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性岩土的工程勘察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14
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难点与对策措施一、重点经仔细研究招标文件,结合相关技术规范并经踏勘现场和查阅拟建工程沿线及其邻近已有勘察资料成果后,我们认为本工程勘察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环境)特征和提出拟建工程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和施工与监测方面的意见与建议:(1)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的发育情况,分析和评价场地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预测其对工程的影响,对场地的稳定性、工程适宜性作出客观的评价;(2)针对工程特点,提出岩土利用和治理的措施、方案,对各种可行的地基基础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案;(3)提出地基承载能力和工程设计与施工所需的各项岩土参数;(4)基于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为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如何适应和克服的制约条件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对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提出意见、建议和注意事项。
二、难点(1)避免钻损地下管线难:本次投标项目所在区域内有众多城市次干道及主干道,道路及邻近范围内埋设的供电及通讯电缆、供(排)水管道等地下管网设施密集,不容破坏,需进行仔细排查,采取避让或保护措施。
(2)作业场地协调难:本次投标项目所在区域内部分地段穿越居民生活区,地面建筑物密集,与居民协调的任务很重、难度很大;另外,由于在道路上进行施工,须找路政、交警、城管、绿化等有关部门办理施工作业许可手续,程序繁杂,周期较长。
(3)岩土原状试样采取难:拟建场地岩土种类较多且复杂,为了确保原状岩土试样的质量,就当地现有的环境条件而言,在试样的采取、保存、运输等环节都存在较多困难。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1)针对重点问题的对策①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工程物探、工程钻探、原位测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探等方法,查明场地地层的分布尤其是各岩土层的埋深、厚度及空间分布规律,以及风化岩的风化程度等等,达到点、面结合,资料相互印证的目的。
②针对局部地带可能出露的淤泥质土等易扰动的特性和粘性土遇水易软化等特点,把野外观察、野外测试与室内试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原状土测试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原位试验手段,综合评价场地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淤泥层、粘性土层的水理、物理、力学性质,尤其是排水固结特性。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可分为三个工程重要性等级:(1)一级工程:重要工程,后果很严重;(2)二级工程:一般工程,后果严重;(3)三级工程: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
2、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场地等级:(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4)地形地貌复杂;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1)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4)地形地貌较复杂;5)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
(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1)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或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3)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4)地形地貌简单;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3、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地基等级:(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地基(复杂地基):1)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2)严重湿陷、膨胀、盐渍、污染的特殊性岩土,以及其他情况复杂,需作专门处理的岩土。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1)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2)除本条第1款规定以外的特殊性岩土。
(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地基(简单地基):1)岩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2)无特殊性岩土。
4、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可按下列条件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1)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2)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3)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
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摘要: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总称,包括岩石、土壤和地下水。
不同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会形成不同的岩土,有些地区形成了特殊的土壤。
正是由于地形的特殊性,普通的测量技术难以满足要求。
因此,在选择测量技术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地形地质特征,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如何准确地测量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是工程勘察行业共同的研究课题。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测量工作重点的分析,提出了测量技术的应用措施及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为相关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复杂地形;地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引言:地下土壤的勘察是工程项目最开始进行的一项工作,是为项目的决策、规划及后期施工提供最主要的数据和依据的一项工作。
岩土的勘察结果的精确程度,对项目后期的施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前期的勘察中,如不能查明地下土质情况、地下土承载力情况,地下是否存在不利物质条件,如溶洞、裂隙等情况,将会对后期的施工造成极大的影响。
而我国国土面积巨大,存在的各种特殊岩土也非常多,如西北大部分地区的湿陷性黄土及冻土,沿海地区存在的软土及淤泥质土等特殊岩土地质,因此在勘察中要特别注意这些特殊土质的勘察,提高其勘察技术,保证为后期施工提供可靠的勘察报告。
1、地质测绘技术方法在地形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若想要进行岩土工程施工,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此时地质测绘技术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对地质和地形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便了解地质构造,并发现施工地点地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岩土施工的顺利开展。
勘察人员想要对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解,比如岩层性质、分布、类型、岩体外观以及成分等情况,此时应用地质测绘技术可有效获取以上信息,在对信息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地质的变化以及确定岩层的风化情况。
2、特殊岩土性质特殊性质的岩土主要分了5类,现分别对其性质及对工程的危害进行简述:2.1黄土黄土主要分部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集中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第九章特别性岩土的工程勘探本章重点:介绍了各种特别性土的特征、勘探重点及勘探评论与计算。
学习要求:掌握当地区常有的几种特别土的勘探内容、要求,即评论计算方法。
特别性岩土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或人为条件下形成的拥有特别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色,以及特别的物质构成、结构结构的岩土。
假如在此类岩土上修筑建筑物,在惯例勘探设计的方法下不可以知足工程要求,为了安全和经济,因此在岩土工程勘探中须采纳特别的进行研究和办理,不然会给工程带来不良结果。
特别性岩土的种类好多,其散布一般拥有显然的地区性。
常有的特别性岩土又是湿陷性土、红黏土、软土、混淆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风化岩与残积土及污染土等。
第一节湿陷性土湿陷性土是指那些非饱和和结构不稳固的土,在必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润后,其结构快速损坏,并产生显着的附带下沉。
湿陷性土在我国北方散布宽泛,除常有的湿陷性黄土外,在我国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在山前洪、坡积扇中常碰到湿陷性碎石土、湿陷性砂土等。
一、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属于黄土。
当其未受水浸润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水浸润后,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带应力作用下,构快速损坏,并发生显着的附带下沉,其强度也跟着快速降低。
但受土的结湿陷性黄土散布在近地表几米到几十米深度范围内,主要为晚更新世形成的马兰黄土( Q3)和崭新世形成的 Q4 黄土(包含 Q41 黄土和 Q42 新近聚积的黄土)。
而中更新世及其从前形成的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一般仅在上部拥有较轻微的湿陷性或不拥有湿陷性。
我国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区散布有大面积的湿陷性黄土。
(一)湿陷性黄土的性质1.粒度成分上,以粉粒为主,粉粒含量超出50%以上,砂粒、粘粒含量较少。
2.密度小,孔隙率大,大孔性显然。
在其余条件同样时,孔隙比越大,湿陷性越激烈。
3.天然含水量较少时,结构强度高,湿陷性激烈;随含水量增大,结构强度降低,湿陷性降低。
4.塑性较弱,塑性指数在 8~ 13 之间。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强制性条文1.0.3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4.1.11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物总平面图,场地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2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3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5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7 在季节性冻土区,提供场地的标准冻结深度;8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1.17详细勘察的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且不应少于 4 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 1 个控制性勘探点。
4.1.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 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 3 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 1.5 倍,且不应小于5m;2 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 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3 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4 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5 在上述规定深度内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适当调整。
公路工程地调中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的初步判别为了更好的完成工程地质调绘工作,特编写此文,目的是为了不遗漏地质病害,更好的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
一.地质调查工作应重视的几个方面地质调绘工作是勘察设计工作的基础,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初步设计的质量。
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端正工作态度地质调绘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地质调绘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勘察工作的质量,也关系到公司的声誉。
对于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认识不认识是水平问题,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
所以,地质调绘工作中所有参加人员必须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认真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能遗漏地质病害。
(二)坚持学习平时要学习各种规划、规程及工程地质手册,对各种技术要求要明确,不能不会也不学习,时代要求要与时俱进,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
(三)工作安排要合理在接到地调项目后,一定要合理的安排人员和工期,要有充分的人力和时间保证,才能保证地调工作的质量。
(四)加强技术管理,统一认识在地调工作前,项目负责应组织全体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集中讨论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的种类、分布特征及范围,统一认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地质调绘工作。
二.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的判别不良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溶、活动断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特殊性岩土主要包括湿陷性土、红粘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土、盐渍土、残积土等。
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种类多,比较复杂,但是,岩土体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产生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皆和地层岩性密切相关。
不良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明显显示出地域性特征。
大部分地质病害及特殊性岩土与地形地貌有关,如活动断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砂金采空区、膨胀土、盐渍土、残积土等。
活动断裂、地震一般发育在在山区笔直的沟谷地带及盆地边缘、中心;崩塌、滑坡一般发育在较陡的沟谷两侧;泥石流多发育于较大的沟口;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一般发育在大中城市或附近;砂金采空区一般发育在沟谷的两侧阶地部位;膨胀土一般发育在地形较缓的边坡部位;残积土主要发育在坡体的中上部,但是,较平缓的碳酸盐岩台地的残积土多发育在低洼地带;盐渍土则发育明显的盐碱华或盐渍地貌。
特殊性岩土(流泥、有机质土等)定名
1、总则:《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10-11第3.3.1条款
2、有机质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139附录A表A.0.5分四类:无机质土、有机质土、
泥炭质土、泥炭;P235第6.3.1条款条文说明分泥炭质土、泥炭。
3、软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73第6.3.1条款,包括与你、与你质土、泥炭、泥炭质土;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P14第4.1.12条款分淤泥、淤泥质土。
4、流泥:《港口岩土中勘察规范》P11第4.2.12条款分淤泥、淤泥质土、流泥(老规范中分
四类,还有浮泥,现归入流泥)。
《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P6:分浮泥、流泥、淤泥、淤泥质土
5、残积土:《港口岩土中勘察规范》P29第6.6风化岩与残积土
6、混合土:勘察规范P11、《港口岩土中勘察规范》P11第4.2.16条款。
7、特殊土:勘察规范P11;红粘土及人工填土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P14似类
8、《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P7-8:混合土、层状土和残积土
9、《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P104: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
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P12: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
核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核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是针对核工程中特殊的岩土工程情况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标准,旨在保障核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安全可靠。
核工程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工程,而特殊的岩土工程条件更是需要专门的勘察技术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本文将从核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规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核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核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而核工程中的岩土工程情况往往较为特殊,包括地质构造复杂、地形险峻、地质背景异常等特点,因此必须采用专门的勘察技术来对这些特殊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
只有通过充分的勘察工作,才能为核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在核工程中,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地质和地形条件:核工程通常位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需要通过勘察来了解地质构造、地形特征等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确定地质灾害风险:特殊的岩土工程条件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通过勘察可以确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选择合适的工程方案: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结果,可以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和工程材料,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监测和评估工程运行情况:通过对地质条件的勘察,可以为工程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核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专业、科学的勘察工作,才能保障核工程安全稳定地运行。
二、规程的主要内容核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勘察的目的和范围:规定了核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和范围,明确了勘察工作的重点和任务。
2.勘察方法和技术:规定了核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地质调查、地形测量、岩土勘探等方面的内容。
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对土壤和岩石等地质体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获取相关工程设计需要的参数和信息,为工程施工和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勘察范围和深度要求:根据实际工程需求,确定勘察范围和深度,一般包括地表土层、浅层地质、岩溶地质、深层地质等不同层次。
深层地质勘察可采取钻探、测试等手段。
2.勘察方法和工具:根据不同的勘察对象和深度,选择适合的勘察方法和工具。
常见的勘察方法包括测绘法、钻探法、试验法等,如地质勘察、地形勘察、地面水文勘察等。
3.采样和试验:根据不同的勘察要求,进行采样和试验。
采样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按照规范要求选择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和采样方式。
试验应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和设备,包括颗粒分析、含水率试验、抗剪强度试验等。
4.勘察报告要求:勘察结束后,应编写详细的勘察报告。
报告应包括勘察的目的、范围、工程地质的描述、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等。
同时,还需要提供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和孔隙水压力分布等重要参数。
5.工程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要求:工程地质图应绘制勘察区域的地貌、地表土层、岩体、构造等地质要素,分析地质特征和地质工程问题。
地质剖面图应在地貌概貌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剖面进行绘制,揭示不同地质层位、土层分布和岩层结构。
6.通风、防水、排水等要求: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对岩土工程的通风、防水、排水等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7.灾害性地质因素的勘察:对可能影响工程安全和稳定性的灾害性地质因素进行勘察,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预测其发生可能性,做好相应的处理和防范。
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岩土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包括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等。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要求涵盖了勘察范围和深度、勘察方法和工具、采样和试验、勘察报告要求、工程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通风、防水、排水要求、灾害性地质因素的勘察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特殊性土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浅析摘要:特殊性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特殊性质的土体。
在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全面的勘察,充分了解周围的土体、水文、建筑等情况,然后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在特殊性土场地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岩土构成特性采用恰当的勘察措施,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取样和勘察工具,确保岩土力学、物性等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工程施工奠定基础,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特殊性土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前言: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同时保障使用的质量与安全,需要采取有效的岩土勘察措施。
通常,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不同,可能出现各类特殊性土,包括软土、黄土、盐渍土等等,这些特殊性土容易出现冻融、液化、涨缩等变化,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地层强度会受到影响,造成工程地基的稳定性下降,影响施工安全。
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岩土工程勘察措施,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1特殊性土场地的类型1.1软土软土是比较常见的特殊性土场地,主要受到海水沉积、河滩沉积、沼泽沉积等因素构成软土,对应海滨相、溺谷相、湖相等多种沉积相位。
软土有较高的含水量,但是透水性比较低,所以强度比较低,有明显的触变性特征。
在软土场地勘察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钻探、挖探、钎探等勘察方式,配合相应的地质调绘措施,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物探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勘探,可以达到相互验证和补充的效果。
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在50%~70%之间,有时甚至会超过200%,随着液限的加大,天然含水量也会不断增加。
天然孔隙比通常在1~2之间,最大孔隙比不超过4。
软土的抗剪强度比较小,通常会受到加荷速度、排水固结条件的影响,在排水的状态下,抗剪强度会随着固结程度的提升而不断增加。
由于承载力比较低,所以软土地基很容易发生变形破坏的问题,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1.2黄土黄土的组成成分比较均匀,粉土颗粒含量较高,粒径为0.05~0.01mm的粗粉粒含量超过50%。
11、花岗岩的风化岩与残积土的划分应依据:(A)动力触探击数;(B)标准贯入击数;(C)静力触探侧摩阻力;(D)金刚石钻进速度;13、同一土层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小于1/10时,应描述为:(A)互层;(B)夹层;(C)夹薄层;(D)交错层;答案:C14、抗震设防烈度为大于或等于()时,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A)5度;(B)6度;(C)7度;(D)8度;答案:C17、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时,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A)6度;(B)7度;(C)8度;(D)9度;答案:A18、厚度大于()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孔内原位测试?(A)40cm;(B)50cm;(C)60cm;(D)100cm;答案:B20、为计算地基承载力而进行剪切实验,当地基土为饱和软粘土且荷载施加速率中等时,三轴实验宜采用:(A)固结不排水剪切实验;(B)不固结不排水剪切实验;(C)自重压力预固结条件下的不固结不排水剪切实验;(D)固结排水剪切实验;答案:C五、室内实验1、土的比重是()?(A)必测指标;(B)有经验地区可以依据经验确定;(C)计算得到的指标;(D)无量纲的常数;答案:B2、常水头渗透实验适用于()?(A)砂土和碎石土;(B)粘性土;(C)粉土;(D)各种土;答案:A3、变水头渗透实验适用于()?(A)砂砾石;(B)碎石土;(C)粘性土;(D)各种土;答案:C4、击实实验可以获得()?(A)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B)最优含水量和最大抗剪强度;(C)最大干密度和最小压缩系数;(D)最大抗剪强度和最小压缩系数;答案:A5、高层建筑地基土压缩实验的最大压力应为()?(A)建筑基底的压力;(B)800 Kpa;(C)土的有效自重压力;(D)土的有效自重压力加上土层的附加压力;答案:D6、验算水位迅速下降时均质土坝的稳定性,需做()三轴实验?(A)不固结不排水;(B)固结不排水测孔隙水压力;(C)固结排水;(D)A、B、C均可;答案:B7、对于内摩擦角近似为零的饱和软粘土,可以用()指标代替自重压力下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实验指标?(A)直剪实验;(B)静力触探实验;(C)无侧限抗剪强度;(D)轻型动探实验;答案:C8、对于浅基础,稳定计算使用的抗剪强度实验宜在()以上进行?(A)10m;(B)3m;(C)30m;(D)40m;答案:A9、室内动三轴实验判别土样液化,当出现()时,可判定土样液化?(A)抗剪强度小于60Kpa;(B)孔隙水压力达到20Kpa;(C)土样破裂;(D)孔隙水压力上升,达到初始固结压力时;或轴向动应变达到5%;答案:D10、室内测得岩石的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30 Mpa,干燥岩块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50 Mpa。
特殊性岩土的勘察1.软土软土是指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
1.1软土的主要工程性质(1)天然含水量大(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2)孔隙比大(e≥1.0)(3)压缩性高;(4)强度低;(5)渗透性低(垂直渗透系数为106-—108-cm/s;(6)灵敏度大(一般为3—4,最大可达8—9);(7)在较大的地震力作用下,易出现震陷。
1.2软土的勘察测试方法⏹软土勘察,勘探点的间隔一般不应超过30m,深度可按Z=d十mb估算。
式中Z为钻孔深度,d为基础埋深,b为基础宽度,m为深度系数。
控制孔取2.0,一般孔取1.0。
⏹钻进方式应采用回转式提土钻进,并采用清水加压或泥浆护壁,以免塌孔。
原状土试样应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压法采取,原状土试样在采取、运送、保存、试样制备过程中,要严防扰动。
⏹应采用多种原位测试手段替代部分钻探,以综合确定土层的力学参数。
一般孔可由静力触探代替,用十字板剪切试验测定软土抗剪强度、灵敏度;用旁压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测定土的极限荷载、估算变形模量;用标准贯人试验确定砂土、粉土夹层的性质。
⏹准确查明地下水位,用抽水试验或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测定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渗透系数。
⏹软土的室内土工试验:(1)固结试验软土应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根据压缩曲线计算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用固结曲线计算固结系数和次固结系数。
(2)剪切试验●当建筑物加荷速率较快,地基土为低透水的软粘土时,应采用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当建筑物加荷速率较慢,土体基本固结后又承受快速加载作用时,应采用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或固结快剪。
●当建筑物加荷速率缓慢,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能充分消散时,应采用固结排水三轴剪切试验或慢剪。
⏹软土地基沉降量可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并乘以经验系数;对一级建筑物宜采用土的应力历史的沉降计算方法。
2.湿陷性土湿陷性土是指在200kPa压力下浸水载荷试验的湿陷量与承压板宽度之比大于0.023的土。
岩土工程勘察野外判别红黏土的几点方法黄永海广西第四地质队摘要:红黏土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特殊土类之一,野外如何区别红黏土与一般黏性土是工程勘察编录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本文根据工作经验,提供了一些野外分析判别红黏土的方法。
关键词:红黏土;野外判别;工程勘察1概述红黏土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特殊土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北纬30°与南纬30°之间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的广西、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份均有分布,大量的工程都涉及到红黏土。
而在实际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外观与红黏土相似的粘性土,如何区别红黏土与一般黏性土对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也是一个重要技能。
现结合岩土工程勘察野外编录工作经验,提出一些野外判别红黏土的方法。
2红黏土的定义及成因红黏土是我国红土的一个亚类,是指出露在地表的碳酸盐岩系(包括间夹其间的非碳酸盐岩类岩石)在湿热环境中,经过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
在原地形成并覆盖在碳酸盐岩系之上,其液限大于或等于50%的是原生红黏土;经搬运、沉积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且其液限大于45%的是次生红黏土。
作为特殊性土有别于其他土类的主要特征是:上硬下软、表面收缩、裂隙发育。
3红黏土的分布及组成成分红黏土主要分布在北纬30°与南纬30°之间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和中南地区,尤以广西、贵州、云南分布最广。
红黏土的组成成分与母岩、气候环境及风化强度有着密切关系,除了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等黏土矿物外,还包括水铝英石、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及其水化物,其中又以游离铁为主,这也是与其他黏土的重要区别之一。
其中氧化铁的赋存状态及其含量决定了红黏土的颜色,晶态的赤铁矿含量越高,红黏土的颜色越红,其工程性质就越好。
4红黏土的野外分析判别4.1结合其成因进行判别4.1.1红黏土是经过红土化作用形成,受氧化铁的赋存状态及其含量影响,其颜色体现为以棕红色、黄褐色为主,局部受锰质渲染呈灰褐色、黑褐色,其他颜色非常少有。
第九章特殊性岩土的工程勘察本章重点:介绍了各类特殊性土的特性、勘察重点及勘察评价与计算。
学习要求:掌握本地区常见的几种特殊土的勘察内容、要求,即评价计算方法。
特殊性岩土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或人为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征,以及特殊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岩土。
如果在此类岩土上修建建筑物,在常规勘察设计的方法下不能满足工程要求,为了安全和经济,因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须采取特殊的进行研究和处理,否则会给工程带来不良后果。
特殊性岩土的种类很多,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常见的特殊性岩土又是湿陷性土、红粘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风化岩与残积土及污染土等。
第一节湿陷性土湿陷性土是指那些非饱和和结构不稳定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着的附加下沉。
湿陷性土在我国北方分布广泛,除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外,在我国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在山前洪、坡积扇中常遇到湿陷性碎石土、湿陷性砂土等。
一、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属于黄土。
当其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
但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着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
湿陷性黄土分布在近地表几米到几十米深度范围内,主要为晚更新世形成的马兰黄土(Q3)和全新世形成的Q4黄土(包括Q41黄土和Q42新近堆积的黄土)。
而中更新世及其以前形成的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一般仅在上部具有较微弱的湿陷性或不具有湿陷性。
我国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湿陷性黄土。
(一)湿陷性黄土的性质1.粒度成分上,以粉粒为主,粉粒含量超过50%以上,砂粒、粘粒含量较少。
2.密度小,孔隙率大,大孔性明显。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孔隙比越大,湿陷性越强烈。
3.天然含水量较少时,结构强度高,湿陷性强烈;随含水量增大,结构强度降低,湿陷性降低。
4.塑性较弱,塑性指数在8~13之间。
当湿陷性黄土的液限小于30%时,湿陷性较强;当液限大于30%以后,湿陷性减弱。
5.湿陷性黄土的压缩性与天然含水量和地质年代有关,天然状态下,压缩性中等,抗剪强度较大。
随含水量增加,黄土的压缩性急剧增大,抗剪强度显着降低。
新近沉积黄土,土质松软,强度低,压缩性高。
6.抗水性弱,遇水强烈崩解,膨胀量小,但失水收缩较明显,遇水湿陷性较强。
(二)湿陷性黄土的勘察要点1.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查明下列内容,并结合建筑物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场地和地基做出评价,对地基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①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②湿陷性黄土的厚度;③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④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⑤变形参数和承载力;⑥地下水等环境水的变化趋势;⑦其他工程地质条件。
2.勘察阶段可分为场址选择或可行性研究、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勘察成果应符合各相应设计阶段的要求。
对场地面积不大,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可简化勘察阶段。
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或专门勘察。
3.采取不扰动土样,必须保持其天然的湿度、密度和结构,并符合级土样质量的要求。
在探井中取样,竖向间距宜为1米,土样直径不宜小于120mm;在钻孔中取样,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避免扰动。
取土勘探点中,应有足够数量的探井,其数量应为勘探点总数的1/3~/2,并不宜少于3个。
探井的深度宜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4.勘探点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原土分层回填夯实,并不宜小于该场地天然黄土的密度。
5.场址选择或可行性勘察阶段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初步评价。
进行的工作有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试验等工作。
6.初步勘察阶段应查明场地湿陷类型,为确定建筑物总平面图的合理布置提供依据,对地基基础方案、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环境的防治提供参数和建议。
进行的工作有:初步查明场地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影响,并对场地稳定性做出初步评价。
勘探工作要求:(1)初步勘探线的布置应按地貌单元的纵、横线方向布置,勘探点的间距宜按表9-1确定。
少于全部勘探点的1/2。
(3)勘探点深度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和地基压缩层深度的预估值确定,控制性勘探点应有一定数量的取土勘探点穿过湿陷性黄土层。
(4)新建地区的重要建筑,应按规定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并按自重湿陷系数的实测值判定场地湿陷类型。
7.详细勘察阶段应按建筑物或建筑群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对地基、桩基或深基坑做出分析评价;并对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环境和施工监测提出建议。
进行的工作有:详细查明地基土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确定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和承载力。
勘探工作要求:(1)勘探点的间距应按建筑物类别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宜按表9-2确定。
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m)表9-2(2(3)采取不扰动土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不得少于全部勘探点的2/3,其中采取不扰动土样的勘探点不宜少于1/2。
(4)勘探点的深度应大于地基压缩层的深度,并符合表9-3的规定或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黄土地基的湿陷性评价内容:首先判定黄土是湿陷性还是非湿陷性的;如果是湿陷性黄土,再进一步判定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类型;其次判别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1、黄土湿陷性判定黄土湿陷性是按室内浸水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δs值判定。
: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cm;式中hp: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土样,加压至一定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cm;:土样的原始高度cm。
当δs<时,为非湿陷性黄土;当δs≥时,为湿陷性黄土。
压缩试验测定湿陷系数的压力,应自基础底面算起(初勘时自地面下算),10m 内的土层该压力应用200kPa,10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大于300kPa时,仍应用300kPa,对基底压力对新近沉积黄土,基地以下5m内的土层宜用100kPa~150kPa压力)。
大于300kPa的建筑物,宜按实际压力测定湿陷系数。
(2)场地湿陷类型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类型,应按照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Δzs′或计算值Δzs判定。
湿陷性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计算值Δzs按下式计算: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的累计,应自天然地面算起(当挖、填方的厚度和面积较大时,应自设计地面算起),至其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其中自重湿陷系数δzs<的土层不累计。
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按下列条件判别: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Δzs′或计算值Δzs小于或等于7cm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Δzs′或计算值Δzs大于或等于7cm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出现矛盾时,应按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判定。
3.地基湿陷等级判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按照下表判定。
式中:δsi: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hi:第i层土的厚度(mm)β:考虑基底下地基土的受水浸湿可能性和侧向挤出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基底以下0m~5m,取β=;基底下5m~10m,取β=1;基底下10m以下至非湿陷性黄土层顶面,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可取工程所在地区的β值。
湿陷量的计算值的计算深度,应自基础底面(如基底标高不确定时,自地面以下)算起;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累计至基底下(或地基压缩层)深度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累计至非湿陷性黄土层的顶面至。
其中湿陷系数δs(10m 以下为δzs)小于的土层不累计。
2、场地湿陷类型判定(1)自重湿陷性判别自重湿陷性的判别是测定在饱和自重压力土的湿陷系数δzs值,当δzs<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当δzs≥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系数按下式计算:式中hz:保持天然的湿度和结构的土样,加压至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cm;hz′: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cm;hz:土样的原始高度cm。
饱和自重压力,通常是自地面算起,至该土样顶面为止的上覆土层饱和自重压力。
二、其他湿陷性土(一)勘察要点其他湿陷性土是指除湿陷性黄土以外的湿陷性土。
此类土的勘察方法和要求原则上与湿陷性黄土的勘察相同。
但由于这类土分布在山间盆地中、冲积扇上或山脚下,多属复杂场地。
勘察时除应满足一般要求外,尚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湿陷性土分布极不均匀的场地应加密勘探点。
(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穿透湿陷性土层。
(3)应查明湿陷性土的年代、成因、分布和其中的夹层、包含物、胶结物的成分和性质。
(4)湿陷性碎石土和砂土,宜采用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其力学特性。
(5)不扰动土试样应在探井中采取,且不扰动土试样除测定一般物理力学性质之外,尚应做土的湿陷性和湿化试验。
(6)对不能取得不扰动土试样的湿陷性土,应在探井中采用大体积法测定密度和含水量。
(7)对于厚度超过2m的湿陷性土,应在不同深度处分别进行浸水载荷试验,并应不受相邻试验的浸水影响。
(二)湿陷性土的岩土工程评价1.湿陷性的判别非黄土的湿陷性的勘查评价首先要判定是否具有湿陷性。
这类土不能如黄土那样用室内浸水压缩试验指标判别湿陷性,应采用现场浸水载荷试验作为判定湿陷性的基本方法。
在200kPa压力下浸水载荷试验的附加湿陷量与承压板宽度之比等于或大于的土应判定为湿陷性土。
2.湿陷性土的湿陷程度划分湿陷性土的湿陷程度划分是根据浸水载荷试验测得的附加湿陷量的大小划分的,如表9-5所示。
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执行。
3.湿陷性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判定湿陷性土地基的湿陷等级是依据湿陷土总湿陷量及湿陷土总厚度综合分析判定的,如表9-6所示。
计算:式中Δs:总湿陷量cm;ΔFsi:第i层土浸水载荷试验的附加湿陷量cm;hi:第i层土的厚度cm,从基础地面(初勘时自地面下算起,ΔFsi/b<的不计入;β:修正系数cm-1,承压板面积为,β=;承压板面积为时,β=。
4.湿陷性土的地基承载力湿陷性土的地基承载力宜采用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确定。
对湿陷性土边坡,当浸水因素引起的湿陷性本身或其与下伏地层接触面的强度降低时,应进行稳定性评价。
5.湿陷性土的地基处理湿陷性土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除地面防水及管道防渗漏外,应以地基处理为主要手段,处理方法包括换土、压实、挤密、强夯、桩基及化学加固等方法,应根据土质特征、湿陷等级和当地经验综合考虑选用。
第二节红粘土一、红粘土的工程性质红粘土是指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碳酸盐系岩石经过第四系以来的红土化作用形成并覆盖于基岩上,呈棕红、褐黄等色的高塑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