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法法庭16号案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51
海洋法系判例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法系判例:
1. 決定2001/7号案(2001年,国际法院):该案件涉及挪威与俄罗斯之间的争端,双方对勘探和开发北冰洋地区油气资源的权利产生分歧。
国际法院裁定,挪威在该地区享有油气资源的主权权利,并否认俄罗斯对该地区主权的主张。
2. 葛牌案(1947年,国际法院):该案件涉及法国和英国之间关于英吉利海峡地带划界的争端。
国际法院裁定,英吉利海峡是一条国际航道,应该保持开放和自由通行。
3. 安克拉奇克特案(2001年,国际海洋法法庭):该案件涉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关于渔业资源管理的争端。
国际海洋法法庭裁定,美国违反了《合适的管理措施公约》中对渔业资源的管理义务,并要求美国采取措施解决该问题。
4. 決定2016年号案(2016年,国际法院):该案件涉及菲律宾对中国在南海主张主权的挑战。
国际法院裁定,中国对南海部分区域主权主张的基础缺乏法律依据,并声明这些区域属于公海,菲律宾在其专属经济区内拥有特定的权益。
这些案例只是海洋法系中的一小部分,海洋法在国际关系和国家之间的冲突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海洋法庭与全球海洋争端解决全球海洋争端是在各国之间由于海洋资源的争夺、领土争端等引发的纠纷。
这些纠纷不仅对各国间的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海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争端,国际海洋法庭应运而生,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海洋法庭成立于XX年,其宗旨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各国之间的海洋争端,并维护国际海洋法规则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法庭由由各国委派的法官组成,每位法官拥有在国际海洋法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国际海洋法庭的主要职责是裁决各国之间的争端案件。
当涉及到海洋争端时,各国可以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将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则进行裁决。
法庭的裁决对各国具有约束力,并且是最高的法律权威,各国都应遵守和执行。
这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来解决各国之间的纠纷,维护海洋安全和稳定。
国际海洋法庭在全球海洋争端解决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法庭依法裁决,通过以案例为基础的裁决实践,逐渐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国际海洋法体系。
这为各个争端案件的解决提供了参考和指导,增加了争端解决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其次,法庭的存在和工作也起到了威慑作用,各国在行动中更加谨慎,避免了与其他国家产生激烈的冲突。
此外,法庭还通过建立和推动国际合作机制,促进了各国在海洋领域的和平合作和共赢。
然而,国际海洋法庭在全球海洋争端解决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海洋争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裁决过程变得繁琐而耗时。
很多争端案件需要大量的证据和专业意见,这对法庭的效率提出了要求。
其次,一些国家对国际海洋法庭的裁决结果持怀疑态度,未能完全接受和执行。
这使得一些争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对国际海洋法规则的权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法庭的资源和能力也面临限制,无法及时应对所有诉讼请求和争端解决需求。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
首先,各国应加强合作,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避免将争端上升到国际海洋法庭。
其次,国际海洋法庭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效率,加强对专业知识和证据的处理和分析,提高裁决的质量和速度。
第1篇一、背景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南海部分岛屿和海域的领土争端。
其中,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争端尤为突出。
2013年1月,菲律宾单方面就南海争端向联合国海洋事务和海洋法公约执行机构——国际海洋法庭提起诉讼。
2016年7月12日,国际海洋法庭就南海仲裁案作出裁决,认定菲律宾胜诉。
这一裁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二、案件基本情况1. 争议焦点南海仲裁案的主要争议焦点包括:(1)南海部分岛屿及其附近海域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2)南海部分岛屿及其附近海域的海域划界问题;(3)南海部分岛屿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洋权益问题。
2. 案件进程(1)2013年1月,菲律宾单方面就南海争端向国际海洋法庭提起诉讼;(2)2013年7月,中国向国际海洋法庭提交了初步反对意见;(3)2014年12月,国际海洋法庭正式受理案件;(4)2016年7月12日,国际海洋法庭作出裁决。
三、国际公法法律分析1. 领土主权问题根据国际法,领土主权是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对其领土享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在南海仲裁案中,菲律宾主张对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
然而,根据历史事实和国际法,中国对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因此,国际海洋法庭在裁决中否定中国的领土主权主张是不符合国际法的。
2. 海域划界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5条规定,相邻或相向国家在划定大陆架界线时,应公平解决划界问题。
在南海仲裁案中,菲律宾主张按照“等距离原则”划定黄岩岛附近海域的海域划界线。
然而,根据国际法原则和实际情况,中国主张在黄岩岛附近海域划定一条符合实际地理情况、公平合理的海域划界线。
国际海洋法庭在裁决中采纳了菲律宾的主张,忽视了中国的合理关切,违反了国际法。
3. 海洋权益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规定,沿海国对其大陆架及其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在南海仲裁案中,菲律宾主张对黄岩岛附近海域的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
海洋法系判例一、引言海洋法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海洋领土、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随着国际社会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加剧,各国之间的海洋争端也日益增多。
为了解决这些争端,国际社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并通过判例来解释和适用这些法律规定。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海洋法系判例,并对其影响进行评析。
二、重要判例案例1. 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海洋争端案件之一。
菲律宾起诉中国,要求确认南沙群岛、黄岩岛等地区并非中国领土,并要求中国停止在该地区的活动。
2016年7月12日,国际仲裁庭作出裁决,认定菲律宾在南沙群岛拥有排他性经济区权益,但未对领土归属作出裁决。
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争议。
中国政府坚决不接受该裁决,并强调中国拥有南海诸岛的主权。
菲律宾方面则认为该裁决为国际法的胜利,有助于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合作。
2. 日本诉韩国东海岩礁争端案日本诉韩国东海岩礁争端案涉及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列岛)的主权争议。
2019年10月,韩国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认定一些日本公司要求扣押的韩国船只是合法的,并裁定赔偿韩国渔民损失。
这一判决引发了日本政府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日本方面认为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对于韩国法院的判决表示强烈不满。
双方围绕这一争端展开了多轮外交斗争,至今仍未解决。
三、判例影响评析以上两个案例反映了当前海洋法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海洋争端的解决,国际仲裁机构的裁决并不具有强制力,仍然需要各方自愿接受和履行。
这在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中得到了明显体现,中国政府拒绝接受该裁决并坚持主权立场。
其次,一些国家借助法院的判决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并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自身利益。
日本诉韩国东海岩礁争端案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情况下,判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争端,导致地区稳定性下降。
最后,判例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各国的实力和地位密切相关。
在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坚持自身利益,并得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北海大陆架案(西德与丹麦、荷兰)西德与丹麦、荷兰在北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上述国家曾于1964年12月1日签订了《德荷条约》和1965年6有9日签订了《德丹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确定了彼此间的部分边界线,即从海岸到海面25里至30里外,主要适用等距离原则划出。
但他们无法就这些点以外的边界线达成任何协议。
因为,西德认为,在习惯国际法中没有等距离原则,而且用这种方法划分北海大陆架疆界对西德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由于西德的海岸是凹形的,其海岸线向内弯曲很大,如果按照等距离原则来划分大陆架对它很不利,只能给予它较为狭窄的大陆架区域,面积仅占北海海床的5%,而丹麦和荷是同则分别占10% 11%。
西德声称,等距离原则只有在直线海岸线的情况下才符合这种要求,否则,便属于特殊情况。
而丹麦和荷兰则坚持适用等距离原则。
1966年三国进行了进一步的谈判而未能使问题获得解决。
1967年2月20日,西德分别同丹麦、荷兰签订特别协定,将划分北海大陆架的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
当事国要求国际法院指明应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并承诺将按照国际法指明的原则规则来协商划界。
国际示院将两案的诉讼结合起业,虽然从表面上看两案保持独立,但由于结论相同,所以法院对两案只作出一个单一的判决。
1969年2月20日,法院以11票对6票判定,西德没有义务在划分大陆架时接受等距离原则。
划界应考虑到一切有关情况,依照公平原则,通过协议来划定,使构成当事国陆地领土海底自然延伸部分的大陆架归其所有。
与此同时,法院也未接受西德的论点。
本案涉及国际法的主要问题是在相邻国家之间的大陆架划界应遵循什么原则?(一)等距离原则不是大陆架划界一项习惯国际法规则国际法院在判决中并未接受西德以其特定形式提出的论点,驳回了它要分得“公正和公平的一份”的要求,因为划界不等于把一共同的大陆架瓜分,而只是在相互关系上公平地确定现存的本国大陆架的边界。
法院在判决中也否定了丹麦和荷兰关于该项划界应依1958年的日内瓦《大陆架公约》第6条中的等距离原则加以解释的论点,因为西德未批准这一公约,在法律上并不受第6条规定的约束。
国际海洋法案例国际海洋法是指规范各国在海洋利用和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法律规定和国际公约。
随着全球海洋资源的日益枯竭和海洋环境的恶化,国际海洋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国际海洋法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一国际海洋法的重要成果。
该公约于1982年通过,是国际海洋法领域的重要法律文件,被誉为“海洋宪章”。
该公约确立了海洋国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洋划界概念,规定了各国在海洋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国际社会在海洋事务上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南海仲裁案。
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公布,裁决废除了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主张,认定中国在南海的部分岛礁不具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这一裁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引发了中国对南海问题立场的调整和反思。
南海仲裁案是国际海洋法领域的一件重要案例,它对于国际海洋法的适用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国际海洋法案例中还有一些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案例。
比如,1990年发生的“埃克塞那号”油轮事故,造成了大量原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也催生了一系列相关的国际法律文件和公约,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总的来说,国际海洋法案例在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案例不仅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促进了国际海洋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未来,随着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海洋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国际海洋法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国际海洋法将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全球海洋事务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法中的国际海洋法详解国际海洋法是国际公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海洋领土划定、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国际海洋法的概念、源起、基本原则、领土划定、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详细解析。
一、国际海洋法的概念与源起国际海洋法,简称海法,是指处理国家间关于海洋事务的法律规范体系。
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各国在海洋领域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平衡。
国际海洋法的发展源起于各国关于海洋事务的争端。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源的枯竭,海洋权益问题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的矛盾焦点。
为了维护各国在海洋事务中的权益,国际社会开始致力于制定国际海洋法。
二、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海洋法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主权平等原则、和平利用原则、公平与合理原则、环境保护原则等。
主权平等原则是指海洋领土的主权归属于各国,即每个国家都有权享有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
和平利用原则强调各国在海洋利用活动中应保持和平、安全和互利的态度。
公平与合理原则意味着各国应依据公平与合理的原则来划分海洋权益。
环境保护原则要求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妥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三、国际海洋领土划定国际海洋法对海洋领土划定提供了具体规定。
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每个国家都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领海指的是沿海国家陆地边缘线外延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享有完全主权。
毗连区是指邻接领海的海域,用于保护沿海国家的安全与环境。
专属经济区是指沿海国家拥有在其领海外、自然延伸到200海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包括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
大陆架是指潜在连接到陆地的海底延伸,对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拥有特殊权益。
四、国际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海洋法为各国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规范。
根据和平利用原则,各国应共同合作开发和利用具有独特资源价值的海洋区域,分享合理和公平的开发成果。
同时,国际海洋法对海洋矿产资源、渔业资源、海底油气资源等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规定。
Ocean World海洋战略国际海洋法法庭对气候变化国家义务的咨询意见依据、效力与可能影响撰文|龚微52 | Ocean World 2023Ocean World 2023 | 53申请国际海洋法法庭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义务发表咨询意见,已经从理论探讨嬗变为司法实践。
然而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国际海洋法法庭全庭发表咨询意见的法律依据存在较大争议。
各国的气候应对行为义务已有巴黎气候协定规制,而结果义务因国家自主贡献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无法提出统一法律意见。
即使法庭不顾反对坚持能动受理,发表咨询意见也难以对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现有特定义务产生重大影响。
申请海洋法法庭对气候变化问题发表咨询意见可能带来的影响表现为溢出效应显著,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希冀籍以此推动国家在后续进行的国际谈判中提升各自气候承诺的力度。
小岛屿国家气候变化与国际法委员会(CO-SIS)2022年12月12日要求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就缔约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海洋法公约》)在防止、减少和控制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以及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特定义务发表咨询意见。
国际海洋法法庭将该案列为31号案件,并要求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于2023年6月前提交书面意见。
小岛屿国家气候变化与国际法委员会是中美洲的小岛屿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与太平洋小岛屿国家图瓦卢通过签署国际协议正式成立的国际组织。
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委员会的成立反映了一些小岛屿国家试图诉诸法律途径,要求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对其排放负责的努力。
冈比亚54 | Ocean World 2023正如在宣布成立委员会时所宣示,该组织的创始成员认为,联合国气候大会没有认真处理可能由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其国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该委员会的公开声明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创始国家的目标是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从模糊的自愿承诺转变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义务和赔偿责任”。
法律问题2023-11-06•国际海洋法法庭概述•临时措施的申请与审查•临时措施的执行与监督目录•临时措施的法律效力与救济途径•国际海洋法法庭临时措施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国际海洋法法庭临时措施案例分目录析01国际海洋法法庭概述1996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了国际海洋法法庭,以解决海洋争端。
建立了法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海洋事务的法治,并促进对海洋的和平利用。
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建立法庭具有专属管辖权,审理有关海洋事务的争端。
法庭的管辖范围涵盖了海洋划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争端。
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管辖权国际海洋法法庭的临时措施制度临时措施是国际海洋法法庭解决争端的一个重要手段。
临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争端双方的利益,防止情况恶化,并在最终裁决前提供必要的救济。
临时措施的申请和裁定通常由国际海洋法法庭的法官作出。
02临时措施的申请与审查临时措施的申请主体包括争端方和案件仲裁员。
争端方可以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向仲裁庭提出采取临时措施的申请。
同时,案件仲裁员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主动提出采取临时措施的建议。
申请主体申请临时措施需要提交书面申请,包括申请的理由、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及请求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提供支持该申请的相关证据和材料。
申请形式仲裁庭对临时措施的审查标准包括必要性、紧急性、合理性和公平性等方面。
仲裁庭会综合考虑申请临时措施的原因、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及请求采取的措施等因素,判断是否需要采取临时措施以及采取何种临时措施。
审查标准03临时措施的执行与监督03执行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管辖范围为确保有效执行,临时措施执行机构应具有法律地位和管辖权,能够对争议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
临时措施的执行机构01临时措施执行机构应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临时措施执行机构应独立于争议双方,并确保公正执行,避免偏袒任何一方。
02执行机构的权力和职责临时措施执行机构应具有明确的权力和职责,包括对临时措施的解读、执行和监督等。
海洋法案例-缅因湾海洋区域划界案在6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之间首次就位于北美东海岸两国交界处的缅因湾的大陆架划界发生争端,当时正开始勘探该地区的碳氢化合物。
从1976年开始,划界争端扩及渔业方面。
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于1977年3月1日和1月1日建立200海里渔区。
加拿大规定渔区范围按等距离线确定与美国的分界线。
而美国政府提出,美国的200海里渔区和大陆架在毗邻加拿大边界的缅因湾盆地最深水线和东北水道的连接线,该边界在1000公尺等深线处大致为等距离线。
为了解决分歧,美国和加拿大于1981年11月缔结了一项特别协定,并要求国际法院组成一个有5名法官的特别分庭,以根据适用于争端双方划界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确定它们在该海湾的大陆架和捕鱼区的界线。
这是第一次要求国际法院设立特别分庭,划定边界以解决争端,而不是仅仅要求国际法院指明划界过程中应适用的原则和规则。
国际法院在经过审议后同意了设立特别分庭的要求,并为此目的,在1982年1月15日举行了选举。
国际法院由5名法官组成的特别分庭于1984年10月12日以4票赞成1票反对作出了对该案的判决。
特别分庭听取了加拿大关于根本不存在将两国的海洋区域分开的自然边界,因此必须根据离海岸基线等距离的原则划界的主张。
法庭亦听取了美国的主张,美国认为,该海湾东北海峡的凹地形成了一条明显的界线,这条界线应该是两国之间适当的边界。
法庭在认真分析了特别协议和双方呈诉之后,分别就争端的性质、划界区域,与划界有关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作了详细的阐述。
法庭认为,海洋区域划界的基本标准是:公平标准,各种有关情况,适用于这些标准的适当的实际立法;所有这些,目的是为了达到公平结果。
法庭分析了划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质因素和地貌因素,以及划界区域的水域因素,认为在该区域内并不存在地质、地貌、生态或其他足够重要的因素,证明可以决定一条统一的自然边界。
至于争端双方强调的社会经济因素,法庭认为在法律上不能作为决定的依据。
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的介绍和意义导言: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又称《国际海洋法法庭协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法律文件,目的是为了规范和解决国家之间在海洋领域内的争端。
该规约于1994年通过,并于1996年生效,它确立了国际海洋法法庭的权力和职责,并为国家提供了公正,透明和可持续解决海洋争端的机制。
第一部分:国际海洋法法庭的设立和成员该规约设立了国际海洋法法庭,旨在通过合作和对话的方式解决海洋争端。
根据规约,国际海洋法法庭由21位独立的、合格的法律专家组成,他们的任期为九年,由签约国的成员选举产生。
成员国需具备一定程度的国际海洋法律知识和经验,确保他们能够负责审理和解决涉及国际海洋法的争端。
第二部分:国际海洋法法庭的权限和职责国际海洋法法庭依据国际法、国际海洋法和国际人权法等原则,担负起解决涉及海洋领域争端和法律问题的责任。
它的主要职能包括听证会、调解、裁决和提供咨询意见。
法庭在案件审理期间充分保证当事国的权益和争端解决的公正性,使得有关各方能够参与并就争议寻求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争端解决的程序和规则在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的框架下,争端解决采用一系列程序和规则来确保公正和迅速解决争端。
受理案件的程序包括提交书面陈述,听证会、报告和最后裁决等步骤。
根据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一旦有争端被提交至法庭,法院将根据双方同意和相关法律进行裁决,这使得解决争端变得更加透明和可持续。
第四部分:争端解决的实践和成果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的实践证明了它在解决争端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方面的作用。
自法庭建立以来,它已处理大量的有关海洋争端的案件,包括领土争端,资源开发争议,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等。
通过法庭的裁决和咨询意见,许多争端得以公正解决,维护了国际海洋法和海洋领域的稳定和和平。
第五部分: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的成功经验表明,国家间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争端的重要性。
在未来,各国应继续支持和参与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工作,加强互信与对话,以此确保国际海洋法得到更好的执行和遵守,维护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事业的发展。
国际海洋法法庭迅速释放程序中的征收问题实例介绍-->国际海洋法法庭迅速释放程序中的征收问题研究【关键词】国际海洋法法庭|迅速释放|征收引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92条的迅速释放(prompt release)[本文由代写博士论文中心整理提供。
.51lunl]申请。
&nb-->sp; 本案中被告的核心主张是:“朱诺商人号”已经因为船主未支付部际海事控制委员会的罚款而在11月5日收归几内亚比绍国家所有,所以法庭对本案没有管辖权并且原告的申请不具可接受性。
因此,法庭再次面临征收对迅速释放程序的效力的问题。
但是在迅速释放程序开始5日后,比绍地方法院于11月23日应船主的请求作出了在本案获得最终解决之前中止支付罚款的裁定。
原告主张部际海事控制委员会对船只的罚款和不支付罚款导致的征收决定,都已经因比绍地方法院的判决中止执行。
因此,本案的焦点转移到了征收决定是否具有最终性。
对此,法庭需要查明几内亚比绍国内法关于征收决定效力的规定。
在审理的第一天,被告表示船主对于部际委员会的行政决定没有任何法律救济(行政的或司法的)。
但是在被告次日提交的答辩中似乎又改变了观点,认为“朱诺商人号”的所有权收归几内亚比绍国家并不是法律上不可撤回的。
对于被告矛盾的陈述,法庭采纳了后者,认为比绍地方法院中止执行对船只罚款的裁定使得包括征收在内的任何对不支付罚款的制裁都不可适用,因而拒绝了被告的主张,判决被告在收到合理的保证书后释放“朱诺商人号”。
在本案中,因为比绍地方法院的中止执行裁定,法庭回避了就征收对迅速释放程序的影响表态,不过本案的判决仍然十分有意义。
因为法庭的判决表明,在考虑征收决定对迅速释放程序的影响之前,需要考虑一个前置问题:征收决定是否具有终局效力。
即使作出了征收决定甚至是已经宣告执行,如果仍然有其他国内程序可以对征收进行审查并中止其效力,那么征收不影响迅速释放程序的进行。
三、“富丸”案2006年10月31日,日本渔船“富丸”(Tomimaru)在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被俄方执法人员登临并接受检查。
附件Ⅵ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第1条一般规定1.国际海洋法法庭应按照本公约与本规约的规定组成并执行职务。
2.法庭的所在地应为德意志联邦共与国汉堡自由汉萨城。
3.法庭于认为合宜时可在其她地方开庭并执行职务。
4.将争端提交法庭应遵守第Ⅺ与第XV部分的规定。
第1节法庭的组织第2条组成1.法庭应由独立法官二十一人组成,从享有公平与正直的最高声誉,在海洋法领域内具有公认资格的人士中选出。
2.法庭作为一个整体,应确保其能代表世界各主要法系与公平地区分配。
第3条法官1.法庭法官中不得有二人为同一国家的国民。
为担任法庭法官的目的,一人而可视为一个以上国家的国民者,应视为其通常行使公民及政治权利的国家的国民。
2.联合国大会所确定的每一地理区域集团应有法官至少三人。
第4条提名与选举1.每一缔约国可提名不超过二名具有本附件第2条所规定的资格的候选人,法庭法官应从这样提名的人选名单中选出。
2.第一次选举应由联合国秘书长,以后各次选举应由法庭书记官长,至少在选举之日前三个月,书面邀请各缔约国在两个月内提名法庭法官的候选人。
秘书长或书记官长应依字母次序编制所提出的候选人名单,载明提名的缔约国,并应在每次选举之日前最后一个月的第七天以前将其提交各缔约国。
3.第一次选举应于本公约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举行。
4.法庭法官的选举应以无记名投票进行。
第一次选举应由联合国秘书长召开缔约国会议举行,以后的选举应按各缔约国协议的程序举行。
在该会议上,缔约国的三分之二应构成法定人数。
得票最多获得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国三分之二多数票的候选人应当选为法庭法官,但须这项多数包括缔约国的过半数。
第5条任期1.法庭法官任期九年,连选可连任;但须第一次选举选出的法官中,七人任期应为三年,另七人为六年。
2.第一次选举选出的法庭法官中,谁任期三年,谁任期六年,应于该次选举完毕后由联合国秘书长立即以抽签方法选定。
3.法庭法官在其职位被接替前,应继续执行其职责。
法庭法官虽经接替,仍应完成在接替前已开始的任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