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专业土动力学课件(非常完整!)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50
第一章绪论土动力学是研究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及土体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一、动荷载的类型及特点有两类常见的动荷载:冲击荷载与振动荷载。
1.冲击荷载。
爆破、爆炸以及各种冲击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2.振动荷载。
地震,波浪,交通,大型机器基础等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2)荷载循环次数的影响(疲劳)(3)荷载幅值的大小二、土动力学的研究任务探求动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运用近代力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土工建筑物及建筑物地基在各种动力影响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稳定性6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包括:(1)工程建筑中的各种动荷作用及其特点(2)土体中波的传播(3)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强度、动变形、土的震动液化等。
(4)动荷载作用下的土体本构关系(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问题)(5)土动力特性测试方法与测试技术(6)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稳定性,包括动荷作用下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以及挡土墙的土压力。
三、土动力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第1阶段(20世纪30年代)动力机器基础研究第2阶段(2次世界大战以后)冲击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第3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地震、海洋、交通等)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4点):(1)注重研究土体的动力失稳机理(2)进一步深化对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3)进一步深化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即利用更加真实的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将结构物与土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仿真计算分析。
(4)注重现场观测结构、模型试验结果、计算分析结果的相互印证研究第二章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特性是指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特性与土的动变形特性。
研究土的动力特性,就是依据动荷载作用特点,揭示土的动力破坏机理,探求动变形规律,建立动强度、动变形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土动力学是研究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及土体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一、动荷载的类型及特点有两类常见的动荷载:冲击荷载与振动荷载。
1.冲击荷载。
爆破、爆炸以及各种冲击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2.振动荷载。
地震,波浪,交通,大型机器基础等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2)荷载循环次数的影响(疲劳)(3)荷载幅值的大小二、土动力学的研究任务探求动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运用近代力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土工建筑物及建筑物地基在各种动力影响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稳定性6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包括:(1)工程建筑中的各种动荷作用及其特点(2)土体中波的传播(3)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强度、动变形、土的震动液化等。
(4)动荷载作用下的土体本构关系(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问题)(5)土动力特性测试方法与测试技术(6)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稳定性,包括动荷作用下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以及挡土墙的土压力。
三、土动力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第1阶段(20世纪30年代)动力机器基础研究第2阶段(2次世界大战以后)冲击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第3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地震、海洋、交通等)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4点):(1)注重研究土体的动力失稳机理(2)进一步深化对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3)进一步深化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即利用更加真实的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将结构物与土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仿真计算分析。
(4)注重现场观测结构、模型试验结果、计算分析结果的相互印证研究第二章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特性是指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特性与土的动变形特性。
研究土的动力特性,就是依据动荷载作用特点,揭示土的动力破坏机理,探求动变形规律,建立动强度、动变形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土的动力特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奠定基础,也可以为解决动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与破坏问题奠定基础。
第一节土的动强度特性一、土的动强度土的动强度是指土抵抗动力破坏的极限能力,包括两方面含义:1、冲击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与单调荷载作用下土的强度定义一致,区别在于速率对强度的影响2、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循环强度):在一定动荷循环作用次数下,土体达到某一破坏标准(破坏应变)所需的动应力。
二、影响土动强度的6个因素1、加载速率对土动强度的影响一般讲,加载速率对土动强度影响程度与土体的含水率有关,对于粘土,土的含水率越高,加载速率的影响就越明显,此时加载速率越高,土的强度也就越大;对于干燥土,加载速率的变化对土强度影响不明显。
此处有图---091634单调加载时土的动强度大于静强度。
2、动荷的循环效应对土强度特性的影响2.1当给定循环作用次数时,土的动应变将随动应力的增大而增大此处有图---0918422.2当给定动应力幅值时,土的动应变将随动应力循环次数增加而变大。
此处有图---092146综上:可以用少循环次数、大幅值的动应力或者用多循环次数、小幅值的动应力达到同一个动应变。
注意这一推论只有动应力大于振动稳定动应力时才成立!3、动荷载作用前土的应力状态(初始应力状态)包括固结应力(体积应力)的大小,偏应力的大小。
此处有图---0929254、动应力的幅值大小5、土性对土的强度特性的影响。
包括土类、土的含水量、饱和度、密实(坚硬)程度。
6、动、静应力的作用方式。
三轴、单剪、扭剪、一般应力状态。
这就需要利用强度理论进行分析。
此处有图---093526三、确定动强度的标准1、应变标准。
依据某一给定应变确定动强度的标准,以应力控制振动三轴试验为例,对于等压固结条件下的土样,按照土样轴向某一峰值应变确定循环荷载次数;对于偏压固结下的土样,按照土样轴向某一循环累积应变确定循环破坏次数。
此处有图---0955272、孔压标准。
依据有效应力原理,当饱和土体中的有效应力变位零时,土体发生破坏。
对于某一应力状态下的土单元,依据有效应力为零时的孔压确定循环次数。
对于等压固结的动三轴试验土样,当土样中的累积孔压等于围压时即为孔压破坏标准;对于水平场地的饱和土层,土层中的累积孔压达到土层上覆有效压力时的孔压。
此处有图---0958223、屈服破坏标准。
在应力控制条件下,应变随振动次数急速增加的转折点为土屈服破坏的依据。
四、动强度曲线(循环强度曲线)与动强度指标1、动强度曲线的定义。
相同初始应力状态下,动应力(或动应力比)随循环(振动)破坏次数的变化关系曲线称为动强度曲线。
等压固结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动应力比:σd/2σc动单剪试验:τd/2σv此处少了点3、mohr-column动强度指标的确定方法(1)确定一定破坏振次Nr下的应力状态,σ1,σ3(2)做出与应力状态对应的应力圆,至少三个(3)做出应力圆的公切线,并确定mohr-column动强度指标φd和Cd此处有图---101514以三轴压缩为例:1.使土样Ko固结,模拟建筑物修建之前实际场地土层的应力状态。
2.在不排水条件下,给土样施加增量剪应力(偏应力),以此模拟建筑物修建后在土层中引起的增量剪应力3.在此基础上,施加循环应力,直到土样达到破坏为止。
取平均剪应变与循环剪应变达到15%为确定破坏振次的标准。
并按下式确定循环强度:τf,cy=(τa + τcy)f此处少了点第二节饱和无粘性土与少粘性土的振动液化一液化的定义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岩土工程分部土动力学委员会于1978年2月组织了广泛讨论认为:液化是使任何物体转变为液体的行为和过程。
就无粘性土而言,这种转变由固态到液态,它是孔压增加、有效应力减小的结果。
液化定义为一种状态的转变,将导致土强度的瞬间丧失,但是液化导致的剪切强度丧失的不是土强度较长期的丧失。
液化问题是一种特殊的动强度问题,被建华挡住看不见,有急剧性和突发性。
(缺一页ppt)缺的是二、液化机理三、土体发生振动液化的必要条件1、振动力的作用足以使土体结构发生破坏2、土体结构发生破坏后,土体结构的变化是其体积有变小的趋势,而不是松胀。
一般讲,发生液化的土体是饱和松散的无粘性土或少粘性土(粘粒含量<10%)。
四、影响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的四个主要因素1、土性条件,包括土的颗粒特征、密度特征、结构特征、饱和度等。
颗粒特征主要有,平均粒径d50,不均匀系数Cu(=d50/d10)与粘粒含量Mc,研究表明:d50增加,抗液化能力增强;即粗颗粒越多,抗液化能力越强。
Cu增加,抗液化能力增强,一般讲,Cu大于10的砂土不宜发生液化。
密度特征主要有:相对密度Dr增加,抗液化能力增强;结构特征方面:原状土的抗液化能力>重塑土的抗液化能力。
实验室研究显示:当土中的振动累计孔压比<0.6时,预剪振动将使松散土体的结构变密实,结构变好,从而有助于增强土的抗液化能力;实验室试验时土样的制备方法对液化实验结果也有显著的影响。
此处有图---110612本页ppt仅有一张图,饱和度Sr与振次的关系曲线,Sr减小,土的抗液化能力增强。
2、土的初始应力状态的影响(1)土层的上覆有效压力越大,其抗液化能力就越强。
试验表明,土样的固结压力越大,其抗液化能力就越强。
(2)试验表明有初始剪应力作用的土的抗液化能力>无初始剪应力作用土的抗液化能力。
无应力反向时的抗液化能力>有应力反向时的抗液化能力。
3、动荷条件影响动荷频率对液化的影响,对于一定密度和应力状态的砂土,高频振动比低频振动更容易使土屈服。
对于模拟地震荷载的试验,通常振动荷载频率为1.0Hz。
动荷持续时间对液化的影响,即使动荷振幅不大,长时间振动也可使土体液化。
多向振动的影响,多向振动会导致饱和土的抗液化能力降低。
不规则应力波序对抗液化能力有影响。
4、排水条件。
实际场地中土层的排水条件是影响其抗液化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排水条件好,土层的抗液化能力就大,甚至不发生液化。
因此改善土层的排水条件是处理可液化土层的一个重要措施。
综上:细的颗粒,均匀的级配,浑圆的土粒形状,光滑的土粒表面;较低的结构强度,低的密度,高的含水量,较低的渗透性,较差的排水条件,较高的动荷强度,较长的振动持续时间,较小的法向压力都是不利于饱和砂土抗液化性能的因素。
五、饱和沙土液化可能性的估计对15m以内的饱和无粘性土层一般分为初判和复判。
1.土层液化可能性初判如果设计地震烈度小于6度,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如果土层的地址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形成土层,被判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问题在7度、8度、9度地震作用下,若土层中的粘粒含量分别大于10、13、16时,被判为不液化。
2.复判方法1.临界标准贯入计数法这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程勘察规范推荐使用的一种复判方法。
其基本依据是按照实际土层的标准贯入技术试验结果并结合历次地震液化场地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建立土层发生液化的时间与其标准贯入击数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规范中规定:此处有公式--081309式中:-临界标准贯入击数;-临界标准贯入击数的基准值。
对于近震,分别为6(7度)、10(8度)、16(9度);对于远震,分别为8(7度)、12(8度);-土层埋深;-地下水位埋深,-粘粒含量(%),如果<3,则取为3。
如果需要判断的场地土层的标准贯入击数小于临界标准贯入击数,则说明该土层较发生液化的土层还要松散,因此在相应的地震力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否则将不会发生液化。
3、复判方法2-抗液化剪应力方法(H.B.Seed,1971,USA)(1)基本思想:设地震时,已知土层受到的地震剪应力,又通过试验确定了土层相应的抗液化剪应力,若:地震剪应力>=抗液化剪应力,土层可能发生液化,反之土层不会液化。
地震荷载在土层中引起的地震剪应力是不规则的,为考虑不规则地震剪应力的循环效应,Seed依据疲劳损伤中的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将一系列不规则的地震剪应力等效为规则的地震剪应力。
材料的寿命:设材料在一系列规则振动应力σd作用下,达到某一破坏标准时的振动次数N f,则N f为材料在σd作用下的寿命。
对应于不同的幅值动应力σd1、σd2、σd3.。
σdn,材料的寿命分别为N f1、N f2、N f3………N fn在σd1作用N i次后(Ni< N f1),材料收到的损伤为N i / N f1<1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认为N i / N f1=1时,材料损坏,而且有N k / N fk=1,则:(2)确定土层收到的地震剪应力的简化法假设地震波是由基岩向上传播的水平剪切波,且地表的最大地震加速度为a max,从水平场地中取出一个土柱,将土柱视为刚体,土柱质量为γz A/g(A是土柱的横截面积),则土柱的受到的水平惯性力为γz A a max/g于是在深度z处的最大地震剪应力为:式中:-水下取饱和容重,水上取天然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