)2.1.1.自然延伸原则是划界的基础 (3)2.1.2.自然延伸原则在划界实践中的适用 (4)2.2.中间线(等距离线)原则——不可强制适用的划界方法 (5)2.2.1.中间线原则不具有国际习惯法的地位 (5)2.2.2.中间线原则在适用上也只是一种划界方法 (6)2.3.公平原则——可强制适用的国际习惯法准则 (7)2.3.1.公平原则具有国际习惯法规则的特征 (7)2.3.2.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使公平原则在大陆架划界中取得显著地位 (8)2.3.3.此后主要的国际司法实践对公平原则的适用 (9)3.大陆架划界原则和实践对解决中日东海大陆架的借鉴意义 (10)结语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6)浅析国际海洋法的大陆架划界原则摘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对海洋权益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大陆架资源的争夺也呈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与邻国的海洋划界问题研究摘要:二十一世纪,海洋资源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
而鉴于我国近年来与邻国的海洋争端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将对我国海洋争端问题的现状和问题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加以分析,进而浅述当代中国解决海洋问题的总体战略思想和具体策略路线。
关键词:海洋争端南沙群岛东海问题一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的现状1总体概况我国拥有着非常辽阔的陆地国土,960万平方公里。
同时,我国的海域面积也是相当广阔,整个海域自然地理分布范围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划定标准,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但是,问题恰恰就在于有些海岛远离大陆,我们的力量在多少年来无法跟上,没能有效地对这些岛礁实行实际控制和管辖,使得一些周边国家借机钻了空子,找到各种机会侵占了本应属于我们的海岛,进而采取各种手段企图让这种侵占合法化,并且加紧了对我们的海上资源的掠夺。
据专家介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属于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近一半存在争议,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
这些海域中的许多岛屿被他国所占,情况最严峻的要属南海的南沙群岛和东海的钓鱼岛。
2南海问题现状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
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南北绵延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公里,共有岛、礁、沙和滩200多个。
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北至黄岩岛。
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其中西、南、中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南部,由200多个岛、礁沙组成,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南沙群岛则是分布范围最广、岛礁数量最多的一组大群岛,国际习惯称其为“斯普拉特利群岛”。
南海问题的焦点就是最南端的南沙群岛。
目前,周边许多国家不仅对岛群提出了主权要求,而且还占领了大部分岛礁,对其附近海域进行疯狂的资源掠夺。
海洋划界规则比较研究万 震(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1701)摘 要:2004年以来,我国和日本围绕着“东海划界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双边外交谈判。
在谈判中,双方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最主要的分歧点是双方主张的划界原则不同。
中国主张运用“公平原则”进行划界:我国大陆架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专属经济区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公平划界。
而日本主张运用“中间线”划分中日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
因此,廓清海洋划界的主要规则内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大陆架;中间线;自然延伸;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图分类号:D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6-0001-01收稿日期:2010-08-20作者简介:万 震(6),女,江西南昌人,从事国际公法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海洋划界的国际法规则研究——兼论中国东海争端的解决》”(编号6TS 5)的成果论文(作者万震,上海政 法学院教师)。
一、自然延伸原则所谓的“自然延伸原则”是建立在一种自然事实的基础上的,即大陆架尽管被水淹没,但却是大陆的一部分,同大陆保持着一种连续不断的接触关系。
这种关系反映到法律上,就是“海底区域实际上可以被视为该沿海国已经享有统治权的领土的一部分,就是说,这些区域虽然被海水所覆盖,但它们是该领土的延长或继续,即其在水下的延伸。
”其客观上彰显了国家对大陆架的主权权利。
此外,法院指出,自然延伸原则“是与大陆架有关的所有法律规则中最基本的规则。
而“沿海国为了勘探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而对大陆架行使的主权权利”则是“一种固有权利”。
可见,国际法院不仅肯定了自然延伸原则,而且赋予自然延伸原则整个大陆架法律制度的指导原则或根本原则的崇高地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海洋制度首先肯定的是“全部自然延伸”原则,如果这种“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在不影响邻国陆地领土“全部自然延伸”的前提下,可以继续扩展至200海里。
论国际海洋划界中的“公平原则”长期以来,在国际海洋划界中一直存在着“公平原则”与“等距离/特殊情况”之间的分歧。
系统考察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国际海洋划界中“公平原则”是法律原则,而“等距离/特殊情况”、“中间线”以及“成比例”等都只能被称为规则或者划界方法,采取这些规则进行划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平。
适用“公平原则”对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洋划界争端较为有利。
中国也一贯主张在国际海洋划界中应当适用“公平原则”,坚持“公平原则”,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适用具体规则来解决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划界问题,无论采取哪种规则都不应导致划界结果实质上的“不公平”。
[关键词]海洋划界;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公平原则;习惯国际法盛红生(1960-),男,博士,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法。
(浙江杭州310018)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海洋权益法律保障研究”(项目批准号:09JZD00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很多情况下,海洋的沿海国不止一个,其中存在沿海国之间相向或者相邻的地理位置关系,因此海洋划界问题的出现就有着必然性。
在国际法中,海洋划界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国际海洋划界争端无法通过政治外交途径或者国际司法办法解决,在某些条件下就存在引起武装冲突的潜在风险,成为威胁国际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近20年来,国际法院受理的涉及海洋法的案件数量明显增加,达20余件,而这其中大多数又都与海洋划界争端有关。
其他国际司法机构也受理了一些涉及海洋划界争端的案件。
主权国家之间更多地选择通过国际司法办法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无疑是国际法治发展的新动向,对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并非所有国际海洋划界争端都能通过和平方式妥善解决,如果海洋划界争端长期得不到公正合理解决,对有关各方依法利用海洋和维持国际海洋的正常秩序,都存在巨大的、潜在的或者现实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