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走进多彩的美术世界》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05 MB
- 文档页数:72
《多彩的世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编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五章——《多彩的世界》。
本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混合,色彩的情感表达,以及多彩世界的创作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了解色彩的三原色、间色以及冷暖色调。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混合,以及色彩的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出富有个性化和创意的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彩色粉笔、画纸、水彩颜料、调色板、画笔、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画纸、水彩颜料、调色板、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大自然中的多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色彩,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
2. 基本知识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色彩的三原色、间色、冷暖色调等基本知识,结合课件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幅简单的风景画为例,演示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画中的色彩搭配。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完成一幅简单的画作。
5. 互动交流(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欣赏、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创作实践(20分钟)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以“多彩的世界”为主题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基本知识a. 三原色b. 间色c. 冷暖色调2. 色彩的情感表达3. 多彩世界的创作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多彩世界”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要点:a. 合理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表现出丰富的色彩效果;b. 画面内容富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的情感;c. 画面整洁,线条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美术基础教案第一章走进美术世界教学目标:通过对木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解美术的基木特征、了解美术的分类及其不同的艺术特质,了解美术的功能及其对素质教冇的重要性;学习美术造型语言的基木要求,以及了解造型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的分类及其不同的艺术特征,以及美术功能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不同造型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教学课时:16课时教学方式:讲授、赏析教学环境:教室教学过程设计:1-1探索美术的源泉一、美术的概念美术,又成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是运用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通过舉造静态平面的或立体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并带给人美感字受的艺术形式。
主要包括:绘画、雕敬、摄影、书法篆刻、工艺美术、建筑园林艺术等种类。
“美术”一词最早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8讥”。
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槊、文学、音乐等。
我过最早使用“美术” 一词是在五四运动时。
由美术延伸出来的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电脑动化、三维动画等。
二、美术的基木特征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基木特性主要表现为: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态性。
(一)、造型性造型性是美术最基木的特征。
所谓造粮,就是犁造客观事物的形彖。
(二)、视觉性视觉性是美术的又一重要特征,美术的创造与欣赏都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
(三)、空间性美术作品是运用一定的实体性物质材料,在不同的空间里槊造出可为视觉肓视的艺术形彖, 所以空间性又成为美术的又一重要特征。
根据艺术形彖所占有的空间维度,我们把美术的审美空间特征分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
二维空间:绘画、书法、摄影、平面设计。
(只有长度和宽度)三维空间:雕犁、建筑。
(长度、宽度、深度)美术的表现形态还可分为具象和抽象之分。
举例说明:具象和抽象(四)、静态性美术从木质上讲,是属于空间的静态艺术,它不具备时间因素,不适于表现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只能犁造静态的凝固不便的空间形象。
《走进多彩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借鉴少年宫提供的微课程《走进儿童画》(常青)开展涂色教学,进行涂色游戏,让学生多掌握几种涂色方法。
教学分析:1.学生情况:二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城郊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二年级学生在涂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涂色方法过于简单,基本以平涂为主,再就是涂色过程中不能做到按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整齐涂色,因此画面经常出来不整洁的现象,直接影响绘画效果。
对于颜色来说,大部分学生可以简单说出颜色的名称,但对于“三原色”“三间色”及“红-绿”“黄-紫”“蓝-橙”等最基本的对比色概念掌握的参差不齐。
2.视频内容:视频内容以“儿童画”教学为主线,呈现了几种涂色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平涂法”“混色法”“点彩法”“渐变法”和“刮画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前面的四种直接涂的方法就已经不少了,因此对于比较复杂的“刮画法”本节课暂不涉及。
前四种涂色方法中,“平涂法”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只要保证让学生在涂的过程中注意涂的均匀,且整齐即可;“点彩法”相对于基本涂色方法来说很容易理解,只是对于“点”的处理可能有些难度,因此在本节课上将这种方法告知学生即可,但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点彩法”的作品,以凡·高的《星夜》为主,分层次的欣赏不同的“点”绘出来的点彩画,比如,弯曲的点、长点、短点、圆点等;“混色法”与“渐变法”两种涂色方法,相近却又有所不同,处理时可以放到一起来解决。
学习视频后,出示两幅涂法的作品,让学生区分哪种是“混色法”哪种是“渐变法”,最终通过老师的引导与界定得出结论:混色法一般是在一种颜色涂完后,在颜色的上面再涂上其他近似的颜色,以增加涂色后的厚重感,渐变法是指在涂色时用几咱比较接近的颜色按照颜色变划的规律有顺序的涂色,形成一种颜色从暗到亮,或从暖到冷的效果。
混色法切记使用对比色,可以通过两幅老师画的效果图让学生来发现,因为学生对于“对比色”还不是特别明确,因此在这里给学生这种印象即可,让学生们了解到两种色性相对的颜色用“混色法”涂的话,可能会出现比较脏的颜色,因此尽量少用(如果不小心出现了脏色,可以使用牙签或小刀在涂完色的部位进行简单的刮画,可以补救并形成特殊的效果)。
《走进多彩的美术世界》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根据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运用的是“导学式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定了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游戏互动,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欣赏启迪;(三)小组合作,体验创作;(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五)、课堂小结,深化情感与审美。
本节课也是一堂美术作品习作课,根据学生特点、优势分成六个小组,课前上网搜寻有关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并以小组为单位发挥每名组员的优势,每人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创作,然后每组都要出来展示,并说明创作思路,最后小组讨论评选出最佳作品和优胜小组,老师给以肯定,以增加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等方式了解美术包含的种类,掌握美术作品的主要艺术特征,及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角度。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自主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鉴赏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与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绘画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作品,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角度。
【教学难点】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盘子、绘画颜料及工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示范、绘画、练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根据学生的特长分成小组;教师提供与本课学习有关的美术材料。
[二]讲授新课:1、游戏互动,导入新课⑴游戏接龙,提出问题:“同学们一定知道很多的美术作品,咱们采用接龙的形式每人说一个好不好?”⑵学生积极回答。
2、引出课题——《学习鉴赏美术作品》3、讲解新课,欣赏启迪(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欣赏一组美术作品,提出问题:“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术作品?”(2)引出美术作品的种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
(3)绘画的形象与风格绘画在美术中占了大部分,老师提出问题:“绘画包括哪些种类?”欣赏绘画作品之后,学生回答:国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多彩的世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编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6课《多彩的世界》。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调配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如色彩的三原色、间色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调配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色彩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画笔、颜料、调色板、画纸等。
学具:画笔、颜料、调色板、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画作中的色彩,从而引出本课主题——《多彩的世界》。
2. 新课内容学习(10分钟)(1)色彩的基本知识:讲解色彩的三原色、间色等概念。
(2)色彩的调配方法:介绍如何利用三原色调配其他颜色。
(3)色彩的情感表达:展示不同色彩的情感意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3. 实践环节(10分钟)(1)教师示范:现场演示如何调配颜色,并创作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
(2)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调配颜色,进行绘画创作。
4. 课堂互动(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基本知识三原色:红、黄、蓝间色:橙、绿、紫2. 色彩的调配方法利用三原色调配其他颜色3. 色彩的情感表达暖色:温暖、热烈、活泼冷色:寒冷、沉静、忧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色彩描绘自己的心情。
2. 作业要求:根据所学知识,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3. 答案示例:学生作品,展示不同色彩的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了色彩的调配方法,并能够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小学美术课件走入美术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不同的特点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四.教具准备:油画用具(画布、笔、油画颜料),木刻刀,木板,国画用具(宣纸、毛笔、国画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讨论)对比欣赏油画《父亲》与国画《粒粒皆辛苦》,两幅画同样是表现农民形象,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思考:(1).所用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有何不同?(2).谈谈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父亲》是油画,十分逼真,写真,十分细致,细到汗珠和刀刻一般的皱纹,构图饱满;《粒粒皆辛苦》是中国画,简洁,以线勾勒人物,构图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学生回答。
2. 介绍《父亲》的作者和背景。
《父亲》曾获得国内外大奖,曾在卢浮宫春天沙龙中获奖。
罗中立,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作品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
老农古铜色的脸,刀割般的脸,开裂的嘴唇描绘得十分细致,仿佛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观赏者的面前。
而背景上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与老农手中破旧的茶碗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丰收了,但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父亲”不是说罗中立的父亲,而是精神上的父亲,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结合学生的父母)3. 今天我们就《走进美术》,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和区别(1).中国画(定义)A. 从材料上分可分为水墨画、淡彩画、重彩画B. 出示材料、宣纸、毛笔、中国画颜料,让学生上来体会一下C. 认识中国画颜料分为石色——有一定的覆盖能力,水色——透明。
D. 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写意如《粒粒皆辛苦》和工笔《鸳鸯戏水》。
(比较两幅画在艺术形式上有什么不同)E.从题材上分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2).水彩画:属于西画,国画中的水色和水彩画颜料可以通用。
虽然都充分使用了水,但中国画主要强调墨色的变化,水彩画强调色彩和光与影的变化。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情感、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案的设计对于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多彩的世界”为主题,结合幼儿园美术教育特点,为幼儿园美术创作教案设计一份《多彩的世界》的教案,并对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世界上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2. 培养幼儿对颜色、形状、线条等美术要素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3.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用多彩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二、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故事、实物等形式,向幼儿介绍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2. 带领幼儿认识和理解颜色、形状、线条等美术要素,并通过感官感受和实践操作进行学习;3. 给予幼儿充分的创作自由,让他们用各种材料和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多彩的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1. 观察与感知法:通过观察世界、感知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多彩之处,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2. 示范与引导法:教师以示范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美术要素,并提供多样化的创作技法;3. 自由探究法:给予幼儿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自由,鼓励他们通过探索和实践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创作才能。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包括他们对环境的观察、对美术要素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在创作中的表达能力;2. 作品评价: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综合评定,包括作品的内容表现、创意性、表现手法、技术运用等方面的评价;3. 自我评价: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设计,我们将为幼儿创作一份《多彩的世界》美术教案,以促进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术的良好情感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