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跟着节气去探究主题生成课 (10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305.96 KB
- 文档页数:13
跟着节气去探究一、设计背景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长期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赋,无比鲜明的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
但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所知甚少。
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一节主题为《跟着节气去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教育目标根据“学思习礼”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我设计了以下3个教育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与节气有关的知识、饮食传统、身体保健、庆祝活动、相关诗词、经典故事等。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节气的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 运用目标:能在日常生活找那个积极主动参加节气活动,品味节气美食,感悟节气养生之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灿烂。
教学重难点:能在日常生活找那个积极主动参加节气活动,品味节气美食,感悟节气养生之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灿烂。
三、活动准备收集材料,制作课件,鸡蛋,二十四节气棋盘。
四、活动形式活动采取分组展示、小组讨论、游戏等形式五、活动过程根据确立的教育目标,根据“知情意行”四要素,我确立了本节班会课的以下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全班总体感知二十四节气主持人:同学们好,我是本次班会的主持人。
今天这节班会课,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分组汇报本组搜集的资料:第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概述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二组:介绍二十四节气歌谣小组展示后,组织学生变换形式读一读。
第三组:讲解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小组成员介绍: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
跟着节气去探究教材分析: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表明自然节律仍是现代人应当遵循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合理规划,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四季”有初步的感知,但是对于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的知识体系还未建立,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参与的很少,依托于“二十四节气”主题,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以农历的四季为基础,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学目标:1、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2、熟记二十四节气歌;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3、与“清明”相约,跟着节气去探究,交流探究成果。
通过展示分享,增强小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自信表达的能力。
进一步感知节气内涵,体会民俗活动的有趣和有意义,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难点:以“清明”为例,跟着节气去探究,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学习方法,探究其他节气。
教学准备:教师:希沃白板课件。
学生:搜集整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分小组以“清明”为例去探究,准备交流汇报材料(文字资料、手抄报、诗词、手工制作......)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用智慧总结着大自然的规律,在确立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同时,科学地罗列出了二十四个节气的自然现象,可谓伟大的智慧,巨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重温并唱响二下四节气,就是让这些孩子们通过对家乡节气的了解和传唱,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情怀,同时也让这些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同学们,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计时工具,我们根据它来起床、上学、回家,可是古代的农民伯伯们呢?他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呀,你们知道吗?这可难不倒我们聪明的老祖先们,他们为了准确的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设定了24节气,为了方便的记住这24节气,还把它编成了诗歌。
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跟着节气去探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24节气的基本知识,掌握几个重要节气的日期和气候特点。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节气的概念和起源2. 24节气的名称、日期和气候特点3. 节气与农业、生活的关系4. 实践探究:观察节气变化,记录节气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24节气的名称、日期和气候特点,节气与农业、生活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节气变化,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节气卡片学具:笔记本、彩笔、调查表、观察记录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PPT,展示节气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节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节气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节气的概念、起源,以及24节气的名称、日期和气候特点。
3. 节气与生活:分析节气与农业、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节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实践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节气变化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生长、记录气温变化等,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5. 合作交流: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进行分享,讨论节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节气概念2. 24节气名称、日期、特点3. 节气与生活关系4. 实践探究:观察节气变化七、作业设计1. 调查报告:让学生调查节气在家庭、社区中的应用,了解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观察日记:持续观察节气变化,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八、课后反思1. 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2. 在合作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注重学生安全,确保实践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节气知识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跟着节气去探究主题确定课全国通用跟着节气去探究---主题确定课一、活动内容的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主题活动首先是从确定活动主题开始的。
活动主题的确定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后续工作的开展,影响到课题开展的规模及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影响到整个主题开展的水平及质量。
因此在常态化实施下,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形成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以及其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周围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感兴趣的问题,最终确定了活动主题——《跟着节气去探究》。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确定主题时已具备的能力有:1、知道主题的确定是研究的起点,确定主题要从生活中发现。
2、会简单的表述问题。
通过本次活动课的指导,需要提升的能力是:1、拥有探究意识。
2、学会从发现的问题中提炼、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能准确表述问题。
3、提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提炼问题的能力活动目标1、通过本节活动课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河南博物院,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
3、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活动重、难点:1、学会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2、通过讨论与交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活动准备《二十四节气歌》视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讨。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设计意图:通过《二十四节气歌》视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交流欲望;还能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1.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视频,大家想看吗?2.生:想。
(通过这个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预设:节气、天气、农谚、植物生长、农事、古诗等)小结:其实,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都是和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
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你还记得吗?(出示: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一起读一读。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跟着节气去探究一、活动简介本活动是一项围绕节气展开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气的文化内涵、习俗和民俗,探索节气背后所代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本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介绍传统节气首先,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节气的历史、名称、意义和时间等方面,让学生对传统节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观察节气现象接着,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现实中的节气现象。
如,在冬至这一天,太阳日照时间最短,夜晚最长,这与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3. 探索节气历史和文化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节气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节气背后所代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例如,冬至节食汤圆的习俗源于汉朝,而立春则是古人庆祝迎春耕作的日子。
4. 实践体验传统活动最后,通过实践传统活动,如制作汤圆、包饺子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气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探究节气背后所代表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意识。
2.通过实践体验传统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手工艺和社交能力。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气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意识。
2.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手工艺和社交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节气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2.如何通过实践体验传统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手工艺和社交能力。
五、教学方法1.情景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活动等,了解传统节气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意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具体的节气文化内涵和习俗,引导学生探究节气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广度。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手工艺和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