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及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网络)
- 格式:doc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3
元素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一、常见金属元素(Na 、Al 、Fe 、Cu )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1、钠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写出图中标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① 2Na + O 2 Na 2O 2(淡黄色)②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 H 2↑ ③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Na 2O 2 + 2H 2O = 4Na + + 4OH -+ O 2↑ ④ 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⑤ 2NaCl +2 H 2O 2NaOH + H 2↑ + Cl 2↑(氯碱工业)2Cl - +2 H 2O 2OH - + H 2↑ + Cl 2↑⑥ Na 2CO 3 + H 2O +CO 2 = 2NaHCO 3 CO 3 2-+ H 2O +CO 2 = 2HCO 3- ⑦ 2NaClO + H 2O +CO 2 = Na 2CO 3+ HClO2、铝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写出图中标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① 4Al + 3O 2 2Al 2O 3 2Al + Fe 2O 3 2Fe + Al 2O 3 ② 2Al + 2NaOH + 2H 2O = 2NaAlO 2 + 3H 2↑ 2Al +2OH - +2H 2O = 2AlO 2- +3H 2↑③ 2Al 2O 3 4Al+3O 2↑④ Al 2O 3+6HCl = 2AlCl 3+3H 2O Al 2O 3 + 6H + = 2Al 3+ + 3H 2O通电 通电 通电 点燃 高温⑤ Al 2O 3 + 2NaOH = 2NaAlO 2 +H 2O Al 2O 3 + 2OH - = 2AlO 2- + H 2O ⑥ AlCl 3 +3NH 3·H 2O = Al(OH)3↓+ 3NH 4Cl Al 3+ + 3 NH 3·H 2O = Al(OH)3↓+ 3NH 4+ AlCl 3 +3Na OH = Al(OH)3↓+ 3NaCl Al 3+ + 3OH - = Al(OH)3↓ ⑦ Al(OH)3 + NaOH =NaAlO 2 +2 H 2O Al(OH)3 + OH - = AlO 2- +2H 2O ⑧ Al 3+ +3 AlO 2- +6H 2O = 4Al(OH)3↓3、铁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一、金属的性质1. 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导电体和导热体。
金属的导电性是由于其内部原子间的电子迁移,形成了自由电子,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金属的导热性也是由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的迁移和传导。
此外,金属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塑性,可以被拉伸成细丝或者压延成薄片。
金属的延展性和塑性与其晶体结构有关,金属的晶体结构呈“紧密堆积”的排列方式,使得原子之间有很多可移动的空间,从而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塑性。
2.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具有一系列特有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的活性以及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金属的活性通常表现为金属与非金属反应,例如金属和氧气、卤素、水等发生化学反应。
不同金属的活性也不同,一般来说,金属在周期表中位于左下方的元素活性较大,而位于右上方的元素活性较小。
金属通常以阳离子的形式存在,金属的阳离子在水溶液中具有还原性,可以参与还原反应。
二、金属的提取和制备1. 金属的提取金属的提取通常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冶炼法,另一种是电解法。
冶炼法主要针对于较活泼的金属,通过加热矿石和还原剂,将金属从矿石中提取出来;电解法主要用于提取贵金属和稀有金属,通过在电解槽中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
在提取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2. 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例如焊接、熔炼、粉末冶金等。
焊接是一种利用热能和压力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工艺,常用于制造各种结构和设备;熔炼是将金属加热至熔点,然后铸造成所需要的形状;粉末冶金是一种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金属和金属合金的工艺,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粉末的大小和成分比例,以获得理想的金属制品。
三、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1. 铁及其化合物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可塑性。
铁的化合物有氧化铁、铁矿石等,氧化铁广泛应用于建筑和油漆颜料生产中。
铁还可以与碳和其他元素形成不同种类的合金,如碳钢、不锈钢等,这些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腐蚀抗性,在工业和建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一)非金属元素概论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目前已知的112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22种,除H外非金属元素都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H在左上方)。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及化合价(1)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多,次外层都是饱和结构(2、8或18电子结构)。
(2)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较,非金属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多,原子半径小,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表现氧化性。
(3)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无+6、+7价)‘对应负价以绝对值等于8–主族序数。
如S、N、C1等还呈现变价。
3.非金属单质(1)组成与同素异形体非金属单质中,有单原子分子的He、Ne、Ar等稀有气体;双原子分子的H2、O2、Cl2、H2、Br2等,多原子分子的P4、S8、C60、O3等原子晶体的金刚石,晶体硅等。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常见的有O2、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等。
(2)聚集状态及晶体类型常温下有气态(H2、O2、Cl2、N2…),液态(Br2)、固态(I2、磷、碳、硅…)。
常温下是气钵,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及部分固体单质,固态时是分子晶体,少量的像硅、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石墨“混合型”晶体。
4.非金属的氢化物(1)非金属氢化物的结构特点①IVA—RH4正四面体结构,非极性分子;VA—RH3三角锥形,极性分子;VIA—H2R为“V”型,极性分子;VIIA—HR直线型,极性分子。
②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常温下H2O是液体,其余都是气体。
(2)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3)非金属氢化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如:NH3:H2S可被O2氧化HBr、HI可被Cl2、浓H2 SO4氧化等等。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的组成和酸性。
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知识点一、金属元素及其特性金属元素是周期表中位于左侧和中间部位的元素,它们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例如导电、导热、延展性和强度。
金属元素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为它们的价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并且它们通常具有低的离子化能和电子亲和能。
金属元素也具有较高的反射能力和化学活性,这意味着它们容易和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会失去其外层电子。
这些外层电子形成金属离子,并与其它原子形成强大的金属键。
金属之间的金属键使得它们能在晶体中形成密集的结构。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惰性较高。
三、金属的物理性质由于金属元素在固态中具有密集的结构,它们通常具有高硬度、高密度和高熔点。
金属通常表现为固态、液态或者气态状态。
金属的晶体结构可以是立方体、六方尖晶石或者体心立方体,但是绝大部分的金属都是立方体结构。
四、金属的电化学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化合物的反应通常是产生离子化合物的过程。
例如金属可以通过将输电电线浸入盐水中产生电化学反应,这是因为金属的离子会被水的离子包围,并且它们会与水的高电离度成分进行化学反应。
这会产生氢气和金属的离子化合物。
五、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金属元素重新获得其外层电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金属界面会产生氧化物,锈或其他类型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金属的腐蚀和退化。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金属通常被认为是还原剂。
六、金属离子的化学性质金属离子是金属化合物的核心成分,并且在很多工业和化学反应中都有广泛应用。
其中一些离子特别有用,例如铁离子、铜离子和锌离子。
金属离子在实验室中也可以产生一些有意义的作用,例如它们可以作为化学催化剂、反应物或者化合物催化剂的中介物。
此外,金属离子也可以作为铈试剂、分析试剂或者光催化剂等方面使用。
七、常见金属化合物1.氧化物氧化物是由氧原子和其它元素原子所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一、关键信息1、元素化合物的分类金属元素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化合物2、常见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钠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3、常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氯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硅及其化合物二、金属元素化合物11 钠及其化合物111 钠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112 钠单质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113 氧化钠的性质: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114 过氧化钠的性质:淡黄色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115 碳酸钠的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116 碳酸氢钠的性质:白色细小晶体,能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受热易分解,与酸反应比碳酸钠剧烈。
12 铝及其化合物121 铝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122 铝单质的化学性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常温下,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123 氧化铝的性质: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124 氢氧化铝的性质: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水;受热易分解。
125 铝盐(如氯化铝)的性质:能与碱反应,当碱不足时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碱过量时生成偏铝酸盐。
13 铁及其化合物131 铁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32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能与氧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能与某些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133 氧化亚铁的性质: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易被氧化为氧化铁。
134 氧化铁的性质: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
135 四氧化三铁的性质:黑色晶体,具有磁性,俗称磁性氧化铁。
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的物理通性: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2、氢氧化物性质FeCl2FeCl3颜色浅绿色黄色与碱溶液FeCl2+2NaOH = Fe(OH)2↓+2NaCl FeCl3+3NaOH= Fe(OH)3↓+3NaCl相互转化2FeCl2+Cl2 = 2FeCl3 2FeBr2+Br2 = 2FeBr3 主要表现:还原性2FeCl3+Fe = 3FeCl2 2FeBr3+Fe = 3FeBr2表现:氧化性检验遇KSCN不显血红色,加入氯水后显红色或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遇KSCN显血红色用途净水剂等印刷线路板等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⑩NaAlO2+HCl+H2O=Al(OH)3↓+NaCl2、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附:1、焰色反应:用于在火焰上呈现特殊颜色的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的检验。
锂钠钾钙锶钡铜紫红色黄色紫色砖红色洋红色黄绿色蓝绿色10、合金: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一、本章知识结构框架二、本章知识结构梳理(一) 硅及其化合物1、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比较2、硅以及硅的化合物的用途(二) 氯1、液氯、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比较2、氯气的性质与非金属反应H 2+Cl 2 2HCl ;H 2+Cl 2 2HCl (爆炸)H 2O +Cl 2HCl+HClO制漂白液 Cl 2+2NaOH==NaCl+NaClO+H 2O制漂白粉 2Cl 2 +2C a (O H )2==CaCl 2 +C a (C l O )2 +2H 2O与指示剂反应的现象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实验室制法MnO 2+4HCl (浓)△MnCl 2 +Cl 2 ↑+2H 2O氯离子的检验试剂以及反应方程式AgNO 3溶液 Ag ++Cl ―==AgCl ↓(白色)(三) 硫、氮 1、二氧化硫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 密度 气味无色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化学性质酸性与水反应方程式SO 2+H 2OH 2SO 3与碱的反应SO 2+2NaOH==Na 2SO 3 +H 2O Na 2SO 3+SO 2+H 2O==2NaHSO 3SO 2+NaOH==NaHSO 3漂白性 漂白原理:由于它能跟某些有色物质生成:无色物质,加热后恢复原来颜色 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只变红,不褪色 曾学过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吸附漂白:活性炭 氧化漂白:HClO 、O 3、Na 2O 2还原性 与氧气反应 2SO 2 + O 2 === 2SO 3 与氯水反应 SO 2 + Cl 2 +2H 2O == H 2SO 4+2HCl氧化性与硫化氢反应 (归中反应)SO 2+2H 2S == 3S ↓+2H 2O2、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性质浓硫酸浓硝酸相同点与Cu 反应 Cu+2H 2SO 4(浓)△CuSO 4+ SO 2 ↑+2H 2O Cu+4HNO 3 (浓)==C u (N O 3)2 +2NO 2 ↑+2H 2O 3Cu +8HNO 3(稀) == 3C u (N O 3)2 +2NO↑+4H 2O 与木炭反应 C +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C+4HNO 3(浓)△CO 2↑+4NO 2↑+2H 2O与铁铝反应 常温下发生钝化现象,所以可以用铁制或铝制容器来存放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 不同点① 吸水性——干燥剂 ②脱水性——蔗糖变黑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1:3)3、氨气、氨水与铵盐的性质。
分类网络规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复习时要着眼于C、O、N、Si、S、C等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的衔接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要注意强化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使性质与用途紧密联系,深化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和灵活应用,体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价值。
一、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据对07-10年宁夏理综化学试题的分析,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所占分值为138分,所占比率为40.59%,其中涉及氯、氮、硫、碳、氢等非金属元素分值为57分。
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主要有三个特点:以非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应用和能力测试;用化工生产、能源、材料、环境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常见化学事物为背景,以非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知识及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考查的元素不限于考试说明中的元素,考查的物质也不限于熟悉的物质。
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策略学生学习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困惑是知识散、记忆难、容易忘、不会用。
因此,要重视化学原理与化学方法在非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中的应用,复习时抓住三条主线:弄清物质分类,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特征反应、检验及制备等规律。
(一)弄清物质分类同类的物质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因此复习时要弄清各有关物质所属的类别,掌握同类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非金属单质有:H2、N2、O2、Cl2、Br2、I2、C、S、Si。
主要表现为氧化性的有N2、O2、O3、Cl2、Br2、I2、S,主要表现为还原性的有H2、C、Si。
2.含非金属的化合物有:(1)氧化物①酸性氧化物:CO2、SO2、SO3、SiO2。
它们均可与碱、碱性氧化物以及某些盐反应。
但CO2和SO2性质又有所不同,SO2有较强还原性,可被氧气等强氧化剂氧化,有较弱的氧化性,并且具有漂白性;CO2仅有弱的氧化性。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1.知识网络(1)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
(2)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
2.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1)SO2具有漂白性、较强的还原性,可被卤水、酸性KMnO4溶液氧化。
(2)浓硫酸具有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3)稀硝酸、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均不生成H2。
(4)NH3的水溶液呈碱性。
3.特征转化关系A B C酸或碱,符合此条件的常见A物质有NH3、H2S、S、C、Na等,NH3NO NO2HNO3;H2S(S)SO2SO3H2SO4;Na Na2O Na2O2NaOH。
【例1】类推思想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经常被采用,但类推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要经过实验的验证。
以下类推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故CO2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 盐酸与镁反应生成氢气,故硝酸与镁反应也生成氢气C. SO 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CO 2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D. 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和铝钝化,故常温下浓硝酸也能使铁和铝钝化 化学中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方法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 典型性质, 反应现象, 反应类型, 条件【例2】如图是由常见元素组成的一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常温常压下,B 、E 、F 、H 、I 均为气体,F 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E 、I 均有刺激性气味, E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 、E 在空气中相遇会产生白烟, I 为红棕色。
A 是一种常见的肥料。
C 、G 、K 的焰色呈黄色。
(反应中生成的部分物质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D 的化学式为 。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 。
(4)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练习:1.下列关于物质应用错误的是( )A .3NaHCO 用作烘焙糕点膨松剂B .2SO 用作食品添加剂C .34Fe O 用作磁性材料D .Si 做光导纤维2.对于硝酸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B .不易挥发C .有刺激性气味D .无色液体 3.以下关于铜跟浓、稀HNO 3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1mol 浓HNO 3被还原转移2mol 电子B .Cu 与浓HNO 3反应剧烈,故氧化性浓HNO 3强于稀HNO 3C .Cu 与浓、稀HNO 3反应都不需加热D .生成等量的Cu(NO 3)2,消耗浓HNO 3的量多 4.实验室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金属钠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 .用二硫化碳清洗试管壁附着的硫 C .氢氟酸保存在玻璃瓶中D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日常所用铝条5.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反应的产物。
(一)、钠1.Na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命题角度为是否违反电荷守恒定律。
2.Na的保存:放于煤油中而不能放于水中,也不能放于汽油中;实验完毕后,要放回原瓶,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3.Na、K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4.Na、K的焰色反应:颜色分别黄色、紫色,易作为推断题的推破口。
注意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避免钠黄光的干扰。
5.Na与熔融氯化钾反应的原理:因钾的沸点比钠低,钾蒸气从体系中脱离出来,导致平衡能向正反应移动。
(Na+KCl(熔融)=NaCl+K(二)、氢氧化钠1.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2.溶解时放热:涉及到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将浓氨水滴加到氢氧化钠固体上,其反应原理为:一是NaOH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促进了氨水的分解,二是提供的大量的OH-,使平衡朝着生成NH3的方向移动。
与之相似的还有:将浓氨水或铵盐滴加到生石灰上。
涉及到的方程式为NH4++OH-NH3·H2O NH3↑H2O3.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4.潮解:与之相同的还有CaCl2、MgCl2(三)、过氧化钠1.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2.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 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4.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四)、碳酸钠与碳酸氢钠1.俗名: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2.除杂:CO2(HCl):通入饱和的NaHCO3溶液而不是饱和Na2CO3溶液。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点总结一.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一)非金属元素概论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目前已知的112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22种,除H外非金属元素都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H在左上方)。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及化合价(1)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多,次外层都是饱和结构(2、8或18电子结构)。
(2)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较,非金属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多,原子半径小,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表现氧化性。
(3)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无+6、+7价)‘对应负价以绝对值等于8–主族序数。
如S、N、C1等还呈现变价。
3.非金属单质(1)组成与同素异形体非金属单质中,有单原子分子的He、Ne、Ar等稀有气体;双原子分子的H2、O 2、Cl2、H2、Br2等,多原子分子的P4、S8、C60、O3等原子晶体的金刚石,晶体硅等。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常见的有O2、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等。
(2)聚集状态及晶体类型常温下有气态(H2、O2、Cl2、N2…),液态(Br2)、固态(I2、磷、碳、硅…)。
常温下是气钵,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及部分固体单质,固态时是分子晶体,少量的像硅、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石墨“混合型”晶体。
4.非金属的氢化物(1)非金属氢化物的结构特点①IVA—RH4正四面体结构,非极性分子;VA—RH3三角锥形,极性分子;VIA—H2R为“V”型,极性分子;VIIA—HR直线型,极性分子。
②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常温下H2O是液体,其余都是气体。
(2)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3)非金属氢化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如:NH3:H2S可被O2氧化HBr、HI可被Cl2、浓H2SO4氧化等等。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的组成和酸性。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讲 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考点1 碳、硅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一、碳、硅的单质1.存在:自然界中碳元素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而硅元素因有亲氧性,所以仅有化合态。
碳单质主要有金刚石、石墨、C 60等同素异形体,硅单质主要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大类。
2.碳、硅单质的结构、物理性质与用途的比较碳、硅在参与化学反应时,一般表现还原性。
碳⎩⎪⎪⎨⎪⎪⎧与O 2反应⎩⎪⎨⎪⎧O 2(足量):C +O 2=====点燃CO 2O 2(不足):2C +O 2=====点燃2CO 与氧化物反应⎩⎪⎨⎪⎧CuO :2CuO +C=====△2Cu +CO 2↑(冶炼金属)SiO 2:SiO 2+2C=====高温Si +2CO ↑(制取粗硅)H 2O :C +H 2O (g )=====高温CO +H 2(制取水煤气)与强氧化性酸反应⎩⎪⎨⎪⎧浓H 2SO 4: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浓HNO 3: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 二、碳、硅的氧化物 1.CO 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能使人中毒的原因是其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相结合,因缺氧而中毒。
(2)化学性质①可燃性:2CO +O 2=====点燃2CO 2。
②还原性:CO 还原Fe 2O 3的反应为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
2.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比较 (1)物理性质①熔、沸点:CO 2的熔、沸点比SiO 2的熔、沸点低。
②溶解性:CO 2可溶于水,SiO 2不溶于水。
(2)化学性质CO 2+H 2OH 2CO 3CO 2:化工原料、灭火剂。
干冰用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SiO 2:制光学仪器、石英玻璃。
水晶可制作饰品,常用来制造通讯材料光导纤维。
考点2 硅酸盐及无机非金属材料一、硅酸和硅酸钠 1.硅酸(H 2SiO 3)硅酸不溶于水,其酸性比碳酸弱,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高一化学必修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归纳: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
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
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
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
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
(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4HF==SiF4↑+2H2OSiO2+CaO===(高温)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
一般不溶于水。
(Na2SiO3、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五、硅单质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
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专题12 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一、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图
1.钠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重要方程式自我梳理
2.铝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重要方程式自我梳理3.铁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重要方程式自我梳理
4.铜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重要方程式自我梳理
二、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图
1.碳、硅及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重要方程式自我梳理
2.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重要方程式自我梳理3.硫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重要方程式自我梳理
4.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重要方程式自我梳理。