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可燃性物质的爆炸上下限表之欧阳光明创编
- 格式:doc
- 大小:109.51 KB
- 文档页数:2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数据表(2016-02-26 17:56:29)转载分类:火灾爆炸(粉尘)物质名称分子式下限上限毒性LEL UEL甲烷CH4 5 15乙烷C2H6 3丙烷C3H8丁烷C4H10戊烷(液体)C5H12己烷(液体)C6H14庚烷(液体)CH3(CH2)5CH3辛烷(液体)C8H18 1乙烯C2H4 36丙烯C3H6 2丁烯C4H8 10丁二烯C4H6 2 12 低毒乙炔C2H2 100环丙烷C3H6煤油(液体)C10-C16 5城市煤气 4液化石油气 1 12汽油(液体)C4-C12松节油(液体)C10H16苯(液体)C6H6 中等甲苯C6H5CH3 低毒氯乙烷C2H5Cl 中等氯乙烯C2H3Cl 33氯丙烯C3H5Cl 中等二氯乙烷ClCH2CH2Cl 16 高毒四氯化碳CCl4 轻微麻醉三氯甲烷CHCl3 中等环氧乙烷C2H4O 3 100 中等甲胺CH3NH2 中等乙胺CH3CH2NH2 14 中等苯胺C6H5NH2 11 高毒二甲胺(CH3)2NH 中等乙二胺H2NCH2CH2NH2 低毒甲醇(液体)CH3OH 36乙醇(液体)C2H5OH 19正丁醇(液体)C4H9OH甲醛HCHO 7 73乙醛C2H4O 4 60丙醛(液体)C2H5CHO 17乙酸甲酯CH3COOCH3 16乙酸CH3COOH 16 低毒乙酸乙酯CH3COOC2H5 11丙酮C3H6O丁酮C4H8O 10氰化氢 ( 氢氰HCN 剧毒酸 )丙烯氰C3H3N 28 高毒氯气Cl2 刺激氯化氢HCl氨气NH3 16 25 低毒硫化氢H2S 神经二氧化硫SO2 中等二硫化碳CS2 50臭氧O3 刺激一氧化碳CO 剧毒氢H2 4 75乙醚(C2H5)O 浓度超过303g/m3 有生命危险。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闪点闪点又叫闪燃点,是指可燃性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而初次发生闪光时的温度。
各种油品的闪点可通过标准仪器测定。
闪点温度比着火点温度低些。
油品闪点的高低表明油品的易燃程度,易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气化程度以及它的安全性。
油品的危险等级也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
闪点在61℃以下的油品为易燃品,闪点在61℃以上的油品为可燃品。
在贮运和使用中禁止将油品加热到它的闪点,加热的最高温度一般应低于闪点20-30℃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跑入空气中。
温度升高,挥发加快。
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地温度叫做闪点。
从消防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
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燃点燃点又叫着火点,是指可燃性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而发生火焰能继续燃烧不少于5s时的温度。
可在测定闪点后继续在同一标准仪器中测定。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和燃点表明其发生爆炸或火灾的可能性的大小,对运输、储存和使用的安全有极大关系。
燃点比闪点一般要高0-20℃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
这时,可燃物质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叫做着火点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德开口杯法原理:将试样装满于试验杯至规定的液面刻线,最初较快地升高试样温度,然后缓慢地以稳定的速度升温至接近于闪点,并不时地在规定的温度下以试验小火焰横扫过杯内液体表面上空,当由于火焰而引起液体表面上蒸气闪火时的最低温度为闪点。
克利夫兰德闪点测定仪自燃点油品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使其与空气接触,在不同引火的条件下,油品因剧烈的氧化而产生火焰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自燃点与闪点及燃点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不需引火,而后者则需要外部火源引燃。
所有石油产品的自燃点均较常温要高很多,但处于高温状态的油品一旦从管线的接头、法兰等处漏出热油,并与空气相遇往往也会自然引起火灾。
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气体名称化学分子式/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体积分数) / %下限(V/V) 上限(V/V)乙烷 C2H6 3.0 15.5乙醇 C2H5OH 3.4 19乙烯 C2H4 2.8 32氢气 H2 4.0 75硫化氢 H2S 4.3 45甲烷 CH4 5.0 15甲醇 CH3OH 5.5 44丙烷 C3H8 2.2 9.5甲苯 C6H5CH3 1.2 7二甲苯 C6H5(CH3)2 1.0 7.6乙炔 C2H2 1.5 100氨气 NH3 15 30.2苯 C6H6 1.2 8丁烷 C4H10 1.9 8.5一氧化碳 CO 12.5 74丙烯 C3H6 2.4 10.3丙酮 CH3COCH3 2.3 13苯乙烯 C6H5CHCH2 1.1 8.0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 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 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什么是爆炸极限(一)定义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粉尘或纤维)与空气(氧气或氧化剂)均匀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浓度达到一定的范围时,遇到明火或一定的引爆能量立即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
第1类:炸药名称/分类货物 IMP 代码/描述/评论或例子欧阳光明(2021.03.07)危险标签爆炸品类别 1.1 REX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这些炸药通常被禁止使用空运(例如∶TNT 、炸药或鱼雷等。
)爆炸品类别 1.2 REX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这些炸药通常被禁止使用空运(例如∶TNT 、炸药或鱼雷等。
)爆炸品类别 1.3 REX (RCX RGX 当被允许)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这些炸药通常被禁止使用空运(例如∶TNT 、炸药或鱼雷等。
)爆炸品类别 1.4 REX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这些炸药通常被禁止使用空运(例如∶TNT 、炸药或鱼雷等。
)爆炸品类别 1.5 REX具有大规模爆炸性,但极不敏感的物品这些炸药通常被禁止使用空运(例如∶TNT 、炸药或鱼雷等。
)爆炸品类别 1.6 REX极度不敏感的物品及没有大规模的爆炸性物品这些炸药通常被禁止使用空运(例如∶TNT 、炸药或鱼雷等。
)爆炸品 RXB RXC RXD RXE RXG兼容性小组任务根据DGR 表3.1.A遇险信号、保险丝发火器, 等。
爆炸品 RXB RXC RXD RXE RXG兼容性小组任务根据DGR 表3.1.A遇险信号、保险丝发火器, 等。
第2类:气体危险标签名称/分类货物 IMP 代码/描述/评论或例子易燃气体类别 2.1 RFG利用不同的气体在某些比例下混合而形成一个易燃的混合物的压缩气体。
丁烷、氢、丙烷、乙炔、打火机不易燃的无毒气体类别 2.2 RNG RCL>任何不易燃, 无毒的压缩气体二氧化碳、氖、灭火器或低温液化气体例如液化氮气或氦气毒气类别 2.3 RPG具毒性或腐蚀性,对人的健康造成危险的气体多数毒气被禁止为使用空运;有些被允许,例如低毒性喷雾剂, 催泪弹等设备。
第3类:易燃液体危险标签名称/分类货物 IMP 代码/描述/评论或例子易燃液体 RFL任何液体的闭杯式闪点闪点测定在 60.5.C 或以下。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爆炸极限如下:甲烷在空气中爆炸范围为5%~15%;乙烷在空气中爆炸极限:3.0%-16.0%(vol);丙烷在空气中爆炸极限:2.1%-9.5%;甲醇在空气中爆炸极限:6.0~36.5%乙醇在空气中爆炸范围:3.3%~19.0%;乙烯在空气中爆炸范围:2.7%~36%;汽油在空气中爆炸极限:1.4%~7.6%;柴油在空气中爆炸极限:1.3%~6.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爆炸极限:12.5%~74%;氢气空气中爆炸极限:4.1%~74.8%;乙醇与甲醇混合物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3-30%;丙烯腈在空气中爆炸极限:3.05%-17.0%;氯乙烯在空气中爆炸极限:4%~22%;苯在空气中爆炸极限:1.2%~7.8%不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对人体的影响气体名称气体浓度(ppm)对人体的影响CO 50允许的暴露浓度,可暴露8小时(OSHA)。
200 2至3小时内可能会导致轻微的前额头痛。
400 1至2小时后前额头痛.2至3.5小时后眩晕。
800 45分钟内头痛、头晕、呕吐。
2小时内昏迷,可能死亡。
1,60020分钟内头痛、头晕、呕吐。
1小时内昏迷并死亡。
3,2005至10分钟内头痛、头晕。
30分钟无知觉,有死亡危险。
6,4001至2分钟内头痛、头晕。
10至15分钟无知觉,有死亡危险。
12,800马上无知觉。
1至3分钟内有死亡危险。
H2S0.13最小的可感觉到的臭气味浓度。
4.60xx察觉的有适度的臭味的浓度。
10开始刺激眼球,可允许的暴露浓度,可暴露8小时(OSHA、ACGIH)。
27强烈的不愉快的臭味,不能忍受。
100咳嗽、刺激眼球,2分钟后可能失去嗅觉。
200~300暴露1小时后,明显的结膜炎(眼睛发炎)呼吸道受刺激。
500~700失去知觉,呼吸停止(中止或暂停),以至于死亡。
1,000~2,000马上失去知觉,几分钟内呼吸停止并死亡,即使个别的马上搬到新鲜空气中,也可能死亡。
Cl20.533.51530100~150NO250~5060~150除200~700NO20.2~115~102050 30100~200SO2允许的暴露浓度(OSHA、ACGIH)。
一、常见的不良底质1、酸臭、腥臭底质形成原因:池底腐败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清塘不彻底、养殖过程投饵过剩、没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质等,另外,增氧措施不足,又没有定期抛撒增氧剂,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严重时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出现“冒泡”现象。
2、板结底质形成原因: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过量使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药物,造成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气体、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水环境缓冲能力减弱,水质变化无常,水产动物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3、“泥皮”底质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4、“丝藻”底质形成原因: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水质过瘦,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5、“浑浊”底质形成原因: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或养殖密度过大,水产动物在底部不断骚动,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粘土浆,引起水质“浑浊”。
“浑浊”水质,悬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质“浑浊”;另外,“浑浊”水质会遮蔽藻类光合作用,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
6、“偷死”底质形成原因:由于底部长时期缺氧,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收获时发现底部大量死亡残尸。
二、池塘底质改良方法生产中多注重水体改良,有“看水养鱼”之说,而没有重视底层水是否低氧,底泥是否发臭。
我们经常遇到的鱼类“浮头”或“泛池”,很多都是底质恶化的结果,如果底质好即使出现“下大雨”等异常天气,也不会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质的迅速升高。
我们知道溶氧低不仅造成养殖动物生存困难而且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及消化率,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细菌增多,从而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及抗病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