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序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作者: 李学勤
作者机构: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23-25页
主题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整理本 中国古代文化 乾隆 工具书 编纂 别录 刘向 门径 做学问
摘要: 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刊行以来,长期成为"家弦户诵"的必备书籍。
清末张之洞撰《輶轩语》,谈到怎样做学问,曾说:"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
"即使在今天,对于有志趣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读者来说,《提要》仍然是能起较好引导效用的工具书。
因此,这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的问世,是值得我们欢迎的。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總敘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别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晩出,詞曲則其閏餘也。
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
洎乎漢代,始有詞人(1)。
迹其著作,率由追錄。
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2),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3)。
至於六朝,始自編次。
唐末又刋板印行。
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刋板則易於流傳。
四部之書,别集最襍(4),茲其故歟!然典冊高文,淸詞麗句,亦未嘗不高標獨秀,挺出鄧林(5)。
此在翦刈巵言(6),别裁僞體,不必以猥濫病也。
總集之作,多由論定。
而蘭亭、金谷(7),悉觴咏於一時,下及漢上題襟、松陵倡和(8)。
《丹陽集》惟錄鄕人(9),《篋中集》則附登乃弟(10)。
雖去取僉孚衆議,而履霜有漸(11),已爲詩社標榜之先驅。
其聲氣攀援,甚於别集。
要之,浮華易歇,公論終明。
巋然而獨存者,《文選》、《玉臺新詠》以下數十家耳。
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觀同一八病四聲也(12)。
鍾嶸以求譽不遂,巧致譏排(13);劉勰以知遇獨深(14),繼爲推闡。
詞場恩怨(15),亘古如斯。
冷齋曲附乎豫章(16),石林隠排乎元祐(17)。
黨人餘釁(18),報及文章,又其已事矣。
固宜别白存之(19),各核其實。
至於倚聲末技,分派詩歌,其間周、柳、蘇、辛,亦遞爭軌轍,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輕,姑附存以備一格而巳。
大抵門戸搆爭之見,莫甚於講學,而論文次之。
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
操觚之士(20),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
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
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
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巳,與朝廷無預,故其患小也。
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21),至以嚴嵩爲察相(22),而以殺楊繼盛爲稍過當。
豈其捫心淸夜,果自謂然?亦朋黨旣分,勢不兩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辭耳。
至錢謙益《列朝詩集》更顚倒賢姦,彝良冺絶(23)。
其貽害人心風俗者,又豈尠哉(24)!今掃除畛域(25),一凖至公。
明以來諸派之中,各取其所長,而不回䕶其所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言六书,後明八法,於是字学、书品为二事。
左图右史,画亦古义,丹青金碧,渐别为赏鉴一途。
衣裳制而纂组巧,饮食造而陆海陈,踵事增华,势有驯致。
然均与文史相出入,要为艺事之首也。
琴本雅音,旧列乐部,後世俗工拨捩,率造新声,非复清庙生民之奏,是特一技耳。
摹印本六体之一,自汉白玄朱,务矜镌刻,与《小学》远矣。
射义投壶,载於《戴记》,诸家所述,亦事异体经。
均退列艺术,於义差允。
至於谱博奕,谕歌舞,名品纷繁,事皆琐屑,亦并为一类,统曰杂技焉。
△《古画品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南齐谢赫撰。
赫不知何许人。
姚最《续画品录》,称其写貌人物,不须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
点刷精研,意存形似,目想毫發,皆无遗失。
丽服靓妆,随时变改。
直眉曲鬓,与世竞新。
别体细微,多自赫始。
委巷逐末,皆类效颦。
至於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雅壮之怀。
然中兴以来,象人为最。
据其所说,殆後来院画之发源。
张彦远《名画记》,又称其有安期先生图传於代,要亦六朝佳手也。
是书等差画家优劣,晁公武《读书志》谓分四品。
今考所列,实为六品,盖《读书志》传写之讹。
大抵谓画有六法,兼善者难。
自陆探微以下,以次品第,各为序引,仅得二十七人,意颇矜慎。
姚最颇诋其谬,谓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列於下品,尤所未安。
李嗣真亦讥其黜卫进曹,有涉贵耳之论。
然张彦远称谢赫评画,最为允惬。
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则固以是书为定论。
所言六法,画家宗之,亦至今千载不易也。
△《书品》·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梁庾肩吾撰。
肩吾字子慎,新野人。
起家晋安王国常侍。
元帝时官至度支尚书。
事迹具《梁书·文学传》。
是书载汉至齐、梁能真草者一百二十八人,分为九品。
每品各系以论,而以总序冠於前。
考窦皋《述书赋》,称肩吾通塞,并乏天性,工归文华,拙见草正。
徒闻师阮,何至辽?使铅刀之均锋,称并利而则佞云云。
其於肩吾书学,不甚推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事始者,称传记始黄帝,此道家野言也。
究厥本源,则《晏子春秋》是即家传,《孔子三朝记》其记之权舆乎。
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所引至繁。
盖魏、晋以来,作者弥夥。
诸家著录,体例相同。
其参错混淆,亦如一轨。
今略为区别。
一曰《圣贤》,如孔孟年谱之类。
二曰《名人》,如《魏郑公谏录》之类。
三曰《总录》,如《列女传》之类。
四曰《杂录》,如《骖鸾录》之类。
其杜大圭《碑传琬琰集》、苏天爵《名臣事略》诸书,虽无传记之名,亦各核其实,依类编入。
至安禄山、黄巢、刘豫诸书,既不能遽削其名,亦未可薰莸同器。
则从叛臣诸传附载史末之例,自为一类,谓之曰《别录》。
△《孔子编年》·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旧本题宋胡舜陟撰。
考书首有绍兴八年《舜陟序》,乃自静江罢归之日,命其子仔所撰,非舜陟自作也。
舜陟字汝明,绩溪人。
大观三年进士。
靖康间官侍御史。
南渡初,知庐州,有御寇功。
更历数镇,最後为广西经略使。
欲为秦桧父建祠,高登不可,因劾登以媚桧。
会以他事忤桧意,亦逮治死於狱。
事迹具《宋史》本传。
仔字元任,後流寓吴兴。
当辑《诗话》行於世,即所谓苕溪渔隐者是也。
是书辑录孔子言行,以《论语》、《春秋三传》、《礼记》、《家语》、《史记》诸家所载,按岁编排,体例亦如年谱。
其不曰年谱而曰编年,尊圣人也。
自周、秦之间,谶纬杂出,一切诡异神怪之说,率托诸孔子,大抵诞谩不足信。
仔独依据经传,考寻事实,大旨以《论语》为主,而附以他书。
其采掇颇为审慎。
惟诸书纪录圣言,不能尽载其岁月,仔既限以编年,不免时有牵合。
如《左氏·襄公二十一年·郑人游乡校传》,仲尼闻是语也云云。
《杜预注》谓仲尼於是年实是十岁,长而後闻之。
知孔子为此言,不当在是年也。
仔乃系其事於十岁之下,殊为疏舛。
又《礼记·儒行篇》,对鲁哀公云云,则系之六十八岁。
《哀公问篇》,大礼何如云云,则又系之七十二岁。
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此类尤失於穿凿。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马南浮,中原扰。
偏方割据,各设史官。
其事迹亦不容泯灭,故阮孝绪作《七录》,“伪史”立焉。
《隋志》改称“霸史”,《文献通考》则兼用二名。
然年祀绵邈,文籍散佚,当时僭撰,久已无存。
存於今者,大抵後人追记而已。
曰“霸”曰“伪”,皆非其实也。
案《後汉书·班固传》,称撰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为《载记》。
《史通》亦称平林、下江诸人,《东观》列为《载记》。
又《晋书》附叙十六国,亦云《载记》。
是实立乎中朝,以叙述列国之名。
今采录《吴越春秋》以下,述偏方僭乱遗迹者,准《东观汉记》、《晋书》之例,总题曰《载记》,於义为允。
惟《越史略》一书为其国所自作,僭号纪年,真为伪史。
然外方私记,不过附存已声罪示诛,足昭名分,固无庸为此数卷别区门目焉。
△《吴越春秋》·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汉赵煜撰。
煜,山阴人,见《後汉书·儒林传》。
是书前有旧《序》,称《隋唐经籍志》皆云十二卷,今存者十卷,殆非全书。
又云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
此二书,今人罕见,独煜书行於世。
《史记注》有徐广所引《吴越春秋》语,而《索隐》以为今无此语。
他如《文选注》引季札见遗金事,《吴地记》载阖闾时夷亭事,及《水经注》尝载越事数条,类皆援据《吴越春秋》。
今煜本咸无其文云云。
考证颇为详悉,然不著名姓。
《汉魏丛书》所载,合十卷为六卷,而削去此《序》并《注》,亦不题撰人,弥失其初。
此本为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
後有题识云,前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音注。
然後知注中称“徐天曰”者,即注者之自名,非援引他书之语。
惟其後又列绍兴路儒学学录留坚,学正陈伯,教授梁相,正议大夫、绍兴路总管提调学校官刘克昌四人,不知序出谁手耳。
煜所述虽稍伤曼衍,而词颇丰蔚。
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时加於巳;范蠡占戊寅之日,时加日出,有蛇青龙之语;文种占阴画六阳画三,有玄武、天空、天关、天梁、天一、神光诸神名。
皆非三代卜筮之法,未免多所附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章莫盛於两汉。
浑浑氵颢氵颢,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
建安、黄初,体裁渐备。
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
其勒为一书传於今者,则断自刘勰、锺嵘。
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
为例各殊。
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本事诗》,旁采故实。
刘《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
後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
宋、明两代,均好为议论,所撰尤繁。
虽宋人务求深解,多穿凿之词;明人喜作高谈,多虚╂之论。
然汰除糟粕,采撷菁英,每足以考证旧闻,触发新意。
《隋志》附总集之内,《唐书》以下则并於集部之末,别立此门。
岂非以其讨论瑕瑜,别裁真伪,博参广考,亦有裨於文章欤?△《文心雕龙》·十卷(内府藏本)梁刘勰撰。
勰字彦和,东莞莒人。
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
後出家为沙门,改名慧地。
事迹具《南史》本传。
其书“原道”以下二十五篇,论文章体制,“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论文章工拙,合“序志”一篇为五十篇。
据《序志篇》,称上篇以下,下篇以上,本止二卷。
然《隋志》已作十卷,盖後人所分。
又据《时序篇》中所言,此书实成於齐代。
此本署梁通事舍人刘勰撰,亦後人追题也。
是书自至正乙未刻於嘉禾,至明弘治、嘉靖、万历间凡经五刻。
其“隐秀”一篇,皆有阙文。
明末常熟钱允治,称得阮华山宋椠本,钞补四百馀字。
然其书晚出,别无显证,其词亦颇不类。
如“呕心吐胆”,似摭《李贺小传》语;“锻岁炼年”,似摭《六一诗话》论周朴语;称班姬为匹妇,亦似摭锺嵘《诗品》语。
皆有可疑。
况至正去宋未远,不应宋本已无一存,三百年後,乃为明人所得。
又考《永乐大典》所载旧本,阙文亦同。
其时宋本如林,更不应内府所藏无一完刻。
阮氏所称,殆亦影撰,何焯等误信之也。
至字句舛讹,自杨慎、朱谋韦以下,递有校正,而亦不免於妄改。
如《哀诔篇》赋宪之谥句,皆云“赋宪”当作“议德”,盖以赋形近议,宪形近悳。
悳,古德字也。
然考王应麟《玉海》曰:“周书谥法,惟三月既生魄,周公旦、太公望相嗣王发,既赋宪受胪於牧之野,将葬,乃制作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小学所教,不过六书之类。
故《汉志》以《弟子职》附《孝经》,而《史籀》等十家四十五篇列为小学。
《隋志》增以金石刻文,《唐志》增以书法、书品,已非初旨。
自朱子作《小学》以配《大学》,赵希弁《读书附志》遂以《弟子职》之类并入小学,又以蒙求之类相参并列,而小学益多岐矣。
考订源流,惟《汉志》根据经义,要为近古。
今以论幼仪者别入《儒家》,以论笔法者别入《杂艺》,以蒙求之属隶《故事》,以便记诵者别入《类书》,惟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
庶体例谨严,不失古义。
其有兼举两家者,则各以所重为主(如李焘《说文五音韵谱》实字书,袁子让《字学元元》实论等韵之类)。
悉条其得失,具於本篇。
△《尔雅注疏》·十一卷(内府藏本)晋郭璞注,宋邢疏。
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
官至弘农太守。
事迹具《晋书》本传。
有《孝经疏》,已著录。
案《大戴礼·孔子三朝记》,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则《尔雅》之来远矣,然不云《尔雅》为谁作。
据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著《尔雅》一篇(案《经典释文》以揖所称一篇为《释诂》)。
今俗所传三篇(案《汉志》《尔雅》三卷,此三篇谓三卷也),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
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
”於作书之人,亦无确指。
其馀诸家所说,小异大同。
今参互而考之,郭璞《尔雅注序》,称“豹鼠既辨,其业亦显”,邢《疏》以为汉武帝时终军事。
《七录》载犍为文学《尔雅注》三卷(案《七录》久佚,此据《隋志》所称梁有某书亡,知为《七录》所载),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汉武帝时人。
则其书在武帝以前。
曹粹中《放斋诗说》曰:(案此书今未见传本,此据《永乐大典》所引)“《尔雅》,毛公以前其文犹略,至郑康成时则加详。
如'学有缉熙于光明’,毛公云:'光,广也。
’康成则以为学于有光明者。
而《尔雅》曰:'缉熙,光明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宁藩书目》·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撰人名氏。
初,宁献王权以永乐中改封南昌,日与文士往还,所纂辑及刊刻之书甚多。
嘉靖二十年,多求得其书目,因命教授施文明校刊行之。
所载书凡一百三十七种,词曲、院本、道家、炼度、斋醮诸仪,俱附焉。
前有多序,及启一通,後有施文明跋。
多启中所称父王者,乃弋阳端惠王拱贵,以嘉靖初受命摄宁府事。
多後亦袭封,谥曰恭懿,见《明史·诸王世表》。
△《秘阁书目》·(无卷数,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钱溥撰。
溥有《使交录》,已著录。
是编前有自序,盖其致仕归里後所作。
称自选入东阁为史官,日阅中秘书凡五十馀大橱,因录其目,藏以待考。
近儿子山自京授职回,又录未收书目,芟其重复,并为一集。
所载书只有册数而无卷数,大抵多与《文渊阁书目》相出入。
正统六年杨士奇等奏疏一篇,亦附於後。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此书为马愉撰,而溥别有《内阁书目》一卷。
然溥序实载此书卷首,疑虞稷所记误也。
△《べ竹堂书目》·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叶盛撰。
盛有《叶文庄奏议》,已著录。
此其家藏书之目。
中为《经》、《史》、《子》、《集》各一卷,首卷曰《制》,乃官颁各书及赐书赐敕之类。
末卷曰《後录》,则其家所刊及自著书。
前有成化七年自序,谓先之以《制》,尊朝廷也。
叶氏书独以为《後录》,是吾一家之书也。
其叙列体例,大率本之马端临《经籍考》。
然如《集部》别出《举业类》,而无《诗集类》,亦略有所增损矣。
盛之书凡为册者四千六百有奇,为卷者二万二千七百有奇。
在储藏家称极富,故於旧书著录为多。
独其不载撰人姓名,颇伤阙略。
又别有《新书目》一卷附於後,中载夏言、王守仁诸人集,皆不与盛同时。
盖其子孙所续入也。
△《文苑春秋叙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崔铣撰。
铣有《读易馀言》,已著录。
是书自序称,夫子删书百篇,以寓惩劝。
後来选文家未有继夫子之志而法《尚书》者,乃录汉诏疏以迄明太祖檄元文,共为百篇,名曰《文苑春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者:永瑢纪昀清本作品收录于:《四库全书》维基百科条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一卷首一·圣谕卷首二卷首二·进表卷首三卷首三·凡例二十则卷首四卷首四·门目卷一卷一·经部一卷二卷二·经部二卷三卷三·经部三卷四卷四·经部四卷五卷五·经部五卷六卷六·经部六卷七卷七·经部七卷八卷八·经部八卷九卷九·经部九卷十卷十·经部十卷十一卷十一·经部十一卷十二卷十二·经部十二卷十三卷十三·经部十三卷十四卷十四·经部十四卷十五卷十五·经部十五卷十六卷十六·经部十六卷十七卷十七·经部十七卷十八卷十八·经部十八卷十九卷十九·经部十九卷二十卷二十·经部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一·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二·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三·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四·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五·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六·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七·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八·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经部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一·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三·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四·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五·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七·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八·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卷三十九·经部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经部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一·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三·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四·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五·史部一卷四十六卷四十六·史部二卷四十七卷四十七·史部三卷四十八卷四十八·史部四卷四十九卷四十九·史部五卷五十卷五十·史部六卷五十一卷五十一·史部七卷五十二卷五十二·史部八卷五十三卷五十三·史部九卷五十四卷五十四·史部十卷五十五卷五十五·史部十一卷五十六卷五十六·史部十二卷五十七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卷五十八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卷五十九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卷六十卷六十·史部十六卷六十一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卷六十二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卷六十三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卷六十四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卷六十五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卷七十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卷七十五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卷八十卷八十·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卷八十四·史部四十卷八十五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卷九十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卷九十一·子部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二·子部二卷九十三卷九十三·子部三卷九十四卷九十四·子部四卷九十五卷九十五·子部五卷九十六卷九十六·子部六卷九十七卷九十七·子部七卷九十八卷九十八·子部八卷九十九卷九十九·子部九卷一百卷一百·子部十卷一百一卷一百一·子部十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二·子部十二卷一百三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卷一百四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卷一百五卷一百五·子部十五卷一百六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卷一百七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卷一百八卷一百八·子部十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九·子部十九卷一百十卷一百十·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卷二百卷二百·集部五十三附录附录·四库抽毁书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记·穰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证。
然风后以下,皆出依托。
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
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
其最古者,当以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本,大抵生聚训练之术,权谋运用之宜而已。
今所采录,惟以论兵为主,其馀杂说,悉别存目。
古来伪本流传既久者,词不害理,亦并存以备一家。
明季游士撰述,尤为猥杂。
惟择其著有明效,如戚继光《练兵实纪》之类者,列於篇。
△《握奇经》·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一作《握机经》,一作《幄机经》。
旧本题风后撰,汉丞相公孙弘解,晋西平太守马隆述赞。
案《汉书·艺文志·兵家阴阳》风后十三篇。
班固自注曰:图二卷,依托也。
并无《握奇经》之名。
且十三篇,《七略》著录,固尚以为依托。
则此经此解,《七略》不著录者,其依托更不待辨矣。
马隆述赞,《隋志》亦不著录,则犹之公孙弘解也。
考唐独孤及《毗陵集》有《八阵图记》,曰:黄帝顺煞气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将。
风后握机制胜,作为阵图,故八其阵,所以定位也。
衡抗於外,轴布於内,风云附其四维,所以备物也。
虎张翼以进,蛇向敌而蟠,飞龙翔鸟,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
至若疑兵以固其馀地,游军以案其後列,门具将发,然後合战。
弛张则二广迭举,犄角则四奇皆出云云。
所说乃一一与此经合。
疑唐以来好事者因诸葛亮八阵之法,推演为图,托之风后。
其後又因及此记,推衍以为此经,并取记中握机制胜之语以为之名。
《宋史·艺文志》始著於录,其晚出之显证矣。
高似孙《子略》曰,马隆本作《幄机》。
序曰:幄者帐也,大将所居。
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机》。
则因握幄字近而附会其文。
今本多题曰《握奇》,则又因经中有四为正,四为奇,馀奇为握奇之语,改易其名也。
似孙又云:总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盖吕尚增字以发明之。
其一行间有公孙弘等语。
今本衍四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
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
”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
然则古来著录,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两代为多。
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
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
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
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
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
赵与时《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
經部總敍經稟聖裁。
垂型萬世。
刪定之旨。
如日中天。
無所容其贊述。
所論次者。
詁經之說而已。
自漢京以後。
垂二千年。
儒者沿波。
學凡六變。
其初專門授受。
遞稟師承。
非惟詁訓相傳。
莫敢同異。
皍篇章字句。
亦恪守所聞。
其學篤實謹嚴。
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肅。
稍持異議。
流風所扇。
或信或疑。
越孔賈啖趙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
各自論說。
不相統攝。
及其弊也雜。
洛閩繼起。
道學大昌。
擺落漢唐。
獨研義理。
凡經師舊說。
倶排斥以爲不足信。
其學務別是非。
及其弊也悍。
(如王柏吴澄。
攻駁經文。
動輒刪改之類。
)學脈旁分。
攀縁日衆。
驅除異己。
務定一尊。
自宋末以逮明初。
其學見異不遷。
及其弊也黨。
(如論語集註。
誤引包咸夏瑚商璉之說。
張存中四書通證。
皍闕此一條。
以諱其誤。
又如王柏刪國風三十二篇。
許謙疑之。
師道反以爲非之類。
)主持太過。
勢有所偏。
材辨聰明。
激而橫決。
自明正德嘉靖以後。
其學各抒心得。
及其弊也肆。
(如王守仁之末派。
皆以狂禪解經之類。
)空談臆斷。
考證必疎。
於是博雅之儒。
引古義以抵其隙。
國初諸家。
其學徴實不誣。
及其弊也瑣。
(如一字音訓。
動辨數百言之類。
)要其歸宿。
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爲勝負。
夫漢學具有根柢。
講學者以淺陋輕之。
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
讀書者以空疎薄之。
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門戸之見。
而各取所長。
則私心祛而公理出。
公理出而經義明矣。
蓋經者非他。
皍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參稽衆說。
務取持平。
各明去取之故。
分爲十類。
曰易。
曰書。
曰詩。
曰禮。
曰春秋。
曰孝經。
曰五經總義。
曰四書。
曰樂。
曰小學。
經部一 易類聖人覺世牖民。
大抵因事以寓教。
詩寓於風謠。
禮寓於節文。
尚書春秋寓於史。
而易則寓於卜筮。
故易之爲書。
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傳所記諸占。
蓋猶太卜之遺法。
漢儒言象數。
去古未遠也。
一變而爲京焦。
入於禨祥。
再變而爲陳邵。
務窮造化。
易遂不切於民用。
王弼盡黜象數。
說以老莊。
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
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
易遂日啓其論端。
此兩派六宗。
已互相攻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易私言》·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许衡撰。
衡字平仲,河内人。
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谥文正。
事迹具《元史》本传。
其书论六爻之德位,大旨多发明《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
而又类聚各卦画之居於六位者,分别观之。
盖健顺动止入说陷丽,其吉凶悔吝又视乎所值之时,而必以正且得中为上。
孔子《彖、象传》每以当位不当位、得中、行中为言。
衡所发明,盖本斯旨。
此书本在衡《文集》中,元苏天爵《文类》、明刘昌《中州文表》皆载之,国朝曹溶采入《学海类编》。
通志堂刊《九经解》,遂从旧本收入,而何焯《校正九经解目录》,以为即元李简之书。
今考简所撰《学易记》,其书具在,未尝与此书相复。
且《永乐大典》所载,亦作许衡,则非简书明甚。
焯之所校,不知何以云然也。
△《易本义附录纂疏》·十五卷(内府藏本)元胡一桂撰。
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婺源人。
景定甲子领乡荐,试礼部不第,教授乡里以终。
事迹具《元史·儒学传》。
是编以朱子《本义》为宗,取《文集》、《语录》之及於《易》者附之,谓之《附录》。
取诸儒《易》说之合於《本义》者纂之,谓之《纂疏》。
其去取别裁,惟以朱子为断。
《元史》称其受《易》源流出於朱子,殆以《启蒙翼传》及是书欤?陈栎称一桂此书,於杨万里《易传》无半字及之。
今检其所引,栎说信然。
盖宋末元初讲学者门户最严,而新安诸儒於授受源流辨别尤甚。
万里《易传》虽远宗程子,而早工吟咏,与范成大、陆游齐名,不甚以讲学为事。
故虽尝荐朱子、拒韩胄,而庆元党禁独不列名。
一桂盖以词人摈之,未必尽以其书也。
△《易学启蒙翼传》·四卷(内府藏本)元胡一桂撰。
一桂之父方平,尝作《易学启蒙通释》,一桂更推阐而辨明之,故曰《翼传》。
《自序》称去朱子才百馀年,而承学渐失。
如图书已厘正矣,复仍刘牧之谬者有之。
卜筮之数灼如丹青矣,复祖尚玄旨者又有之。
因於《本义附录纂疏》外,复辑为是书。
凡为《内篇》者三:一曰《举要》,以发辞变象占之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10-03-18 12:47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
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
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
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
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
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
《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
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總敘
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别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晩出,詞曲則其閏餘也。
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
洎乎漢代,始有詞人(1)。
迹其著作,率由追錄。
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2),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3)。
至於六朝,始自編次。
唐末又刋板印行。
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刋板則易於流傳。
四部之書,别集最襍(4),茲其故歟!然典冊高文,淸詞麗句,亦未嘗不高標獨秀,挺出鄧林(5)。
此在翦刈巵言(6),别裁僞體,不必以猥濫病也。
總集之作,多由論定。
而蘭亭、金谷(7),悉觴咏於一時,下及漢上題襟、松陵倡和(8)。
《丹陽集》惟錄鄕人(9),《篋中集》則附登乃弟(10)。
雖去取僉孚衆議,而履霜有漸(11),已爲詩社標榜之先驅。
其聲氣攀援,甚於别集。
要之,浮華易歇,公論終明。
巋然而獨存者,《文選》、《玉臺新詠》以下數十家耳。
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觀同一八病四聲也(12)。
鍾嶸以求譽不遂,巧致譏排(13);劉勰以知遇獨深(14),繼爲推闡。
詞場恩怨(15),亘古如斯。
冷齋曲附乎豫章(16),石林隠排乎元祐(17)。
黨人餘釁(18),報及文章,又其已事矣。
固宜别白存之(19),各核其實。
至於倚聲末技,分派詩歌,其間周、柳、蘇、辛,亦遞爭軌轍,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輕,姑附存以備一格而巳。
大抵門戸搆爭之見,莫甚於講學,而論文次之。
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
操觚之士(20),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
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
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
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巳,與朝廷無預,故其患小也。
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21),至以嚴嵩爲察
相(22),而以殺楊繼盛爲稍過當。
豈其捫心淸夜,果自謂然?亦朋黨旣分,勢不兩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辭耳。
至錢謙益《列朝詩集》更顚倒賢姦,彝良冺絶(23)。
其貽害人心風俗者,又豈尠哉(24)!今掃除畛域(25),一凖至公。
明以來諸派之中,各取其所長,而不回䕶其所短。
蓋有世道之防焉,不僅爲文體計也。
注释:
(1)洎,及,到。
词人,同“辞人”。
擅长文词的人。
(2)所忠,汉武帝近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
若不然,後失之矣。
”使所忠往。
而相如已死,家無書。
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
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
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
其遺札書言封禪事。
奏所忠。
忠奏其書,天子異之。
(3)《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被曹操杀掉后)魏文帝深好融文辭,歎曰“楊、班儔也”。
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
(4)襍,同“杂”。
(5)鄧林原义为桃林,此处借指文林。
见《山海經·海外北经》:夸父與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飲。
飲於河渭,河渭不足。
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為鄧林。
(6)卮言,缺乏自己见解的言论。
(7)蘭亭,此处指《兰亭集》,东晋永和九年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以王羲之为首的二十六位文人集会赋诗,编有《兰亭集》。
金谷,此处指《金谷园诗》,东晋元康六年在洛阳金谷园,石崇等三十人集会赋诗,编有《金谷园诗》。
(8)汉上题襟,指《漢上題襟集》。
晚唐段成式、温廷筠、崔珏、余知古、韋蟾等于襄陽幕府倡和詩什及書箋,共十巻。
松陵倡和,指《松陵倡和集》,皮日休在吳郡幕府與陸龟䝉酬倡詩六百五十八首,共十巻。
(9)《丹阳集》,開元中,丹陽進士殷璠彚次潤州包融、儲光羲、丁仙芝等十八人詩为一集,诗前各有評一巻。
因十八人均为丹阳人,故名《丹阳集》。
《箧中集》,中唐诗人元結编,録沈千運、趙微明、孟雲卿、張彪、元季川、于逖、王季友七人詩,共二十四首。
因是编盡
其篋中所有,故名《箧中集》。
所录七人之中,元季川乃元结之弟。
(10)履霜有渐,指细微的变化过程。
易曰:履霜堅氷至,其所由來者漸矣。
(11)八病四声,南朝梁文学家沈约提出的关于诗歌声律的观点。
八病,指作诗时应避免的八种声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沈约主张作诗应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只有这样,“始可言文”。
四声,即汉语字音声调的四个调名,只是魏晋以前没有称之为平、上、去、入,自沈约、周颙等开始才有这个称呼,并用之协调诗的音律。
(12)《南史》传七十二稱:嶸嘗求譽于沈約,約弗為奬。
借故,嶸怨之,列約中品。
(13)《梁书》卷五十载:(刘勰《文心雕龙》)既成,未為時流所稱。
勰自重其文,欲取定於沈約。
約時貴盛,無由自逹。
乃負其書候約,出千之於車前,状若貨鬻者。
約便命取讀,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几案。
(14)词场,比喻文坛。
(15)冷斋,指宋僧恵洪所撰诗话《冷斋夜话》;豫章,指黄庭坚
(16)石林,指宋叶梦得所撰诗话《石林诗话》。
(17)釁,即“衅”,意为事端,祸端。
(18)别白,辨别明白。
(19)操觚,指作文。
(20)艾南英,明代散文作家。
《明史·文苑传》:艾南英,字千子,東鄉人。
……久之,卒不第而文日有名,負氣陵物,人多憚其口。
始王、李之學大行天下,談古文者悉宗之。
後鍾、譚出,而一變至是。
有竊重名於詞林者,痛相紏駁。
南英和之,排詆王、李,不遺餘力。
王、李,指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李攀龙。
(21)察,政治上清明。
(22)杨继盛,,明代著名忠臣。
字仲芳,容城人。
为官清正,不畏权贵,上书劾严嵩,反为所诬,先下狱后弃市,死时年仅四十岁。
(23)彝,常。
(24)尠,即“鲜”。
(25)畛域,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