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言文一、必背古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物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必背文言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
(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1、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 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7.《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夜泊牛渚怀古》——杜甫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从军行》——杜甫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⑴【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
金樽,对酒杯的美称。
樽,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⑵【玉盘珍羞直万钱】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玉盘,对盘子的美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⑶【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蟠(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⑷【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近。
⑸【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⑹【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宋书·宗悫(què)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会,终将。
⑺【云帆】高高的帆。
⑻【济】渡。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归纳】全诗抒发了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的激荡起伏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感叹世路难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可编写可更正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1. 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先人之述备矣。
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假设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能够,樯倾楫摧;傍晚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浪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乐滋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2. 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可是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别有专心不在酒,在乎山川之间也。
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样,而乐亦无量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来往而不断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可是前陈者,太守宴也。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还能通过经典篇章的学习,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的精选内容,包括若干篇经典文言文的节选和解读。
《论语》节选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诲。
孔子认为,学习并不断复习,是令人愉悦的事情;有朋友从远方来访,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是君子的风范。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这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范仲淹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出师表》节选诸葛亮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表达了他对先帝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诸葛亮在文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并表明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散文作品,讲述了一个渔人偶然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
陶渊明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作品,描述了滁州琅琊山的自然风光和醉翁亭的景色。
《水调歌头》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古诗文原文+译文汇总文言文01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包括:
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些古诗词文言文是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内容,重要性都比较高,可以通过朗读、默写、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忆和掌握。
九年级上期语文文言复习资料班级姓名《秋水》通假字泾.流之大:“泾”同“径”直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词性活用1.名作动朝向东面.而视面.名作动,面向2.名作状秋水时.至时.名作状,按时向东顺流而东.名作状东.行3.形作动少.形作意动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轻.形作意动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形作动尽4.形作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作名美景一词多义1.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2.于于.是焉介词,在至于.北海动词,到达吾非至于.子之门动词,到达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3.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4.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5.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始.吾弗信开始,名词6.而顺流而.东行连词,表并列东面而.视连词,表修饰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2.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定语后置句闻道百4.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
今义:专指地名“北海”。
2.百川灌河.:河: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古义,脸。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东面..而视:东面:古义,脸朝东。
今义,东边。
包含成语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扁鹊见蔡桓公》通假字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多义词间立有间.一会儿,片刻是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益不治将益.深更加有害无益.好处延年益.寿增加居居.十日停止面山而居.居住疾寡人无疾.病眼快手疾.快深恶痛疾.痛恨古今异义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走路2、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请求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4、立有间.古义:一会儿今义: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5、居.十日古义: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之意。
今义:居住或居所词语活用名词用作动词①汤熨..之所及也用药物热敷②针石..之所及也用针刺③火齐..之所及也用火剂汤文言句式省略句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②扁鹊复见(之)③(臣)无奈何也④今(病)在骨髓,宾语前置句①臣是以无请也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判断句①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③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愚公移山》通假字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5.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1)指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2)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3)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阳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5)阴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6)诸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息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8)虽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9)已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方方.七百里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1)惩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12)苦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今义:能燥,能泄,能坚的药味(13)荷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莲,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
一词多义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代词他其.妻献疑他的2.之以君之.力结构助词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加强语气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词性活用1.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3.面.山而居: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
4.聚.室而谋曰: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5.何苦.而不平:形容词作动词,愁7文言句式倒装句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状语前置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宾语前置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
状语“于帝”前提。
5.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被动句1.帝感其诚。
被动句。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3.以(汝)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捕蛇者说》一词多义者有蒋氏者.:……的人几死者.数矣:……的情况貌若甚戚者.:……的样子若若.毒之乎:你更若.役,复若.赋:你的貌若.甚戚者:好像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得上为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作为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干故为.之说:写,写作已可以已.大风:止,这里指“治愈”的意思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则久已.病矣:早已赋岁赋.其二:征收,敛取孰知赋.敛之毒……:赋税疠可以已……瘘、疠.:恶疮呼嘘毒疠.:指瘟疫入当其租入.:缴纳竭其庐之入.:收入岁岁.赋其二:每年积于今六十岁.矣:年甚貌若甚.戚者:很,非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超过生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谨食.之:通“饲”,喂养观今以蒋氏观.之: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毒若毒.之乎:痛恨,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悲余悲.之:怜悯,哀怜余闻而愈悲.:悲愤,悲伤焉今其室十无一焉.:语气词时而献焉.:代词,指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指作者的这篇文章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得,捉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得到然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的样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是,但是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助词,的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这件事悍吏之.来吾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余悲之.:代指向他诉说的那个人而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黑质而.白章:表并列关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表示转折关系可是虚词总结之永州之.野产异蛇:的悍吏之.来吾乡: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做翻译。
问之.,则曰:代词,代指蒋氏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词,代指捕蛇这件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代指蛇咬后的伤势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词,代指前面的话语以以.啮人:假设连词,如果以.王命聚之:用,凭而吾以.捕蛇独存:靠今以.蒋氏观之:根据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便以.尽吾齿:来焉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语气词兼代词),代捕蛇这件事时而献焉:代词,代蛇今其室十无一焉.:用于句末,带有估计的语气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指这篇文章于吾祖死于.是:在余将告于.莅事者:给积于.今六十岁矣:到苛政猛于.虎也:比而(虚词重点)黑质而.白章:并列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哀而.生之乎:递进而.乡邻之生日蹙:转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修饰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转折哗然而.骇者:修饰恂恂而.起:修饰弛然而.卧:修饰视其缶,而.吾蛇尚存:承接时而.献焉:修饰退而.甘食:承接熙熙而.乐:修饰余闻而.愈悲:承接通假字非死则徙尔.:通"耳",罢了,助词,表感叹语气。
谨食.之:通"饲",小心地喂养它。
吾尝疑乎.是:“乎”通“于”,对于。
叫嚣乎.东西:“乎”通“于”,介词,在。
古今异义向.吾不为斯役(古:假使从前今:方向)则久已病.矣(病古:困苦不堪今:生病)以尽吾齿.(古:岁月今:牙齿)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古:可以用来今:能够)去.死肌(古:去除今:到...地方)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到处今:常常)汪然..出涕曰(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今:水深的样子)汪然出涕.曰(古:眼泪今:鼻涕)而乡邻之生日..蹙(古:生活一天天今:(人)出生的日子)于是(...古:在这件事上今:连词)更若.役复若赋(古:你今:如果)叫嚣乎东西..(东西古:到处今:东方西方两个方向)隳突乎南北..(南北古:到处今:南方北方两个方向)词类活用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作动词,把肉晾干2.(岁.)赋其二名词作状语,每年3.岁(赋.)其二名词作动词,征收赋税4.君将哀而(生.)之乎形容词作动词,使……活下来5.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天6.殚其地之(出.)动词作名词,指地里的收成7.竭其庐之(入.)动词作名词,指家里的存粮8.(时.)而献焉名词作状语,到(规定献蛇)的时候9.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形容词作状语,滋味甘甜《论语》十则通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晚将尽多义词日.: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日.初出沧沧凉凉(太阳)成.:成.人之美(成全)春服既成.(做好)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做)士.:士.不可以不弘毅(读书人)虽执鞭之士.(小官)其.:其.恕乎(表推断语气大约)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代词,他的)传.: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空谷传.响(传出)而.:咏而.归(表修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顺承)富.而可求也(表假设,如果)恶.:贫与贱是人之所恶.(厌恶)不成人之恶.(不好的,坏的)古今异义去.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古:背离,抛弃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士士..不可以不弘毅(古:读书人今:士兵,战士)与.吾与.点也(古:赞赏今:和)虽虽..执鞭之士(古:即使今:虽然)词语活用见贤思齐.焉(形容词用作名词,德行优秀的人)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文言句式判断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与点也。
固定句式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略句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