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考察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45.67 KB
- 文档页数:21
陈氏书院,永恒传承之缩影---羊城陈家祠观后感夕吹撩寒馥,晨风夹冷光。
虽说此次游览不是一大早的风火出行,但也可见证那初冬的肃杀了,但也没办法皇命(老师之作业)难为,只有舍得一生剐才能换来那可怜的及格吧!马克思主义永不变,中华传承亦永恒。
陈家祠,我们来了。
游览一处,必解其历史,才方得起游。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原称陈氏书院。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
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
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
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
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
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
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陈家祠研究报告300字陈家祠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漕垸街道万顷沙村,是广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私人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该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26平方米。
陈家祠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历时12年(1868年- 1880年)才竣工。
陈家祠主要由大宗祠堂、东西厢房、花园、茶楼及大门五个部分组成。
其中,大宗祠堂是陈家祠的核心建筑,为三进式木质建筑,结构巧妙,气势宏伟。
祠堂内部陈设豪华,装饰精美,充满了古代华南地区的建筑艺术风格。
陈家祠的花园是一处迷人的地方,以园林艺术见长。
花园内有假山、花坛、石桥等景观,绿树成荫,水泉潺潺,给人一种清幽雅致的感觉。
游客可在花园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可在茶楼中品茶休息,感受一下传统的茶文化。
陈家祠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家族文化、宗族制度等都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族亲情和家族传统的思想观念。
此外,陈家祠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方面也有独特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陈家祠是广东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保存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陈家祠的保护状况并不理想。
建筑物存在倾斜、腐蚀等问题,建筑结构和装饰物也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流失。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陈家祠的保护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陈家祠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和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加强对陈家祠的保护和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座古老而珍贵的建筑。
参观游览陈家祠的观后感五篇参观游览陈家祠的观后感五篇参观游览陈家祠的观后感五篇(一)今天我游览了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中的陈家祠。
我们走到大门,这个大门很高,有5。
1米高,宽4。
1米,门上贴着门神,门神就有4米高,这两个门神分别是秦琼、尉迟恭。
秦琼红脸,尉迟恭黑脸,他们拿着武器站着,很神气,特别威武,栩栩如生。
我进了陈家祠大院,先进了第一个大厅聚贤堂。
聚贤堂很大,大约有250平方米。
它是以前人们议事、谈话、处事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厅,现在变成一个小展览馆。
现在展出的是民间艺术家的作品。
看完聚贤堂出来之后,转到大厅后面,我看到墙上有很多木雕,其中有衣锦还乡、王母祝寿、战士会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八仙过海,他们每一个人的神态不同,动作很逼真,栩栩如生。
走到院子里,看见每间房子都有长廊连接,长廊上面有砖雕,这些砖雕主要颜色是以黄、绿、宝蓝、褐色,虽然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但颜色鲜艳如旧。
看到这么漂亮的木雕、砖雕,真是令人惊叹!古时候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这么精湛的艺术品,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接下来我还参观了广绣展览厅、广东旧式房间摆设、象牙工艺品展览这次游览陈家祠,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我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为自己作为一名广东人感到自豪。
参观游览陈家祠的观后感五篇(二)今年暑假,我们全家去了南方城市广州游玩,那里的人文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游玩的第一站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我们是乘地铁去的。
呀!广州的地铁可真有意思:地铁票是一枚硬币。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找零的钱哩!地铁车箱里的广播分别是用三种语言播报的:先是普通话,再是粤语,最后是英语,和宁波可不同哩!博物馆的前身是著名的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
据解说员介绍它始建于1893年,是清代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据说,郭沫若先生还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陈家祠考察报告篇一:陈家祠参观报告陈家祠参观报告摘要:陈家祠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
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有前、后、东、西院,布局对称严谨,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琉璃陶塑和铁铸工艺等建筑装饰绚丽多姿,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并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艺术建筑群。
特别是琉璃瓦脊的塑造上,广罗古典故事题材,博采地方风物,琳琅满目。
关键词:建筑平面布置建筑外观外部空间以前虽然来过陈家祠一次,但只是出来玩玩而已,这次特地再来一次陈家祠就是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建筑结构.第一次来,觉得陈家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富有古代民间建筑的美,好比现在的别墅。
第二次来才发现原来陈家祠的建筑也有很多讲究的。
祠堂简介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光绪二十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
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
堂宇轩昂,庭院宽敞。
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
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
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考察报告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
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年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
陈氏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
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人们的艺术创造。
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著《世界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中,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
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氏书院建筑由深三进,广五间,大小十九座建筑物组成,建筑中心是高达二十余米的中进主殿"聚贤堂"。
整个建筑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间里,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极富层次。
长廊、青云巷使整个建筑四通八达,庭院园林点缀其中,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
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砖雕陈氏书院的砖雕数量多、规模大、做工细,代表了广东清代砖雕的最高水平。
广东砖雕是选用上等青砖,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而成的。
主要用于装饰门楣、墀头和檐墙等。
采风报告班级:环艺12-3姓名:刘彬指导老师:路艳红第一站:陈家祠堂陈家祠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光绪二十年落成,(也就是1888年—1894年)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算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虽然是庭院相隔,但是巧妙的利用走廊联接起来,大概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是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石栏板环绕。
祠堂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由于当天去了祠堂天气的原因没有能好好的照了张照片真是可惜啊~!第二站:沙面西洋老建筑沙面建筑群沙位于荔湾区珠江北岸的一个只有0.3平方公里的椭圆形弹丸小岛沙面,是广州市不可多见的宁静幽雅之处。
这里,到处是绿树成荫,花木茂盛。
沙面岛上听当地老人们说大概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由于面积太大我们就看了几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我觉得这就算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是由珠江冲击而成的一个沙洲,从宋朝起就是广州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旅游胜地。
鸦片战争后被英、法国强占为租界,欧美许多国家的领事馆及银行都设在这里,由此成为广州现存外国建筑最多的地区,也是外国侵略者入侵我国的历史见证。
沙面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羊城第九景”之称。
这段话是我在网上了解到的,我觉得确实是见证历史的建筑,不过对这个东西不是很感兴趣。
第三站:石室圣心大教堂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一德路。
圣心大教堂1863年6月18日圣心瞻礼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故命名圣心大教堂。
圣心教堂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
石室圣心大教堂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而成。
总面积达到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地面到塔尖高达58.5米,我去,站在教堂底下感觉这个教堂太大了,不由得想起了一个问题,当时他们是怎么把这么大的石头打磨成大小一样那么均匀的~!而且是怎么把它们运到那么高的地方的~!看来这是值得深研究的问题~!再说石室教堂啊~!它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大教堂,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称之为“石室圣心大教堂”。
陈家祠调研总结陈家祠 P59讲解路线【简介】——【建筑特点】——【一进】——【二进】——【后进】——【西斋和厢房】【简介】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动工,光绪二十年落成,为广东 72 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 1959 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为 6400 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 80 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 9 做厅堂,东西斋 10 座房子和我建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 19 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它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建议长康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饭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 16。
8 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一次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米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琳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二是极富岭南风味。
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岭南的建筑风格。
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幽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
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沿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像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
广州陈家祠观后感第一篇:广州陈家祠观后感广州陈家祠观后感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现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陈家祠地铁站旁。
书院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动工兴建,历经四年竣工落成,是当时广东72县陈姓合族宗祠。
始建时用作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应科举时学习及住宿场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
书院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成为了居民休闲玩乐的好场所.广场上还安放有汉代著名人物陆贾等人的铜塑,栩栩如生.书院坐北朝南,全院占地近1.5万平方米,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设有前、后、东、西四院。
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
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
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
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
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
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书院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书院规模宏大,厅堂轩昂,庭院幽雅,全院的门、窗、屏、墙、栏、梁架、屋脊等处处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艺术品,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
主体建筑正门两边的外墙上,6幅大型砖雕《梁山聚义》、《梧桐杏柳凤凰群》等,其画内建筑物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花鸟栩栩如生,其砖雕技艺为近代罕见,可说是惊世之作。
中路一、二进间的院子内的石栏杆镶嵌的铁铸双通花栏板“金玉满堂”、“三羊启泰”等展示了中国近代铸铁工艺的成就。
院内石雕、陶塑、灰塑也以表现主题的岭南特色鲜明、工艺精美、精品琳琅满目而称雄岭南。
郭沫若曾赋诗赞美陈氏书院的建筑艺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家祠研究报告300字
陈家祠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的陈祠村。
该建筑建于明朝,是一座传统的南方宅院。
陈家祠主要由正殿、对联、会馆、庭院等部分组成。
正殿是陈家祠的核心建筑,是祖先的灵位所在之处,也是祭祖活动的核心场所。
对联是陈家祠的特色之一,以金漆精工的书法而闻名。
会馆是陈家祠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陈家族的宗族祭祀、会议和聚会等活动场所。
庭院则是陈家祠的景观之一,有着典型的南方庭院风格。
陈家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其建筑风格与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陈家祠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砖木结构,以及彩绘、雕刻和砖雕等装饰工艺。
建筑结构严谨有序,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陈家祠也是陈家族的发源地和重要文化遗产。
陈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家族,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陈家祠是陈家族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他们祭祀祖先、弘扬家族传统的重要场所。
陈家祠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陈家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族结构、宗族礼仪和宗族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陈家祠也是中国南方地区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研究它可以揭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和特点。
总之,陈家祠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族文化和建筑特点。
保护和研究陈家祠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州陈家祠观后感早就听闻广州陈家祠的大名,这次终于有机会去一探究竟,好好感受一番这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
刚走到陈家祠的门口,我就被那气势恢宏的建筑外观给震撼到了。
高大的牌坊,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还有那色彩鲜艳的陶塑和灰塑,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那大门上的铜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历史。
走进陈家祠,就像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殿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宽敞的庭院,地面铺着整齐的石板,石板之间的缝隙里还长出了一些青苔,给这庄严的地方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泼。
庭院四周的回廊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字画,我凑近仔细欣赏,虽然不太懂其中的门道,但也能感受到那笔触间的韵味和作者的用心。
再往里走,便是各种各样的展厅。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精美的木雕。
有一扇屏风,上面雕刻着各种人物和场景,那人物的神态、动作,简直是栩栩如生。
就说其中一个书生吧,他手持书卷,微微仰头,脸上露出陶醉的神情,仿佛正在吟诵着一首美妙的诗篇。
他的衣服褶皱都被雕刻得极为细腻,线条流畅自然,让我不禁感叹工匠的精湛技艺。
还有一组木雕讲述的是一个民间故事,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看着这些木雕,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眼目睹了那些故事的发生。
除了木雕,陈家祠的砖雕也让我大为惊叹。
在一面墙上,有一幅巨大的砖雕作品,描绘的是一个热闹的集市场景。
那街上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卖小吃的,有卖布料的,还有卖古玩的。
每个店铺的招牌都清晰可见,上面的字写得龙飞凤舞。
街上的人们有的在讨价还价,有的在闲逛,还有的在和熟人打招呼。
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一个小孩,他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正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沾满了糖渍,那模样可爱极了。
在陈家祠里,还有许多精美的陶瓷作品。
有一个花瓶,瓶身上画着山水图案,那山峦起伏,水流潺潺,让人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和水流的声音。
还有一套茶具,上面的花纹细腻而精致,每一个杯子都像是一件艺术品。
我想象着古人用这些茶具品茶时的情景,一定是充满了诗意和雅趣。
陈家祠参观报告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心荔湾区,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南方古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
我去参观了这座陈家祠,深深被其历史和文化所吸引。
陈家祠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占地面积达1.74万平方米,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式建筑,主要由原陈家大宗祠、南海祠和光禄堂三部分组成。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浓厚的岭南文化氛围,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严谨精神和智慧。
首先,陈家祠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我。
整个建筑采用传统明清风格,非常典雅、优美。
陈家祠的大门是欧式拱廊,采用木结构,装饰有各种彩图。
门内有两排青砖墙,上方是彩绘的木梁,显得非常华丽。
正厅内是宽敞明亮的灰色斗拱,挂着各种绘画,形成四季常青图。
这些画面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陈家祠中有很多特色的文化遗产,让观众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
陈家祠中展示了大量的传统文物,如名人字画、古书籍、石刻、铜像等,这些文物让人不禁感叹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家祠内的木雕精品。
木雕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而陈家祠内的木雕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陈家祠内的木雕作品数量多、种类广,以生动传神的人物雕像见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由于我是文化爱好者,我还向导游询问了很多陈家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了解到,陈家祠是广州最大的祠堂之一,也是南方古典庙宇中的佼佼者。
陈家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南方大户,家族世代经商,与中国古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陈家祠是这个家庭信仰的所在,是这个家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家祠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是广东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陈家祠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游览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文化精神,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也正是这些经典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更好地传承我们的传统,也便于我们更好的欣赏和学习古代的文化艺术。
陈家祠观后感陈家祠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
作为南方民居建筑中的典范之一,陈家祠集传统建筑、园林、雕塑艺术于一体,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魅力。
建筑风格的魅力陈家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典雅,令人叹为观止。
游览陈家祠时,我首先被它的建筑布局所吸引。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呈现出喜庆吉祥的氛围。
主要建筑包括大门、正厅和侧厅,形式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对称、对角线布局的传统。
大门、厅堂、庭院以及屋顶的布置都巧妙地融入了阴阳五行的理念,使整个建筑充满了精巧与和谐的美感。
此外,陈家祠的雕塑艺术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祠堂内的壁龛、木雕、石雕等雕塑作品精美细腻,形态各异,每一件雕塑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祠堂中的木雕,它们以精湛的技艺刻画出了人物的神态、服饰、动作等细节,透露出古老时代的生活气息,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底蕴的瑰宝陈家祠不仅仅是一座具有美丽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更是一座凝聚着丰富中国民间文化底蕴的瑰宝。
在陈家祠中,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广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祠堂内的壁画绘制着丰富多彩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和寓意。
壁画以鲜艳的颜色、精湛的技艺将这些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次,我还参观了祠堂中的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大量的古代工艺品和家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以中国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精美家具。
这些家具无论是从材料的选取还是从手工制作的过程来看,都展示了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和技艺。
美景与宁静在游览陈家祠的过程中,我不仅仅被其建筑风格与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还被这个地方的美景与宁静所打动。
祠堂内外的庭院布局精致而典雅,各类花草树木点缀其中。
漫步其中,仿佛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
尤其是天井中的小水池,碧蓝的水面倒映着周围的建筑和植被,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独特的自然之美,仿佛忘却了尘世的纷扰。
同时,这里的宁静也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放松。
参观游览陈家祠的观后感五篇参观游览陈家祠的观后感五篇(一)今天我游览了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中的陈家祠。
我们走到大门,这个大门很高,有5。
1米高,宽4。
1米,门上贴着门神,门神就有4米高,这两个门神分别是秦琼、尉迟恭。
秦琼红脸,尉迟恭黑脸,他们拿着武器站着,很神气,特别威武,栩栩如生。
我进了陈家祠大院,先进了第一个大厅聚贤堂。
聚贤堂很大,大约有250平方米。
它是以前人们议事、谈话、处事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厅,现在变成一个小展览馆。
现在展出的是民间艺术家的作品。
看完聚贤堂出来之后,转到大厅后面,我看到墙上有很多木雕,其中有衣锦还乡、王母祝寿、战士会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八仙过海,他们每一个人的神态不同,动作很逼真,栩栩如生。
走到院子里,看见每间房子都有长廊连接,长廊上面有砖雕,这些砖雕主要颜色是以黄、绿、宝蓝、褐色,虽然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但颜色鲜艳如旧。
看到这么漂亮的木雕、砖雕,真是令人惊叹!古时候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这么精湛的艺术品,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接下来我还参观了广绣展览厅、广东旧式房间摆设、象牙工艺品展览这次游览陈家祠,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我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为自己作为一名广东人感到自豪。
参观游览陈家祠的观后感五篇(二)今年暑假,我们全家去了南方城市广州游玩,那里的人文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游玩的第一站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我们是乘地铁去的。
呀!广州的地铁可真有意思:地铁票是一枚硬币。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找零的钱哩!地铁车箱里的广播分别是用三种语言播报的:先是普通话,再是粤语,最后是英语,和宁波可不同哩!博物馆的前身是著名的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
据解说员介绍它始建于1893年,是清代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据说,郭沫若先生还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参观感想神奇的陈家祠
昨天,我们回去了景点广州一个著名的景点-----陈家祠。
从外面看,我觉得陈家祠像我从电视里看到的皇帝的书院,让我感觉到很古老,它的屋顶全部都是用石雕做成墙面的:有的是狮子、老虎、小鸟等动物;有的是各种各样的神仙;有的是陈家祠的大门失分高大,每扇门上有一个四米多高的门神。
走进大门,我们第六时间看到了木雕,一串串香蕉像真的一样,我都想摘一颗下来吃呢!我在澳洲从来没有看过这些木雕,澳洲只有用石头做的人雕。
从大门往右拐,我们走进一个叫做来到象牙展览馆,我看到了一只用象牙雕刻成的穿,非常精美。
象牙雕的实用性十分复杂,如果你想做一个三层立体的圆球,首先要把象牙切成一个圆,然后挖好多个圆圈,再挖第二层圆球,第三层圆球,你要完成很细心才可以顺利完成象牙雕。
陈家祠的小店里面的工艺品十分陶瓷器精美,里面有一个大艺术家在描瓷画,我们班新来的韩国朴镐宣看得如痴如醉了。
我以前在中国读过一二年级后去了澳洲读书,这是我从新西兰回来中国第一次和同学们出去参观,我非常开心!
我喜爱陈家祠,因为那些石雕、木雕、象牙雕太神奇啦!。
参观陈家祠有感2013年3月12日,本人偕老伴和女儿到陈氏书院参观。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北侧。
景点入门左右两侧写着“陈氏书院”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说明该景点具有观光与收藏展览两种功能。
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十年(1894年) 建成,是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族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广东各县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的临时居所。
陈氏书院是典型的岭南祠堂式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其总体布局遵循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按“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进行设计。
是一组阔五间,深三进,主体建筑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呈正方形,面积为6400平方米。
祠布局主次分明,纵横规整,严谨对称。
中路三进是由门堂、“聚贤堂”和后堂组成。
这是整座建筑群的主祠,为中心所在。
而“聚贤堂”是整个祠堂的核心,是供族人聚会、议事、宴请、祭祀的场所。
陈氏书院,是一座独特的建筑,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纯粹祠堂、庙宇,也不是单纯的书院、学堂,而是一座集书院与祠堂,教化与祭袓两种功能于一身的独特建筑。
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庭院幽雅,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建筑,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
陈氏书院集广东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
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璀灿殿堂。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陈家祠的福字数不完。
据介绍,陈家祠内各种材料的雕塑,从石雕、砖雕、木雕,到陶塑、灰塑,由蝙蝠构成的图案最多。
按中国传统吉祥习俗,“蝠”与“福”、“富”均谐音,用艺术化的蝙蝠形象来代替“福”让人浮想联翩,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1959年起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的历代民间传统艺术。
馆内分别陈列陶瓷、刺绣、雕刻等十分珍贵文物和反映岭南民俗风情的民间工艺品,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古祠流芳——记游陈家祠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而在这繁华的闹市当中,却奇妙地紧紧地坐落着一座散发着浓浓古气息的华丽建筑——陈家祠。
陈家祠位于中山七路那条繁华的大路上,一个空旷开阔的广场,将陈家祠展现在游人的眼前,吸引着游人目光。
这座古色古香的陈家祠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至清朝光绪二十年,是当时广东省72个县的陈氏族人共同捐资建造的一座合族宗祠。
陈家祠的吸引力体现在其建筑上的七绝: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铜铁铸。
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自2002年起,一直是充满魅力的羊城八景之一,取名为古祠流芳;2004年更是成为“广州名片”。
站在陈家祠广场上,正门门额上的巨幅横匾写着“陈氏书院”四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
然而,这里不是“陈家祠”吗?为何这“陈氏书院”的牌匾又高悬于此呢?一段历史隐含其中。
陈家祠建造年间,清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借修祠堂之名,聚众造反,于是规定,地方上不准建大型的合姓宗祠。
可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族人为了既可以建一个合姓祠堂,又不违反清政府的规定,于是就把这座祠堂称为“书院”,而不叫“祠堂”。
“陈氏书院”由此而来。
因此,“陈氏书院”既是供陈氏子弟赶赴科举、温书攻读的书院,又是陈氏后人供奉祖先、进行祭祀活动的祠堂。
牌匾下方,祠堂正门两边有一对精致的石鼓。
这对石鼓直径1.4米,连座高2.55米。
石鼓的座台上雕有精美的石雕图案。
这两只大石鼓是陈氏家族地位和身份象征。
在古代,本族中必须有人取得高官或功名,才能在建筑前设立石鼓。
当时陈氏家族中有个叫陈伯陶的人,他在当年的殿试高中探花,官位做到了翰林编修。
因此陈氏族人就在此立个大鼓,以示炫耀。
在石鼓的两边还有两个高高的石包平台,它们是在一些大型的祭祀或其他一些活动中,乐师们的演奏台。
刚入陈氏祠堂,转身回首,两扇高5.6米,宽6米的大门就吸引了我。
两个高大的彩绘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威武得立于门上,那凶神恶煞的眼神令人震慑。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陈家祠考察报告
篇一:陈家祠参观报告
陈家祠参观报告
摘要:陈家祠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
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有前、后、东、西院,布局对称严谨,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琉璃陶塑和铁铸工艺等建筑装饰绚丽多姿,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并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艺术建筑群。
特别是琉璃瓦脊的塑造上,广罗古典故事题材,博采地方风物,琳琅满目。
关键词:建筑平面布置建筑外观外部空间
以前虽然来过陈家祠一次,但只是出来玩玩而已,这次特地再来一次陈家祠就是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建筑结构.第一次来,觉得陈家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富有古代民间建筑的美,好比现在的别墅。
第二次来才发现原来陈家祠的建筑也有很多讲究的。
祠堂简介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光绪二十年落成,它
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
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
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
堂宇轩昂,庭院宽敞。
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
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
商号文如
璧的作品。
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
等图幅。
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
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
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
堂前
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
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
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
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
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
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
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
用
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
厅门为14扇
通花隔扇。
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
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
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
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
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
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
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
幽雅。
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
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
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陈家祠还有很多很多的讲究,本人所了解就只有这么多了。
以后出去像陈家祠这样的公园,一定要好好观察。
篇二:广深考察报告
摘要
这次我们的考察对象主要是广州和深圳的各大博物馆、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具有设计前沿的地方进行考察学习。
就艺术多元化方向,本专业毕业后的相关分支的具体分化,我们逐步参观了各个相关的博物馆、美术馆、商业街等。
关键词:设计,前沿,多元化
目录
1考察目的与意义 (1)
1.1考察目的 (1)
2考察内容 (2)
2.1陈家祠 (2)
2.2TIT创意园 (2)
2.3上下九步行街 (2)
2.4宝墨园 (3)
2.5广州美院 (3)
2.6广东省博物馆 (4)
2.7红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