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版:中国古代私学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古代私学的蒙学和小学课程
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代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元私学类型基本相似,这一时期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所不同的是,元代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就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与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与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与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就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就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与国子监就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与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的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的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10历史学3班王鸿嘉 100305326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私学作为我国古代官学重要补充形式一直不断发展着,成为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并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我国古代私学的产生入手,叙述了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程,并简要地分析了其原因、意义。
关键词:私学发展发展原因影响一、我国古代私学兴起的背景古代私学的兴起及归因探究我国古代的私学创于何人,源于何年?教育学界与史学界尚无定论,但大体公认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的私学大师。
他所创办的私学时间之久、规模之大。
经验之丰、影响之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而私学的发端则大体在春秋中叶。
当时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荡,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失散于民间,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官员流落到下层,从而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其次,生产的发展,土地的私有,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步使用和推广,水利灌溉逐渐发展,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而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也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这个时期,各奴隶主贵族之间以及奴隶主贵族与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展开了复杂的斗争。
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学校为他们培养一定数量的“吹鼓手”。
而当时,他们无暇顾及学校,私学的兴起恰好适应了他们的需要,尤其是新兴的地主阶级。
他们需要掌握一定文化的新人才来为他们摇旗呐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士”阶层就是这一现象的反应。
中国古代私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古代私学的初步发展春秋时期,除了孔子,邓析、少正卯、师襄、老聃、郯子、苌弘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私学创办者。
到了战国,私学比春秋更为昌盛。
阴阳、儒、墨、道、法、名、农诸家纷纷建立私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以后我国私学发展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及其历史贡献中国古代私学是指在公共教育之外,由私人创办的教育机构。
这些私学通常由学者或文人士人创办,致力于传授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私学是贵族子弟和士人学习的主要场所。
孔子是私学制度的奠基人,他创办的私学成为了后来私学发展的典范。
私学通常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私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私学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私学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私学数量庞大,遍布全国各地。
私学教育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私学教育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和政治家,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私学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使经典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私学教育注重经典的研读和理解,培养了大量熟知经典的学者。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读,扩充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私学注重人文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道德和儒家思想的学生。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的结合。
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气,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视道德伦理的社会。
私学还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私学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和官员,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才干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私学培养出的政治家和官员在治理国家、制定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私学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学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和才干的学生,为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学宫,为贵族子弟提供教育。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私学也逐渐形成,并且成为了封建时代民间教育的主要形式。
私学最初以家庭教育为主,富有教育资源的贵族家庭通常雇佣专业的教师,为家中子弟提供教育。
之后,一些有志于文化事业的士人便开始在私人住所或者庙堂里进行教学,他们通常在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中寻找学生。
这些学者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私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扩充和改进,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
私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对于普及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私学教育普及了儒家经典,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使得中国社会的精英日渐增多。
此外,在中央政府的教育体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私学为那些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了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
然而,私学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水平和教育内容的质量无法保障、教育机会和资源的不公平、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等。
这些问题在私学发展的后期逐渐凸显出来,并促使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就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与管辖得、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得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得产生与发展,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得。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得产生、发展与衰落: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得政治经济得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得。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得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得学堂与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与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就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就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与国子监就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得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得经验,在中国与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得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得鸿都门学,南朝得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得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得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得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得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就是一个奇怪得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得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得四姓小候学,唐朝得弘文馆,宋代得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得宗学,清代得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得贵族学校。
古代私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的概括:1. 教育传承:私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私塾、家学等方式进行教育,承担了教育传统和文化的传承任务。
私学在传授经典、儒家思想、文学艺术、礼仪规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知识普及:私学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仅限于统治阶层和贵族,也包括农民、手工商人等社会各个阶层的子弟。
私学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社会流动性。
3. 文化繁荣:私学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他们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私学为文人士大夫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4. 非正统学术:私学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一些私学教师和学生通过提出新的观点和学术思想,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多样性和进步。
5. 社会救济:一些私学为贫困学子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教育,承担了社会救济的功能,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6. 培养人才:私学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7. 价值观塑造:私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教育的过程传递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对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8. 社会和谐:私学通过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礼仪,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9. 保护文化传统:私学在传授经典和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帮助保护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10. 社会交流和联系:私学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和学者,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社会联系。
古代私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教育传承、培养人才、塑造价值观、维护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贡献,私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和知识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我国古代私学的发展【摘要】在历史转型时期,我国教育打破了官学(政府设立的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等新的办学模式。
事实上,私学并非新时期的特殊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它就在教育发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
【关键词】古代私学发展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我国古代官学重要补充形式的私学一直与官学并行不悖地存在和发展着,成为培养人才、发展文化和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场所,并形成了我国极富特色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一、我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一)古代私学的兴起及归因探究我国古代的私学创于何人,源于何年?教育学界与史学界尚无定论,但大家一致公认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的私学大师。
他所创办的私学时间之久、规模之大、经验之丰、影响之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同时,大家一致认为我国私学发端于春秋中叶。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私学?笔者认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私学兴起的可能性。
首先,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诸侯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荡,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失散于民间,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官员流落到下层,从而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二)古代私学的初步发展春秋时期,除了孔子,邓析、少正卯、师襄、老聃、郯子、苌弘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私学创办者。
到了战国,私学比春秋更为昌盛。
阴阳、儒、墨、道、法、名、农诸家纷纷建立私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以后我国私学发展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私学经历了一个从禁到兴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最终演变成“焚书坑儒”。
秦亡汉兴,私学的发展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两汉时期,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文教政策,各种私学如雨后春笋迅速地发展起来。
儒、道、法诸家及黄老学派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兼容。
(三)古代私学发展的多样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因战乱而显衰颓,可私学却很活跃。
私学部分需要掌握的框架一、私学的起源及其类型的历史演变(一)私学的起源1、私学概念的界定一般意义上的私学概念,应是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正规学校制度之内,由私人或私人集团(包括社会集团)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属于私学的范畴。
(包括了在固定教育场所产生之前的游动四方的私人讲学,又包括以一个学术大师为核心的私人学派,也包括与官学对应的、有固定教育场所的正式的私学学校类型,这种正式的私学学校类型,正是私学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2、私学的产生私学的性质在于“私”,它属于阶级社会的产物。
(1)夏、商、周三代,只存在官学,而无私学。
(2)在春秋时期①私学的产生原因(2点)A、以铁制农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中下层贵族和自由民都竞相开垦荒地,同时与铁犁密切联系的牛耕也出现,这样,社会上的私田不断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
在此情况下,各国诸侯不得不进行改革。
这时出现了“士”这个社会阶层。
同时,随着士阶层的出现,养士之风的盛行,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则成为必然。
B、在政治上,出现了政权逐渐下移的现象,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政在家门”的局面。
新兴的封建势力从周王室夺取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周天子已明显地大权旁落了。
同时由于政治、经济的变化,战乱中史官大多流落各地,导致了文化中心的迁移和文化学术的扩散,出现了“学在四夷”的情况。
这时的官学由于战乱而名存实亡,日益废弛,奴隶主贵族再也无力维持“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
于是,私学应运而生,并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
到春秋末期,私学日愈兴盛,不同文化思想学术也纷纷显示于历史的文化舞台。
其中的儒、墨两家,不仅是大兴私学的首起者,而且是百家争鸣的肇端者,终春秋战国之世,依凭私学这块阵地,其学术传递经久不衰,被时人目之为“世之显学”。
②儒、墨显学的崛起A.孔子的儒家私学孔子儒家私学的首创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这些贡献,影响及于后世。
孔子以后的私学,无不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这些特点。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其组织形式在中国二千多年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表现为官学与私学这两大类型。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官学与私学并存而发展、变化、消长不一的制度。
因此,无论是官学或私学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都值得认真研究。
但学术界在中国古代官学制度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多、较深,而在私学的研究方面则甚少,对私学在整个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上的地位、作用、意义,缺少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当前,私立学校重新复苏,私立教育应怎样适应社会,怎样发展,其承担的任务应是怎样的,等等,这些关系到私学这种教育形式如何对公立教育起到有益补充的问题,这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所以,对中国古代私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其在中华文化递嬗播衍过程中的重要特色,不仅在学术意义上,且在现实意义上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不像现代教育这样明晰了然,其内涵、形式、作用、教学方式方法、教材、教师、学生等等方面,都有一个不同的发展历程。
因此,在研究上,就必须依据当时私学发展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必须把握好不同历史时期私学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程是漫长的,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由于课时有限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把私学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描述。
私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盛衰不一,一个原因是由于历代统治者对私学的不同态度使然,另一个原因也有私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的因素,选举制的因素,官学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因素,政治的因素,等等。
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官学总是随着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如朝代更替、战乱)等等因素而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而私学却总是在这些时候在规模上、数量上发展迅速,并在官学严重失修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私学的许多措施,包括教师、教材、教法、学风等等,都或多或少对官学产生影响,有的甚至被官学所吸收。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的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的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中国古代史私学教材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存在着与官学相对而言的私学,全部时间历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私学的产生中国封建社会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而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那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起着剧烈的变化。
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原来统一的西周国家教育制度不能维持下去,礼崩乐坏。
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由于原来在西周做官的,都掌握了一定的文化资料,各有所长,需要到各诸侯国去找工作谋出路,而各诸侯国又需要这些知识分子去为他们服务,甚至各卿大夫的私门为了与诸侯斗争,也需要士为他们服务,士的出路渐广,于是出现了“士”阶层。
各诸侯国和卿大夫私门都争相养士,士的培养也就成为迫切的要求。
在这些条件下,私学便应运而生(见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士阶层中出现了各种学派,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提出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指出了各家的长短。
《汉书·艺文志》说了十家: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管教化。
道家出于史官,记载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讲求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阴阳家出于掌天地四时之官,讲求天文气象,敬授民时。
法家出于理官,注重赏罚。
名家出于礼官,注重名位礼数。
墨家出于清庙之守,贵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尚同。
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主张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
杂家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农家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小说家出于稗官,相信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话。
孔子认为这些虽然是“小道”,但也有可观之处。
各个学派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向各诸侯宣传各自的主张。
求各诸侯采纳,以扩大政治上的势力。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在学术上各家有长短,有相反相成的作用。
历代封建帝王基本上并非专取一家,乃合各家成帝王之术,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各个王朝的统治服务。
孔丘代表保守势力,并受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和各派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儒家学派。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专题:板书内容
一、私学的起源及其类型的历史演变
(一)私学的起源
1、私学概念的界定
一般意义上的私学概念,应是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正规学校制度之内,由私人或私人集团(包括社会集团)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属于私学的范畴。
2、私学的产生
私学的性质在于“私”,它属于阶级社会的产物。
(1)夏、商、周三代,只存在官学,而无私学。
(2)在春秋时期
①私学的产生原因(2点)
A、生产力提高,铁制农具、牛耕,私田不断增多,出现“士”社会阶层,养士之风的盛行
B、在政治上政权逐渐下移,文化中心的迁移和文化学术的扩散,出现了“学在四夷”的情况。
②儒、墨显学的崛起
A.孔子的儒家私学
孔子儒家私学特点(4点)
特点之一,孔子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
其私学具有显著的平民教育的性质。
特点之二,孔子为儒家私学编写了被后世称为“六经”的教材。
代表了我国春秋以前文化知识的各个领域。
涉及生产技艺和自然知识的内容很少。
特点之三,孔门私学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特点之四,以“仁”为核心的私学教育。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
孔子私学弟子分化出来的不同的私学学派,最有代表性的要算孟子和荀子两派,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私学传统。
孟子:人性善,使儒家道德内容更为具体化和系统化,为道德教育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荀子:人性恶,通过礼法抑制人们的欲望和争夺,维持合理的社会秩序。
在教育上,主张外求式的学习积累。
提倡学习儒家经籍,这些主张对汉代实施独尊儒术起了重大的作用,并对汉及汉以后的私学教育影响很大。
B.墨子的墨家私学:科技知识传授上的贡献,
《墨子》一书内容除论及哲学方法外,还包容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墨家私学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初始创立阶段,填补了一个空白。
墨子私学所创造的科技知识和实验的教学内容、方法,开创了古代科技教育的先河,
③在孔、墨私学崛起为显学的时候,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各类私家学派的存在,如道家私学,法家私学。
(3)百家争鸣与私学的意义
私学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又促使私学壮大、分化、特色化。
私学是百家争鸣的私学,百家争鸣是私学的争鸣。
——各派私学的发展、争鸣,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建立。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互为依存的学校教育制度,即官学教育制度和私学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私学的产生、发展,特点:
第一,私学与学派互不可分,一家私学就是一个学派,学派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单位,是传授某种独特的理论、方
法或技艺的单位。
第二,每一家私学均形成了自己私学学派的独特风格的特点。
第三,这一时期的私学都没有固定的场所。
教师到处游学,学生也跟着到处受教。
第四,各派私学招收的学生年龄相异都较大,基本上没有年龄的限制。
第五,教育的多面性与仕宦的现实性开始紧密结合,私学大师刻意以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当权者所用,以达到显于诸学的目的。
但归结起来两个层次:低级层次的童蒙教育和较高层次的专经教育。
二、私学曲折的历史轨迹及其制度化发展的演变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首禁私学
(二)私学的复苏和发展-一汉代私学的崛起
1、从各家私学的兴盛到儒学的私学化
汉初,“除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礼待私学大师。
汉初至文景,儒学、黄、老私学、法家私学、杂家、纵横术、律历等类的私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教育私学化表现:程度较低的蒙学和程度较高的经学教育两个层次的私学。
(1)蒙学阶段的教育
(2)专经阶段的学习
——师法家法与儒家教育私学化:师法、家法
——今古文经学与儒家教育私学化:今文经学:被立为官学的;古文经学:西汉刘歆增置古文博士开始,到东
汉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2、汉代私学教育的特点
首先,汉代私学已有较明显的程度划分
其次,汉代私学已有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
第三,汉代私学的教师形成了专职化的私学教师队伍
第四,汉代私学一个重要的特点,表现在对学生的招收上。
汉代私学招收学生不以贫富、地域、年龄和辈份为限,这使得学生的来源十分广泛(宽松性、自由性)。
出现了独特的“著录”学生(平民化、普及化)。
第五,汉代私学教学中,出现了“高业弟子次相传授”的教学方式。
第六,汉代私学,还承担了非儒家学说的文化知识的传承任务。
(三)社会大动荡时期的私学发展——魏晋南北朝私学的相对兴盛
1、私学坎坷的路径
(1)西晋时期的禁私学:禁星气谶纬之学
(2)北魏时期的禁私学:禁佛事件
2、私学相对兴盛的发展
①三国时期私学概貌:私学为主导
②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私学的炽盛——清谈风气
——玄学
——儒学:主导
——科学技艺
(四)私学发展的制度化——唐宋书院的诞生及其繁荣
1、唐:书院之始
2、宋:书院
书院是制度化、正规化的私学
为什么说书院是私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是由书院的性质来决定的。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对书院的性质作了论述,对书院属于私学的性质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②书院制度化阶段特征:
第一,教育场所的规模化。
第二,教育设备的制度化。
第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设置了较为规范的管理人员,各施其职
——具体规定书院教学及运转程序的规则、学则等条规
南宋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条》,这是书院史上第一个系统完整的学规,为南宋以后的书院所遵循。
吕祖谦制订了《丽泽书院学约》,规定了退学条例。
第四,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第五,“讲会”制度。
③学术思潮与书院的结合是私学制度化阶段的必然产物
(五)私学的社会化、蒙学化——宋元明清时期私学初级形态的发展特点
私学的社会化、蒙学化特点:
(1)承担私学初级形态任务的学校在种类上和数量上的大量涌现。
(2)蒙养教材的大量出现及其专门化——教材建设的“百花齐放”局面
道德教育类的《性理字训》、《小儿语》等
历史故事类的《十七史蒙求》、《龙文鞭影》等
典章名物类的《名物蒙求》等
诗词歌诀类的《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等
(3)专门论述蒙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的著作
三、中国古代私学在教育史上的作用及其对国外的影响
1、私学承担了古代蒙养教育的任务
2、私学对教育的普及及文化学术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中国古代私学对周边国家:朝鲜半岛、越南、日本影响较大,为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