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2《杜甫诗三首》复习课 简洁版2017.10.19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34
杜甫诗三首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高二语文必修3知识点归纳:杜甫诗三首【导语】以下是xx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二语文必修3知识点归纳:杜甫诗三首,如果觉得很不错,欢送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一、找出以下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
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古义:远离故土;今义:遥远。
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找出以下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语千载琵琶作胡语。
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
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告诉,动词。
独百年多病独登台。
单独,单独。
鳏寡孤独。
单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
唯独。
哀风急天高猿啸哀。
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
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
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
悲伤,形容词。
向独留青冢向黄昏。
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
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
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
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
刚刚。
【同步练习题】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阅读文章,答复以下问题。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的归纳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众多的诗文大家中,杜甫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望岳(一)文章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1、字音岱(dài) 未了(liǎo) 眦(zì) 曾(céng) 钟(zhōng) 凌(líng)2、通假字荡胸生层云【“曾”通“层”】3、多音字了【(liǎo)了却 (le)助词,去了】4、古今异义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五)写作方法这是一首古体诗。
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
学习资料专题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4.背诵这三首诗歌。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4.背诵这三首诗歌。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汇总背景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杜甫曾在齐、赵漫游,因有此作。
未了眦曾钟凌2、通假字荡胸生层云【“曾”通“层”】3、多音字了【了却助词,去了】4、古今异义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节奏划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五)写作方法这是一首古体诗。
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
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
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景即情也”。
眼前之景,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
颈链是细望。
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望着飞鸟入林,这里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
尾联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诗中表现了一种不怕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
使情景理融为一体,完美自然。
(六)内容设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二位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表现了不怕一切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即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抱负。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犬诗人。
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
他粪土王侯, 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
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
李白是继屈原 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 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批界。
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 响。
有《李太白全集》。
《蜀道难》是“送友人入蜀”,沿袭乐府古题“即事成篇”,诗人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 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 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想 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三首》 1、 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 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 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 “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 关于作品:《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
其中《秋 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 的感慨,沉郁厚重。
《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 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这三首诗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 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 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