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和(二)【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31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十五章环境法一、判断题1.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是指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者或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者,依据相关环境保护法的法规承担相应的环境后果。
它包括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民事责任两种。
()【答案】错【解析】环境法明确规定了有关主体在环境保护方而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而要保障有关主体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并依法承担相应的义务,还必须明确规定违法者所应负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2.“三同时”政策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战略方针。
它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答案】错【解析】题目给的是“三同步”的定义,“三同时”制度是指企业生产设备与环保设施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运行。
3.排污收费是针对排污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生产企业、城乡各部门,若达到了排放标准,则不需要缴纳排污费。
()【答案】错【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凡是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无论超标与否,都要缴纳排污费;对于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则应缴纳超标排污费。
二、名词解释1.环境保护单行法答:环境保护单行法是指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人类活动(如基本建设项目)而制定的专项法律法规。
这些专项法律法规通常以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依据,是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化。
2.环境标准答:环境标准是指国家根据人群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态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要素的组成(特别是污染物质的容许含量)所规定的技术规范。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环境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答: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境法所确认、体现环境保护基本方针与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二章生态学基础一、填空题1.消费者属______,主要指动物;______称为初级消费者;以______为食的动物可称为次级消费者。
【答案】异养生物;食草动物;食草动物【解析】消费者属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它们以其他生物或有机质为食。
其中以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称为一级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称为二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称为三级消费者。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
2.分解者主要是指______和______等微生物。
【答案】细菌;真菌【解析】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分解者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再供给生产者。
3.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食物链(网)和营养级是实现这些功能的保证。
4.捕食性食物链以______为基础,构成形式为:植物→______→食肉动物。
【答案】生产者;食草动物【解析】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索。
捕食性食物链是以生产者为基础,其构成形式是植物—食草动物一食肉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
如在草原上,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在湖泊中,藻类一甲壳类一小鱼一大鱼。
5.生态平衡的基本标准包括三个方面:______、______和输入与输出物质数量的平衡。
【答案】结构平衡;功能平衡【解析】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第十三章环境管理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三同时”制度?()[暨南大学2014年研]A.同时设计B.同时施工C.同步投产D.同时完成【答案】D【解析】“三同时”管理制度是我国在环保工作实践中最早形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防治污染的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实施“三同时”制度,能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中产生的新污染源。
2.下列不属于环境管理制度的是()。
[暨南大学2012年研]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排污收费制度C.污染集中控制制度D.限期治理制度E.制定环境标准【答案】E【解析】环境管理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供人们共同遵守的环境管理规范。
我国主要实行以下八项制度: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三同时”制度;③排污收费制度;④排污许可证制度;⑤污染集中控制制度;⑥限期治理制度;⑦环境目标责任制;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二、填空题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宏观指导、统筹规划、______、______和______。
[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研;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解析】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①宏观指导,包括对环境保护战略的指导和对有关政策的指导。
②统筹规划,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先导和依据。
③组织协调,包括战略协调、政策协调、技术协调、部门协调。
④提供服务,包括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市场服务。
⑤监督检查,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监督检查,环境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检查等。
三、名词解释1.相生相克律[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研]答:相生相克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过程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协同进化。
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一个环节。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名校考研真题第十四章环境经济一、选择题1.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暨南大学2014年研]A.调控经济发展复合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B.以最小的劳动消耗、最佳的环境效益来保护环境C.最优化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间的关系D.以上全部【答案】D【解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探寻如何正确地控制、调节经济—环境系统,使得经济与环境得到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①调控经济发展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②保护环境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
③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并使之最优化。
2.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暨南大学2012年研]A.经济制度与环境问题B.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C.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D.生产力的合理规划和组织E.以上全部【答案】E【解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制度与环境问题,建立环境资源及其价值计量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环境问题的外部不均性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衡量标准与方法,环境经济政策合理性的机制研究。
②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③生产力的合理规划和组织,包括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方法和环境—经济系统规划方法。
④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二、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学[暨南大学2012年研]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以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科学。
2.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研]答: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是指为实现某一环境目标所付出的费用和因环境改善后所获得综合社会经济效益的比较。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四章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一、填空题生物多样性包含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答案】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生境三个水平上的保护。
二、名词解释1.环境保护答: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内容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
2.矿产资源答:矿产资源是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
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
三、简答题简述矿产资源的特点。
答:矿产资源主要是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
其主要特点包括:(1)不可再生性。
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资源。
由缓慢的地质过程对矿产进行补给的速度与消耗的速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2)有限性。
矿产资源的非再生性,决定了矿产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矿产的过量开采,使某些矿产资源趋于枯竭。
(3)不均匀性。
矿产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它不像生物资源那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但是,矿产资源在分布上的不均匀是有规律可循的,矿产资源的分布是受地质条件支配的。
(4)循环利用困难。
矿产资源由于其本身的特质,难以循环利用,这也导致了其不可再生性。
(5)隐蔽性、多样性和产权关系复杂性。
矿产资源大多埋藏于地下,所以其具有隐蔽性,另外,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并且地下分布不均匀,导致了其产权关系的复杂性。
(6)动态性和可变性。
由于地壳运动和自然化学反应,矿产资源还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
四、论述题1.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七章水污染及其防治一、填空题1.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分______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应达到______类标准。
【答案】五;Ⅱ【解析】《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①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②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③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④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⑤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可以将水污染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解析】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可以将水污染分成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
3.水污染防治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相结合。
【答案】“防”;“治”;“管”二、名词解释1.化学需氧量(COD)答:化学需氧量(COD)又称化学耗氧量,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
COD可以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COD越高,说明有机物质越多,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通常用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测定。
2.生化需氧量答: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需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BOD是反应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通常采用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记为BOD5,单位为mg/L。
3.混凝答:混凝是指投加化学药剂以破坏胶体和悬浮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系,使其聚集为具有沉降性能的絮体的过程。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八章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一、填空题1.土壤污染起始值一般为背景值加______。
【答案】2倍或3倍标准差【解析】土壤中污染物累积总量,达到土壤环境背景值加2倍或3倍标准差时,说明土壤中该污染元素或化合物含量已属异常现象,它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此时已属土壤轻度污染。
2.土壤污染源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答案】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解析】土壤污染源可分为:①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典型的例子是活动的火山;②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因为影响范围广、危害大,成为土壤污染研究主要关注的对象。
3.土壤中对农作物无益有害的重金属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g;Cd;Pb;Cr;As【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其中,尤其受人们关注的是毒害性较大的Hg、Cd、Pb、Cr以及类金属As。
二、名词解释1.土壤环境背景值答: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受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地形以及植被的影响。
2.荒漠化答: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如过牧、滥垦、灌溉不当及其他社会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而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的现象。
风力侵蚀、土表或土体盐渍化加重等均属荒漠化表征。
3.土壤自净作用答: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一方面与土壤自身理化性质如土壤粘粒、有机物含量、土壤温湿度、pH值、阴阳离子的种类和含量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受土壤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制约。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名校考研真题第十一章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研]A.对高放射性废物可采用净化处理方法,待减弱到一定水平再稀释排放B.对中、低放射性短寿命废物采用贮存方法进行处理C.对中、低放射性长寿命废物采用固化方法进行处理D.对中、低放射性短寿命废物采用浓缩方法进行处理E.对中、低放射性长寿命废物可采用先稀释,再净化处理的方法【答案】C【解析】根据放射性只能依赖自身衰变而减弱直至消失的固有特点,对高放及中、低放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采用浓缩,贮存和固化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中、低放短寿命废物则采用净化处理或滞留一段时间,待减弱到一定水平再稀释排放。
另外,从废物中回收有利用价值的核素、酸、碱或化学药剂,循环使用生产过程低度沾染水也是减轻放射性污染的有效措施。
2.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暨南大学2015年研]A.电磁辐射污染属于物理性污染B.通过屏蔽和接地可以有效的减少电磁辐射C.对电磁辐射污染需加强个人防护D.吸收法不适用于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答案】D【解析】D项,吸收法是根据匹配、谐振原理,选用适宜的具有吸收电磁辐射能的材料,将泄漏的能量衰减,并吸收转化为热能。
石墨、铁氧体、活性炭等是较好的吸收材料。
除以上材料外,尚有蜂窝状高功率玻璃钢吸收材料制品以及不同型号的衰减片、终端负载等供选用。
3.凡是具有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的物质,就是放射性物质。
射线的种类有多种,下列射线中其穿透力最强的是()。
[暨南大学2014年研]A.α射线B.β射线C.γ射线D.χ射线【答案】C【解析】射线主要有三种:①α射线,它的穿透力虽弱,但电离作用很强。
②β射线,它的穿透能力较α粒子强,但电离作用则较之小得多。
③γ射线,不带电荷但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生物组织造成的损伤最大。
二、填空题1.环境污染中主要的物理性污染包括噪声和振动污染、______、______、______和放射性污染。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十四章环境经济一、名词解释1.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答: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是指为实现某一环境目标所付出的费用和因环境改善后所获得综合社会经济效益的比较。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按其研究范围,可分为微观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宏观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费用答:环境保护费用是指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失而付出的全部费用。
包括两个部分:①社会损害费用,包括开发利用水、空气、矿产等自然资源或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损害费用和防护费用。
②环境控制费用,包括为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而付出的防治费用和环境保护事业费。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答: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制度与环境问题探讨不同经济制度下环境问题的共性与特性,揭示经济制度与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环境问题的本质。
重点是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次序正确地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建立环境资源及其价值计量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劳动价值论探索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环境资源具有商品性的特征及其价值计量的理论与方法,使环境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与利用。
(3)探讨环境问题的外部不均性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一般均衡分析法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即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性和它的影响范围。
研究解决环境污染与破坏这个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法。
(4)探讨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衡量标准与方法确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运行机制。
如何才能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并提出两者之间协调的衡量标准与方法。
(5)环境经济政策合理性的机制研究环境经济政策的合理性与经济制度有较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由于环境政策造成的收入分配影响以及费用负担合理化的研究。
2.简述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的特点。
答: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物质资料生产成果一般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耗所取得的经济利益,而环境保护的成果不仅表现在本身的利益上,还表现在其他一系列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益上。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名校考研真题第二章生态学基础一、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暨南大学2013年研]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生态演替D.信息传递【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2.什么是草原食物链?()[暨南大学2013年研]A.青草-野兔-狐狸-尸体-狼-无机物-青草B.青草-狐狸-野兔-尸体-狼-无机物-青草C.青草-野兔-狼-狐狸-尸体-无机物-青草D.青草-野兔-狐狸-狼-尸体-无机物-青草【答案】D【解析】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索,分为捕食性食物链、腐食性食物链和寄生性食物链。
在草原上,捕食链为: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而狼的尸体被分解者分解后成为无机物,再被青草利用,从而构成了草原食物链。
3.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研]A.该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一定很小C.该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D.外来干扰超过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E.人们向该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污染物质【答案】E【解析】生态平衡的破坏,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都可能破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为因素是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具体表现有:①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向环境中输入大量的污染物质,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效应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另一个方面是对自然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不合理地毁林开荒,不合理地围湖造田等。
②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增加或减少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名校考研真题第十五章环境法一、选择题对某一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用到的环境标准有()。
[暨南大学2014年研]A.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B.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C.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D.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答案】A【解析】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项目概况需要用到的标准包括:①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有废弃物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废弃物回收利用与处理处置方案等;②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地周围环境状况,如环境质量现状等。
二、填空题1.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______。
[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研]【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解析】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日本新制定的《环境基本法》、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都是关于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
这些法律通常对环境法的基本问题,如适用范围、组织机构、法律原则与制度等做出了原则规定。
因此,它们居于基本法的地位,成为制定环境保护单行法的依据。
2.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制度、______、______、许可证制度、______、经济刺激制度。
[暨南大学2014年研]【答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解析】根据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我国的环境法规定了一些基本管理制度,主要包括:①土地利用规划制度;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③“三同时”制度;④许可证制度;⑤排污收费制度;⑥经济刺激制度。
三、名词解释1.环境法[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环境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法通常包含两方面的法律规范,一是污染防治,二是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2.清洁生产[暨南大学2015、2014年研]答: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名校考研真题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一、选择题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暨南大学2013年研]A.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B.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C.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D.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答案】B【解析】环境污染是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
按属性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为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等。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不属于环境污染的分类。
二、填空题1.环境污染物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______:主要是工业“三废”和农业污染物(化肥、农药等);二是______:粪便、垃圾、污水等;三是______: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医用放射源,工农业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
[暨南大学2013年研]【答案】生产性污染物;生活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2.环境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一般具有影响范围大、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研]【答案】作用时间长;污染情况复杂;污染治理难3.化学污染物在人体中转归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毒物的侵入和吸收;毒物的分布和蓄积;毒物的生物转化;毒物的排泄【解析】化学污染物在人体中转归包括:①毒物的侵入和吸收,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也可经皮肤或其他途径侵入。
②毒物的分布和积蓄,毒物经上述途径吸收后,由血液分布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毒物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不同。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一、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物答: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物质,也有自然界释放的物质,如火山爆发喷射出的气体、尘埃等。
2.生物转化答: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性质的过程。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以以原形被排出人体外,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生物转化,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第二步是结合反应。
二、简答题1.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答: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污染物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人体。
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种:(1)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人体的呼吸作用直接进入体内,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
(2)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附着在食物或溶于水中,另外还有通过物体间接触而附着在食物上的污染物,随饮食进入体内,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
(3)污染物还可以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进入体内。
2.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简述环境污染的特征。
答: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
环境污染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而且接触的污染对象,除从事工矿企业的健康的青壮年外,也包括老、弱、病、幼,甚至胎儿。
(2)作用时间长。
接触者长时间不断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每天可达24h。
(3)污染情况复杂。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受到大气、水体等的稀释,一般浓度很低。
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但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作用,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而且多种污染物同时作用于人体,往往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环境一旦被污染,要想恢复原状,不但费力大,代价高,而且难以奏效,甚至还有重新污染的可能。
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难以降解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后,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短期内很难消除,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4、污染治理难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