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见表现手法汇总之烘托
- 格式:docx
- 大小:30.97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小升初语文复习:文章表现手法导读:小升初语文复习:文章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2、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3、联想和想象?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想象。
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
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4、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
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共五则)第一篇: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记叙文⑴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讽刺、夸张、联想、想象等。
广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
⑵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⑶布局谋篇:铺垫、伏笔、照应、悬念⑷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衬托、借代、反语、夸张、引用、⑸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⑹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⑺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⑻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⑼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⑽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⑾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⑿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⒀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⒁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小说⑴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⑵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文章体裁⑴根据文学体裁分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⑵根据表达方式分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议论文⑴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⑵论据种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⑶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⑷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⑸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概括、生动⑹议论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说明文⑴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⑵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部分;特点—用途)⑶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简明⑷说明文的风格:平实、生动⑸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连贯式第二篇: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什么叫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小学语文常见表达方法有哪些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表达手法可以使文章变得更生动,读起来有一种美感。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常见表达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小学语文常见表达方法(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也算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2小学语文中表现方法【表现方法】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使其形象鲜明,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象征:借助某个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个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感,使文章立意高远、深刻含蓄。
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突出中心。
渲染: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铺陈,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本质,加深主题。
烘托表现手法的定义和例句【篇一:烘托表现手法的定义和例句】(1) [add shading around an object to make it stand out]∶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2) [set off by contrast;throw into sharp relief]∶,使明显突出。
以写景烘托人物性格。
[1]烘托引证解释1.中国画技法名。
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
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
2.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1、为了烘托节日气氛,政府在广场、公园摆放了二十万盆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的鲜花。
2、唯有烟花,才能烘托这喜庆的气氛。
3、钢琴的浪漫清雅烘托着她弹地曲调,使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4、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5、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6、秋天里,他们是金色秋韵,烘托着我。
7、阴森的背景音乐烘托出电影的恐怖气氛。
8、绿色的叶子轻轻烘托着一片一片旋转缠绕的花瓣。
9、红纱灯用金色云朵和苏流烘托,显得格外艳丽端庄,每当吉日良辰,华灯高挂,倍增欢乐喜庆的气氛。
10、双湖公园的美化是由杭州园林院设计的,绿化与园区意境相结合,烘托出整个环境,突出绿化的作用。
11、它烘托着欢乐,燃烧着热情它还代表着幸福还有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所以我喜欢中国结。
12、画中的景,画中的物,往往有不可忽视的烘托、反衬的作用。
13、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14、在这样的气氛烘托下,我越说越激动,满腔的热血涌上心头,响亮又自然的将印在脑海里的文章背诵出来。
15、沿着通往公园的小路,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银色的光海中,烘托着充满静谧的夜。
16、傍晚时那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更多: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语文中表现手法有哪些包括哪几种2021-09-02 13:48:16语文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以景结情、借古讽今、渲染、烘托、用典、虚实结合,主要有这13种。
语文中表现手法有哪些包括哪几种1语文中表现手法有哪些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9、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衬托与对比的区别“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着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衬托的意思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也可以是相反的事物间进行对比;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同样的道理也用在音乐的编曲上;目的就是要突出主题;映衬和衬托的意思有相似之处,它们可以称为近意词;烘托和映衬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不是很大,细分还是有的;“映衬”,又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让它们之间相互对比衬托,或相得益彰;而“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象;这样看来: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注意:1反衬和对比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后者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2正衬通常就叫做衬托,衬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表现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3映衬可以是相互的,而烘托一般指单方面的;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总结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1 / 7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表现手法1 衬托 【概念解说】 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用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2 / 7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很多同学还不清楚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常见表现手法有什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
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 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 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 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 C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拓展阅读:表现手法和表达手法的区别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的要素。
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
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构成了交流方式的丰富多彩。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一、常见八种修辞手法01.拟人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喻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4.夸张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0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小学语文常见表现手法汇总——烘托
定义:
指陪衬,使明显突出,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作用: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分类: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
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示例:
①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
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写天气、鸟虫,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要借此来烘托出秋天后半夜的空旷、沉寂。
②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
青年小伙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
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写青年小伙子们总想跟小芹在一起说话做事,以此来烘托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的爱慕。
【本文部分素材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