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四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3 练考点能力训练课件 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51
3-5-2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一、扩展语句
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把下面的词语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生动。
(100字左右)
秋天笑脸丰收田地
答:
【答案】秋天的田地里,到处都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像被铺上了一层金子,稻穗鼓着大肚皮,涨得要破裂似的;一朵朵棉花咧开了小嘴,高粱也笑弯了腰……人们忙着收获,暂时的劳累挡不住那一张张惬意的笑脸。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的诗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要求:保留诗歌原有的意境;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80字。
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境:清新恬静。
然后,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初阳”“宿雨”“荷”等进行描写。
另外,要注意题干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答案】清晨的阳光轻轻地洒满了荷塘,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残留的雨水,朵朵荷花在风中轻轻颤动,片片绿叶像伞盖一样被举托在水面。
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3.(2017·云南省曲靖市模拟)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答:
【答案】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
专题1.4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并没有涉及,但仍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且更倾向于与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考点综合起来考查。
此外,扩展语句还与修辞手法、仿写相结合来考查,压缩语段与分析概括结合起来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本考点是语言创新的重要部位,备考时应特别关注。
1.形式多样。
(一)“扩展语句”的命题形式主要有:(1)依照给定词语,连词扩充成句;(2)给出话题,丰富式,或给出概括句,展开式;(3)给出主干,扩写式;(4)给出语句,续写或补写式。
(二)“压缩语段”常考题型主要有:(1)整合提供的信息给概念下定义;(2)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3)填充式概括(含总起句、总结句、评价句、过渡句等);(4)新闻概写(含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主体、拟写结束语);(5)提取关键词。
2.题型创新。
这种创新不只是形式创新,同时内容也更富有新意,更加贴近时代和学生的生活。
一、扩展语句扩展语句主要有四种题型:(一)联词扩展型、(二)主题扩展型、(三)续写补充型、(四)诗词素描型。
(一)联词扩展型题目给出一定数量的词语,按要求把它扩展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描写一种情景,或阐发一种哲理等。
有的要求围绕某个中心,或要求有明确的重点,或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手法。
【典例解析】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超过60字)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及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等能力。
将所给的4个词语连成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充分展开联想,创设一种情境,恰当地表达一个主题。
注意语意完整,合乎情理,符合字数要求。
(示例):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不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只得华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在初冬的晨光里,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
考点四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考点要求]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知识点1:扩展语句——添加枝叶,联想想象,增加意蕴【得分技法】第一,添加枝叶法,就是在只有句子主干的情况下,添加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
第二,联想想象法,即利用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搜寻自己记忆中的情境,把它描绘出来。
第三,增加意蕴法,即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多种句式(整句、散句)及大量动词、形容词等来加强表达效果。
典例1.请将下面的一句话扩展成一段不少于90字的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大豆发芽。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及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时要先审清题干,题干给出一个四字短句,该短句的陈述主体是“大豆”,要求扩展的内容主要是大豆“发芽”的情景,并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90字。
解答的关键在于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种子发芽的情景,然后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添枝加叶,形成文字。
值得注意的是,扩写的内容要语言通顺,还要符合事理逻辑。
【答案】示例:一粒大豆从它的荚里蹦到地上,满怀喜悦地抗拒了自己原本的命运。
它不会被农人收割,不会被捡到豆缸里。
在一切还来得及挽救之前,它已经在湿润的泥土里,吸足了夜晚的露水和白天的阳光——它发芽儿了。
典例2.请运用下面的词语,以“闹春”为中心,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傍晚大雪灯笼故乡我【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及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运用给出的5个词语扩写成一段以“闹春”为中心的不少于100字的文字,考生可以描绘某种情景,也可以表达某种情思,但必须以“闹春”为中心,使用“傍晚”(时间)、“大雪”(天气)、“灯笼”(事物)、“故乡”(地点)、“我”(人物)这5个词语。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和字数的限制,做到语言流畅、连贯,思想健康。
【答案】示例: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迎来了起灯闹春的日子。
2019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高考目标】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考点阐释】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是指考生按照命题者所设定的情景或要求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将给出的语言材料发散、扩展为符合考查要求的一句或几句话的题。
“扩展语句”的命题形式主要有:(1)依照给定词语,连词扩充成句;(2)给出话题,丰富式或给出概括句,展开式;(3)给出主干,扩写式;(4)给出语句,续写或补写式;(5)依照情境要求,拟写广告词、标语、宣传口号、过渡语等。
“压缩语段”是指考生按照命题者所给出的语言文字或图表数据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最后概括归纳为符合命题要求的语言表达的高考题型。
“压缩语段”常考题型主要有:(1)整合提供的信息给概念下定义;(2)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3)填充式概括(含总起句、总结句、评价句、过渡句等);(4)新闻概写(含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主体、拟写结束语);(5)提取关键词;(6)图文转换。
【要点精析】1、扩展语句随着考试改革,扩展语句出现了更为丰富的形式,有的只给出话题,或给出中心句,或给出象征性的情景,要求进行更具体丰富生动形象明白的扩展。
本考点,呈隔年反复的态势出现,所占分值3—6分。
2、压缩语段此考点的考查方式较多,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拟写导语,给概念下定义等。
这类试题一般与社会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大,对信息准确、全面的提取与概括更显重要。
在命题上,压缩语段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项能力,也有较好的区分度,是近年高考考查的一项重点。
【备考园地】一、语句扩展的具体方法1.添枝加叶法:就是给句子主干分别添加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定语、状语、补语),使之形象丰富的一种方法。
如:鼓声传到远方——鼓声像溪水,像暴雨,像白云,淌过草地,掠过村庄,飘过山岗,一直流到远方。
专题五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扩展语句是指根据题目提供的语言情境,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词语或句子)进行扩展,使其表达更具体、更明白、更丰富。
扩展语句着重考查联想和想象等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以及创新应用能力。
压缩语段就是对一段话或者一个长句进行提炼或概括,使原来的段落或句子的主旨更显露、更明朗。
主要考查辨析筛选信息和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目往往要求把一段话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再用简练的文字准确无误地概括出来。
压缩的关键是分清主次,辨明轻重,既要简洁明了,又要不遗漏重要信息。
这种题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概括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考点一扩展语句1.(2015湖南,21)根据首尾语句,发挥想象,有创意地补写中间一段文字。
100字左右。
(6分)苍天有裂,补天迫在眉睫;苍生有苦,女娲忧心如焚!面对万民翘盼,。
只见,青冥浩荡,四海升平,万物回春,人们载歌载舞。
答案(示例)女娲端坐云上,双手合十,凝神静气,聚天地万物之正气,凝结五彩之石以补苍天,顿时山呼地应,熊咆龙吟,正气升腾,逆气下沉,彩石凝结。
正气凝结愈快,苍天裂痕愈大,最后关头,女娲用银河之心堵住裂口,天地澄澈。
2.(2016河南六市二联,15)扩展下面的语句,使其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象。
80字左右。
(4分)田野被小溪划成方块,填满了农民的希望。
答:答案举目远眺,只见无数条小溪,像丝带一般,把一望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方块。
方块里,红一片,黄一片,白一片,整个田野如同一张偌大的彩色地图,填满了农民的希望。
3.(2016山东潍坊期末,18)阅读《秋冷了月光》歌词片段,按要求作答。
(4分)天微凉,一路斜斜的夕阳,街道上景色被染黄。
画面很温暖,开心的模样,那笑声如一串铃铛。
故事里,说书人语调很缓慢,孩子们在台下轻轻唱。
请将“一路斜斜的夕阳,街道上景色被染黄”这句话扩写为一段与整个歌词的意境相符的文字,字数在50~70字之间。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扩展语句压缩语段1、对下面语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植根于民族民间土壤中的活态文化,它伴随着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传承发展。
当今现代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难题。
几亿农民涌入城市求学打工、移民定居,致使很多传统村落变成了“空心村”、“老人村”,传统村落加速衰落;而一些地区打着城镇化建设的旗号大拆大建、拆旧建新,也造成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毁亡。
这些都使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A.非物质文化伴随特定社会生态环境生存发展。
B.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导致传统村落加速衰亡。
C.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城镇化建设中艰难传承。
D.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
2、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
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A.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B.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C.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D.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3、阅读下面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是()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
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
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专题05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扩展语句”即把较为抽象、概括的语句根据规定的情景.按照合乎情理的理解.对它进行再创作.把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其具体形象。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准确地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
通过分析近三年高考试卷.可以看出高考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1.为高考高频考点。
尤其是压缩语段.山东高考常常考查.2.考查形式相对稳定。
扩展语句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给出词语或诗句.然后要求考生写一段话或描写一个场景。
压缩语段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给出一段材料.要求考生提取关键词、拟写新闻标题、下定义、概括材料内容或阐述观点看法。
3.选择的语料涉及面广。
【重点、难点剖析】一、串词设境型这种类型是给定几个词语.要求考生运用相关联想.把所给的几个词语串联起来.扩展成意蕴丰富的一段话。
这种类型在题目要求中会有一些限制。
比如.要求写成“情景交融”的文字.突出某种情感.运用何种修辞等。
二、诗词素描型给出古典诗词或名句.对之进行情景式扩展或赏析式扩展。
1.读懂题干.全面理解和落实题目的各项要求.像上题题干要求设计场景和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这些具体要求更需高度重视。
2.读透诗歌.全面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认真领悟诗歌的意蕴之美。
3.把握诗句.结合诗歌的内容主旨.正确地理解诗句本身.找准诗句的扩展中心。
4.想象整合.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谨慎地选词造句.完成答案的整合。
三、句意丰富型这种题型往往给出一个概括性很强的句子。
要求考生围绕给定的句子.选择相应的具体材料.对原句进行“解释性”的描写.有点类似于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去找论据那样的题目。
1.认真分析句子结构.发现扩展点.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扩展。
2.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使句子的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形象生动。
3.仔细审读扩展后的句子.检查其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通顺合理。
第四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对应学生用书p48 1.(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
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晩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2.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要运用第三人称,要有心理描写。
另外,描写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展开,发挥联想和想象,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回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3.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
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专题四扩展语句,压缩语段1.请从以下七个词语中任选四个,写一段话。
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100字左右。
夜幕感觉寂静短暂生命唤醒持续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重把握词语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具体的特征选择描述的画面、表达的情感或观点等。
比如选择“感觉”“生命”“唤醒”“持续”四个词语,可以用造句的方法,将其合理组成一句话或两句话,然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扩展内容即可。
这里可以是听到某种呼唤后生命觉醒,这种持续的感觉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某种真谛等。
答案:(示例)狗吠,一种生命的呐喊,唤醒了人对生命的感觉。
乡村的夜幕降临时,远远地传来狗叫声,先是一只狗,叫过几声后有短暂的停歇,然后又叫上几声,有时会有另外的狗加入,于是这声音就持续一段时间,但最后总是突然停止,把大地还给寂静。
2.请以“秋天的树”为中心,写一段表现黄叶将落未落时树木的情形的文字。
要求:(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2)不少于80字。
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扩写时要以“秋天的树”为中心,描写秋季黄叶将要飘落时的情景,同时要扣住“将落未落”这个关键词。
另外,还要注意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秋天的一棵棵树,都静静地站在夕阳里,端庄优美,宛如一个个娴静美丽的少女。
她们浑身披满了金灿灿像蝴蝶一样美丽的黄叶,而这些黄叶就像一群准备跳伞的伞兵,她们商量着,低语着,很快将行动。
3.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一段话,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春风吹过,已看不到冬天来过的痕迹。
爬过一座陡峭的山峰,河水映入我们的眼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