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态学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36
现代生态学原理现代生态学原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现代生态学中,有几个基本原理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生态学强调物种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家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这些互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和竞争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气候和土壤条件对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其次,生态学追求研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环境和各种生态过程组成的。
生态学家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通过研究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过程,揭示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再次,生态学注重研究尺度的变化对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发生。
生态学家研究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包括物种个体和种群水平的交互作用,以及地区和全球尺度上的生态系统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此外,生态学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现代生态学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倡采取可持续的生态管理和保护策略。
生态学家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方法。
最后,现代生态学强调实证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生态学研究应该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实验证据,以便得出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此外,生态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以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构建完整的生态学理论。
这些原理构成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提供了研究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我们所依赖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与区别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基本上是相近的。
生态学是以一般生物为对象的。
着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因素与生物的关系,单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作为基础理论而联系到人类独特的主观能动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活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一、生态学定义的提出与生态学的发展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发展简史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为了生活和生存,必须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其周围的动植物与人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生态知识的萌芽。
根据文字记载,我国早在2000年以前,就注意到了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
如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就记载有“欲知地道,物其树”(要了解土地性质,应观察其上生长的树木)。
其后还有许多古书如《群芳谱》,记载有农业知识和植物生态的内容。
《周易》“蒙卦”中提到“山下出泉,蒙”。
“蒙”不仅有迷蒙、蒙昧之意,它的本意是高地被草木覆盖蒙蔽住了。
“山下”之所以“出泉”,是因为草木蒙蒙茏茏十分茂密繁盛。
“蒙”之所以能够“养正”,是因为回复到了草木蒙茏的原始自然状态,万物得到了休养生息,树木的根本巩固了,即“正本”;清澈的山泉流出来了,即“清源”。
这分明是告诫人们,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处理事物,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古人对自然规律朴素而深刻的认识,令人叹服。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公元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
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3)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消费者:指以初级生产的产物为食物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
包括食草动物、肉食动物、顶级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
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
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
碎屑食物链:指以碎食(植物的枯枝落叶等)为食物链的起点的食物链。
碎食被别的生物所利用,分解成碎屑,然后再为多种动物所食构成。
捕食食物链都以生产者为食物链的起点。
寄生性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
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
后者与前者是寄生性关系。
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为食物链的起点。
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土壤或水体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
后者与前者是腐生性关系。
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ecological balance):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
初级生产(priman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初级生产,也称第一性生产。
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生态学杨持第三版1. 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物种、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物圈的组织和功能。
杨持的《生态学》是该领域中一本经典的教材。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杨持第三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内容概述《生态学杨持第三版》是生态学教育领域的重要教材,为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生态学知识。
以下是该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生态学基础–第1章:生态学概述–第2章:生态学方法–第3章: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地理学•第二部分:生态学原理–第4章:生物数量和生长–第5章:种群生态学–第6章:群落生态学–第7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第8章:景观生态学–第9章:生态系统的时空动态•第三部分:生态学应用–第10章: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第11章:生态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第12章:生态学与人类社会3. 特点《生态学杨持第三版》有以下几个特点:3.1 综合性本书涵盖了生态学的基础原理、方法和应用。
无论是对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者来说,都是一本全面的参考书。
3.2 系统性书中按照生态学的不同层次进行了组织,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3.3 实践性作者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了生态学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实践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4. 适用对象《生态学杨持第三版》适用于以下人群:•大学生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作为课程教材使用。
•生态学研究者,作为参考书使用。
•对生态学感兴趣的读者,作为拓展知识的参考书。
5. 结语《生态学杨持第三版》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生态学教材,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各个方面,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书目:杨持. 生态学: 第三版[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7.。
群落生态学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8.1 生物群落的概念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的物种集合。
8.1.1 群落的性质1. 机体论(整体论)学派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像有机体和种群一样,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
2. 个体论学派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的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
群落交错区 ecotone:两个不同(封闭)群落间的边界群落交错区常和毗邻栖息地物理特性的突然变化有关封闭群落以群落交错区的存在区别于开放群落开放群落和闭合群落的特征8.1.2 现代群落的定义(Mills,1969)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一群生物,它们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借助生态学调查能够与其他类群相区别。
8.1.3 群落的基本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内部环境;物种间相互影响;动态特征;分布范围;边界特征8.2 群落的种类组成8.2.1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定性分析)群落的抽样调查——样方最小面积的确定植物群落研究中的群落成员型1.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2.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3.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4.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5.偶见种rare species群落常以其最显著的成员来命名8.2.2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定量分析)1. 多度/丰度与密度多度/丰度abundance; 密度density;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密度比density ratio 2. (投影)盖度coverage1基盖度/真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草原群落:离地面1英寸 (2.54 cm) 高度的断面积森林群落:树木胸高 (1.3 m 断面积处)盖度比cover ratio: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百分比。
3. 频度frequencyRaunkiaer(1934)频度定律:按频度将植物种分为五个级:A(1-20%);B(21-40%);C(41-60%);D(61-80%);E (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